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春夜洛城闻笛》一、导入 大家听过笛声吗?好听吗?笛声能让你想起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笛声!(声音几乎听不到)大家听到笛声没有?可是李白听到了,并且还写下了著名的《春夜洛城闻笛》。二.题解。作者简介。 大家自由诵读这首诗歌。三.熟读成诵这首诗该怎么读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标出朗读节奏。对不对?四.感知大意同学们已经读了好几遍,有的已经背会了。能不能告诉我,你读出了什么? 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思考一下,看这笛声小不小。交流讨论师:大家集思广益,果然找到了我们听不到笛声的原因了,也就是笛声太轻细、太飘渺、太隐约了。但我又有一个疑问,我们听不到笛声,为什么李白听到了呢?(学生思考)师:是不是跟时段有关。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声断气连诵古诗,所谓声断气连就是声断气不断,字段情不断。我们班有同学能做到,比我读的好。我们有请xxx五.意象话情感 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时是含蓄的。他们喜欢借助具体的事物。比如这首诗,除了刚才我们分析的柳,还有笛和春风。这些事物在诗歌里,我们称之为意象。有些意象甚至会固化的传达一种情感,了解意象 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比如柳。你还知道含有柳这一意象的古诗名句吗?六.悟诗情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何人不起故园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李白的感受吗?此时此地,只有李白在听笛声,笛声打动的应该也只有李白,而李白说“谁不产生思念故乡的情感”,言外之意就是每一个人都会产生思乡之情。李白以自己的感受代替许多人的感受,这是不是太武断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国人有思乡病,这里可以用大家熟悉的诗歌来证明: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见,思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普遍的心理状态以及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李白在这首诗中能够从整个华夏族的共同心理出发,大胆的做出推测,并赋予其以肯定的意味,于绝对武断之中又显示出合情合理。最后我们一齐再诵这首诗。这一次,你可以低唱慢吟。诵出你心中的情感!七 总结师:学习了这首诗歌,相信大家也感受到笛声的魔力了,它以纤细、飘渺、隐约的声音打动了李白,也打动了整个中华民族。可见这笛声亦小亦大,小的是它的本身,大的却是李白的心声,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心愿。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反思,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走进作者,写作背景,朗读诗歌,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大意,品味诗句,主旨探究,吟诵诗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