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一、单选题
1.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空气中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2.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低碳生活”成为热门话题,下列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中,不恰当的是( )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
C.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D.开发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3.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4.下列做法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低碳生活,节约能源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粮食产量
C.将秸秆粉碎后制作板材
D.大力开发利用风能,替代化石燃料
5.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消耗空气中的(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6.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气中CO2的消耗途经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CO2和CO组成元素相同,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C.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D.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B.工业上用液态空气制氧气,发生了分解反应
C.实验时制取氧气通常选择某些含氧元素的物质分解
D.氧气用于炼钢、气焊和气割,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8.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和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 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 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
9.O2和CO2总与我们如影随行,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O2具有助燃性,而CO2可用来灭火
B.空气中O2过多无害,而CO2过多会形成酸雨
C.他们可用相同的装置在实验室制取
D.自然界里它们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转化
10.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的天然循环能实现水的自身净化
B.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C.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水资源的均匀分布
D.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二、填空题
11.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植物在光照条件和叶绿素催化作用下发生的光合作用可产生比较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化学方程式为 .氢气是理想的“绿色能源”,其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除了以燃烧释放热能这种转化方式外,它还能以图中所示的原理装置将 能转化为 能,这种能量转换效率高,该“氢氧燃料电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某同学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所示的方式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澄清石灰水 ,红墨水向 (填“左”或“右”)移动,实验结束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到瓶中,木条熄灭.说明动物呼吸时吸进 气体,呼出 气体.
13. 下图是自然界碳、氧循环简图
(1)图中③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其名称为 。
(2)按序号和要求的反应类型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④:化学方程式为 ,非基本反应类型。
14.环境与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
(1)现在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 、天然气.
(2)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很多环境问题.去年我国大范围内出现了雾霾天气,PM2.5是造成这种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下列行为能产生PM2.5的是 .
A.将校园的垃圾堆积起来,就地焚烧
B.为方便出行,提倡大量购买和使用私家车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节日里燃放鞭炮
(3)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CO2,这是引发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自然界中消耗CO2的主要途径是 .
(4)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有待开发的新能源有 (写一种即可).
15.化学与我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硬水和软水可选用的物质是 .
(2)氧气在自然界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的循环变化,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有 ;产生氧气的途径是 .
16.物质有“生”也有“灭”,有“利”也有“弊”.
(1)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 ;自然界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 .
(2)请举出氧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利和弊的各一项:A:利(用途): ;B:弊(危害): .
17. 在生产生活中,你会发现“化学就在身边”。
(1) 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 。
(2)上海世博园内安装的“直饮水”机,采用“活性炭+超滤层+紫外线”净水工艺。活性炭在此起 作用,净化后的水属于 (选填 “混合物”或“纯净物”),在净化后的水中可加 检验是否是硬水 。
(3)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 作用;实验室中检验CO2是否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 。
(4)取用10mL盐酸,要用到的仪器有 、 。
(5)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装药品
D.用排水法收集 E .撤离导气管
F . 熄灭酒精灯 G .连接仪器 H . 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正确的连接顺序为: 。
18.在自然界中,通过氧气以及各种含氧化合物的天然或人工转化,形成持续、稳定的氧循环,从而维持了相对恒定的大气含量.
(1)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 、 及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在氧循环的过程中,下列消耗氧气的有 ;产生氧气的有 .
①金属锈蚀 ②煤炭燃烧 ③植物光合作用 ④人呼吸 ⑤鱼呼吸 ⑥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标号,双选)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也有化合物.
三、综合题
19.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功与过”的辩论会上,有如下观点:
(1)①二氧化碳增多造成 ,使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②二氧化碳增多为植物 作用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是近年来农作物丰收的原因之一.
(2)写出日常生活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3)从自然界碳循环的角度,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 .(填序号)
A.大量燃烧石油和煤 B.大面积砍伐森林
C.大量煅烧石灰石 D.淡水不断减少
(4)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输送到冰冷的深海中贮藏. 但有科学家担心这样做会增加海水的酸度,导致海洋生物死亡,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许多市民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晚上熄灯一小时.下列说法与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不相符合的是
A.节约能源 B.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C.欣赏城市夜景 D.关注全球气候.
20.碳是重要的生命元素,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Ⅰ碳的多样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 。(填具体的物理性质)
(2)从石墨中分离出的单层石墨片(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最薄材料,单层石墨片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3)Ⅱ“碳中和”的实现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大气中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 的加剧。
(4)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经吸收剂处理可实现CO2的捕集。写出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NaHCO3的化学方程式: 。
(5)“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如图1所示。
①从能源和环境角度说明该合成技术的优点: 。
②在合成工厂中,氢气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转化为甲醇(CH3OH)和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CH4(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虚线处部分中间产物略去),可实现CO2的再利用。
①该反应中MgO的作用是 。
②用该方法制取1t甲烷,则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四、实验探究题
21.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所示:
(1)步骤1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确定步骤2中的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设计的实验步骤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 溶液,若观察到试管内 .则分解不完全.
(3)CO2是宝贵的碳氧资源.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酸(HCOOH),此反应中CO2与H2的分子个数比为 ,若要检验甲酸水溶液是否显酸性,能选用的有 (填字母序号)
a.无色酚酞溶液 b.紫色石蕊溶液 c.pH试纸.
(4)请列举CO2的另一种用途 .
22.某同学欲从以下几方面对二氧化碳进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上图说明了CO2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CO2外,还有臭氧、甲烷、氟利昂等。 空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可通过 作用消耗CO2。
(2)该同学设计了一套验证碳酸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没有酸性的实验。他首先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滤纸,晒干后折成纸花,然后按下图所示分别进行:
①紫色石蕊纸花遇到醋酸溶液变红色。
②在C实验中,当加入水后,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C实验的作用 。
③在D实验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这一实验结果说明 。
④通过以上实验,尚未达到验证的目的,若要达到验证的目的,你的改进方法是: 。
23.科学探究.
【问题提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两者有何不同?
【实验设计】在一晴朗的早晨,选取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两盆,在花盆上各放入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然后把其中一盆用无色透明的塑料袋罩住,放在阳光下;另一盆则用黑色塑料袋罩住,放在阴暗处.
【实验现象】傍晚,在塑料袋上都剪一小口,并插入燃着的木条试验,发现A
中木条比B中更亮;而A中的石灰水保持澄清,B中变浑浊.
【实验分析和结论】
(1)上述实验,设计者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一组 实验.
(2)A中木条燃烧更旺,说明A中 更多,从而说明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 作用.
(3)A中石灰水保持澄清,而B中变浑浊,说明B中 更多,从而说明在缺少光照条件下,植物主要发生 作用.
(4)【反思拓展】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可以表达为:水+二氧化碳 →叶绿体太阳光 淀粉+氧气,其中淀粉由什么元素组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 种类不变,可知淀粉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 元素.
(5)很多人喜欢在天刚蒙蒙亮时到茂密的林中进行晨练,请你结合该实验谈谈看法: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和产生氧气的过程.
【解答】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光)→有机物+氧气,
可知答案为:B
【点评】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和产生氧气的过程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此项说法正确;
B、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能增加资源的浪费,不属于“低碳生活”.
C、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节约能源就是减少碳的排放,此说法正确.
D、开发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这样能源不产生污染,有利于低碳生活.
故选B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3.【答案】D
【解析】【解答】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C、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D、含碳燃料燃烧、呼吸作用等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
B、氧气难溶于水;
C、氧气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本身不具可燃性,不能作燃料;
D、自然界中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转化,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A、低碳生活,节约能源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和土壤,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B符合题意;
C、将秸秆粉碎后制作板材既节约资源又可防止污染环境,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
D、大力开发利用风能,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此题是关于环保节约问题以及新能源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只要符合该理念的做法都是正确的,据此对选项分析即可.
5.【答案】C
【解析】【解答】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产生氧气。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条件下生成能量和氧气
6.【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大气中CO2的消耗途经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B、CO2和CO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大气中CO2的消耗途经,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CO2和CO的元素组成、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7.【答案】C
【解析】【解答】A.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故错误;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不是分解反应,故错误;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有氧气,反应物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故正确;
D.氧气用于炼钢、气焊和气割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故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解答;
B.根据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析;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8.【答案】B
【解析】【解答】A. 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的循环,氧循环指的是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而不是特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的循环,氧循环指的是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
9.【答案】B
【解析】【解答】A、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以灭火,A不符合题意;
B、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过多会加快金属的锈蚀等;CO2过多不会形成酸雨,会引起温室效应,B符合题意;
C、在实验室中可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均属于固液常温型,因此它们可用相同的装置在实验室制取,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产物;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是产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气助燃性和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密度大的性质分析;
B、根据物质的双面性、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而不造成酸雨分析;
C、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利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析;
D、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
10.【答案】C
【解析】【解答】A. 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说法符合题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不是均匀分布,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三态变化实现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图,水在天然循环过程分析。
11.【答案】6CO2+6H2O =叶绿素光照 C6H12O6+6O2;化学;电;2H2+O2═2H2O
【解析】【解答】解:植物在光照条件和叶绿素催化作用下发生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叶绿素光照 C6H12O6+6O2.
氢气除了以燃烧释放热能这种转化方式外,还能以图中所示的原理,通过氢气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该“氢氧燃料电池”中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故答案为:6CO2+6H2O =叶绿素光照 C6H12O6+6O2;化学;电;2H2+O2═2H2O.
【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和叶绿素催化作用下发生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氢气燃烧生成水,据此根据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变浑浊;左;氧气;二氧化碳
【解析】【解答】解:青蛙呼吸会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所以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带刻度的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左移.
答案:变浑浊;左;氧气;二氧化碳.
【分析】观察装置图,青蛙需要进行呼吸作用.然后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有二氧化碳生成,红墨水向左移动,说明瓶中的压强变小做出正确的判断.
13.【答案】光合作用; 2H2O 2H2↑ + O2↑;C + O2 CO2;CH4 + 2O22H2O + CO2
【解析】【解答】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靠植物的光合作用;
2、题中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 + O2↑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 2H2O + CO2。
【分析】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两个原则。
14.【答案】石油;ABCD ;绿色的植物光合作用 ;太阳能(风能等合理答案)
【解析】【解答】(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故答案为:石油
(2)A、垃圾就地焚烧会产生的烟尘,污染空气; B、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 C、火力发电的原料通常使用的是煤炭,煤炭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D、节日里燃放鞭炮,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故答案为:ABCD
(3)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自然界中绿色的植物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故答案为:绿色的植物光合作用
(4)太阳能、风能等都属于新能源,故答案为:太阳能(风能等合理答案)
【分析】此题涉及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问题.
15.【答案】肥皂水;动植物呼吸(或物质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解答】(1)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多浮渣少,故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2)动植物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物质燃烧需消耗氧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氧气.
【分析】本题考查硬水软水的区分方法以及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过程,属中档题目.
16.【答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人的呼吸需要氧气;氧气会氧化金属,使金属生锈(合理即可)
【解析】【解答】(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答案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氧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利的方面:人的呼吸需要氧气,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等;氧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害的方面:氧气会氧化金属,使金属生锈;氧气会使人变老等;故答案为:人的呼吸需要氧气;氧气会氧化金属,使金属生锈.(合理即可)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氧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利的方面:人的呼吸需要氧气,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等;氧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害的方面:氧气会氧化金属,使金属生锈;氧气会使人变老等.
17.【答案】金刚石;吸附;混合物;肥皂水;光合作用;用点燃的木条放在及其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了;胶头滴管;量筒;G B C H A D E F
【解析】【解答】(1) 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2)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净化后的水属于混合物,在净化后的水中可加肥皂水检验是否是硬水;
(3)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室中检验CO2是否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用点燃的木条放在及其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了;
(4)取用10mL盐酸,要用到的仪器有胶头滴管和量筒;
(5)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正确的连接顺序为:B . 检查装置气密性 ; C . 装药品 ;H . 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A . 点燃酒精灯;D . 用排水法收集 ; E .撤离导气管 ; F . 熄灭酒精灯。
【分析】在水中可加肥皂水检验是否是硬水,若是硬水,则会产生较大沉淀物,泡沫少。遵守实验操作的要求,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和实验安全。
18.【答案】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与氧气的;;①②④⑤;③⑥;bd
【解析】【解答】解:(1)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及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故填: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与氧气的;
(2)金属锈蚀、煤炭燃烧、呼吸都需要消耗氧气;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填:①②④⑤;③⑥;
(3)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动态变化的;氧气的浓度过高会导致火灾的频繁发生,钢铁锈蚀严重等;氧气是氧元素的单质,二氧化碳则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故填:bd.
【分析】(1)根据氧气的重要作用来分析;
(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常温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主要用途维持呼吸和支持燃烧,所以在列举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过程时主要也就是呼吸与燃烧.不过,许多物质与氧气发生缓慢地氧化,也是消耗氧气的途径,比如食物腐败、金属锈蚀等.自然界中产生氧的途径很单一,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3)根据氧气的性质以及氧循环来分析.
19.【答案】(1)温室效应;光合
(2)C+O2点燃__ CO2
(3)A;B
(4)CO2+H2O=H2CO3
(5)C
【解析】【解答】解:(1)①二氧化碳增多造成温室效应,使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故填:温室效应;②二氧化碳增多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是近年来农作物丰收的原因之一;故填:光合;(2)二氧化碳的增多主要是因为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O2点燃__ CO2或CH4+O2点燃__ CO2+2H2O;
故填:C+O2点燃__ CO2;(3)现在二氧化碳的增多主要是因为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大量砍伐所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就少了,而不是大量煅烧石灰石和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故填:AB.(4)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H2O=H2CO3;故填:CO2+H2O=H2CO3;(5)A、“地球一小时”活动,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每年3月28日晚上熄灯一小时,这个活动能起到节约电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电能节约了,使用化石燃料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有关,所以B正确;
C、欣赏城市夜景,城市夜景主要是由各种灯光所构成的,这需要消耗很多电能,与活动目的不相符,故C错;
D、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等气体,它们的大量排放,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带来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厄尔尼诺现象增多等一系列气候问题,故D说法正确.故选C.
【分析】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利就有弊,了解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综合考虑二氧化碳含量多少的问题.
20.【答案】(1)金刚石硬度大,而石墨比较软(合理即可)
(2)单质
(3)温室效应
(4)CO2+NaOH=NaHCO3
(5)节约能源,有效缓解温室效应;CO2+3H2一定条件__CH3OH+H2O
(6)催化作用;设: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 H2=高温
CH4 +2H2O
44
16
x
1t
4416=x1t x=2.75t 答: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75t
【解析】【解答】(1)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金刚石硬度大,而石墨比较软(合理即可);
(2)从石墨中分离出的单层石墨片(石墨烯),因为石墨属于单质,所以单层石墨片属于单质;
(3)大气中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4)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NaOH=NaHCO3;
(5)①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该合成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同时使用太阳能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优点是:节约能源,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②氢气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转化为甲醇(CH3OH)和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也就是水。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一定条件__CH3OH+H2O;
(6)①该反应中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CH4和H2O,MgO没有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所以MgO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分析】(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碳单质的性质不同。
(2)石墨属于单质。
(3)大气中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4)氢氧化钠、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5)根据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同时使用太阳能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进行分析。
氢气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转化为甲醇和水。
(6) 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甲烷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二氧化碳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21.【答案】(1)CaO+CO2=光照400∘C CaCO3
(2)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3)1:1;bc
(4)灭火
【解析】【解答】解:(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使空气中CO2含量减少的原因是CaO+CO2=光照400∘C CaCO3;(2)碳酸钙属于碳酸盐,碳酸盐的检验可加入稀盐酸,如果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说明含有碳酸盐;故答案为:稀盐酸;有气泡产生;(3)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一定条件__ HCOOH,因此反应中CO2与H2的分子个数比是1:1.酸性物质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用pH试纸测定的pH会<7,因此选择bc;(4)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用来灭火;
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可以制碳酸饮料等,另外还可以做制冷剂、人工降雨等.
故答案为:(1)CaO+CO2=光照400∘C CaCO3;(2)稀盐酸;有气泡产生;(3)1:1.bc;(4)灭火.
【分析】(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条件书写方程式;(2)从碳酸盐检验方法去分析解答;(3)根据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分析;根据酸性物质与指示剂的关系选择;(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其用途.
22.【答案】(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的燃烧);光合
(2)①②作对比实验(或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D中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在B装置中通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的排放要从含碳物质的燃烧考虑;由于光合作用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2)②利用石蕊遇酸变红,通过控制变量探究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石蕊变红不具有酸性,而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具有酸性使石蕊变红.探究中二氧化碳和水是变量,需要逐一探究:只有二氧化碳、只有水、既有二氧化碳又有水的三种情况;①②作对比实验(或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装置D中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石蕊遇酸变成红色; ④水为中性,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探究过程中,实验B用来和实验C进行比较,比较通入二氧化碳后二者颜色的异同;装置D中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石蕊遇酸变成红色;分析整个探究过程,会发现探究中没有对石蕊只和二氧化碳气体接触时会不会变红进行实验探究,因此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验证得到碳酸具有酸性二氧化碳不具有的结论,需要补上在B装置中通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才行。
故答案为:(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的燃烧);光合;(2)①②作对比实验(或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D中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在B装置中通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分析】(1)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含碳物质的燃烧,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2)探究的是使石蕊变红的酸而不是水或者二氧化碳,因此这道题中水和二氧化碳都是变量,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从只有水、只有二氧化碳、既有二氧化碳也有水考虑解答
23.【答案】(1)对比
(2)氧气;光合
(3)二氧化碳;呼吸
(4)元素;碳、氢;氧
(5)天刚蒙蒙亮时没有阳光,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茂密的林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对人体的健康无益
【解析】【解答】解:【实验分析和结论】(1)上述实验,设计者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故填:对比;(2)A中木条燃烧更旺,说明A中氧气更多,从而说明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光合作用.故填:氧气;光合.(3)A中石灰水保持澄清,而B中变浑浊,说明B中二氧化碳更多,从而说明在缺少光照条件下,植物主要发生呼吸作用.故填:二氧化碳;呼吸.(4)【反思拓展】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可以表达为:水+二氧化碳 →叶绿体光照 淀粉+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淀粉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填:元素;碳、氢;氧;(5)天刚蒙蒙亮时没有阳光,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茂密的林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对人体的健康无益.故填:天刚蒙蒙亮时没有阳光,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茂密的林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对人体的健康无益.
【分析】可以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人教版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自然界中的水,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氧气的用途,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