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2957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2957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29577/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295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295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0295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专用)
考点0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
展开
专题11 环境与发展
考点0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生境质量指生态系统为个体和种群持续生存提供适宜条件的能力,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表为黄河流域2000~2018年各质量等级生境所占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等级
生境质量指数
各质量等级生境在不同年份所占的比例(%)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8年
低
o.o〜a2
2.31
2.31
2.56
3.02
较低
0.2—0.4
27.05
27.05
26.51
26.31
中等
0.4〜0.6
8.96
8.96
9.11
8.93
较高
0.6〜0.8
0.00
0.00
0.00
0.00
高
0.8〜1.0
61.68
61.68
61.82
61.74
1.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生境质量( )
A.较低等级变化最小 B.低等级所占比例持续增加
C.两极分化较为明显 D.各等级所占比例波动较大
2.影响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气候变化 C.自然灾害 D.太阳活动
【答案】1.C 2.A
【解析】1.据表可知,黄河流域生境质量低等级2000~2005年所占比例没有变化,2005~2018年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B错误;较高等级所占比例2000~2018年所占比例没有变化,变化最小,A错误;低等级所占比例2000~2005年所占比例没有变化,中等等级所占比例呈先增后减趋势,较高等级所占比例没有变化,D错误;高等级整体呈增加趋势且所占比例较大,说明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生境质量两极分化较为明显,C正确。故选C。
2.分析可知,生境质量指生态系统为个体和种群持续生存提供适宜条件的能力,而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太阳活动的影响较小,BCD错误;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境质量会改善,破坏严重,生境质量将下降,因此影响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A正确。故选A。
近地面的臭氧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经过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浓度偏高会危害人体健康。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选择在晴朗微风的气象条件下,探究街区的臭氧浓度日变化特征。下图为他们绘制的“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信息表达正确的是( )
A.①为臭氧浓度变化曲线 B.②为汽车尾气排放量变化曲线
C.白天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浓度呈反相关 D.夜晚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浓度呈正相关
4.为监测街区的最大排放情况,该学习小组选择的最佳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3.C 4.B
【解析】3.①曲线的高值出现在城市居民出行的早高峰和晚高峰,符合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变化规律,A错误;臭氧的形成需要阳光的照射,而②曲线的浓度总体白天高于晚上,应当为臭氧浓度的变化曲线,B错误;由图可知,白天的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浓度整体呈负相关,C正确;夜晚臭氧浓度并没有随着氮氧化物浓度的上升而增加,D错误。故选C。
4.甲图所示街道和丁图所示街道的两边均有高层建筑,且间隔较小,挡光作用明显,臭氧浓度偏低,A、D错误;乙所示街区位于十字路口,车流量最大,且高层建筑相隔距离较远,挡光作用相对不明显,臭氧浓度最高,B正确;丙所在街区北侧有较大的绿地,近地面温度相对较低,不利于臭氧的形成,臭氧浓度偏低,C错误。故选B。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贡献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太行山淇河流域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南段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景观类型丰富。某科研团队以2015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为基础,预测绘制了2015~2025年淇河流域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不同情境下,2015~2025年地利用变化趋势最相似的是( )
A.林地和耕地 B.耕地和建设用地 C.林地和草地 D.草地和水域
6.研究发现2005~2015年淇河流域碳储量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上游林地退化 ②流域湿地增加 ③耕地面积增加 ④建设用地扩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在生态保护情景下,2015~2025年淇河流域( )
A.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 B.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
C.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D.未利用土地得到有效开发
【答案】5.D 6.C 7.A
【解析】5.耕地和林地在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变化趋势是相反的,A错误;耕地和建设用地在自然增长情景下,变化趋势是相反的,B错误;林地和草地在自然情景下,变化趋势是相反的,C错误;由图可知,不同情景下,草地和水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最相似的,自然增长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都增加,耕地保护情景下都减少,D正确。故选D。
6.由材料可知,该图是以2015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为基础的,应该符合自然增长情景变化,故可推知2005~2015年该流域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减少,③不符合题意;草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水域略增加。故该流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林地退化,①符合题意;以及下游建设用地大肆扩张,④符合题意;湿地增加会增加碳储量,②不符合题意。因此C正确,排除ABD。故选C。
7.由图可知,在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是减少的,主要转化为生态用地,如林地、草地等,A正确;草地作为生态用地,面积是增加的,B错误;林地由减少转变为增加,其以耕地转入为主,建设用地转入较少,不会造成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C错误;未利用土地变化小,没有得到有效开发,D错误。故选A。
2021年1月1日,我国《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正式施行,明确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禁止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下图为我国2015~2020年固体废物进口量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进口废物( )
A.经大洋环流扩散 B.受全球化影响减弱 C.数量上逐年增多 D.减少速度先慢后快
9.为了防范固体废物跨境转入,目前我国应( )
①禁止境外输入 ②加强对源头监测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加强无害化处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8.D 9.A
【解析】8.从图中可知,我国2015~2020年固体废物进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15年至2017年减少速度慢,2017至2020年减少速度较快,D正确、C错误;图文材料中看不出近年来我国进口废物经大洋环流扩散,或受全球化的影响,A、B错误。故选D。
9.为了防范固体废物跨境转入,目前我国应禁止境外固体废物输入,并且加强国际合作,与固体废物来源国家明确“自减量、自处理”的原则,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和转移,①②正确;加强对固体废物源头的监测和无害化处理与防范其跨境转入无关,③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上世纪末,湖北宜都市高坝洲水电站建成,库区水产养殖兴起。当地从俄罗斯等地引入鳄鱼(最佳生长温度15℃~22°C)进行网箱养殖(图1),养殖量一度占全国三成,被称为“鳄鱼之都”。2016年,宜都全面取缔网箱,要求“鳄鱼上岸”,鳄鱼产业经历阵痛。随后,宜都推行陆地工厂化鳄鱼养殖,建立“渔光互补”现代渔业绿色养殖基地,成功实现了水产业转型升级(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高坝洲水电站建成后,下列变化利于库区网箱养殖的主要是( )
A.水域面积增大 B.降水增多
C.泥沙沉积增加 D.水域变深
11.宜都“鳄鱼上岸”的根本原因是( )
A.优化产业结构 B.网箱影响通航
C.水体富营养化 D.培育优良品种
12.养殖车间屋顶架设光伏面板,对鳄鱼养殖的主要作用是( )
A.节省空间,占地面积小 B.隔热保温,调节室温
C.反射阳光,缓解光污染 D.减小风力,保持恒温
【答案】10.A 11.C 12.B
【解析】10.据图可知,网箱养殖需要占用较大的水面,高坝洲水电站建成后,水位上升,水面大幅度增加,为网箱养殖提供了水域平面空间,A正确;降水增多、 泥沙沉积增加、水域变深对网箱养殖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
11.网箱养殖投入饲料,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水体富营养化,对江河水质产生严重影响,随着近年来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宜都提出了取缔网箱,要求“鳄鱼上岸”,C正确;陆地工厂化鳄鱼养殖,产业结构并没有调整,A错误;网箱一般建在河库岸边,通航位于河库中心,网箱影响通航不大,B错误;“鳄鱼上岸”与培育优良品种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2.据材料可知,当地从俄罗斯等地引入鳄鱼,最佳生长温度15℃~22°C,水温太高太低都不适合生长,养殖车间屋顶架设光伏面板,气温高时可隔热,气温低时可保温,调节室温,有利于鳄鱼养殖,B正确;节省空间,车间屋顶架设光伏面板占地面积大,A错误;光伏面板主要是利用吸收太阳光热发电,为养殖鳄鱼提供能源,且黑色面板对阳光反射微弱, C错误; 减小风力,不能保持恒温,D错误。故选B。
叶绿素含量是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数。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受光照、温度、营养盐的影响,从而影响不同深度水体叶绿素浓度的分布。下图示意某年12月新丰江水库浅水区和深水区叶绿素浓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月,新丰江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 )
A.浅水区远高于深水区 B.深水区达一年中最高
C.在浅水区随深度降低 D.在深水区随深度升高
2.浅水区与深水区水深1米处的叶绿素浓度差异较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自净能力差异较大 B.水温差异较大 C.光照强度差异较大 D.风速差异较大
【答案】1.A 2.A
【解析】1.整体而言,浅水区的叶绿素浓度高于深水区,表明浅水区的藻类更为丰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高,A正确。图示表示12月,无法显示全年情况,B错。结合图示信息,浅水区富营养化程度随深度增加先减轻后增强,深水区富营养化程度随深度增加整体呈减轻趋势,CD错。故选A。
2.水深1米处浅水区叶绿素浓度较深水区更大,无论浅水区或深水区,其能量收入主要为太阳辐射,其光照强度差异不大,表层水温增温并将热量向下传导,水深1米距水面较近,所以水深1米处的水温差异也不大,同时,浅水区和深水区风速差异不显著,排除BCD。对于浅水区,其水深较浅,水量有限,自净能力较弱,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叶绿素浓度大,而对于深水区,水深较深,水量较大,自净能力更强,水体富营养化相对较轻,叶绿素浓度小,所以浅水区与深水区水深1米处的叶绿素浓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净能力的差异,A正确,故选A。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大熊猫国家公园( )
A.地跨川、晋、陇三省区 B.区域相对高度为5088米
C.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D.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
4.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为了( )
A.利于人们观赏大熊猫 B.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
C.开发区域动植物资源 D.提高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答案】3.C 4.B
【解析】3.由图可知,大熊猫国家公园地跨了四川、陕西、甘肃地区,没有跨山西,因此A错误。该地最高海拔大于5000m,但是最低海拔不一定为0m,因此相对高度不一定是5088m,B选项错误。由图可知,北侧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渭河附近,属于黄河流域,南侧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岷江附近,属于长江流域,因此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C选项正确。大熊猫国家公园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植被类型应该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D选项错误。故选C。
4.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主要是为了保护野生珍稀动物,一般国家公园对人类活动限制大,主要目的不是观赏,A选项错误。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可以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为大熊猫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B选项正确。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是起到保护作用,不可随意开发,C选项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受到区域资源和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因素影响,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与提高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不大,D选项错误。故选B。
红脚隼是小型猛禽,身长不足30厘米,主要以蝗虫、蟋蟀和蝼蛄等昆虫为食。红脚隼主要繁殖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邻近的俄罗斯东南部和蒙古东北部,越冬于非洲东南部,迁徙过程中日间迁飞、夜晚停歇。2018年4月26日研究人员将在贵阳捕获的健康红脚隼安装定位跟踪器后放飞。获取其春季迁徙部分路线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红脚隼在图示迁徙过程中( )
A.先后经过常绿林、落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
B.借助大气对流的上升气流,飞行越来越省力
C.由于繁殖需要,春季迁徙速度明显快于秋季迁徙
D.前段主要在平原人工林中夜栖,后段在山地森林中夜栖
6.该红脚隼在中国境内迁徙路线绕道率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飞行能力增强 B.可借助西南季风
C.可借助东南季风回重庆 D.沿线地势相对较低
7.该红脚隼选择农村作为途中停歇地主要是因为( )
A.农田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 B.在农村深受村民爱护
C.村落可提供大量优质筑巢地 D.误食沾毒食物几率低
【答案】5.C 6.D 7.A
【解析】5.由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脚隼在图示迁徙过程中先后经过常绿林、落叶林,并未经过针阔叶混交林带,A错误。春季,红脚隼应借助水平气流飞行,与大气对流形成的上升气流关系不大,B错误。读图可知,春季由于繁殖需要,红脚隼成鸟大约用了7天的时间到达华北地区的繁殖地,迁徙速度快;秋季迁徙时幼鸟随成鸟一起迁徙南飞,基于幼鸟体力等因素,飞行速度较慢,所以春季迁徙速度明显快于秋季迁徙,C正确。图中显示,前段主要位于山区,红脚隼在山地森林中夜栖,后段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在平原人工林中夜栖,D错误。故选C。
6.由材料及图示信息“红脚隼是小型猛禽,身长不足30厘米”分析可知,由于红脚隼体型小,飞行高度不高,在中国境内迁徙路线绕道率很低说明沿线地势相对较低,A错误,D正确。回重庆可以借助偏北风,B错误。红脚隼在中国境内迁徙路线受西南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7.由所学知识可知,红脚隼选择农村作为途中停歇地,是因农村周边的农田可以为红脚隼提供丰富的食物,A正确。与深受村民爱护、村落可提供大量优质筑巢地 及误食沾毒食物几率低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近年来,全国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河流出现平时水环境质量较好、汛期污染物浓度大幅上升的情形,生态环境部近期开展了汛期污染强度分祈和治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部分地区河流汛期污染强度大幅上升,其污染源主要来自( )
①旱季藏污纳垢 ②城市生活排污 ③污水处理厂溢流 ④运输船舶 ⑤企业非法排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9.下列关于汛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合理的是( )
A.汛期禁止污水排放 B.全面关停相关污染源
C.利用遥感技术对汛期污染强度进行监测和预警 D.制定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方案
【答案】8.C 9.D
【解析】8.一般来说,汛期水量大幅度增加,增加了水体的生态流量,可降低污染物浓度。但汛期出现污染物浓度大幅上升的情况,说明地表径流携带了大量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污染源主要来自:旱季地表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汛期因雨量过大,超出污水厂的处理能力时,雨污混合水就会以溢流的方式直接排放;部分企业趁雨季非法排污。城市生活排污和运输船舶产生的污染不会出现汛期和平时差异大的情况,故正确的选项组和为①③⑤,C正确。其他选项组合不符题意,A、B、D错误。故选C。
9.汛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最合理的是在汛期来临时,提前做好预案,制定好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方案,有防患有应对,D正确。禁止污水排放、全面关停相关污染源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实际生活生产情况,A、B错误。遥感技术对河流污染的监测能力有限,一般不会利用遥感技术对污染进行监测和预警,C错误。故选D。
四川盆地是外来植物入侵严重的地区,区域内分布着人口集中、资源交流频繁的城市生态系统,极易造成入侵植物定植和扩散。下表示意成都等四川盆地代表性城市5种生态系统中外来植物入侵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系统
调查样本总量
入侵植物样本量
入侵率/%
道路
14
9
64.29
荒地
10
10
100.00
农田
11
8
72.73
湖泊
6
5
83.33
河流
7
7
100.00
10. 影响四川盆地代表性城市外来植物定植和扩散的重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湖水质 C.土壤 D.人为干扰
11.防治四川盆地城市外来入侵植物的有效方式是( )
A.改善河湖水质 B.加强人工管控 C.减少荒地面积 D.引进植物天敌
【答案】10.D 11.B
【解析】10.根据材料,区域内分布着人口集中、资源交流频繁的城市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为干扰,导致外来植物在相应的生态系统中入侵,D正确。气候、水质、土壤等位外来入侵植被提供了生存条件,但不是导致其定植和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故选D。
11.结合上题分析,外来植物定植和扩散的重要因素是人为干扰,所以最为有效的防止方式是加强人工管控,减少人为带入,B正确。改善河湖水质为入侵物种提供了更为优良的生存环境,不能防治外来植物入侵,A错。减少荒地面积会加大原生植被的破坏,并不可取,C错。引进植物天敌可能会导致新的植物入侵,D错。故选B。
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
①对流雨多发 ②谷风环流较强 ③植被蒸腾较弱 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答案】1.C 2.B
【解析】1.汞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正午气温最高,蒸发最强;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最强,将山谷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有汞的废气带到山顶,大气汞含量最大。故②④正确;汞不溶于水,与对流雨无关,午后气温最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故①③错误。故答案选C。
2.土壤汞排放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故A错误;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导致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加工过程中汞的蒸发变化幅度大,故B正确;南岭在春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故C错误;植被的覆盖度与汞含量变幅大没有多大关系,D错误。故答案选B。
近地面的臭氧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经过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浓度偏高会危害人体健康。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选择在晴朗微风的气象条件下,探究街区的臭氧浓度日变化特征。下图为他们绘制的“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信息表达正确的是( )
A.①为臭氧浓度变化曲线 B.②为汽车尾气排放量变化曲线
C.白天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浓度呈反相关 D.夜晚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浓度呈正相关
4.为监测街区的最大排放情况,该学习小组选择的最佳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3.C 4.B
【解析】3.①曲线的高值出现在城市居民出行的早高峰和晚高峰,符合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变化规律,A错误;臭氧的形成需要阳光的照射,而②曲线的浓度总体白天高于晚上,应当为臭氧浓度的变化曲线,B错误;由图可知,白天的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浓度整体呈负相关,C正确;夜晚臭氧浓度并没有随着氮氧化物浓度的上升而增加,D错误。故选C。
4.甲图所示街道和丁图所示街道的两边均有高层建筑,且间隔较小,挡光作用明显,臭氧浓度偏低,A、D错误;乙所示街区位于十字路口,车流量最大,且高层建筑相隔距离较远,挡光作用相对不明显,臭氧浓度最高,B正确;丙所在街区北侧有较大的绿地,近地面温度相对较低,不利于臭氧的形成,臭氧浓度偏低,C错误。故选B。
燃放烟花爆竹是人们庆祝节日、表达喜庆之情的传统习俗之一,尤其在春节期间,燃放量超过全年的一半。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殊不知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背后潜藏着危害。下图示意某年除夕至初一期间全国重度污染城市数量及PM2.5平均浓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①时段重度污染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则该时段大气污染主要来自( )
A.工厂废气排放 B.垃圾焚烧 C.燃煤取暖 D.交通工具
6.图中( )
A.②时段空气质量变好,受大气运动影响
B.③时段近地面气温低导致PM2.5浓度降低
C.大气污染范围与当地风速呈负相关
D.重度污染城市数量和PM2.5平均浓度关联小
【答案】5.C 6.A
【解析】5.据图可知,①时段是除夕1时至10时,重度污染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此时正是我国北方的隆冬季节,天气寒冷夜里气温更低需要燃煤取暖,夜间地面降温快,近地面天气出现逆温,污染物不易扩散,燃煤取暖产生的污染物量致使重度污染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C正确;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更快,工厂废气排放会更多,①时段重度污染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大气污染不应主要来自工厂废气排放,A错误;我国已经出台有关规定,不允许随意焚烧垃圾,①时段重度污染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大气污染不应主要来自垃圾焚烧,B错误;①时段是除夕1时至10时,除夕凌晨人们都还在睡觉,除夕上午人们多在家里过年,外出的人员少,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少,所以①时段重度污染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大气污染不应主要来自交通工具,D错误。故选C。
6.据图可知,①时段是除夕1时至10时,夜间地面降温快,近地面天气出现逆温,污染物不易扩散致使重度污染,②时段是上午11时至下午16时空气质量变好,是因为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温度迅速上升,逆温层就会消解,大气的对流运动旺盛,会将污染物扩散出去,所以②时段空气质量变好是受大气运动的影响,A正确;③时段近地面气温低导致PM2.5浓度升高,B错误;大气污染范围与当地风速呈正相关,C错误;重度污染城市数量和PM2.5平均浓度关联大,D错误。故选A。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
8.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9.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答案】7.C 8.D 9.D
【分析】7.根据材料可知,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10月-次年3月为旱季,4-11月为雨季;1月降水少,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7月为雨季,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故A错误,C正确;4月和10月为旱季和雨季的交换的季节,其活动轨迹不易追踪,故BD错误。故选C。
8.根据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所以当前食物增多,故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热带季雨林面积增大,故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对中高纬度影响较大,对低纬度影响小,故C错误;读图可知,自然保护区中猿群分布比较分散,且有山脊、道路等将其栖息地分割,影响其生存,故D正确。故选D。
9.基因技术应主要针对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根据材料,近些年海南长臂猿数量有所增加,不需要采用基因技术,故A错误;道路建设,使栖息地更加破碎,不利于保护海南长臂猿,故B错误;加强巡山会打扰其生存环境,人工驯化不利于野生习性的保护,故C错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进而扩大其生存空间,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故D正确。故选D。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居民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11.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居民生活取暖耗能少
【答案】10.D 11.C
【分析】10.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多,D对。北京市冬季多数植物落叶,白天时间短,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气候寒冷,降水少, CO2稀释少;冬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不是主要原因,A、B、C错。所以选D。
11.北京市大气中CO2 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是4月份的某日17时,应是下午时间。原因可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A 不符合题意。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B不符合题意。17时交通工具、餐饮耗能不会减少,C符合题意。北方是春季,不需要再取暖,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