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0如何读懂诗歌分层训练(解析版)
展开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解密
20 诗歌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诗歌)
A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注】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
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仁宗嘉祐元年(1056)刘原甫(名敞)出守维扬,词人写这首词饯行,便联系自己守扬时有关景物,致其拳拳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平山堂凌空矗立,诗人登堂凭栏远眺,青山迷蒙,时隐时现。
B.“手种”“别来”看似寻常,实则深化情感。两位挚友手植垂柳,以此表达两人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
C.“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原甫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誉之情。
D.下片勉人劝己,面对知己友人,不禁抒发人生感慨,使词在酒筵歌席之外表现出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2.本词作者一改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B项,“两位挚友手植垂柳,以此表达两人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错误,由注释一可知,“堂”是指“平山堂”,所以“手种堂前垂柳”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
2.①写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
③抒情豪迈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出苍凉郁勃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豪放达观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特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能展现“豪放”特点的内容,如景、情、人。从诗歌所写之景来看,开篇介绍平山堂,“平山阑槛倚晴空”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可见写景的境界开阔。从诗歌所写之人来看,“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说“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喝酒一饮干杯,把刘原甫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于是乎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豪情万丈。从所抒之情来看,“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脱口而出。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展现了词人豪放达观的心态。
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鹅湖①和教授兄韵
陆九渊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
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③岑:高山。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⑤支离事业:琐碎的理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墟墓兴哀宗庙钦”是说人见到坟墓时,就感觉到很伤感,一到了寺院里边,就显得很肃静。
B.颔联借水、石说明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与《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蕴含的道理相同。
C.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
D.此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作者以充满哲理的笔触为自己的心学张目,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2.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清晰地表现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本诗中谈到了哪些“为学之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尘!
【注】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松人把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这样的行为不合时宜。
B.颔联“寒涧”写出了松树长于深山大谷中,生长环境恶劣,为下联“瘦叶几经雪”作铺垫。
C.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仍是长安城富贵人家的喜爱之物。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环境对比,“松”与“桃李”的际遇对比。
4.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语言平易”“风格清新”“浓郁的思辨色彩”错误。比如诗中“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蕴含深刻的道理,语言并不平易;浓郁的思辨色彩更无体现,诗中主要强调诗人自己的心学。
2.①“为学之方”首需养心神和尊德性,明确自己的本心。“斯人千古不磨心”“先须辩古今”均强调本心的重要性。②“为学之方”重在积累,步步累积成就辉煌。“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累积,方能成就辉煌的事业。③“为学之方”亦需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易简工夫终久大”,可知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①诗中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故“为学之方”首需养心神和尊德性,明确自己的本心。②诗中颔联“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涓涓的细流积累到沧溟水,拳头大的石头堆成泰华岑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故“为学之方”重在积累,步步累积成就辉煌。③诗中“易简工夫终久大”简单质朴的学说终将是永恒的大事业,故“为学之方”亦需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错误。沾染“六街尘”的是松树,注意“徒”意为“白白地”。卖松人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4.(1)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2)本诗的“讽”体现在诗人对权贵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社会现实的讽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婉”“讽”。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妖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好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是寒涧青松徒为六街染尘而已。用意很微婉。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他们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的人是晓谕,是劝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求名利的心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9分)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 ,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情态,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表面写物,实则写人。
B.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C.尾联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后句“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D.整首诗作者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却又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答案】B
【解析】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15、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答案】①首联颔联中,去闲闲如有意相与还,体现了作者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②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烘托出作者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③尾联中,归来且闭关,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闲淡平和。
【解析】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7.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B.“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紧相连接的行为动作,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
C.“还家自休息”描写了诗人罢官回家休息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的幸福生活。
D.“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描写了诗人想象中的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苦恼与厌倦。
【答案】D
解析:D项,联系前句“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可知,诗人辞官回家已经成为现实,想象之景不成立。
8.结尾两句对表达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答:结尾两句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也在所难免,这足以证明了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
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颈联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偏僻,营造的意境和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相同。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6.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
16.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荒寒”说法错误,“荒寒”的理解不准确,这一联的意思是“山路险峻啊,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人烟稀疏啊,连接着弯曲的小路”,并没有写“荒寒”。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助“山色远含空”即山色、水光(泽国)、日出(海日)、羊肠小道(鸟道)、人烟等意象,这些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
尾联“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中用了“那知”一词,写没有料想到“旧遗逸”“不在五湖中”,情感由喜转悲,写出了未遇见隐居旧友的遗憾之情。
B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③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将士们的英勇与敌人的不堪一击。
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
2.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
③巧妙用典。尾联表现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错误。“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结合诗歌关键词句判断诗人性格特征,然后从修辞、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前两句意思是: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借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三四句意思是: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弯弓”“插羽”是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骁勇);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这两句用典,写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平生百绕垂虹路
张元干①
平生百绕垂虹路。看万顷、翻云去。山澹夕晖帆影度。菱歌风断,袜罗尘散②,总是关情处。
少年陈迹今迟暮。走笔犹能醉时句。花底自成心暗许。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
【注】①张元干(1091—1161):北宋至南宋人,出身仕宦,因坚持抗金受秦桧陷害,被捕入狱,出狱后流落苏州,本词写于词人重游苏州垂虹桥之时。②袜罗尘散: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述洛神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的美妙景致。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平生百绕”这一细节,暗示词人对此地熟悉,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表现了词人重游苏州、孤苦无依的落魄晚景。
C.上阕写景,高低错落,视听结合,有动有静,既有自然,又含人事,意蕴丰富。
D.“旧家”三句既直抒胸臆,又借景抒情,“疏篷雨”充分渲染了词人的客居之恨。
4.评论家分析张元干这首词中“菱歌风断,袜罗尘散”两句看似超越尘世,实则感怀身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3.B
4.①词人选取菱歌意象,充满自然清新的水乡气息,运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描写神女的美妙形象,表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风格;②但“风断”意指美好的菱歌已然在风中消逝,“尘散”言曹植笔下的洛神也随烟尘散去;③结合下阕如今迟暮,词人只能在醉时奋笔疾书,回忆旧家春事,今昔对比,表达自己的迟暮之悲,客居之恨。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错误,根据“平生百绕”和“少年陈迹今迟暮”可知,上阕写的是词人过去游览苏州垂虹桥时的景象,不是词人眼前之景。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上阕由景生情,以“平生百绕”开篇,回忆过去游览苏州垂虹桥时,天高云淡,山清水秀,远山帆影点点,风景如画。
“菱歌风断”菱歌早已消散在风中,诗人选取菱歌意象,充满自然清新的水乡气息;“袜罗尘散”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水女神走动的仙姿,“风断”“尘散”写出当年的声声菱歌和这样美妙的景致早已散尽,与“总是关情”相接,表明再游故地总能牵动人的情思。
下阕由情入景,开头两句写自己如今年老迟暮,犹能醉书的情态,再由年少时花丛间美好邂逅的往事,写到从旧梦中醒来时眼前的流离之苦,末句词人则将愁绪都寄托给打在稀疏篷船上的细雨,希望愁思随之而去。“旧家春事,觉来客恨”今昔对比,表达自己的迟暮之悲,客居之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
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柘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富有哲理。
6.请简要赏析选诗最后四句。
【答案】
5.B
6.语言平易略带幽默,耐人咀嚼回味。
感情深沉,前四句的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感情更加深沉。
画面感强,五六两句营造出了一种层峦迭嶂,极具画面感,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错误。三四句的句意为:姑且喝一天酒,欢度一天,聊以慰藉这窘迫年月的悲愁。没有写出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过程。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后四句的大意为:不要嗟叹与旧岁月的别离,就当是与新岁月的辞行。岁月啊,快点离开不要回头,让我独自老去吧。
前四句的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显示出了他的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①
林则徐
严关②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感慨万千,写下此诗。②严关:即嘉峪关,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嘉峪关高达百尺,巍峨耸立,“届”字指出其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B.颔联写高飞的楼阁,似与葱茏直立的秦树连结,城墙绵亘,似乎压低了陇上层云。
C.第六句描写的景色与“瀚海阑干百丈冰”相似,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
D.尾联用“崤函之固”来作比,以崤函如同一颗小泥丸来衬托嘉峪关雄伟、险奇。
8.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林则徐“遣戍伊犁,出嘉峪关诗,风格高壮,读之令人唾壶击碎”。请结合全诗分析其“高壮”体现在哪里。
【答案】7.C
8.①诗歌意境(意象)阔大雄浑。雄关接天,飞阁与秦地树木相连,城墙压低陇地云烟,天山耸拔,戈壁苍茫,整体意境高大壮阔。(或写:景色雄奇壮观。嘉峪关高与天接,阁楼凌空欲飞遥接秦树,长城城垣压低云烟,天山陡峭耸立,戈壁辽阔无边,一派形胜雄奇之景。)
②情感格调高昂慷慨。诗人虽是万里谪戍伊犁,但本诗情感却无低沉悲观之意,而是洋溢着对雄关峥嵘壮观景色的赞美,借此展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和雄壮气度。
③用语雄健豪放。“百尺”“万里”写空间之高广,“千古”写时间之弘远,用语雄健,展现了时空的开阔渺远;“斜压陇云低”“一丸泥”使用语言夸张,突显了关隘的气势逼人和雄壮险峻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能力。
C.“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错误,第六句“翰海苍茫入望迷”是以大漠苍茫衬托嘉峪关的雄奇壮美,不是写条件艰苦。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高壮”即气象高远、景象壮观、胸襟阔大、情感激昂等。
从诗歌意境来看,“严关百尺界天西”,极写雄关高大,仿佛上连西天,不但界定地理的疆界,还界定了西天的疆域;“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夸张手法,写出嘉峪关远连秦地树木,高大的城墙甚至压低了陇地的云层,从上下左右的空间范围写出雄关的高大壮阔;“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写出出关所见的壮阔景象,天山陡峭高立,戈壁苍茫辽阔,整体意境呈现出雄奇壮阔之态。
从诗人的情感格调来看,虽然是“被革职,‘谪戍伊犁’”,但诗歌中却无一丝被贬谪的怨怼悲哀之情,反而充满了面对雄奇边关之景的赞叹之情,前三联的雄奇壮阔之景,展现出诗人阔大的胸怀与高昂的激情,尾联“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流露出诗人对于此地险要,担忧国运的忧思。
从语言特点来看,诗人用词与修辞特意用了能展现广阔雄奇特征的词语,如“百尺”“万里”,写出空间的高大与广阔;“千古”突出时间的久远。在修辞上,多用夸张,如“斜压陇云低”,说城墙高大到压低了天上的云层,又把函谷关比作“一丸泥”,通过缩小夸张,来极写嘉峪关的雄壮,雄健豪放的用语及夸张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高壮的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途径富春江七里濑时作此词。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江景图,反映了词人此时内心的轻松愉悦、惬意舒畅。
B.“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作者剪接了三个不同时间、不同特点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优美的意境。
C.下阕转入了对山的描摹,作者以比喻写山,从舟中望去,群山层叠似画景,曲折如屏风,叠字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作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D.下阕“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四句用典,表达了对严陵的敬意,词人希望能像他一样超然世外,留下美名。
10.这首词的结尾“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9.D
10.①意象妙:远山连绵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青翠欲滴构成三幅别样的图景。
②语言妙:一个“但”字承接了上一句“今古空名”,同时也给出了“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的观点。
③结构妙:与上阕写水的三幅画面遥相呼应,使得整首词连贯、严整。
④感情妙:以景结情,词人将对人生的感悟和历史的沉思都融入到了画面中,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对严陵的敬意,词人希望能像他一样超然世外,留下美名”分析错误。“算当年,虚老严陵”意思是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词的最后,作者用三个短句,描绘出一幅秀美别样的画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描写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这三句中运用了“山”的典型的意象,分别写出不同时段和时空的山的不同形态。远山连绵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青翠欲滴,将山在不同时段和时空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三幅别样的图景。体现出意象妙。
三句前的“但”字用得极妙,一个“但”字承接了上一句“今古空名”,其后则是对山的美的描写,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从而引出了“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的观点。体现出语言妙。
这三句为词下阕的结尾,主要是写山的画面,而上阕结尾的三个短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则是写溪,所以这三幅关于山的画面与上阕写水的三幅画面遥相呼应,让首尾形成呼应,使得整首词连贯、严整。体现出结构妙。
最后,这三句以景结情,“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意境优美,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历史的沉思,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含蓄隽永,韵味无穷。体现出感情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②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含蓄直白兼具,婉转明情并蓄,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B.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C.“雨翻榆菜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D.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1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灰蒙蒙的愁绪,自始至终。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
11.A
12.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词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词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词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漂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两句叙事,点明围猎时间,写出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场面准备的充分。
B.第三、四句“红”“白”色彩对比鲜明,“开”“骤”则表现出射猎队伍的气势。
C.第五到八句集中刻画射手的形象,在前四句“面”的描写之后进行“点”的描写。
D.此诗在取材方面,只选取射手中的一个人物来生动刻画,取材精确,描写线条明快。
14.本诗是如何刻画“射手”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3.C
14.(1)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细笔刻画射手一招一式的娴熟、灵巧。(2)侧面烘托,“白马骤迎风”,通过刻画白马洒脱的形象,烘托骑士的英姿;“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通过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在前四句‘面’的描写之后进行‘点’的描写”错误。“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也是“面”的描写。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要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这是运用了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白马骤迎风”一句,描绘了白马迎风奔驰的形象,通过刻画白马洒脱的形象,烘托了英雄人物跃马出场,展现了这位骁勇骑士的飒爽英姿。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叙述了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在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直坠下来。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超凡技艺。从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表现了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斤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感”入题,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觉听觉巧妙结合。
B.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不禁遥想历史,怀人追往,感慨万端。
C.领联远观秋风瑟瑟,叶落山凸,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杯酒对赏,慰此幽独。
D.颈联以凛别西风,清哀画角,斜照落日,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幕的悲凉。
16.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15.D
16.尾联“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想象终有一天乘着醉意带领友人一起踏雪,欣赏冬日美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展现了在被贬人生失意之时仍然积极乐观的感情。结构安排上,尾联写得潇洒遒劲,景物描写鲜明而意味深长,“乘兴携嘉客”呼应诗题,“群玉峰”暗合颔联“山争出”,使得整首诗看上去浑然一体。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暮的悲凉”错误,颈联的西风、画角带有萧瑟悲凉之意,但是诗人“解带”迎之,落日照青松显示了不可凌迫的气概,并无年华迟暮之悲。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尾联“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的意思是: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嘉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
诗人设想终有一天在冬日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玉洁冰清之景,这是虚写。诗人以景结情,内容上表达了诗人酒兴诗兴高昂,虽然被贬仍怀着旷达、乐观的情怀。
结构上,“乘兴携嘉客”照应诗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群玉峰”照应颔联中的“山争出”,这样结构更完整,使得整首诗看上去浑然一体,诗情更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