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句段作用(七年级)
展开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句段作用(七年级),文件包含记叙文阅读句段作用解析版docx、记叙文阅读句段作用原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记叙文阅读——句段作用技法点拨 例文精讲卖水果的老人①小区墙外的地摊区有一位卖水果的老人,看上去七十多岁,个子不高,稍有些驼背,皮肤呈黑褐色,在摊主们中很显眼。老人不大说话,每天只是守在摊前,瞪着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注视着过往的行人。②我第一次与老人打交道是买他的桃子,见摊前有微信支付码,问他现金付款还是微信支付,他幽幽地嘿笑着说:“有现金还是现金吧,微信支付怕到不了我手里,微信码是儿子手机的。”付完款后,他还欠我九分钱,因无法找零,要多给一个桃子,我说算了,那几分钱不要了。没想到,老人很是感动地说:“我这还是第一回刮着别人的。”说这话时,他眼神里带着歉意,嘴里有点结巴,几根“山羊胡”也微微地抖动了起来。③一回生,二回熟,在以后的时间里,又买了老人几次水果,每次的秤都是高高的。或许是我常买老人的东西起了带动作用,摊前的人多了起来。老人诚实守信,逐渐赢得了人们的认可。④经交谈,得知了老人的基本情况。他老家在城南山区的一个村庄,儿子已结婚,住在城里,老夫妻两人看大了孙子,不愿在城里居住,喜欢乡下的空气,觉得住老屋舒服,遂回了老家。老人不愿意伸手向孩子要钱,和老伴在原庄稼地里栽了各种果木,果熟时每天到城里卖点,生活还算过得去。⑤一天下午下班后,飘起了小雨,我匆匆回家,走到小区墙外,摊主们大都收摊,忽听卖水果的老人向我打招呼,我上前问明了缘由。原来,老人从苹果园地里挖了荠菜,一直在等着我捎回家。我再三婉拒,老人不肯,只好收下。拿着荠菜,看着雨中的老人,我鼻子有点发酸。⑥有一件事情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对不起老人,那些细节仍然记忆犹新。⑦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去买老人的水果。看到刚摘下的新鲜杏子,我连价格也没问,对老人说: “买两斤吧,您这么大年纪了,卖点东西不容易,也不和您讲价了。”“咱都是老熟人了,我知道你是实在人,实在人好啊,有好报!”老人乐呵呵地夸了我一句。⑧我蹲下身,装了一袋递给老人,老人称重后,我随意地问了句:“杏子酸不酸?”老人说:“你尝尝吧。”我顺手从袋里拿起一-个杏子用手擦了擦,刚要往嘴里放,手机响了。站起身,接完电话,准备付钱,又不经意地问了句:“够秤吗? ”“秤都高高的,我老头子从不哄人,不信再称称你看看。”老人不假思索地说。我说不用称了,老人执意地拿起那杆老秤,用秤钩挂起杏袋,眼睛凑近秤杆,称了起来。⑨“不对啊,明明刚才秤高高的,怎么不够秤了?”老人一脸疑问。我也看见秤杆低向了秤砣一边,急忙打圆场地说:“没什么,可能是您眼花了,刚才没看准。”此时,老人好像想起了什么,打量了一下我,欲言又止,自言自语说了一句:“人不管干什么事儿,先要把心放正啊,心放正了,什么事也好说!”⑩我听着老人的话,嘴上说没什么,心里却犯了嘀咕:难道真的是“无商不奸”吗?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杀熟”呢?随之,脑海里涌现出一些听闻的卖东西的人嘴上说着漂亮话却缺斤短两不讲诚信的事儿。霎时,感觉老人眼睛里慈祥的光亮变得深不可测起来。正胡思乱想着,老人从杏堆中拿了两个杏子放进袋里,带着肯定的语气说:“这回保准够秤了。”⑪回家的路上,我仍然有些疑惑,思索着发生的一切。回到家,从裤子布兜里拿手机时,里面竟有一个杏子!猛然间想起,买杏时,我从塑料袋里拿了一个杏子,还没顾上尝,来了电话,这杏子一定是接电话时无意间顺手装进了布兜。这些,我当时没有了印象。想想老人称完杏时欲言又止的神情,我明白了,有些自责;想想老人最后说的那句话,我忐忑的心又平实了许多。⑫四日复一日,这件尴尬的事情也就过去了。⑬近一段时间,没见到老人出摊,我心里时常想起他。听邻居说老人生病了……1.文章详写了卖水果老人的哪件事?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部分?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说这话时,他眼神里带着歉意,嘴里有点结巴,几根“山羊胡”也微微地抖动了起来。(从描写角度进行分析) (2)老人执意地拿起那杆老秤,用秤钩挂起杏袋,眼睛凑近秤杆,称了起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4.第⑨段中老人自言自语的这句话:“ 人不管干什么事儿,先要把心放正啊,心放正了,什么事也好说!”是对谁说的呢?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迟来的名字简 媜①生活中很多事物与人,隔段时间想起来,忽然找不着了。②每天早上出门经过附近小公园,你可能注意到榕树旁总有一个打太极拳的老爷子,慢慢推手抬脚,仿佛跟世人无关,可又成为你每日早晨必见的风景明信片,彼此从未招呼、对话,你走你的路,他推他的拳。然而,对他而言,说不定你也成为那套太极拳的一部分,推到某段落时,总会看到你准时无误地走过去。③如果有一天,你忽然觉得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好久没见到打拳的老爷子了,至于多久, 一星期? 一个月?想不起来。心里若有所失,可又不严重,只不过一个小小的问号,不需要寻求解答,毕竟他与你之间谈不上关联,你很快忘记这件事。④居住的小区正在大兴土木改建旧屋,各种工程技术师几乎会齐了,大至拆除队、泥水匠,小至铁架匠、水电工、装潢师,甚至专门切石块石板的切石工人。⑤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老老的,约六十岁,泛黄的汗衫、粗布长裤,套一双塑料雨靴。骨架粗壮,皮肤烤焦似的,使他的五官隔着一段距离看,黑乎乎的。身子倒很硬朗,说不定岁数没那么大,只是常年曝晒的工作使他显老。⑥每天早晨,我走路下山到大马路搭车,总会经过工地,许多正在工作的脸晃入我的眼内,起先,没打算记,晃久了,倒也眼熟。他的脸形方方正正,好像裁刀切出来的,加上比别人黑,又多了一分那岁数的人才有的乐观神采,和与天地万物、鸟兽虫鱼都能闲话家常的亲切味儿,所以容易记牢。迎面见着了,他总是嘻嘻然抛来一句:“要上班了啊!”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一定也不晓得我姓什么,每天一两句招呼,慢慢觉得彼此熟了,可是这种熟,也还是生的。⑦【甲】总有一两年吧,他成为早晨的一个标点符号,没什么意义,但看见他在就让人放心,句子也顺。这是现在才想起来的感觉,当时视为理所当然。小区动工整建,一栋接一栋,他们的工作也就没完没了,久之,他们跟小区磨出感情了,甚至与某些住户结成朋友。⑧连着几趟出国,不知不觉初春变成深秋,新人事取代旧的位置,一些不痛不痒的事物消失了,连自己也没发觉。有一天,坐在邻居的院内剥柚子闲话,忽然觉得拿大石块当庭椅颇具巧思,邻居叹口气:“唉!这是阿喜的遗物呢!”⑨“阿喜是谁?”我问。⑩“那个老老的切石工人嘛!”老工人一堆,我还是没懂。她翻来覆去形容半天,阿喜的影像在她脑海里清清楚楚的,可是说不出他的特点,尤其找不出阿喜与我之间的特殊联系,以别于其他工人。“就是那个,每天跟你打招呼的阿喜啊!”我震惊了,的确好久没见到,怎么会死呢?她说,都两个多月了。他每天一大早骑一个半钟头摩托车到这儿上工,做久了,对小区有感情。那天,骑到半路,摔倒了,心脏病突发,结束得很快,皮肉没什么伤。阿喜是个念旧的人,他喜欢咱们小区,要不,多的是工作机会。上回做王家的工,剩三个大石块,阿喜给搬了来,说搁在院子里有个坐处,喝茶聊天,顺便赏花。石块很沉,阿喜硬给搬过来。阿喜没来坐过。我坐在石块上,想起那张笑嘻嘻的黑脸对我道早安的样子,【乙】原来,他叫阿喜。原来,他叫阿喜。(选自《胭脂盆地》,有删改)1.初读“我”和阿喜的故事,小语写下了四处批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认识阿喜之前,“我”对生活中很多事物与人的消失并不刻意追究。B.初识阿喜时,他其貌不扬,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关注,“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C.阿喜是一个念旧的人,他喜欢到“我”所在的小区做工,甚至与某些住户结成了朋友。D.阿喜搬来石块,想让自己在工作之余有个坐处,“我”也很欣赏他的这一举动。2.小语认为阅读时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内涵丰富的句子。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甲】句进行赏析。 3.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小语对文中【乙】处有疑问,请你解答。【乙】处以“原来,他叫阿喜。原来,他叫阿喜”结尾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讨论,回答问题。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小金 从导语看,我发现这篇文章很适合作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自读文章。小语 确实如此,阿喜和阿长、老王等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导语对以上人物做出评析,帮小金和小语补充理由。 作业依依惜别的深情魏巍①我在凯歌声里来到了朝鲜。我又看到了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山水。②多明丽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A)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看到这种情景,回想起朝鲜人民的遭遇,真叫人说不尽的激动,说不尽的欢欣!③可是,在这些日子,在志愿军就要跟他们分手的日子,深深的离情却牵着他们的心。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志愿军也是这样。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八年中,时时想念着祖国,可是,当他们一旦要离开这结下生死之谊的人民,却是无限地依恋。④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战士们只有一双结着硬茧的手,一颗赤诚的心。离别前,我看见他们在日夜辛忙。朝鲜人民军就要接防来了,战士们把营房刷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墙上溅了几个泥点,也要重新刷过。(B)为了美化营地,他们从东山爬到西山,从北岭奔到南河,采来了红石、白石、黄石、绿石,还挖来了苔藓的青茸,给每座房舍的四围都镶了花边,给每座院心都修了花坛。⑤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他们思虑着,哪些溪涧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桥,哪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边,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井盖。在阳德郡日岩里,我看见战士们正急忙赶修着一座朝鲜风味的房子。原来村里有一个驼背的孤苦的妇人,带着四个孩子,十年来没有一间住房,在这儿那儿借居着。这房子就是为她修的。战士们把廊柱染成红的,还在飞檐下绘了鸟虫花卉,绘了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彩画。⑥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挡不住时间的脚步,离别的日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然而,朝鲜人民要离开这样一支部队,怎么会不深深地依恋呢!⑦朝鲜父老们,他们白天做活也安不下心去,夜里也不能安静睡眠。他们再三探问志愿军的行期,唯恐人们悄悄离开。温井里有一个瞎老妈妈,自她的女儿被日本人抢走,她的一双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泪水沤瞎了。当二十几个战士去向她告别的时候,老妈妈动情地说:“你们在这儿住了几年,我也没看见过你们的模样儿,你们帮我修好了房子,我也看不见修房子的是谁。天哪,要是叫我的眼睛睁开,看你们一眼,就是立刻死了我也甘心!”⑧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行李装上了汽车。大车套上了骡马。大炮着好了炮衣。营门上已经换上了人民军的哨兵。战士们最后一次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⑨部队集合了。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小吉普也被无数的彩纸条和成串的纸花缠成了花车。阿妈妮们,孩子们,姑娘们,她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⑩可是,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叫了一声“阿妈妮,再见!”不知道是哪个老妈妈忍不住了,捧着战士的手,第一个哭出了声。接着是姑娘们、孩子们哭出声来,然后是那些男人们无声的眼泪,低低的啜泣。这时候,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这是全朝鲜民族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⑪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呵,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倾洒在今天!你是多么刚强而又多情多义的人民!⑫在这送行的泪雨中,中国战士们也个个垂泪,他们互相搀扶着,边说边哭。这是什么队伍呵!这是心连着心、肩并着肩的友谊的巨流!这支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七日晚(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删改)1.给文章画线句做批注。(形式不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理解、思考、分析、评价等即可)A.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B.为了美化营地,他们从东山爬到西山,从北岭奔到南河,采来了红石、白石、黄石、绿石,还挖来了苔藓的青茸,给每座房舍的四围都镶了花边,给每座院心都修了花坛。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3.本文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第⑪段,从人称、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体会其抒情效果。(任选两个方面即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句子批注赏析,文件包含记叙文阅读句子批注赏析解析版docx、记叙文阅读句子批注赏析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9 辨析环境描写,分析句段作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0分析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解析版docx、专题10分析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8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解析版docx、专题08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