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教案(2023春)
展开第一单元 昼夜和四季
1.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自转的特点。
2.能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难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地球仪模型、视频资料、手电筒、旋转椅、橡皮泥小人、太阳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导:(出示白天和黑夜的图片)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太阳升起就是白天,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提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难道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吗?
先请学生代表发言说一说。
[设计意图]先看图片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地球的运动
(1)教师引导:我们每天都会见到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和地球的运动有关。
下面我们来开个学术研讨会,探讨地球怎样运动才会出现白天和黑夜的现象。
讲述:人们认为出现白天和黑夜的现象产生了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自己旋转引发了昼夜交替。
二种观点: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引发了昼夜交替。
提问:你同意哪种观点?请同学们做出解释,看哪位同学解释的更合理。
讨论: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汇报:请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
讨论:地球自转的怎么旋转的?它围绕着什么在进行自转?
小结: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地轴。
提示: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运动,然后进行探讨地球是怎么运动的。
(2)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天体东升西落到底是不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实验材料:太阳模型,旋转椅子
实验方法:
1.第一名学生手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
2.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定自己是地球,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别缓慢的进行顺时针旋转(自东向西)和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同时观察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填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汇报:请学生代表发言汇报。
学生:转椅自东向西转动时,太阳由西向东运动。
学生:转椅自西向东转动时,太阳由东向西运动。
讨论:我们怎样转动时,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小结:我们自西向东转动时,可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总结: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天体运动会有不同的认识,人们从一开始怎么逐渐得出最后天体运动的结论的?
讲述:有一位波兰的天文学家对于天体的运动提出了一种理论,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提出的理论。
出示哥白尼的照片和介绍
哥白尼的“日心说”:
很久以前,人们提出“地心说”认为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推翻了之前的“地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
2.模拟昼夜的形成。
(1)教师引导: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根据实验一的现象能不能猜想出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假设:我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 形成的。
同学: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
(1)实验设计
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设计实验
汇报:学生代表发言,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
实验方法:
1.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粘上橡皮泥做的小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是地球仪被照亮一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区域。
2.将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转动,观察橡皮泥小人所在位置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推想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小结: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抵罪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教师先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实验,通过实验一说明地球是在自转,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地球自转引发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在实验中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身体验探究昼夜交替变化,最后得出结论。
(三)拓展应用
谁先迎来黎明
1.引导:中国面积很大,在同一天中同一时间,在不同的位置谁能先见到太阳升起?
如:我国东部上海和在我国西部乌鲁木齐两个城市。
提问:你们认为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
教师:借助我们所学的知识想一想。
四、课后小结
(1)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2)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教学后记】
2.地球、月球和太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2.能说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能对天体的运动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简单叙述天体之间的运动方式和周期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三球仪、视频资料、计算器、铁丝、橡皮泥、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导:(出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关图片)“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绕着太阳转呀转,一年一年停不了。”朗朗上口的儿歌简单的描述了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2.提问: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围绕地球转。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看图片,引导学生从哪方面回答问题,采用直观法教学。
(二)探究新知
3.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
(1)教师引导:前面我们了解到,地球是太阳的行星之一,绕着太阳转,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围绕地球转,三个天体中最大的是太阳。
提问:地球、月球和太阳它们的相对大小是多少?地球、月球和太阳它们之间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获取信息: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搜集资料并整理信息。
利用三球仪的转动探究天体之间的运动方式。
播放:三球仪的转动视频
提示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的地方,然后试着描述天体之间的运动过程。
讨论:地球、月球和太阳它们之间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汇报:请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小结: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同时也在自转,月球围绕着地球转动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围绕着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讨论:天体的公转和自转的周期又是多长?
学生汇报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天体的大小情况。
(2)制作三球天体模型
材料:白纸、铅笔、计算器、直尺、圆规、铁丝、橡皮泥、钳子等。
制作方法:
1.将地球的直径(12756千米)缩小至1厘米,把月球和太阳的直径以及三球间的平均距离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按照缩小后的数据绘制三球模型图,并在图中标出相应数据。
3.选择合适的材料分别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阳模型。
4.寻找合适的地点,按照缩小后的距离摆放三球模型。
提示学生:在制作天体时,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能一样。
展示:请小组展示成果
讲述:根据我们制作的模型,同学们能不能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运动方式。
交流:小组内交流,组织语言
学生汇报:
总结: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地、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视频,视频中的现象往往就是实验结论,在说现象的过程中,间接地引出了实验结论。
6.认识地球的引力。
(1)教师引导:不管住在地球上哪个地方的人都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这是什么原因?
同学:可能是地球存在引力在吸引着我们。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设计
引导:生活中有很多活动都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设计实验
汇报:学生代表发言,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
请学生示范踢毽子和跳高
讲述:踢毽子时,将毽子踢向高空,最终还是会落到地上。向上高跳时,身体先向上运动,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地面上。
教师:离开地面的人和物体最终都会向哪儿运动?
学生:向下。
讨论:是什么力让物体和人这样运动的?
小结:物体下落是因为他们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地球引力是谁发现的?
出示科学家牛顿资料卡
[设计意图]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体会,为了让他们体验活动中更好的学会了知识。
(三)拓展应用
自制重锤
3.引导:工人叔叔盖房子是,利用垂线坨来检验墙壁是否垂直,仿照垂线坨制作一个重锤,来检验桌椅和墙壁是否垂直。
出示重锤图片,了解重锤构造
四、课后小结
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公转和自转周期大约都是一个月。
【教学后记】
3.四季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四季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能利用实验探究四季的变化。
[情感目标]能对四季的变化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四季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地球仪、视频资料、台灯、圭表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导:(出示春夏秋冬的图片)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季节变化明显,有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四个季节。
2.提问:你知道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吗?
下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四季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四季的图片,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四季的形成
(1)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四季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提问: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的周期也是一年,这说明的什么?
学生回答:四季的变化可能和地球的公转有关。
先做出假设:我们认为: 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 。
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
①材料:地球仪4个、台灯1个、立柱(小棍)4根等。
②实验方法:
1.照下图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
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
3.打开台灯,观察四个位置立柱的影长。
播放实验视频
请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讨论:通过实验探究,随着“地球”公转,影子长短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小组展开讨论
小结:公转中出现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所以使得影子长短发生变化,当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影子较长,反之,影子则较短;
早晚影子长,温度低;中午影子短,温度高。
讨论:根据实验结论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
(2)科学在线
引导:你知道以前人们用什么测量影子的长度吗?(出示圭表图片)
讲述:介绍圭表的详细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自己做出猜想,四季的形成与什么有关,根据猜想再去设计实验,环环相扣。
(三)拓展应用
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
4.引导:刚才我们了解了能测影子长度的仪器——圭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圭表的构造(出示图片)。
提问:圭表有什么特点?它的构造是什么样子?
学生汇报:
教师最后出示圭表特点的详细说明。
四、课后小结
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
一天中的影子的变化:早晚影子长,温度低;中午影子短,温度高。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