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259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259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259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共8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一、单选题1.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5789.2万吨,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①政策支持 ②制度创新 ③农业科技进步 ④服务贸易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下表是有关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这反映了早期中国( )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猪骨、酒类和丝类残留物河南驻马店西平谢老庄遗址距今约9000年的水井和完整汲水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的天文观象台 A.以农为本的文明特质 B.敬天保民的文化基因C.重视灌溉的先进观念 D.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3.在粮食储备技术方面,贡献最大的应该是美国和德国。下列技术对应正确的是( )A.美国的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B.德国的机械通风储粮技术C.美国的谷物冷却机 D.德国的食物冷冻技术4.下图是隋朝政府在洛阳修建的粮仓含嘉仓遗址。作为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A.民间的救济措施 B.粮食的管理制度C.庄园经济的规模 D.农户的口粮储备5.18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农业革命”,贵族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举办农业展览会,资助农业研发机构,通过报刊鼓励农业创新。由此可知,英国的“农业革命”A.准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B.开启了研产结合的模式C.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D.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生6.两河流域加莫尔遗址距今约9000年,据考古发现,该遗址存在已经碳化的谷物颗粒,如大麦、小麦、豌豆等;还有石制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镰、石杵和石臼;还有许多已经驯化的家畜的遗骨,如山羊、绵羊、狗等动物的遗骨。这一考古发现可印证当地先民( )A.劳动分工比较合理 B.已过上定居生活C.率先从事原始农业 D.以畜牧业为主业7.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A.源于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 B.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C.激化了我国的粮食紧缺问题 D.对世界食品卫生形成威胁8.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来努力构建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9.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C.物种引人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10.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农业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作物C.人类在文明之初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二、材料分析题11.【古今经济发展】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统筹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确保国内粮食供应。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不同品种的粮食贸易由原来的进出口交替阶段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其中,玉米、稻谷(大米)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小麦是在2009年由净进口、净出口交替状态转为净进口状态,大豆的进口量呈快速增长特征。——摘编自胡迪、张为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有效供给问题解析——历程、原因与对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取得成就的原因有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服务贸易发展与粮食生产提高没有关系,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A【详解】材料中的考古发现“人工栽培稻遗存、猪骨、酒类和丝类残留物”“水井和完整汲水器”“天文观象台”都与农业有关,这反映了早期中国以农为本的文明特质,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敬天保民,排除B项;材料只有河南驻马店西平谢老庄遗址体现了灌溉,排除C项;材料三处遗址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不能反映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使用机械通风技术储粮技术,并推广至全世界,A项正确;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属于美国的发明,并非德国,B项排除;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谷物冷却机,C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粮食储备技术,并非食物冷冻技术,D项排除。故选A项。4.B【详解】根据材料“隋朝政府在洛阳修建的粮仓含嘉仓遗址”可知,含嘉仓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又是政府修建的,对它的发掘与勘察,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隋朝粮食储备、管理等方面情况,B项正确;由题干“政府在洛阳修建”可知是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庄园经济的规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这是政府修建的国家粮仓,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材料“贵族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举办农业展览会,资助农业研发机构,通过报刊鼓励农业创新”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为以后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和物质基础,A项正确;B项“开启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时间为“18世纪上半叶”,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都还未开始,还没有到“研产结合”的高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机械化得到推广的信息,排除C项;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4世纪和15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6.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加莫尔遗址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可印证当地先民已过上定居生活。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该遗址存在有关社会分工的印记,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是否“率先”从事原始农业,排除C项;“以畜牧业为主业”均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靠国际贸易无法满足对于粮食的需求,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看不出我国存在粮食紧缺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食品卫生问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由材料中“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等信息,可知该县农业正在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由材料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等信息,可知该县出现了生产经营规模化,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地区有意识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B项正确;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食品供应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只靠农业产业化一点是做不到的,排除A项;由材料中“农户”信息,可知农户是直接的生产者,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规模,排除C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由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化生产并不能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9.D【详解】由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罗莱纳水稻品种在美国南部种植园出现,后来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说明物种的交流推动了美国南部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独立战争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金卡罗莱纳水稻品种出现前,美国已经出现了种植园经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引入改善了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而不是“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及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即农业产生,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定居成为必要及可能,故材料强调的是生产食物对定居生活方式的重要性,D项正确;其余三项未涉及定居生活方式,排除ABC项。故选D项。11.(1)新变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营地主出现;地域性商帮兴起;商业市镇繁荣;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2)特征: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部分粮食逐步进入净进口状态。意义:有利于解决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 【详解】(1)新变化:根据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可知,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根据材料“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可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可知经营地主出现。根据材料“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可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还包括地域性商帮兴起,商业市镇繁荣。(2)特征:根据材料“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同品种的粮食贸易由原来的进出口交替阶段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其中,玉米、稻谷(大米)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小麦是在2009年由净进口、净出口交替状态转为净进口状态,大豆的进口量呈快速增长特征。”可知部分粮食逐步进入净进口状态。意义:进口粮食有利于稳定国际贸易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有利于稳定多国贸易。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大多数进口的粮食主要来自于那些发达国家或者是粮食的产国,正因如此这些进口粮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加深了两者的经济联系,正因为如此从大国关系层面出发,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感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因为如此粮食产量,很难达到供需平衡。从粮食产量来说,我国的粮食供给不平衡,生产技术也相对落后,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来说,在粮食产量上远远逊色于那些粮食生产大国,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粮食产量很难达到供需平衡,所以才需要进口粮食。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产量相对较低,粮食投入成本较高。我国是有长期的种植经验的农业生产大国,正因为如此农业在生产力方面一直逊色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粮食产量上又很难实现资产自自足,正因如此还需要进口粮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无法达到供需平衡,只是出于某种安全考虑才会选择进口低价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