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练习
展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该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2.汉朝政府实行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朝禁止土地兼并
3.宋朝户籍有主户与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户与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现象,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 )
A.交通较为发达 B.经济较为发达
C.土地兼并较弱 D.人口较为稀少
4.根据清朝档案《户部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尚有较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二年(1852)以后,迄于同治十二年(1873)的二十年间,由于册报残缺,人口一直停留在二亿多的水平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到冲击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D.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5.商鞅变法时建立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即什伍制度,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朝的什伍制度、唐朝的邻保制度、宋朝的保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6.抄劄(通“札”)制度是宋朝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还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朝( )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 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
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 D.建立起健全的户籍制度
7.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
A.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中央管理体制逐渐成熟
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 D.血缘等级序列严格区分
8.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 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
C.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 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9.董煟在《救荒全书》中记载,“(宋朝)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材料表明( )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
10.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颁发圣旨,推行户帖制度。有人收藏了一份明代户帖,其上引述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只)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明太祖洪武实录》中有一道与上述意思相同的圣旨:“民者,国之本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户帖和《实录》都是第二手史料 B.口述史料需要甄别才能使用
C.户帖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D.《实录》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11.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B.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社会经济长期滞后
12.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
13.宋朝义庄在中国慈善组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义庄由范仲淹创立,主要作用是救济族中贫困之人,为本族贫寒子弟设立义学,对遇到天灾人祸等大事的人给予临时救助,其后范氏义庄受到了其他家族的认可和效仿。义庄的出现( )
A.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B.反映出宋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表明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 D.说明宋朝民间救济体系日臻完善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其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唐朝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宋朝建国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战不断,难民较多,需要以社会福利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贯彻于一些政策诏令中,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因而,官方慈善事业比较发达。与前代相比,宋朝的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政府按照财富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并对其中的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从救济项目上看,宋朝在救灾备荒的常平仓和义仓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惠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其职能分工也比较明确,如有专门济贫的,也有以收治病人为主的,有养老的,有慈幼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摘编自赖风林《宋朝政府性社会福利救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宋朝的官方慈善事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D 5.B 6.A 7.A
8.C 9.C 10.C 11.B 12.D 13.A
二、非选择题
14.答案:
(1)原因:中国封建王朝加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发展的推动。
(2)特点:源远流长(或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与科举制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完善(或不断改革创新)。
15.答案:
评述:宋朝已经建立了较为发达的官方慈善体系。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为维护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宋朝统治者通过国家法令政策,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社会慈善事业,对社会各阶层进行有重点、全覆盖的救济活动,建立了完整的官方慈善体系,规范了慈善项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为后世兴办慈善事业提供了借鉴。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练,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历史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