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第1页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第2页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2分)近年来,抖音上流行一种“敲碗”音乐,如图所示,表演者在水平桌面上摆上用同种材质做成的大小不同的碗,当表演者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碗时,他改变的是(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2.(2分)超声波洗牙就是通过超声波的高频震荡作用,去除牙齿上的牙结石、烟渍等,可以帮助治疗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而且对牙面的损害非常小。以下关于超声波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洗牙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B.超声波频率很高,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利用超声波可以预测地震
    D.超声波洗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3.(2分)下列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冬天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80℃
    B.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疫情期间所戴的普通口罩厚度约为5cm
    D.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4m/s
    4.(2分)冬天的早晨,妈妈将冰冷的手机拿进被子里准备看时间,手机屏幕上很快出现了水珠,变得模糊不清,下列物态变化中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千里冰封 C.大雾弥漫 D.万里雪飘
    5.(2分)小明仔细观察学校的彩色电子显示屏,发现它是由许多组小LED灯组成,如图所示。每一组有三个小灯,它们发出光的色彩分别为(  )

    A.红、黄、蓝 B.红、绿、蓝 C.红、黄、紫 D.黄、绿、紫
    6.(2分)如图所示是镇江市进行全员核酸检测的核酸采样码,工作人员用手机扫一下,就可以记录被采样者信息,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样码的黑色部分可以吸收一切色光
    B.采样码中间白色部分显示白色是因为白色吸收一切色光
    C.扫描采样码的手机摄像头是一个凹透镜
    D.采样码在通过手机摄像后成的是正立缩小虚像
    7.(2分)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湖面倒影 B.手影游戏
    C.光的色散 D.小孔成像
    8.(2分)如图,一束光在右侧射向水面的白鹭,白鹭左侧和下方的水面出现了两个“影子”,下列关于“影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影子”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两个“影子”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白鹭左侧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白鹭下方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9.(2分)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线在纸板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为了显示光路,需将激光笔紧贴着纸板A
    C.实验要测量多组反射角和入射角,目的是减小误差
    D.将B纸板向后旋转一个角度后,纸板上没有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10.(2分)如图甲和乙是八(1)班全体同学在食堂前面拍的合影。则从图甲到图乙,拍照者应该(  )

    A.远离同学们,同时镜头向后缩
    B.远离同学们,同时镜头向前伸
    C.靠近同学们,同时镜头向后缩
    D.靠近同学们,同时镜头向前伸
    11.(2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苏翊鸣获得男子单人大跳台冠军,图中显示的是苏翊鸣的空中技巧,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苏翊鸣相对于烟囱是静止的
    B.滑板相对于烟囱是静止的
    C.苏翊鸣相对于滑板是静止的
    D.苏翊鸣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12.(2分)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从第3s开始,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t=4s时,A的速度小于B的速度
    ③t=5s时,A、B两物体相遇
    ④t=5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①③正确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8分)
    13.(4分)(1)图甲中,物体长度为    cm;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图丙中,秒表显示的时间为    分    秒。

    14.(2分)吴老师用“小蜜蜂”在给同学们上课,“小蜜蜂”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同学们耳朵中的;当吴老师开始讲课时,同学们立马保持安静,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15.(5分)今年夏天,镇江地区持续高温干旱,新区每天都有洒水车喷水雾(如图),水雾    (汽化/液化)后,可以    (吸收/放出)热量,降低温度;遇到阴天云系较多时,又及时采取人工降雨,向高空抛洒干冰,干冰    后,会吸收热量,使高空中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小冰晶越聚越大,下落过程中再    成小水珠,形成降雨,从而缓解旱情。

    16.(2分)如图是疫情期间学校用来消毒的设备,它所产生的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能够杀死细菌,这种光线我们人眼    (填“能”或“不能”)看到。

    17.(2分)今年国庆放假,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雨同学去农村的奶奶家。小雨发现奶奶家的牛棚顶漏了一个三角形的小洞,阳光透射进来,在地上形成一个光斑,则光斑是    (填“圆形的”“三角形的”或“不规则的”),这实际是太阳的    (填“影子”或“像”),这种现象利用    原理。
    18.(4分)在图中所示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    ,属于凹透镜的有    ,该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19.(2分)如图是某时刻小明家电子时钟显示的时间,若小明从背后的平面镜中看,时间应该是    ,若从水平玻璃茶几的台板中看,时间应该是    。

    20.(4分)如图为光在空气和玻璃间传播的情况,则法线是   ,反射光线是   ;折射角等于   度,界面的   边是空气。

    21.(3分)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开始减速所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此时间段内汽车以原速行驶,行驶的距离被称为反应距离(如图)。经测定,某司机正常反应时间是0.5s,该司机驾车以20m/s的速度在某段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0m,则经过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该司机饮酒后,仍以20m/s的速度在该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变为40m,此时司机反应时间是    s。由此可知,司机在饮酒后,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因此,杜绝酒后驾车。

    三、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共48分)
    22.(2分)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3.(2分)如图所示,从光源S点发出的一束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请作出光路图。

    24.(2分)如图所示,请补全该光路图。


    25.(5分)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填“相同”或“不同”)。图   (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个即可)。
    (3)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
    26.(7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室提供平面镜和茶色玻璃板,应选    作为实验器材;
    (2)小丁选择两只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    的关系;
    (3)在确定像的位置后,移去镜后面的蜡烛,并在其位置放一光屏,屏上    (能/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4)小丁把ABC三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图甲),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5)细心的小丁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的像(图乙),出现两个不重合像的原因是    ,此时成两个像的蜡烛的物距分别是蜡烛到玻璃板两个面的距离,若玻璃板厚度为3mm,则两个像的中心距离为    mm。
    27.(10分)如图是小瑞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小瑞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15cm,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f    15c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调整实验器材,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
    (3)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可以成清晰的像,则成的是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应用此原理可以制成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逐渐变短,此时像将    (填“偏上”或“偏下”),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    (填“上”或“下”)移动;
    (5)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    (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6)若蜡烛以1cm/s的速度匀速向左运动,则像向    (填“左”或“右”)移动,像的移动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cm/s,并且    (填“逐渐减速”、“逐渐加速”或“保持匀速”)。

    28.(7分)图1是小红和小华在做“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场景,纸锥没有从同一高度下落,她俩分别用米尺测得甲、乙纸锥下落的高度为s1、s2,下落的时间为t1、t2。如果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则应比较    和    的大小,值大的纸锥下落的快,若用相同路程比时间,则应比较    和    ,值小的纸锥下落的快。图2是她俩用米尺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过程照片,她们设计了如下表格进行数据处理,请你指出她们的三个错误之处:   、   、   。
    纸锥下落高度h
    下落时间t
    平均速度v
    1



    29.(6分)假期小明爸爸自驾带着一家人回仪征老家,上午10:00,他们到达某个路口,小明注意到路口有两个道路指示牌,如图,(图1表示该路段汽车行驶速度不能超过90km/h),请你回答下面问题:
    (1)90km/h合多少m/s?该路口距仪征还有多远?
    (2)他们一家从该路口到仪征至少用多少时间?
    (3)他们到达仪征的实际时间为10:53,小明爸爸的实际车速是多少?

    30.(7分)如图是某校八(1)班列队去做核酸的场景,学生在班级门口以一列纵队出发到“大白”处。该班共有50名学生,队列长20m,班级门口到“大白”的距离为400m。则:

    (1)若队列以1.6m/s的平均速度前行,则第一个同学到达“大白”跟前需要多少时间?
    (2)为预防拿下口罩检测时相互传染,学生在“大白”面前排队需要每个同学间相距1m,此时队列的长度为多少?(不计学生身材厚度)
    (3)若第(2)问中前一个同学检测完到下一个同学走到“大白”跟前平均耗时16s,则最后一名同学从“大白”开始检测到他走到“大白”跟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2分)近年来,抖音上流行一种“敲碗”音乐,如图所示,表演者在水平桌面上摆上用同种材质做成的大小不同的碗,当表演者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碗时,他改变的是(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距离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
    【解答】解: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同种材质做成的大小不同的碗,碗的振幅相同,则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碗的大小不同,质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都是同种材料制成的碗,所以音色相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区分,关键要知道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碗时,不同碗的振动频率不同。
    2.(2分)超声波洗牙就是通过超声波的高频震荡作用,去除牙齿上的牙结石、烟渍等,可以帮助治疗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而且对牙面的损害非常小。以下关于超声波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洗牙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B.超声波频率很高,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利用超声波可以预测地震
    D.超声波洗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分析】(1)(4)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地震、台风发生时会发出次声波。
    【解答】解:A、用超声波洗牙利用的是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D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地震、台风发生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发出的次声波可以检测地震和台风,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利用、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相关知识,需要逐一选项进行分析,是一道基础题。
    3.(2分)下列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冬天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80℃
    B.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疫情期间所戴的普通口罩厚度约为5cm
    D.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4m/s
    【分析】根据自己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物理量数据的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本题。
    【解答】解:A、冬天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40℃,故A错误;
    B、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m/s,故B错误;
    C、一般医用外科口罩的厚度在1mm=0.1cm左右,故C错误;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2m/s左右,走得快的,可以达到1.4m/s,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4.(2分)冬天的早晨,妈妈将冰冷的手机拿进被子里准备看时间,手机屏幕上很快出现了水珠,变得模糊不清,下列物态变化中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千里冰封 C.大雾弥漫 D.万里雪飘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解:手机屏幕上很快出现了水珠,变得模糊不清,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A、冰雪消融,固态冰熔化成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千里冰封,是水凝固成冰,是凝固现象,故B不合题意;
    C、大雾弥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故C符合题意;
    D、万里雪飘,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变化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
    5.(2分)小明仔细观察学校的彩色电子显示屏,发现它是由许多组小LED灯组成,如图所示。每一组有三个小灯,它们发出光的色彩分别为(  )

    A.红、黄、蓝 B.红、绿、蓝 C.红、黄、紫 D.黄、绿、紫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可以合成各种色光。
    【解答】解:彩色电子显示屏由许多组小LED灯组成,每一组有三个小灯,它们发出光的色彩分别为红、绿、蓝。
    故选:B。
    【点评】显示屏和电视机是由光的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合成不同的色光,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很相似,很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6.(2分)如图所示是镇江市进行全员核酸检测的核酸采样码,工作人员用手机扫一下,就可以记录被采样者信息,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样码的黑色部分可以吸收一切色光
    B.采样码中间白色部分显示白色是因为白色吸收一切色光
    C.扫描采样码的手机摄像头是一个凹透镜
    D.采样码在通过手机摄像后成的是正立缩小虚像
    【分析】物距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的范围f<v<2f,其应用是照相机。黑色的物体可以吸收所以色光,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以色光。
    【解答】解:AB、采样码的黑色部分可以吸收一切色光,采样码中间白色部分显示白色是因为白色反射一切色光,故B错误、A正确;
    CD、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物体的颜色,属于基础题。
    7.(2分)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湖面倒影 B.手影游戏
    C.光的色散 D.小孔成像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平静湖面上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手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B不符合题意;
    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像,像之所以是倒立的,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8.(2分)如图,一束光在右侧射向水面的白鹭,白鹭左侧和下方的水面出现了两个“影子”,下列关于“影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影子”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两个“影子”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白鹭左侧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白鹭下方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分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白鹭左侧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下方的水面出现的影子属于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属于基础题。
    9.(2分)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线在纸板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为了显示光路,需将激光笔紧贴着纸板A
    C.实验要测量多组反射角和入射角,目的是减小误差
    D.将B纸板向后旋转一个角度后,纸板上没有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分析】(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实例中表现出来的最大不同:镜面反射是将光朝同一方向反射,漫反射是将光朝各个方向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纸板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光线与纸板要在同一平面内;
    (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普遍规律;
    (4)当把纸板向后缓慢旋转时,纸板上看不见反射光线,所以证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解:A、光照到纸板上时会发生漫反射,所以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故A错误;
    B、为了显示光路,需将激光笔紧贴着纸板A,光线与纸板在同一平面内,故B正确;
    C、因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故C错误;
    D、因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两块硬纸板在一个平面内时,可以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将硬纸板F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后,看不到反射光线,是因为反射光仍在原来的位置上,没有随纸板向后折,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类型题考查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掌握情况,实验探究的关键是对相应的知识理解透彻,思路清晰。
    10.(2分)如图甲和乙是八(1)班全体同学在食堂前面拍的合影。则从图甲到图乙,拍照者应该(  )

    A.远离同学们,同时镜头向后缩
    B.远离同学们,同时镜头向前伸
    C.靠近同学们,同时镜头向后缩
    D.靠近同学们,同时镜头向前伸
    【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2)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上能成像,底片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是像距。
    【解答】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从题图甲到题图乙,人像变大,即此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则拍照者应靠近同学们,同时将镜头向前伸,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掌握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11.(2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苏翊鸣获得男子单人大跳台冠军,图中显示的是苏翊鸣的空中技巧,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苏翊鸣相对于烟囱是静止的
    B.滑板相对于烟囱是静止的
    C.苏翊鸣相对于滑板是静止的
    D.苏翊鸣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A、苏翊鸣在比赛时,相对于烟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
    B、苏翊鸣在比赛时,滑板相对于烟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错误;
    C、苏翊鸣在比赛时,相对于滑板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C正确;
    D、苏翊鸣在比赛时,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2分)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从第3s开始,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t=4s时,A的速度小于B的速度
    ③t=5s时,A、B两物体相遇
    ④t=5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①③正确
    【分析】(1)运动物体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是直线的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图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程度,从第3s开始,vA>vB;
    (3)在s﹣t图象中,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
    (4)由于从第3s开始,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始终有vA>vB。
    【解答】解:①如图运动物体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B一直是匀速直线运动,A从第3s开始,也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从第3s开始,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①正确;
    ②t=4s时,AB都是匀速直线运动,且A图像倾斜程度比B大,故A的速度比B大;故②错误;
    ③t=5s时,图像相交,表示距离参考点的位置相同,故A、B两物体相遇,故③正确;
    ④由于从第3s开始,都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始终不 变,t=5s时,B的速度比A大;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只有①③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为路程与时间图象分析题,这样的题要注意时间段的分析,正确理解图象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8分)
    13.(4分)(1)图甲中,物体长度为  1.55 cm;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14 ℃;
    (3)图丙中,秒表显示的时间为  5 分  37.5 秒。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首先看起始端有没有从0开始,若没有从0开始,把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读取温度计示数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线相垂直,注意区分零上还是零下;
    (3)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1)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1.5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55cm;
    (2)乙图中的温度计一个大格都是10℃,其中又分了10份,故其分度值是1℃,液柱上表面在零刻度的下方,所以读数是﹣14℃;
    (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
    故答案为:(1)1.55;(2)﹣14;(3)5;37.5。
    【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掌握它们的使用规则与读数方法是物理实验的基础。
    14.(2分)吴老师用“小蜜蜂”在给同学们上课,“小蜜蜂”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到同学们耳朵中的;当吴老师开始讲课时,同学们立马保持安静,这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小蜜蜂”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耳朵中的;同学们保持安静,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空气;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基础题。
    15.(5分)今年夏天,镇江地区持续高温干旱,新区每天都有洒水车喷水雾(如图),水雾  汽化 (汽化/液化)后,可以  吸收 (吸收/放出)热量,降低温度;遇到阴天云系较多时,又及时采取人工降雨,向高空抛洒干冰,干冰  升华 后,会吸收热量,使高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晶,小冰晶越聚越大,下落过程中再  熔化 成小水珠,形成降雨,从而缓解旱情。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1)洒水车喷水雾(如图),水雾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可以吸收热量,降低温度;
    (2)人工降雨的原理:喷撒在高空的干冰极易升华为气态,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者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小水滴和小冰晶的混合物——云。云越来越厚,小水滴和小冰晶下降,下降过程中小冰晶吸收热量熔化成水,和原来的小水滴一块落下,于是就成了雨。
    故答案为:汽化;吸收;升华;凝华;熔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6.(2分)如图是疫情期间学校用来消毒的设备,它所产生的  紫外线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能够杀死细菌,这种光线我们人眼  不能 (填“能”或“不能”)看到。

    【分析】(1)紫外线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2)紫外线,是不可见光。
    【解答】解:(1)紫外线能够杀死细菌;
    (2)紫外线,是不可见光,这种光线我们人眼不能看到。
    故答案为:紫外线;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知识得到学以致用,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的兴趣。
    17.(2分)今年国庆放假,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雨同学去农村的奶奶家。小雨发现奶奶家的牛棚顶漏了一个三角形的小洞,阳光透射进来,在地上形成一个光斑,则光斑是  圆形的 (填“圆形的”“三角形的”或“不规则的”),这实际是太阳的  像 (填“影子”或“像”),这种现象利用  光沿直线传播 原理。
    【分析】因为是很小的孔,所以当太阳光照射时会形成太阳的像即小孔成像,又因为太阳是圆形的,所以,地面上的光斑也是圆形的,而小孔成像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因为太阳离地面非常远,而小孔又非常小,符合小孔成像的条件,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时会形成太阳的像(圆形的),也就是我们见到的地面上的光斑,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答案为:圆形的;像;光沿直线传播。
    【点评】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注意小孔成像时,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一样,不要被小孔的形状所迷惑。
    18.(4分)在图中所示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  acd ,属于凹透镜的有  bef ,该透镜对光线具有  发散 作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定义进行判断: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
    如图,acd透镜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ef透镜中间比边缘薄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acd,bef,发散。
    【点评】判断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有多种方法:还有根据定义判断、根据成像情况进行判断、根据对光线的作用进行判断。
    19.(2分)如图是某时刻小明家电子时钟显示的时间,若小明从背后的平面镜中看,时间应该是  21:51 ,若从水平玻璃茶几的台板中看,时间应该是  15:12 。

    【分析】利用镜面对称的性质求解。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从背后的镜子中看时,左右会反过来,如图:,时间为21:51;
    当从水平玻璃茶几的台板中看,上下会颠倒,如图 ,时间为15:12。
    故答案为:21:51;15:1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20.(4分)如图为光在空气和玻璃间传播的情况,则法线是 PQ ,反射光线是 OB ;折射角等于 25 度,界面的 右 边是空气。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分析判断: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
    由图知,MN和PQ垂直,所以这两个分别是界面或法线。根据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AOQ=∠BOQ,所以PQ是法线,MN是界面。
    AO和OB分别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OC则为折射光线。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所以入射角是∠AOQ=90°﹣30°=60°;
    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所以反射角是∠BOQ=90°﹣30°=60°;
    折射角是∠COP=25°,因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所以右侧是空气。
    故答案为:PQ;OB;25;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出相互垂直的两条线即法线和界面。最后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关系和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有关分析。
    21.(3分)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开始减速所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此时间段内汽车以原速行驶,行驶的距离被称为反应距离(如图)。经测定,某司机正常反应时间是0.5s,该司机驾车以20m/s的速度在某段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0m,则经过  10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该司机饮酒后,仍以20m/s的速度在该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变为40m,此时司机反应时间是  1 s。由此可知,司机在饮酒后,刹车反应会  变慢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因此,杜绝酒后驾车。

    【分析】(1)据题目中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的运动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可求出反应时间经过的路程;
    (2)(3)据题目中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汽车刹车的距离,进而计算出汽车司机在反应前运动的距离,再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司机的反应时间,从而得出打电话时,驾驶员刹车反应是变快还是变慢,并提出安全行车的建议。
    【解答】解:(1)已知刹车反应时间是0.5s,此时的速度v=20m/s,
    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此时间内汽车运动的距离:s反应=vt=20m/s×0.5s=10m,
    即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5m,则经过10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据(1)可知,刹车后汽车做减速运动通过的距离:s减速=s总﹣s反应=30m﹣10m=20m,
    若该司机饮酒后,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为40m,汽车做减速运动通过的距离仍为20m,则此时汽车在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s反应′=s总′﹣s减速=40m﹣20m=20m,
    由v=得,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t反应′===1s;
    (3)根据以上计算可知,司机饮酒后,刹车反应会变慢。
    故答案为:10;1;变慢。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理清题意,并能准确的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共48分.)
    22.(2分)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成像为虚像;先作出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点评】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23.(2分)如图所示,从光源S点发出的一束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请作出光路图。

    【分析】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像点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特点,先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即S的像点,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O为S发出光经反射能过A点光路的入射点,连接OA为反射光线,S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关键要利用好“反射光线好像从虚像发出的”。
    24.(2分)如图所示,请补全该光路图。


    【分析】在作凸透镜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来作图。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5.(5分)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B (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图 D (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水量不等 (写一个即可)。
    (3)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在这里不易放热液化 。
    【分析】(1)给烧杯加盖可减少热量的散失,会缩短加热的时间;
    (2)读图C可判断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是否相同。
    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读图DE可做出判断。
    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水升温越慢。
    (3)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离壶嘴越远处,温度越低,水蒸气越易液化,相反,近处温度高,不易液化。
    【解答】解:(1)读图可知B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B套装置;
    (2)读图C可知,a、b两条曲线中,水沸腾时的温度相同,说明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
    图D中,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表示水正在沸腾。而图E中气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说明还没有沸腾。
    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水量不等,因为水越多,需要加热的时间会越长。
    (3)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
    故答案为:(1)B;(2)相同;D; 水量不等;(合理即可)(3)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在这里不易放热液化。
    【点评】此题主要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应能熟练装配实验的装置,并能分析实验条件对其结果的影响,同时要学会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6.(7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室提供平面镜和茶色玻璃板,应选  茶色玻璃板 作为实验器材;
    (2)小丁选择两只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  大小 的关系;
    (3)在确定像的位置后,移去镜后面的蜡烛,并在其位置放一光屏,屏上  不能 (能/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 像;
    (4)小丁把ABC三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图甲),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A ;
    (5)细心的小丁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的像(图乙),出现两个不重合像的原因是  玻璃板有厚度,蜡烛在前后表面两次成像 ,此时成两个像的蜡烛的物距分别是蜡烛到玻璃板两个面的距离,若玻璃板厚度为3mm,则两个像的中心距离为  6 mm。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茶色玻璃比较暗,使茶色玻璃板后面的环境对实验的影响比较小,成像更清晰;
    (2)选择的蜡烛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是虚像;
    (4)根据3个模型的结构和研究目的“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可做出选择;
    (5)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
    【解答】解:(1)透明玻璃板比较透明,透过的光多,反射的光少,蜡烛成像不够清晰;茶色玻璃比较暗,透过的光少,反射的光多,蜡烛成像更清晰。所以应选茶色玻璃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小丁选择两只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光屏只能接收到实像;
    (4)由图可知,三个模型分别为A、B、C,从模型上看,只有A左右相同,而B、C,左右不相同,所以当小丁把三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B、C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5)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玻璃板厚度为3mm,则两个像的中心距离为6mm。
    故答案为:(1)茶色玻璃板;(2)大小;(3)不能;虚;(4)A;(5)玻璃板有厚度,蜡烛在前后表面两次成像;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7.(10分)如图是小瑞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小瑞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15cm,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f  大于 15c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调整实验器材,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主光轴 上;
    (3)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可以成清晰的像,则成的是倒立  缩小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应用此原理可以制成  照相机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逐渐变短,此时像将  偏上 (填“偏上”或“偏下”),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  下 (填“上”或“下”)移动;
    (5)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  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6)若蜡烛以1cm/s的速度匀速向左运动,则像向  左 (填“左”或“右”)移动,像的移动速度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cm/s,并且  逐渐减速 (填“逐渐减速”、“逐渐加速”或“保持匀速”)。

    【分析】(1)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根据白纸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光斑先变小后变大,可推断焦点在光斑之前,从而判断焦距;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3)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进行分析,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像会向上移动,根据凸透镜成倒立实像进行分析凸透镜向上还是向下移动;
    (5)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像的亮度变暗;
    (6)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答。
    【解答】解:(1)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即像距为15cm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5cm;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可推断焦点在光斑之前,说明f一定大于15cm;
    (2)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3)当蜡烛、凸透镜位于图乙中所示的位置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4)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在蜡烛和光屏固定的情况下,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5)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透过光线,仍能会聚成像,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只是像的亮度变暗;
    (6)若蜡烛以1cm/s的速度匀速向左运动时,物距增大,则像距变小,故像向左移动;当u>2f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得越来越慢,则该过程中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且像移动的速度逐渐减速。
    故答案为:(1)大于;(2)主光轴;(3)缩小;照相机;(4)偏上;下;(5)亮度稍暗的完整像;(6)左;小于;逐渐减速。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考查得很广,但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做出合理的推理,都比较容易解答。
    28.(7分)图1是小红和小华在做“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场景,纸锥没有从同一高度下落,她俩分别用米尺测得甲、乙纸锥下落的高度为s1、s2,下落的时间为t1、t2。如果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则应比较  甲纸锥下落高度 和  乙纸锥下落高度 的大小,值大的纸锥下落的快,若用相同路程比时间,则应比较  甲纸锥下落时间 和  乙纸锥下落时间 ,值小的纸锥下落的快。图2是她俩用米尺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过程照片,她们设计了如下表格进行数据处理,请你指出她们的三个错误之处: 物理量没有单位 、 只有一次实验,误差较大 、 没有从纸锥尖开始测量距离 。
    纸锥下落高度h
    下落时间t
    平均速度v
    1



    【分析】(1)比较快慢时,即可采用相同时间比距离,也可采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
    (2)表格中涉及路程、时间和速度以及测量次数,可据此分析;
    (3)若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应使纸锥的尖端位置在同一水平高度处。
    【解答】解:如果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则应比较甲纸锥下落高度和乙纸锥下落高度的大小,值大的纸锥下落的快,若用相同路程比时间,则应比较甲纸锥下落时间和乙纸锥下落时间,值小的纸锥下落的快。
    由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可知,各物理量没有单位,这是错误的;只有一次实验,误差较大;纸锥尖先落地,因此应从纸锥尖处开始测量距离,由照片可知,纸锥没有从纸锥尖开始测量距离。
    故答案为:甲纸锥下落高度;乙纸锥下落高度;甲纸锥下落时间;乙纸锥下落时间;物理量没有单位;只有一次实验,误差较大;没有从纸锥尖开始测量距离。
    【点评】在本实验的探究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考查了运动快慢的比较以及如何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等,对我们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29.(6分)假期小明爸爸自驾带着一家人回仪征老家,上午10:00,他们到达某个路口,小明注意到路口有两个道路指示牌,如图,(图1表示该路段汽车行驶速度不能超过90km/h),请你回答下面问题:
    (1)90km/h合多少m/s?该路口距仪征还有多远?
    (2)他们一家从该路口到仪征至少用多少时间?
    (3)他们到达仪征的实际时间为10:53,小明爸爸的实际车速是多少?

    【分析】(1)根据图示速度计可以直接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然后再将速度单位换算为以m/s为单位;
    (2)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求出他们一家从该路口到仪征至少用的时间;
    (3)求出实际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其速度。
    【解答】解:(1)由图可知,由速度计可读出汽车的速度为:v车=90km/h=90×m/s=25m/s;从该路口到仪征的路程为:s=53km;
    (2)由v=可得,汽车的行驶时间为:t==≈0.59h;
    (3)他们到达仪征的实际时间为10:53,则用的时间为:t'=10:53﹣10:00=53min=h;
    小明爸爸的实际车速是:v'===60km/h。
    答:(1)90km/h合25m/s,该路口距仪征还有53km;
    (2)他们一家从该路口到仪征至少用时0.59h;
    (3)小明爸爸的实际车速是60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及其公式应用,属于基础性题目。
    30.(7分)如图是某校八(1)班列队去做核酸的场景,学生在班级门口以一列纵队出发到“大白”处。该班共有50名学生,队列长20m,班级门口到“大白”的距离为400m。则:

    (1)若队列以1.6m/s的平均速度前行,则第一个同学到达“大白”跟前需要多少时间?
    (2)为预防拿下口罩检测时相互传染,学生在“大白”面前排队需要每个同学间相距1m,此时队列的长度为多少?(不计学生身材厚度)
    (3)若第(2)问中前一个同学检测完到下一个同学走到“大白”跟前平均耗时16s,则最后一名同学从“大白”开始检测到他走到“大白”跟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1)已知队列速度,班级门口到“大白”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第一个同学到达“大白”跟前需要多少时间;
    (2)每个同学间相距1m,则3个同学的距离为2m,50名学生,由此可计算此时队列的长度;
    (3)最后一名同学从“大白”开始检测到他走到“大白”跟前的路程为20m,所用时间是16s×20=320s,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1)第一个同学到达“大白”的距离s=400m﹣20m=380m,
    由v=可得,第一个同学到达“大白”跟前需要时间:
    t===237.5s;
    (2)要求每个同学间相距1m,共50名学生,由此知此时队列的长度L=50﹣1=49m;
    (3)最后一名同学从“大白”开始检测到他走到“大白”跟前的路程L=49m,所用时间是t’=16s×20=320s,
    v’===0.15m/s;
    答:(1)若队列以1.6m/s的平均速度前行,则第一个同学到达“大白”跟前需要237.5s;
    (2)为预防拿下口罩检测时相互传染,学生在“大白”面前排队需要每个同学间相距1m,此时队列的长度为49m;
    (3)若第(2)问中前一个同学检测完到下一个同学走到“大白”跟前平均耗时16s,则最后一名同学从“大白”开始检测到他走到“大白”跟前的平均速度是0.15m/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相关计算,属于中档题,关键要学会分析数据。

    相关试卷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共19页。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区物理九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区物理九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家用电能表抄见数所用的单位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