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课件】第10讲:咏物诗-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课件】第10讲:咏物诗-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共24页。
咏物诗内容简介特点(托物言志+形象思维+理性思维+物情交融)鉴赏方法(形似+神似+写作技巧)佳作赏析好题推送
1、咏物诗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蝉,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因其生活习性,可用来表现高洁的情操。在中国古代,蝉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物。幼时的蝉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却能飞到山林翠峦之间。《荀子》云:“饮而不食者,蝉也”,先民看到蝉在树上吸取树汁,认为蝉“饮食清洁”,进而引申出以蝉清徐高洁的道德情操,可谓出污泥而不染。至于历代文人颂蝉之诗更是繁多,骆宾王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而唐人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最为高远。
蝉的幼虫本生于泥土,最后却能羽化生翅,《史记·屈原列传》记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蝉蜕”一词,又称“蜕变”,成为“脱胎换骨、精神升华”的一种象征。这种通天入地的能力,让蝉成了可以通灵的圣物。古人的“崇蝉”情结非常浓厚。以至于在古代人死后的墓葬中会有蝉的装饰品,甚至会在亡者的嘴中塞入一颗玉雕的蝉,寄托了对其复生的期盼。早期的玉蝉形制古朴,线条简单,器身都有穿孔,明显是供人们佩戴的。从汉代开始,人们都以蝉的羽化来喻之重生。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玉蝉称为含蝉,蝉因脱殻而象征生生不息,在汉代十分流行。
汉代以后,随着薄葬之风盛行,葬玉文化日趋衰落,加之人们逐渐认识到蝉不仅不能死而复生,反而只有一夏光阴,甚至将蝉鸣看作是对其生命短促的悲叹。蝉在古人心中的形象愈发悲切。唐人刘禹锡《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北人柳永的雨霖铃中便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沈德潜《晚蝉》:抱叶声声咽乱蝉,平林静处晚凉天。无情萧瑟弦中韵,不尽空蒙柳外烟。孤馆坐深残雨后,行人凄断夕阳前。汉廷几许貂冠客,饮露清霄让汝贤。
2、特点(1)主要用来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沈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第一首诗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刻画了水仙花的精神与性格。诗人所要刻画的不是水仙的绰约仙姿,所以少有形象的描写;他要表现的是水仙特有的性格,因此突出了幽香与柔美。
(3)充分运用理性思维诗言志外,还可以言理。宋代诗歌重理趣,咏物诗中多有佳作。如:王安石的《棋》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棋写事,通过对棋的描写表达出了棋中的人生哲理。作者写得格调清新、兴味盎然。先写在围棋的世界,对弈仅仅是小小的游戏,莫要执着于输赢;哪怕棋局上看自己是”输“,只要足够“随缘”淡泊,也可以看做“我赢”的。后两句既然一局棋罢,黑白棋子装入奁(即棋罐)中,空空如也的棋枰上便什么都没有了。是非成败,转头即空,哪还有什么分别?诗虽短,我们从中可以管窥王安石弈棋的思维方式,进而透视围棋背后中国文人的性格特征。
(4)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咏物诗,必须以物为载体,以人的思想情感为灵魂。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比如: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全诗构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极富清新高雅之气。
3、 鉴赏方法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外在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形似”之处。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即“神似”之处。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先偷眼”三字无比传神。后句用设想之词写蝴蝶“合断魂”,写得凄苦凝重,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用侧面烘托的笔法,尽显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实际上象征了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
4、佳作赏析(1)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背景】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赏析】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2)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赏析】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该诗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体现了贵为宰相的博爱无私的仁者情怀。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1112年(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金兵初围开封,他坚决主战,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兵。后被贬。高宗时任宰相,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余日即被罢,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为人刚直,志在为国,终于抑郁而终。谥“忠定”。他是宋代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其诗文同人品一样,光明磊落,雄浑雅健,爱国之情,英雄之气跃然纸上,非寻常文士可比。
《红楼梦》中咏物诗赏析(1)林黛玉的《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颔联直写白海棠,写来对仗严谨,而又天然工巧。最难得的是它不是苍白地写白海棠的白净,而是说它白净如梨蕊,这就在白净的颜色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在林黛玉笔下,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
(2)林黛玉的《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首诗以“咏菊”为题,突出创作菊花诗的心理路程。首联写黛玉为诗情所困扰而坐立不安,把诗人那种无法抑制、迫切需要发泄的创作激情描写得活灵活现;颔联写作者秀逸超群的才思和全身心投入创作时的情状;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抒发了诗人感怀身世,自我怜惜的哀怨和不被人理解的愁绪。尾联是进一步对菊花高洁品格的赞赏,也是诗人的自诩之意和全诗意境的升华。
(3)薛宝钗的《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眼前”句:蟹横行,所以眼前的道路是直是横,它是不管的。经纬,原指织机上的直线与横线,此处指道路的纵横,引申指纵横、法度。“皮里”句:蟹有壳无皮,皮里就是壳里。活蟹的膏有黄的黑的不同的颜色,故以“春秋”说花色不同。又“皮里春秋”是成语,出《晋书·褚裒bā传》:褚裒为人外表上不露好恶,不肯随便表示赞成或反对,而心里却存着褒贬。所以有人说他“有皮里阳秋”。《春秋》原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之书改订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文字简短,前人以为其字字深藏褒贬。因晋简文帝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故这一成语亦作“皮里阳秋”。后多用以说人心机诡深,而不动声色。空黑黄,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因蟹不免被人煮食。薛宝钗的《螃蟹咏》却塑造了螃蟹的另一种形象。首联,点明了食蟹的季节和环境;颔联为诗中的警句;颈联写了对付螃蟹之法;尾联写螃蟹的下场。薛宝钗借咏颂螃蟹,以斥责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叛逆行为。全诗以蟹取喻,用笔老辣,极尽讽刺。“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
(4)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见,该词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
梅花是纯白的,用水墨画没无法显示色泽,但在陈与义笔下,这缺陷竟然变成了诗情,诗人就此写下了这组格调高远的七绝。第一首以桃李俗艳衬托墨梅的“清姝”,入笔便有波澜。在诗人看来,巧妙的画笔中不能改变无盐女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纵使化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他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因为桃李浓艳,难免媚俗,梅花虽着墨色,却自“清姝”。一个清字,盛赞了梅花洁身自爱、孤高傲世的精神。第四首用赞美画师来写梅花。“含章檐”一句用的是宋武帝寿阳公主的故事。诗人把美人之“梅花妆”与墨梅之高洁融合到一起,衬托出梅花的神韵。然后开始赞美画师生花之笔(“秋兔毫”),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巧参造化,而且艺术境界极高,他把白梅画成黑色,追求的是梅花的神韵之美,色白色黑,并不在意,就好像善于相马的九方皋。
好题推送【2019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真题链接【2019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15.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课件】第17讲:爱情诗-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共28页。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课件】第16讲:讽喻诗-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共24页。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课件】第15讲:爱国诗-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