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诗文默写,名著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五中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3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茅以昇,他是桥梁专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
    B.《梦回繁华》的作者是毛宁,这篇文章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深化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C.《蝉》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D.《苏州园林》的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是现代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作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广为大众喜爱。
    3.(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老百姓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征集他们的意见,做到因地制宜,避免水土不服。
    B.在国画中你会感受到山的巍峨雄伟、重峦叠嶂,水的清澈宁静、活泼自由。
    C.随着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一些国家的媒体自出心裁,制造出不少歪曲事实的论调。
    D.那里山水环绕,白鹭飞翔,田园村舍错落有致,高树低柳俯仰生姿,散发出浓浓的“苏式”乡村韵味。
    4.(3分)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
    B.《史记》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C.《昆虫记》中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切叶蜂善建巢穴,管理家务。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5.(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队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阅读美文不仅可以陶冶个人情操,而且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D.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课,让我懂得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用电。
    6.(3分)下列对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场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A.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B.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C.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D.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二、诗文默写
    7.(6分)默写。
    (1)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2)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常常会走向衰亡的原因是“   ,   ”。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借菊花表现诗人闲适淡泊的句子是:“   ,   ”。
    三、名著阅读
    8.(4分)名著阅读。
    ㅤㅤ这样的比喻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螳螂就被叫作“占卜师”“先知”。乡间的农民也不难做出这样的类比,他们用形象的外表大大补充了模糊的概念。他们看见在太阳炙烤的草地上,停着一只仪表堂堂的昆虫,庄严地半立着。他们还看见它那宽大的绿色薄翼如亚麻长裙般拖在地上;它向天空举着前肢,就像人举着手臂一样,摆出一副祷告的姿势。这些已经足够了;剩下的事情会由老百姓的想象力去完成;于是,自古以来,荆棘丛里就住着这么一位占卜神谕的先知、一位诚心祷告的修女。
    (1)以上文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人名)
    (2)下列对《昆虫记》中螳螂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B.它的前足上有一对极富进攻性的冲杀、防御的武器。
    C.它捕食时会先发制人,猛烈地刺击敌人的颈部,让它中毒。
    D.它会吃掉自己的同类,而且吃得十分泰然自若。
    四、诗歌鉴赏
    9.(7分)古代诗歌鉴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盛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尾联,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现自己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直抒胸臆,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2)展开想象,谈谈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对比阅读
    10.(13分)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畲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伯牙①善鼓琴,锺子期②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⑤琴而鼓之。初为霖雨⑥之操⑦,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⑧。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①伯牙:古代传说中春秋时代人。②锺子期:传说中春秋时代人。③洋洋:形容浩大的样子。④卒:同“猝”,突然。⑤援:拿。⑥霖雨:连绵大雨。⑦操:琴曲名。⑧趣:旨趣,意旨。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志想象犹吾心也
    必先苦其心志
    B.洋洋兮若江河
    若儿戏耳
    C.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其人舍然大喜
    D.更造崩山之音
    汝心之固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
    ①惩:   
    ②虽:   
    ③善: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伯 牙游 于 泰 山 之阴 卒 逢 暴 雨 止 于 岩 下
    (5)两篇文章都选自《列子•汤问》,从体裁上看,两篇文章都是A    。【甲】文借讲故事说明的道理是B    ,【乙】文借助讲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
    六、现代文阅读
    11.(10分)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各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选文第 ①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2)选文第 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 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12.(12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妈妈的家风
    ①妈妈是一位普通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心地善良。她经常教育我说,人这一辈子,如果有能力就做点好事,没能力就做好自己。即使生活再难、日子再苦,也别做亏心事。
    ②一次,妈妈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爸爸让我陪妈妈到县城,把攒的一筐鸡蛋卖了,好为妈妈抓药。上小学三年级的我,一手提着鸡蛋筐,一手搀扶着病中的妈妈,走得汗流浃背。当我和妈妈走到二里岗农机站时,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卷钱,捡起来一数竟有70多元。那时猪肉才0.72元一斤,这笔意外之财对我和妈妈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儿子,这钱咱不能要。你看这皱巴巴的毛票,说不定这家也正有难处。”果然,等了不大一会儿,就见一位神色慌张的叔叔跑来问,是否有人捡到了钱。妈妈问他丢了多少钱,他说76元。妈妈见他说的数额与我们捡到的吻合,二话没说,就让我把钱还给了人家。那位叔叔不停地说着“谢谢”。原来这是他为给老人治病挨家挨户借来的钱……把钱归还了失主,妈妈如释重负。她脸上不光多了笑容,连走路都好像轻快了。
    ③那年,村里兆昌叔结婚,司仪在婚礼庆典上刚把一挂鞭炮扔出去,我和一群小伙伴就拼命跑去抢。我以闪电般的速度,把散落在路旁的一个“大炮仗”装进兜里。正得意间,突然一声闷响,一股黑烟伴着火苗从我的腰间蹿了出去。我的衣服着火了,上衣口袋也被炸开了拳头大的洞。
    ④一想到捅了娄子,没法跟爸妈交代,我“哇”的一声哭开了。天都黑了,我躲在晒谷场的草堆旁不敢回家。妈妈找到我,气得把手高高扬起,最后却轻轻地落在我的背上,还反复念叨着:“儿子,抢鞭炮是件很危险的事,万一伤到手和眼睛,爸妈跟着你受累不说,关键是你自己一辈子遭罪……”听了妈妈的话,我特别愧疚和后怕。第二天早上,我发现被炸坏的衣服已被妈妈补好了。补丁处有一只可爱的卡通鸭,仿佛游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口袋已看不出任何破损的痕迹。
    ⑤那个年代,南方农村的院墙多是篱笆围成的。我的老家属湘西北,一年四季,房屋四周的空地上会栽满绿油油的蔬菜。为了不让外面散养的鸡鸭偷吃蔬菜,爸妈便在菜地外围栽上一些万年青和鱼腊树,待长到半人高时,再对它们进行一次修理和加固,便成了“篱笆”。修剪之后的篱笆,宛如一排训练有素的士兵,昂首挺立在房屋四周,特别气派。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尽管不是妈妈的独创,但经过她的改良,总会引来乡亲的效仿。
    ⑥每年春季,篱笆上就会爬满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还有月季和蔷薇。花儿在轻风中摇曳,整个院子姹紫嫣红。穿行其中,影子倒映在房前碧波荡漾的池塘里,真有一种人在画中走、画在水中映的情趣和悠然。这时,总能听人夸赞妈妈是一位神奇的化妆师。(A)她把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出了滋味,让枯燥乏味的生活有了色彩。听到别人对妈妈的赞美,我心里总是很骄傲。
    ⑦(B)虽然妈妈已经不在了,但她的质朴、乐观、和善都已点点滴滴深入我的灵魂,教会我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了一种诗意和远方。
    (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3月13日,有删改)
    (1)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把捡到的钱归还失主→“我”的上衣口袋被“大炮仗”炸开了洞→妈妈教育“我”注意安全→   →   →众多乡亲效仿、夸赞妈妈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A)(B)处。
    每当我行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或推开老屋的房门,仿佛都能看到妈妈亲切而又忙碌的身影,感受她熟悉而又温润的气息。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她脸上不光多了笑容,连走路都好像轻快了。
    (4)结合文意,说说文章结尾“诗意和远方”的内涵。
    (5)“妈妈”是一个承载着教育与爱的词语,我们在妈妈的教育影响下茁壮成长。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妈妈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件事。(不少于50字)
    七、作文
    1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ㅤㅤ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功勋》讲述了建国以来的八位功勋人物。其中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终其一生,把躬耕田野,把造福百姓的初心写进家国事业。风华正茂的你,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写下过什么呢?是梦想、勤奋、乐观,还是自信、善良、惜时……
    ㅤㅤ请以《把_____写在青春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5)不得抄袭。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五中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汉字的正确拼读。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并学以致用。
    【解答】A.有误,“题跋”的“跋”应读“bá”;
    B.有误,“遒劲”的“劲”应读“jìng”;
    C.正确;
    D.有误,“纤夫”的“纤”应读“qiàn”;
    故选:C。
    2.(3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茅以昇,他是桥梁专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
    B.《梦回繁华》的作者是毛宁,这篇文章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深化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C.《蝉》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D.《苏州园林》的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是现代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作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广为大众喜爱。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
    故选:D。
    3.(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老百姓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征集他们的意见,做到因地制宜,避免水土不服。
    B.在国画中你会感受到山的巍峨雄伟、重峦叠嶂,水的清澈宁静、活泼自由。
    C.随着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一些国家的媒体自出心裁,制造出不少歪曲事实的论调。
    D.那里山水环绕,白鹭飞翔,田园村舍错落有致,高树低柳俯仰生姿,散发出浓浓的“苏式”乡村韵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D.有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在此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建设。
    C.有误。
    故选:C。
    4.(3分)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
    B.《史记》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C.《昆虫记》中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切叶蜂善建巢穴,管理家务。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切叶蜂善建巢穴,管理家务”表述有误,善建巢穴,管理家务的是蟋蟀。
    故选:C。
    5.(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队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阅读美文不仅可以陶冶个人情操,而且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D.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课,让我懂得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用电。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否定词误用,去掉“不”;
    B.有误,前后表述不一致,改为“这次比赛的获负”;
    C.正确;
    D.有误,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
    故选:C。
    6.(3分)下列对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场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A.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B.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C.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D.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和作用:(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2)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3)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4)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些特征。(5)下定义,对事物的特征和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6)作比较,突出的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解答】分析“赵州桥非常雄伟,全场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可知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分析“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可知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分析“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可知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分析“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可知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故选:A。
    二、诗文默写
    7.(6分)默写。
    (1)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2)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常常会走向衰亡的原因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借菊花表现诗人闲适淡泊的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提携玉龙为君死(重点字:携)
    (2)铜雀春深锁二乔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拂)
    (4)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重点字:篱)
    三、名著阅读
    8.(4分)名著阅读。
    ㅤㅤ这样的比喻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螳螂就被叫作“占卜师”“先知”。乡间的农民也不难做出这样的类比,他们用形象的外表大大补充了模糊的概念。他们看见在太阳炙烤的草地上,停着一只仪表堂堂的昆虫,庄严地半立着。他们还看见它那宽大的绿色薄翼如亚麻长裙般拖在地上;它向天空举着前肢,就像人举着手臂一样,摆出一副祷告的姿势。这些已经足够了;剩下的事情会由老百姓的想象力去完成;于是,自古以来,荆棘丛里就住着这么一位占卜神谕的先知、一位诚心祷告的修女。
    (1)以上文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法布尔。 (人名)
    (2)下列对《昆虫记》中螳螂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它的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B.它的前足上有一对极富进攻性的冲杀、防御的武器。
    C.它捕食时会先发制人,猛烈地刺击敌人的颈部,让它中毒。
    D.它会吃掉自己的同类,而且吃得十分泰然自若。
    【分析】《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根据“他们看见在太阳炙烤的草地上,停着一只仪表堂堂的昆虫,庄严地半立着”,可以判断出:选文出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布尔。
    (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
    ABD.正确;
    C.有误,“捕食时会先发制人,猛烈地刺击敌人的颈部,让它中毒”的是蝗虫。
    答案:
    (1)法布尔
    (2)C
    四、诗歌鉴赏
    9.(7分)古代诗歌鉴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盛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尾联,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现自己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直抒胸臆,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2)展开想象,谈谈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BC.正确;
    D.有误,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不胜”意思是:受不住,不能;写诗人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尾联间接抒情,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尾联并未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作者情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思亲之情。
    答案:
    (1)D
    (2)战火连绵不断,在这种非常时期里,想要收到家书十分不易,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思亲之情。
    参考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五、文言文对比阅读
    10.(13分)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畲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伯牙①善鼓琴,锺子期②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⑤琴而鼓之。初为霖雨⑥之操⑦,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⑧。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①伯牙:古代传说中春秋时代人。②锺子期:传说中春秋时代人。③洋洋:形容浩大的样子。④卒:同“猝”,突然。⑤援:拿。⑥霖雨:连绵大雨。⑦操:琴曲名。⑧趣:旨趣,意旨。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志想象犹吾心也
    必先苦其心志
    B.洋洋兮若江河
    若儿戏耳
    C.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其人舍然大喜
    D.更造崩山之音
    汝心之固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
    ①惩: 苦于 
    ②虽: 即使 
    ③善: 擅长,善于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伯 牙游 于 泰 山 之阴 卒 逢 暴 雨 止 于 岩 下
    (5)两篇文章都选自《列子•汤问》,从体裁上看,两篇文章都是A  寓言 。【甲】文借讲故事说明的道理是B  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乙】文借助讲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知音难觅 。
    【分析】参考译文:
    【甲】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想像/思想;
    B.相同,好像;
    C.不同,放下/释怀;
    D.不同,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以,凭借。如何,把……怎么样。句意为:凭您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辄,就。趣,旨趣。句意为:乐曲每次奏响,钟子期就总能听出琴声的旨趣。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②句意为: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③句意为:俞伯牙擅长弹琴。善:擅长,善于。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据此断句为: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考查文体常识,这两篇文章都是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越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乙】文通过写伯牙鼓琴,锺子期善听琴的故事,说明了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真正的知音,赞美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最后锺子期破琴绝弦,表达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答案:
    (1)B
    (2)①凭您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②乐曲每次奏响,钟子期就总能听出琴声的旨趣。
    (3)①苦于;②即使;③擅长,善于;
    (4)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5)A.寓言;
    B.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C.知音难觅。
    六、现代文阅读
    11.(10分)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各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选文第 ①段说明的对象是 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选文第 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 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分析】这个选段首先引出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紧接着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然后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解答】(1)明确说明对象,一般可以去题目中找,本文题目是《苏州园林》,文章第一段开头又提到“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所以可以明确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根据“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可以写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2)观察句式“讲究…讲究…讲究…讲究…”可以判断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修辞的效果词是增强气势,联系具体句子作分析即可。
    (3)文章的结构,可以考虑“总分”“总分总”“分总”等结构,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热点,接着分别介绍这些特点,属于总分关系。
    第②段划线句子将苏州园林和我国各地建筑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模式为: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4)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答案:
    (1)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排比
    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3)总分结构。
    作比较 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
    (4)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12.(12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妈妈的家风
    ①妈妈是一位普通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心地善良。她经常教育我说,人这一辈子,如果有能力就做点好事,没能力就做好自己。即使生活再难、日子再苦,也别做亏心事。
    ②一次,妈妈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爸爸让我陪妈妈到县城,把攒的一筐鸡蛋卖了,好为妈妈抓药。上小学三年级的我,一手提着鸡蛋筐,一手搀扶着病中的妈妈,走得汗流浃背。当我和妈妈走到二里岗农机站时,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卷钱,捡起来一数竟有70多元。那时猪肉才0.72元一斤,这笔意外之财对我和妈妈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儿子,这钱咱不能要。你看这皱巴巴的毛票,说不定这家也正有难处。”果然,等了不大一会儿,就见一位神色慌张的叔叔跑来问,是否有人捡到了钱。妈妈问他丢了多少钱,他说76元。妈妈见他说的数额与我们捡到的吻合,二话没说,就让我把钱还给了人家。那位叔叔不停地说着“谢谢”。原来这是他为给老人治病挨家挨户借来的钱……把钱归还了失主,妈妈如释重负。她脸上不光多了笑容,连走路都好像轻快了。
    ③那年,村里兆昌叔结婚,司仪在婚礼庆典上刚把一挂鞭炮扔出去,我和一群小伙伴就拼命跑去抢。我以闪电般的速度,把散落在路旁的一个“大炮仗”装进兜里。正得意间,突然一声闷响,一股黑烟伴着火苗从我的腰间蹿了出去。我的衣服着火了,上衣口袋也被炸开了拳头大的洞。
    ④一想到捅了娄子,没法跟爸妈交代,我“哇”的一声哭开了。天都黑了,我躲在晒谷场的草堆旁不敢回家。妈妈找到我,气得把手高高扬起,最后却轻轻地落在我的背上,还反复念叨着:“儿子,抢鞭炮是件很危险的事,万一伤到手和眼睛,爸妈跟着你受累不说,关键是你自己一辈子遭罪……”听了妈妈的话,我特别愧疚和后怕。第二天早上,我发现被炸坏的衣服已被妈妈补好了。补丁处有一只可爱的卡通鸭,仿佛游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口袋已看不出任何破损的痕迹。
    ⑤那个年代,南方农村的院墙多是篱笆围成的。我的老家属湘西北,一年四季,房屋四周的空地上会栽满绿油油的蔬菜。为了不让外面散养的鸡鸭偷吃蔬菜,爸妈便在菜地外围栽上一些万年青和鱼腊树,待长到半人高时,再对它们进行一次修理和加固,便成了“篱笆”。修剪之后的篱笆,宛如一排训练有素的士兵,昂首挺立在房屋四周,特别气派。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尽管不是妈妈的独创,但经过她的改良,总会引来乡亲的效仿。
    ⑥每年春季,篱笆上就会爬满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还有月季和蔷薇。花儿在轻风中摇曳,整个院子姹紫嫣红。穿行其中,影子倒映在房前碧波荡漾的池塘里,真有一种人在画中走、画在水中映的情趣和悠然。这时,总能听人夸赞妈妈是一位神奇的化妆师。(A)她把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出了滋味,让枯燥乏味的生活有了色彩。听到别人对妈妈的赞美,我心里总是很骄傲。
    ⑦(B)虽然妈妈已经不在了,但她的质朴、乐观、和善都已点点滴滴深入我的灵魂,教会我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了一种诗意和远方。
    (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3月13日,有删改)
    (1)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把捡到的钱归还失主→“我”的上衣口袋被“大炮仗”炸开了洞→妈妈教育“我”注意安全→ 妈妈给“我”补好被炸坏的衣服 → 妈妈栽种、修剪篱笆墙 →众多乡亲效仿、夸赞妈妈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A)(B)处。
    每当我行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或推开老屋的房门,仿佛都能看到妈妈亲切而又忙碌的身影,感受她熟悉而又温润的气息。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她脸上不光多了笑容,连走路都好像轻快了。
    (4)结合文意,说说文章结尾“诗意和远方”的内涵。
    (5)“妈妈”是一个承载着教育与爱的词语,我们在妈妈的教育影响下茁壮成长。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妈妈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件事。(不少于50字)
    【分析】文章通过“把捡到的钱归还失主”“我”的上衣口袋被‘大炮仗’炸开了洞,妈妈教育“我”注意安全,妈妈给“我”补好被炸坏的衣服,妈妈栽种、修剪篱笆墙等事情来表现妈妈提倡质朴、和善和乐观的家风,表达了“我”对妈妈的敬佩、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事件的理解与概括。第一空:根据“第二天早上,我发现被炸坏的衣服已被妈妈补好了。补丁处有一只可爱的卡通鸭,仿佛游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口袋已看不出任何破损的痕迹”可概括为,妈妈给“我”补好被炸坏的衣服;第二空:根据“爸妈便在菜地外围栽上一些万年青和鱼腊树,待长到半人高时,再对它们进行一次修理和加固,便成了‘篱笆’”可概括为,妈妈栽种、修剪篱笆墙。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句子。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句子:根据“仿佛”“感受”这两个词语可知,这是作者的想象,结合“老屋”一词可知,只有孩子成年以后,才会称老家的房子为老屋;再结合第⑦段(B)处“虽然妈妈已经不在了”可知,这个句子应放在B处;写“我”成年以后,母亲去世,“我”回到老屋,眼前仿佛又看到母亲的身影,感受到母亲的气息。
    (3)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根据语句中的“多了笑容”“走路都好像轻快了”可知,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联系“把钱归还了失主,妈妈如释重负”可知,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把钱归还失主之后,内心轻松愉悦,表现了母亲拾金不昧的品质,也表现了母亲为人善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根据“虽然妈妈已经不在了,但她的都已点点滴滴深入我的灵魂,教会我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了一种诗意和远方”可知,“诗和远方”是指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变得质朴、乐观、和善,善良且正直的生活着。
    (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结合实际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即可。示例:一次,我和妈妈做公交车去图书馆,一位老人上了车,却没有座位,母亲不顾自己关节炎,不能久站的毛病,毅然让座,母亲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对我影响最深。
    答案:
    (1)妈妈给“我”补好被炸坏的衣服;妈妈栽种、修剪篱笆墙
    (2)B处
    (3)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妈妈把钱归还失主后如释重负的轻松心理和高兴的心情,表现了妈妈拾金不昧、心地善良的高贵品质。
    (4)“诗意和远方”指质朴、乐观、和善的人生态度。
    (5)示例:小的时候,我爱学妈妈说话,然后妈妈耐心教育我这样做的行为是不对的。当时,我只顾着和妈妈开玩笑,还是学她说话,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只好向妈妈认错,妈妈最后还是宽容并教育了我,帮助我改掉了这样的“学舌”陋习。
    七、作文
    1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ㅤㅤ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功勋》讲述了建国以来的八位功勋人物。其中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终其一生,把躬耕田野,把造福百姓的初心写进家国事业。风华正茂的你,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写下过什么呢?是梦想、勤奋、乐观,还是自信、善良、惜时……
    ㅤㅤ请以《把_____写在青春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5)不得抄袭。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以《把_____写在青春里》为题,写一篇文章。风华正茂的你,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写下过什么呢?是梦想、勤奋、乐观,还是自信、善良、奋斗……比如我们以“把奋斗写在青春里”为题,我们可以提炼主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畏艰难,不断拼搏”“付出之后,便是收获”“奋斗之后,便是绚丽的人生”“努力奋斗改变我们的人生”等等。文题适合写议论文,可围绕这些主题来确定中心论点,引用古今中外名人轶事来论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这一观点。文章行文结构上可以层层深入,也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进行论证,文末深化论点,进行总结。
    【解答】
    把奋斗写在青春里
    人生在世,“奋斗”二字。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你要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怎样才能充实地走完这段历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是碌碌无为,虚度韶华?还是踏踏实实,拼搏奋斗?这取决于自己。是成为笑傲苍穹的精灵,还是成为陆地上平庸的小丑,一切的一切还是由自己决定。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光阴何其短暂!光阴何其宝贵!当人们还没省悟过来之时,时间老人早已蹒跚地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巷口。倘若你不抓紧时间,奋斗进取,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你将会是一个既可悲又可怜的人。
    铸剑师十年磨一剑,为的就是“剑快至倚天”的境界。削发如泥者,利也。漫长的十年,在铸剑师眼里是那样短暂,因为他早已将岁月忽略、遗忘,在自我构筑的碉堡中精心研究铸剑。可以这样说,他没有浪费光阴,他可以自豪地说,“为了一剑活十年,我无怨无悔!”
    然而在生活中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君不见张明接二连三跳槽,君不见李帆天长日久搞网恋,君不见马涛灯红酒绿分外甜。在浮躁的社会形态下,他们能够安心下来,搞点事业也就不错了,怎么敢奢望他们“十年磨一剑”!“奋斗”二字,意蕴无穷。
    为了理想,你务实进取实干,这是奋斗;为了父母家人,你拼搏职场,身兼数职,这也是奋斗;为了贫穷的学童再现校园,你奔走呼告,游走街头,这更是奋斗。与其任而白白流逝,倒不如抓住它,好好利用一番。相信成功总是喜欢垂青这类人的。若干年后,当步入暮年,你可以对自己说,“我的青春没有虚度,我的人生终于有所成就,我高兴,我自豪。”这是一个理想的结果。事实上许多人到老的时候,往往感到很失落,很无奈。青春无悔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个谎言。中年无所建树,让他们后悔莫及。凡世没有后悔药,一错过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岁月匆匆,无情地流逝着。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抓住时间的尾巴,乘风破浪,直挂云帆,享受搏击沧海的乐趣。相信在离世的时候,我们能够平静地说,“我来过,我无悔,我快乐。”不要将遗憾留下,把奋斗写在青春里!因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相关试卷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诗文默写,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尚贤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尚贤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