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7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分层作业(提升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42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部编版7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分层作业(提升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42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部编版7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分层作业(提升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42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分层作业】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语文部编版7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分层作业(提升版)(含答案)
展开
语文部编版7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 黄河颂 分层作业(提升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瑶民(yáo) 呜咽(yè) 军阀(fá) 缴租(jiāo)B.督促(dū) 欺侮(wǔ) 攀谈(pān) 矗立(chù)C.盛饭(c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iáo)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2.选词填空。正确的选项是( )从昆仑山下 黄河之边;把中原大地 南北两面。向南北两岸 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在亚洲的原野。A.投向 分成 张开 出现B.奔向 劈成 伸出 出现C.滚向 劈成 张开 涌向D.奔向 分成 伸出 涌现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项是( )A.汽车在老山界风景区的路上快速行驶,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B.为弘扬红军的奉献精神,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C.她在女子50米步枪奥运选拔赛中一鸣惊人,获得了第一名。D.最近,老山界风景区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B.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从此,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成为历史。C.中国的制造业质量水平近年来虽有明显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问题仍然突出。D.在各级政府的协同努力下,河北今年严重雾霾天气已下降到20天,比去年减少了一倍。5.“啊!黄河!”这句在诗中反复出现,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B.这是诗人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6.语言运用——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张华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B.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C.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D.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马医生说:“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二、诗歌鉴赏我爱你中国瞿 琮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皑皑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7.这首诗歌涵盖内容很广。从时间上看,它写了______;从空间上看,它写了______。8.“我爱你,中国!”诗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9.仿照下面的例句,分别写一个句子。例句: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11.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文中相应的诗句。诗中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先是近镜头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歌词“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严谨。B.“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诗中“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神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风格委婉含蓄。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惊涛澎湃,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结成九曲连环;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从你这儿发源;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13.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14.“啊!黄河!”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15.将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16.诗人为什么称黄河为“摇篮”“屏障”?17.诗中,诗人把黄河描绘得一往无前、无坚不摧,以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诗人这样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怒从黄河来蒋建伟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8.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方面的“怒”。19.阅读第⑤⑥⑧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20.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21.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2.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参考答案:1.B2.B3.B4.C5.A6.D7. 春、夏、秋、冬 天上、地下、南、北 8.四次反复出现,利用具体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抒发的感情越来越强烈。 9. 我爱你夏天亭亭的荷花。 我爱你冬日洁白的雪花。 10.对祖国的热烈歌颂和浓烈的热爱。 11.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12.D 13.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14.“啊!黄河!”在诗歌中出现三次,将对黄河的赞颂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这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15.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可以写出黄河奔流浩渺的气势,而“看”字,是单纯地用眼看,无法体现这种效果,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因此换成“看”不好。 16.把黄河比作“摇篮” ,是因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黄河比作“屏障”,是因为黄河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同时,黄河所体现的伟大坚强的精神,也是民族精神上的屏障,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更加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17.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18.(1)芦花之怒;(2)黄河之怒。 19.“遗憾”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收获”是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 20.(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作铺垫。 22.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即可。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