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展开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
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
【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创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本文是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微点拨】
鲁迅先生一生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赞美保姆的文章。这位保姆不会识文断字,而且粗俗好事,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所知,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可是鲁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普通的保姆呢?她身上究竟有哪些东西打动了鲁迅的心灵呢?
【知识拓展】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溇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作‘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作长妈妈。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
(选自《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即学即练1】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C.《山海经》涵盖了上古地理、历史、神话、气象、动物、 植物、矿藏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D.《阿长与〈山海经〉》体现了鲁迅深邃睿智、犀利老辣的文风。
【即学即练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___》,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____,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_____________、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
知识点02 基础知识梳理
1.易错字
骇(hài) 疮疤(chuāng) 掳去(lǔ) 诘问(jié) 孤孀(shuāng) 惧惮(dàn) 憎恶(zēng wù) 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懿(yì)
2.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侧重指不理解的奥秘高深莫测。
“莫名其妙”重在“名”;
“百思不解”重在“思”。
百思不解
反复思索,仍然不能理解。
侧重指反复思索的过程。
5.词语释义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渴慕:非常思慕。
烦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粗拙:粗疏拙劣,不精美。
【即学即练3】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B.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絮絮叨叨地说)
C.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惊害怕)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奔丧(sàng) 迂(yū)腐 取缔(dì) 诘(jié)问
B.蹒(pán)跚 颓(tuí)唐 凹凼(dàng) 尴(gān)尬
C.交卸(xiè) 惧惮(dān) 惶(huáng)急 愧怍(zuò)
D.滞(zhì)笨 晶莹(yíng) 焦灼(suó) 伎(jì)俩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抵 郑重 单薄 深不可测
B.和蔼 守寡 粗犷 切切察察
C.菩萨 渴幕 哀悼 豪不相干
D.土匪 保姆 磨难 念念不忘
【即学即练4】
1.字词积累——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但到憎恶__________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2)那时就极严重地诘__________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jù dàn__________她什么呢!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__________,全体都震悚__________起来……
2.词语积累——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____(淡薄 冷淡 冷漠)起来,但完全__________(消亡 消失 消灭),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2)这__________(也 又 就)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__________(却 也 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知识点03 整体把握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共写了7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的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明确】不同称呼,标志着不同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为,作者用的是抑笔,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章的题目其实标示文章运用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阿长”与《山海经》联系起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和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5岁时作者的口气,适宜用“阿长”来称呼,而且“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4)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 全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写“我”对阿长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阿长又喜欢又憎恶的感情——喜欢她时称她为“阿妈”,憎恶她时就叫她“阿长”。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介绍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第19~29自然段):长妈妈为作者寻购《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知识拓展】
列出提纲,复述故事。
【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列出复述故事的提纲。】
〔明确〕 复述要点提示:
称呼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
【即学即练】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知识点04 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和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4.朗读第6~17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写“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5.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6.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在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知识拓展】 本文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距离现在有近百年了,文中有许多和现在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在阅读时不理解,标出来,讨论解决。
疑难预设:
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明确〕 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明确〕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为取吉祥,江浙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明确〕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到“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4.“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明确〕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5.“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明确〕 郝懿行是清代的经学家。“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
6.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明确〕 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珠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
【即学即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研读下面语句,结合问题提示,组内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让人感知到她的哪些特点?
能力拓展
考法01 技巧分析
1.表达方式恰当。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例如第1、2自然段就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长妈妈得名的原因。
第3自然段大部分是记叙,最后写夏天睡觉时则运用了描写,描写长妈妈的睡态,文中还运用了大量语言描写。
第26自然段就在发表议论,议论对长妈妈的看法。
第31自然段是抒情,抒发对长妈妈的怀念。
2.结构和写法精妙。
文章1、2自然段先用“抑”笔:写长妈妈“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其名字不清;写“她黄胖而矮”,其外貌不扬;写“我”家的小风波与她的“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其行为不正;写她热天在床中摆成一个“大”字,其睡相不雅,侧重从“缺点”上展示。从第13至29自然段着重“扬”,从优点上赞美: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使“我”觉得她知道很多的事,开阔了“我”的眼界;特别是她作为一个文盲,连书的名字都说不清,居然为“我”买回了《山海经》,这是最让人震惊的,也是“我”敬重她的主要原因。
3.议论适时精当。
文章在记叙长妈妈言行的同时,时而夹着作者对长妈妈的一些看法的文字、议论。
4.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1)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对比、映衬法: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典例1】品味本文的语言。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考法02 主旨情感
【文章主旨】
(一) 主旨概括
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一段生活,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虽是一个粗人,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纯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二) 情感分析
研读“买《山海经》”部分, 朗读19~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明确〕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没有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现了“我”对阿长轻视的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明确〕 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 因为有画儿的《山海经》很难找,没有人像阿长这么热心,这件事“别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会产生“新的敬意”,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 表达作者对童年、对阿长的怀念。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明确〕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用是什么?
〔明确〕 对阿长的崇敬和怀念。作用是点明中心。
7.画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明确〕 画出句子略。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典例2】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阔气(kuò) 孤孀(shuāng) 疮疤(chuāng)
B.掳去(lŭ) 惧惮(dàn) 憎恶(zèng)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粗拙(zhuō) 震悚(sŏng) 陆玑(j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
B.渴慕 土匪 毫不相干
C.疏懒 烦琐 莫明其妙
D.哀悼 寂寞 深不可测
3.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B.“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
C.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D.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
5.文化积累——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性散文集。
B.《无常》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C.《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目的是为了宣扬封建孝道。
D.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他为人诚恳、公正,对学术更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二、问答题
本文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对长妈妈的形象进行了刻画,请你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2)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三、填空题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___》,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____,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_____________、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单选题
1.下面一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然,在表现自己的时候,自身的缺点或不足难免会有所暴露。
②表现自己,适当地张扬个性,更容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③况且缺点被发现或被指出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这可以促使我们完善自己。
④不过,这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2.下列句子不能表现阿长性格特点的是( )
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B.她生得黄胖而矮。
C.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D.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二、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在读书节活动中,你班举办“《朝花夕拾》我来讲”读书交流会,请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表达与交流·口语表达】请你结合“小引”(即序言)的内容,为本次读书交流会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60字)
(2)【阅读与鉴赏·理解与鉴赏】一位同学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阿长与〈山海经〉》)
B.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五猖会》)
①A、B两段文字分别是由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②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三、材料题
学习了本文,为了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班级准备开展以“解读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结合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并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专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3.假如你们小组以“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为论题进行讨论,你觉得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为什么?
①鲁迅先生深深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四、实践题
学完《阿长与〈山海经〉》后,为了引导同学们对鲁迅和鲁迅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学校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边的书法作品是出自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诗,对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用楷体,中正平稳。 B.运笔饱满,形神兼备。
C.字形瘦长,笔画飘逸。 D.大小匀称,布局合理。
(2)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情节和人物留在我们心中。请你仿照示例,再写一句话。(已给出文章标题)
示例:一座荒园,尽显童真与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再写:_______________
(《阿长与〈山海经〉》)
(3)名人逸事:下面是张晓同学搜集到的一则关于鲁迅先生讲演的趣事。请你根据提示帮她修改。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讲演,鲁迅也不例外。他讲演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打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使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上述文字中有一个词语使用错误,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创作的一篇温馨的回忆性叙事散文,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文章记人记事,都力求真实,自平淡中得到感动,从平凡里寻求伟大。
B.作者是通过对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的描写,寥寥几笔,一个没有多少心思,心宽体胖的乡下女人形象就跃然纸上。当然也表现了长妈妈“地位的低下”。
C.从厌她、烦她到敬她,体现了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作者写两件令他敬重的事自然也就浓墨重彩,因为正是在作者的态度转变中突出了长妈妈的形象及其品格。
D.文末“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阿长的真挚感激和敬爱之情。
2.文中的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文中说“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请简答。
4.长妈妈的爱,热情、真挚、朴素、自然,虽然不完美,但足以让人感动。你认为,作为保姆的长妈妈有哪些让人感动的地方?请简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第28个“馅饼”
乔叶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在碰到哈提雅之前,我是一直信奉这句话的。
在等导游买票的工夫,有人拽我的衣襟。是一个吾尔维族小姑娘,高高的鼻子,深陷的欧式眼窝,戴着镶着珠片的黑色小帽,手里拎着一串铃铛做的饰物。她是向我兜售东西来了。我摇摇手。
“阿姨,你是老师吗?”
“我当过老师。”我有点儿惊诧,我有过四年的乡村教书的历史,可她怎么能看出来?
“你一看就像老师,像好人。”她甜甜的小嘴很会说。
“你的东西怎么卖?”我心想干脆买一个。
她解了一个,递给我:“给你,不要钱。”
我不理她,径自去掏钱包。
她拦住我,态度很认真地说:“真的不要钱。”
“那我不要了。”我也很干脆地说。
导游在招呼大家了。我随着队伍进去,朝她挥挥手。玩了两个多小时走出来,我一眼就看见那个小姑娘还在出口处站着。
“给你。”她又来了。
我仍然没要。沿着周围的小摊走了一圈,我了解了一下这种铃铛的价格,要价最高的是五元。于是,当她再次递给我的时候,我把五元钱递给她。
“不要钱。”她着急地说,“送你的。”
“送我?为什么?”
“因为你是老师,好人。”
我笑。
我接过那个铃铛,吊坠上刻着一只老鼠。我正好就是属鼠的。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指指我的胸前。我戴着一个鼠头木制项链。
“好,我收下了。”我说。我打定主意,上车后把钱从车窗递给她。
车开动了,我和她在车窗处依依惜别。我握住她有些脏的小手,把钱也握了过去。她一怔,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
“不要!老师!”她举着钱喊,然后她奔跑起来,跟着我们的车。车轮喷吐出的灰尘涤荡着她的小脸。
司机把车停下来,我走下车,接过她手里的钱。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
“你必须告诉我,你喜欢什么?回家之后我也要寄礼物给你。”我说。
她推却了半天,直到我以不要铃铛威胁她,她才羞涩地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在我的要求下,她写下地址。
从新疆回来,我洗好了照片,买了一套童话集和文具,想邮寄却发现地址找不到了。
最后我还是寄了出去,地址是“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哈提雅(收)”。
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干,还有一封信。
“阿姨,谢谢你。听很多人告诉我说有我的包裹,跑了好多家才找到。我送了28个铃铛,你是第一个寄礼物给我的人。你长得很像我的汉族老师,她很爱我们。后来她走了,我就不再上学了,我很想她。我想只要我好好读书,就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呆住了……
她给我的,确实是一块香醇的“馅饼”。这块“馅饼”是她和她的汉族志愿者老师共同做的,我只是一个享用者。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
平生第一次,我开始为自己一向得意的所谓智慧和经验而自卑起来。我方才发现:虽然我四处游历,但我心舌的嗅觉已经逐渐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如高昌故城。而她虽然守着高昌故城,但她小小的心,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草场。
哈提雅,你以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让我品尝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这第28个“馅饼”。
(选自《少年文摘》2016年第1期)
1.结合全文,思考标题中的“馅饼”的真正含义。
2.选文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说“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4.阅读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她一怔,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
(2)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
5.细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小姑娘的形象特点。
6.选文与课文《阿长与〈山海经〉》都使用了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用这种手法,可以使__________多变,波澜起伏;前后鲜明的对比,使__________更加丰满真实;同时也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