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设计
展开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程标准 | 课标解读 |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 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之争对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过程的影响 2.按朝代梳理历代王朝有关法律和礼教的统治措施,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法律和礼教对历代王朝加强统治的作用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背景
(1)西周统治者建立以 宗法 为核心的了礼制,提出“ 敬天保民 ”思想。
(2)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 德治 思想与法家的 法治 思想。
(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成文法 。
2.内容
(1)儒家的德治思想
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 德治 。
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 为政以德 ”,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 仁政 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的法治思想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 法治 。
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 新兴地主 阶级的权益。
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主张“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3.评价
(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 教化民众 ,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2)汉承秦制,制成《 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
(1)特点:律令 儒家 化。
(2)表现
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 儒家思想 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 尊卑亲疏 为量刑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
(1)编纂《唐律疏议》
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又最终撰成《永徽律疏》,即《 唐律疏议 》。
②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中华法系 确立的标志。
③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知识拓展 《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较审慎,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解释比较恰当。其立法理论依据儒家学说,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因此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
(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 大唐开元礼 》,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重视 家训 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制定《 大明律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 大清律例 》。
2.教化
(1)背景
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 理学 。
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 族规 、家训之中。
③朱熹的《 家礼 》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内容
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 吕氏乡约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 强制力 。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 法律 合流。
1.下列对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从理论上为秦的统一作出了合理解释
C.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河 D.一种迷信和糟粕,没有实际价值
解析:A。“敬天保民”思想是商周之际提出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其特定的历史条件,A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反对在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认为在法律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一学派是( )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解析:C。道家主张“道法自然”,A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无等差的爱,B项错误。法家主张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法家思想与材料中的“反对在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相符,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与材料中的“反对在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不符,D项错误。
3.据记载,汉宣帝“师受《诗》《论语》《孝经》”;成帝“壮好经书,博览古今”;光武帝“受《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这说明( )
A.儒学对治国理政产生重要影响 B.儒学复兴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C.儒家经典成为帝王的治国依据 D.儒家纲常提升了君主的治国能力
解析:A。宣帝、成帝、光武帝和明帝都对儒家思想较为感兴趣,说明儒学对统治者治国产生影响,A项正确。统治者熟悉儒学不能体现维护国家统一,B项错误。题干表明儒学对统治者有影响,不能体现成为治国依据,C项错误。题干体现了儒学对君主治国的影响,体现不了提升治国能力,D项错误。
4.某法典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该法典是( )
A.《二年律令》 B.《唐律疏议》 C.《大唐开元礼》 D.《禹刑》
解析:B。《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B项正确。
5.明清乡约与宋代不同的特点是( )
A.具有教化功能 B.具有明显的约束力
C.对伦理道德当中的“孝”特别重视 D.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
解析:B。明清乡约多以皇帝圣谕为主,与宋代乡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具有明显的约束力,B项正确;A、C、D三项均是宋代和明清乡约的共同点。
6.明王朝颁布的《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这一规定意在( )
A.维护君主统治 B.保证社会稳定 C.协调君臣关系 D.突出法律权威
解析:A。“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这些行为都可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故这一规定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统治,A项正确。保证社会稳定并不是主要目的,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协调君臣关系,C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维护君主权威而不是法律权威,D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法律
史料一 唐律体系完善,结构严谨,几乎把当时社会生活的所有法律关系都囊括其中,从而使它成为具有典型性的封建律典。唐律强调“一准乎礼”,“一准乎礼”是后人对唐律的高度概括,唐律的主旨在于全面贯彻礼的核心内容即封建三纲;唐律中不少律条本来就是礼的教义、规范或制度而上升为律;唐律借助《疏议》大量引用儒家经典,充分阐发礼教的义理。此外,统治者从长治久安的目的出发,在贞观年间修订旧律时降死刑为流刑者92条,降流为徒者71条,其他削去繁苛、变重为轻者不可胜记。唐朝立法充分吸收前代经验,技术相当完善。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有分工有联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摘编自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思考】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法律的特点。
史料二 清朝法制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618~1644年)。该时期的法制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对于统一东北各部落、挺进辽沈,进而统一中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尤为鲜明,是中国法制史册上重要的一页。第二阶段(1644~1840年)。这个阶段是清朝统治全国的重要时期,也是清朝由发展趋于衰落的时期,经过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相对稳定的统治,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就法制而言,从顺治朝起便把“参汉酌金”的立法路线推行到全国。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空前未有的统一的法制秩序。其立法之详密,制度之完备,程序之明确,均达到了中国封建法制史上的高峰。第三阶段(1840~1911年)。这个阶段清朝国势衰微,传统的封建法系,在国内外形势急遽变化冲击下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的法律体系开始输入中国。
——摘编自张晋藩《清朝法制史》
【思考】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法律与唐代法律的不同点,以及对当代中国立法的启示。
提示:(1)特点:体系完善,结构严谨;援礼入法,贯彻礼教义理;宽仁慎刑;立法技术完善;吸收前代经验。
(2)不同点:阶段性特征明显;具有民族特色,学习汉族法律;法律制度逐渐转型,受西方法律影响。
启示:立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加强与国外立法交流,吸收先进理念;法律要与本国意识形态、国情相适应。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1.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
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
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
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1.汉成帝以后的历代法律均规定:90岁以上,或8岁以下,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不论犯什么罪,一概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到了明清,法律却明确规定,90岁以上犯有“谋大逆”(犯上作乱,危害君权)罪行的,不得免除刑事责任。这一变化折射出明清时( )
A.礼刑并用原则被废弃 B.审判量刑趋于严苛
C.刑法的人治特征增强 D.君主专制大为强化
解析:D。明清时期改变汉成帝以后的历代法律的规定,法律明确规定90岁以上犯“谋大逆”不得免除刑事责任,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
2.《唐律疏议》明确规定:“(私藏)弩一张,加二等(处罚);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两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若化外人(外国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本国人),并受化外书信,知情容止(包庇)者,并绞”。这说明唐王朝( )
A.刑法细密严酷 B.加强边疆地区管控
C.对外交往收紧 D.重视维护国家安全
解析:D。材料体现的是对间谍行为从严处罚,说明唐王朝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D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教化
史料一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命禁胡服、胡语、胡姓名,士庶皆束发于顶,恢复唐制衣冠;又命礼部考核历代颜色,“取法周汉唐宋”,以赤色为标准,恢复汉官威仪。《大明令》详细规定了各阶层生活资料的等第,“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僭上”;又在《大诰》中专列“居处僭上用”条目。在《大诰初编》中专列有“民擅官称”一条:教导民众何时何地该如何正确称呼,如果随意称呼,屡教不改,违令乱称,则“迁于遐荒,永为边卒”。《大明律》禁止表婚、同姓婚、尊卑婚、同宗婚、良贱婚、奸逃婚、仇雠婚、卑幼婚,禁止娶同母异父姊妹、姑表姊妹、姨表姊妹。强化里甲制度,实行邻里互助和相互监督制度,由基层精英担任里甲老人,每月六次宣谕《圣谕六训》。
——摘编自南炳文、汤纲《明史》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礼俗制度改革的措施。
史料二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骄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思考】
(2)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明清时期家训的特点。
提示:(1)措施:改革旧元服制,恢复汉唐服制;控制住行用度,杜绝僭越之风;涤清旧元婚俗,维护伦理纲常;强化里甲制度,落实社会教化;采用严刑峻法,规制社会行为。
(2)特点:统治阶层重视;形式灵活多样;渗透儒家思想;功利色彩浓厚;教育对象扩大。
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
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
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国,还有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
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最后,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
3.据下表可知,汉代( )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十一月 | 高祖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 |
元始元年(1) | 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庙愈受重视 |
东汉建武五年(29) | 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 |
永兴元年(153) | 汉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 |
A.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B.君权借助儒学不断强化
C.董仲舒神化儒家学说 D.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主要是为了教化百姓,维护自身统治,A项正确。
4.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中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反映出宋代家训( )
A.适应市民阶层兴起的需求 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D.导致崇文抑武风气盛行
解析:C。据材料可知,宋代之所以重视族规、家训的编纂,是因为族规、家训宣扬了封建伦理纲常,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进而巩固封建统治,C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设计,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德业相劝;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走进教材,素养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学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