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6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0347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6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0347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6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0347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6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展开
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6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一、单选题
1.(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O2和CO2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
B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氯化镁
先加水溶解,然后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最后将滤液蒸发结晶
C
除去铜粉中的少量碳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D
区分四种白色固体:碳酸钙、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
分别取样,加适量水,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2.(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检查气密性 D.测溶液pH
3.(2021·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推理正确的是
A.过滤和蒸馏是常用的净水方法,均可以使硬水变为软水净水,
B.O2和CO2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构成它们的微粒中都有氧分子
C.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同一种元素不可能组成混合物
D.pH>7的溶液呈碱性,则碱性溶液的pH一定大于7
4.(2021·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化肥与农药的说法 正确的是
A.氯化铵可与碱性草木灰混合使用,提高肥效
B.磷酸二氢铵、硫酸钾和尿素依次属于复合肥料、钾肥、氮肥
C.农药本身有毒性,应该禁止使用
D.硝酸铵受潮结块后,要用锤子砸碎后使用
5.(2021·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药品 B.过滤
C.稀释浓硫酸 D.取少量固体药品
6.(2021·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a+ Ca2+ Cl-
B.Ag+ H+ Cl-
C. K+ OH-
D.Na+ Fe3+ Cl-
7.(2020·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取少量固体 B.量取液体
C.氧气验满 D.稀释浓硫酸
8.(2020·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必须分类回收处理
B.生活污水对环境污染小,可直接排放
C.排放到空气中的SO2、N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D.科学适度施用农药和化肥可减少环境污染
9.(2020·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利用推理、归纳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B.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碱溶液pH>7,所以pH>7的溶液均为碱溶液
D.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所以铁制品比铝制品更耐腐蚀
10.(2020·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碳酸钙
先加水充分溶解,再过滤
C
区分CO和CH4
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
D
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少量MnO2,观察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1.(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
(1)最近,中国科学家不利用光合作用,直拉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成功合成了淀粉。淀粉属于大大营养素中的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帮妈妈做饭,刮山药皮时手上皮肤奇痒难忍(山药中含有的碱性皂角素所致)。常用厨房中的___________(填调味品名称)来止痒。饭菜做好后,关闭阀门以熄灭燃气,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
(3)2022年6月5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发射飞船的遥十四火箭的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火箭推进时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12.(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氢原子_____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3)标注四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
(4)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构成它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3.(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B由两种元素组成。A和B反应生成C和D(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请按要求作答:
(1)若A和C为单质,B和D为化合物,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若A、B、C、D为同一类别的物质(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下同)。任写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若A、B、C、D均为不同类别的物质,任写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若A、B、C为同一类别的物质,D与它们不同类别。则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14.(2021·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A-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E是一种碱,它广泛应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它们之间的转化是初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C→F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写出F→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A不可能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__(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
15.(2020·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A、B、C、E、F分别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物质类别中的一种常见物质,已知A是最常用的溶剂,E俗称纯碱。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_______________;E→F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反应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最多有__________种。
四、科学探究题
16.(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一】
Ⅰ、向滴加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盐酸(如图1所示),边滴加边振荡,测得试管①中最终溶液的pH=2。
Ⅱ、分别称取0.5g氢氧化钙粉末置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mL水,振荡;再向试管②中加入2mL水、试管③中加入2mL稀盐酸(如图2所示)。振荡并观察现象。
Ⅲ、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④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振荡。静置后测得上层清液的pH=12,继续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如图3所示),试管⑤中无明显现象。
(1)实验Ⅰ中,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试管①最终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酚酞除外)___________。
(2)实验Ⅱ中用水作对照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
(3)试管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分析讨论】甲同学通过“试管⑤中无明显现象”得出“盐酸不能与Cu(OH)2发生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于是继续开展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二】取试管①反应后的溶液逐滴滴入试管⑤中,直至过量,边加边振荡。
(4)实验探究二中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
【结论】盐酸能与Cu(OH)2发生反应。
【交流反思】最终试管⑤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
17.(2021·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十堰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为鉴定某工厂排出的无色污水成分,他们查阅工厂的有关资料,推测出污水中可能含有盐酸、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小组同学取污水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实验一:小组同学用pH试纸测得的污水的pH=2,由此得出污水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二:为检测污水中可能含有的成分,甲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污水于一支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___________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污水中一定含有硫酸钠
实验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得出结论】兴趣小组确定了废水的成分
【反思与评价】乙同学经过思考后,用物理方法也得到了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他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18.(2020·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复习常见的碱的性质时,在老师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归纳,并设计了学案。以下是学案的部分内容,请你完成。
【知识回顾】氢氧化钠溶液因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发生反应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举一反三】Ba(OH)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碱,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液态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一】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为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已经发生,设计了如下实验: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先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缓慢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当观察到____________,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2)向盛有少量石灰乳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搅拌,观察到白色浑浊完全消失,该实验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实验探究二】向盛有氯化铜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说明碱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三】在完成实验探究一、二后,将三只烧杯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废液缸,最终得到澄清溶液。该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碱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酸、某些盐反应,还能使酸碱指示剂显色。
参考答案:
1.C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氧气有助燃性,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B、氯化镁和氢氧化钠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最后将滤液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C、除去铜粉中的少量碳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碳粉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不仅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D、区分四种白色固体:碳酸钙、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加水,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故选:C。
2.C
【详解】A、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防止污染试剂,故该项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故该项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该项操作正确;
D、测定溶液的pH时,不可将pH试纸直接置于溶液中,防止污染试剂,故该项操作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D
【详解】 A、过滤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矿物质,不能使硬水变软水,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氧分子,故B错误;
C、同种元素可以构成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就是混合物,故C错误;
D、pH>7的溶液呈碱性,碱性溶液的pH 一定大于7,故D正确。
故选: D。
4.B
【详解】A、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氨气,降低肥效,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草木灰显碱性,不能混合使用,故A错;
B、磷酸二氢铵含有磷和氮元素、硫酸钾含有钾元素,尿素含有氮元素依次属于复合肥料、钾肥、氮肥,故B正确;
C、要合理使用农药,不能禁止使用,故C错;
D、硝酸铵受潮结块后,不能用锤子砸碎,容易发生爆炸,故D错。
故选: B。
5.A
【详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A。
6.A
【详解】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符合题意;
B、Ag+和C1-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铁离子是有色离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A、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图中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的散发出去,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A、废旧电池中含有汞、镉等重金属,属于有害垃圾,随意丢弃会污染土壤和水源,故应分类回收处理,不符合题意;
B、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后再排放,防止造成水污染,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形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D、科学适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A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
B、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碳酸钙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碱溶液pH>7,但是pH>7的不一定都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pH>7,属于盐溶液,不符合题意;
D、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但是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故铝制品更耐腐蚀,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A、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先加水溶解,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过滤,除去碳酸钙,虽然除去了碳酸钙,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符合题意;
C、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水雾的是甲烷,不符合题意;
D、取样,分别加入少量MnO2,观察,过氧化氢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有气泡产生,水无明显现象,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1)糖类
(2) 食醋 清除可燃物
(3)
【详解】(1)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糖类;
(2)山药中含有的碱性皂角素,去除皂角素要涂弱酸性物质,常用厨房中的食醋呈弱酸性,所以能止痒;饭菜做好后,关闭阀门以熄灭燃气,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2.(1)3H
(2)CH4
(3)
(4)
【详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3个氢原子3H;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符号用分子符号(化学式)表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四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 ;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小苏打是碳酸氢钠,构成它的阴离子是碳酸氢根离子。
13.(1)置换反应
(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4)CO2
【解析】(1)若A和C为单质,B和D为化合物,则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若A、B、C、D为同一类别的物质,且B由两种元素组成,则四种物质均为盐,如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A、B、C、D均为不同类别的物质,而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该反应可以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若A、B、C为同一类别的物质,D与它们不同类别,而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或氧化铜)反应生成铁(或铜)和二氧化碳,其中一氧化碳、氧化铁、二氧化碳均属于氧化物,铁或铜属于金属单质,则C的化学式可以为CO2。
14. NaOH 化合
碱
【分析】A-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E是一种碱,它广泛应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所以E是氢氧化钠,D和氢氧化钠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碳酸钠,F会转化成氢氧化钠,所以F是氢氧化钙,C会与氢氧化钙相互转化,所以C是水,B会与碳酸钠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A会转化成水、二氧化碳,所以A可以是有机物等,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1)E是氢氧化钠,化学式是NaOH;
(2) C→F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符合“多变一”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3)F→E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4)A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A可以是CuO为氧化物;可以是碳酸为酸;可以是碳单质;可以是碳酸钠为盐。A不可能的物质类别是:碱。
15. 水或H2O 四
【分析】A、B、C、E、F分别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物质类别中的一种常见物质,已知A是最常用的溶剂,故A是水;E俗称纯碱,可推出E为碳酸钠;A能与B相互转化,C能转化为B,C能与碳酸钠反应,C可能是酸,如稀盐酸,B为氢气;C能与F反应,F能与碳酸钠相互转化,可推出F为氢氧化钠,D能与水反应,D能与碳酸钠相互转化,可推出D为二氧化碳,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1)由分析可知,A是水或H2O。
(2)A→B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E→F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B→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当然该转化也可通过置换反应实现);C→B:,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A与D反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D→E:,该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E→D:,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C与E反应:,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C与F反应:,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E→F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F→E:,该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图中反应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最多有四种。
16.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氯化钠和氯化氢 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由红色慢慢又变成无色,接着蓝色沉淀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 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铜离子
【详解】【实验探究一】(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会观察到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成了无色;故填: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因为测得试管①中最终溶液的pH=2,说明盐酸过量,所以试管①最终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酚酞除外)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氢。(2)实验Ⅱ中用水作对照实验,其目的是证明氢氧化钙是与盐酸反应了而不是溶于水了;(3)试管④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二】(4)因为试管⑤中的溶液显碱性,说明存在氢氧化钠,随着试管①反应后的溶液的酸性溶液的加入,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慢慢变成中性后,继续滴加试管①反应后的溶液,盐酸会与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过量后,溶液显酸性,因此会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由红色慢慢又变成无色,接着蓝色沉淀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
【交流反思】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若测得试管⑤清液的pH=12,说明溶液显碱性,存在氢氧化钠,向试管⑤中滴加的几滴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还没有来得及与氢氧化铜沉淀反应,所以没有观察到难溶性的氢氧化铜溶解,所以试管⑤中存在的溶质是氯化钠、硫酸钠、氢氧化钠;试管①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最终溶液的pH=2,盐酸过量 ,所以试管①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氢;取试管①反应后的溶液逐滴滴入试管⑤中,直至过量,边加边振荡,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所以试管⑤中的溶液最终存在溶质: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铜、氯化氢,故最终试管⑤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铜离子。
17. 氢氧化钠; NaOH+HCl═NaCl+H2O。 氯化钡溶液 BaCl2+Na2SO4═BaSO4↓+2NaCl 取适量废液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
【分析】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
【详解】【实验探究】实验一:小组同学用pH试纸测得的污水的pH=2,说明溶液显酸性,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由此得出污水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原理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故填:氢氧化钠;NaOH+HCl═NaCl+H2O。
实验二:根据甲同学做的实验现象可知,有白色沉淀生成,从结论中可知,该污水中一定有硫酸钠,故白色沉淀是BaSO4。据此推断,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故可以判断加入溶液为氯化钡。实验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故填:氯化钡溶液;BaCl2+Na2SO4═BaSO4↓+2NaCl。
【反思与评价】乙同学经过思考后,用物理方法也得到了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他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是:取适量废液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白色固体是水和氯化氢蒸发后剩下的硫酸钠。故填:取适量废液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
18. 二氧化碳(或CO2) Ba(OH)2+ SO3= BaSO4↓+ H2O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不能 有蓝色沉淀生成 氯化钙、氯化钠、氯化铜(填化学式也正确)
【详解】[知识回顾]氢氧化钠溶液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举一反三]Ba(OH)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碱,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液态三氧化硫,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a(OH)2+ SO3= BaSO4↓+ H2O;
[实验探究一]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先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石灰水使酚酞试液变红,再缓慢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2)向盛有少量石灰乳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搅拌,观察到白色浑浊完全消失,该实验不能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因盐酸中有较多水,氢氧化钙可能是被水溶解而使溶液澄清;
[实验探究二]向盛有氯化铜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碱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三]在完成实验探究一、二后,将三只烧杯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废液缸,探究一实验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钙,探究二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在废液缸中所有物质混合时,最终得到澄清溶液,说明探究一中酸过量,能和探究二中生成的氢氧化铜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且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钠无剩余,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铜和氯化钠,酸可能有剩余。故该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钙、氯化钠、氯化铜,可能含有稀盐酸。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