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含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1)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1),共12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隋唐以来,儒学的显赫地位已不复曾经,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北宋时期的士大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他们不再试图创造崭新的学说和进行大的变动,而是以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和实用理性的态度,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融入了佛禅哲理和道法哲学,以期弥补儒学空泛而脱离实际的弊陋,并有意无意地给北宋时期儒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佛禅哲学与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内心修为和哲学修养方面,佛禅强调内心的专注与超越、理性的思辨意识以及宏大的精神追求,这都是传统儒学所未曾达到的精神境界。北宋士大夫将这种佛禅哲理与传统儒学的道德观、秩序观结合起来,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道德信仰,并引申出与自然相一致的代表“心性义理”和宇宙本源的“天理”,传统儒学发生裂变,理学逐渐兴起。
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理学成果中,苏洵、苏轼、苏辙的成果是丰富而影响深远的。他们是一个并行不悖的整体,却又各具特色。他们的思想虽然不如这一时代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的范仲淹、王安石的观点那般夺人眼球,也不如司马光、程颢、程颐在与功利儒学派的论战中那般旗帜鲜明,却有其佛道熏染下的包容性与圆融性的色彩。其中,以蜀派苏轼为代表,其“蜀学”中儒、道、佛三者杂而相融,并用兼采的特点更是明显。
在他们所处的大时代下,佛教禅宗已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世人对禅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极大的提高。幼年时的苏轼所受家庭教育依然是正统儒学,但苏家父子三人皆崇信佛教,其亲眷也大多信佛奉佛,佛学思想不可谓不潜移默化。长期的浸染加之与道潜、了元等诸僧人的交往,成年后的苏轼有了自觉、主动学习佛教义理的兴趣,并将之与其所耳濡目染的传统儒学对接。“乌台诗案”后,苏轼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与之相应的是,他对于儒学与佛道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借助佛禅纾解苦闷,试图从中寻找精神慰藉和解脱之法,佛老思想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开始占据上风,并由此形成自成一派的理学思想体系。
纵观“三苏”的理学思想,广纳佛、道、法之长以充儒学,苏轼“蜀学”甚至被以“杂”字来评价。从整体上看,“三苏”理学仍以传统儒学为体,佛、道、法基于一种工具状态加入传统儒学思想体系中,未脱离既有的体用之别。其根本目的,仍是恢复、重建传统孔孟之学与道德秩序。
相比之下,在坚持儒学为体的基础上,苏洵更偏法,功利色彩更重;而苏轼、苏辙则更为保守,苏轼受佛禅影响较大。父子三人虽大致皆可归于理学派,其法治思想却不完全一致,抑或倾向保守、遵循旧章,抑或主张依时势而变。但正因各自有所侧重,又有所承继、相互影响,才形成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治理理念与法治思想。
总而言之,融合了佛、道、法、儒的理学思想在他们的法律思维与观念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使他们的法治思想具有了更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更强的实践性,也更具包容性。如对义利关系、礼刑关系、法与人情的关系等认知,既有异于教条、僵化的传统儒学的一面,也有对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发展出的理学主义的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三苏”法治思想的渊源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弥补儒学的弊陋并带给儒学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北宋士大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
B.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思想成果中,范仲淹、王安石的思想观点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引人注意。
C.北宋时佛教禅宗始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人们对禅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都有极大的改善。
D.“三苏”理学坚持以儒学为体,苏洵更偏法,注重功利;而苏轼、苏辙因受佛禅影响较大,更为保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传统儒学的裂变和新发展谈起,接着重点论述“三苏”受儒、道、佛影响的理学思想。
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三苏”理学思想具有包容性与圆融性的色彩。
C.文章结尾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三苏”的法治思想受到了融合佛、道、法、儒的理学思想的影响。
D.文章论述有所侧重,如在论述苏洵、苏轼、苏辙的理学成果时,较侧重于论述苏轼的思想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禅在北宋时期得到发展,其在理性思辨意识、宏大精神追求等方面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精神境界。
B.“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佛老思想始占据其思想上风,并由此形成其理学思想体系。
C.苏轼与道潜、了元等诸僧人的交往,是他主动学习佛教义理并将之与传统儒学对接的主要原因。
D.“三苏”理学思想广纳佛、道、法之长以充儒学,其根本目的是恢复、重建传统孔孟之学与道德秩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奥尔巴赫的巨著《摹仿论》那个著名的开篇,谈的是《荷马史诗》与《旧约》在文体上的差异。他说,荷马的叙述完整而周到,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有时会没头没脑,给人以神秘感。这跟两者所描写的对象有关,荷马写的是上层社会,《旧约》的对象则是游牧或半游牧部族成员。
这不正是《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与顾随的说法高度吻合:“《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简笔,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
不妨举个例子。《水浒传》第二回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到冯紫英家中宴饮,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酒席中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正好可以对照。《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宝玉送琪官的松花汗巾,原来是袭人送给自己的。而琪官送给宝玉的大红汗巾,本来是自己系小衣儿也就是系裤子的,解下来送给宝玉,当晚就被宝玉偷偷系在袭人腰里了。宝玉无意间成了中介,做了媒,这两条汗巾也在无形中化作信物,为琪官最后娶袭人埋下了伏笔。到了《水浒传》里,一切都简单了,那是囫囵的吃喝,直截的馈赠。一对玉狮镇纸,一个玉龙笔架,在施耐庵笔下,这两样东西只是作为道具,起黏合情节的作用,不像曹雪芹笔下,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穿织起人物的命运。可见,《红楼梦》与《水浒传》的叙述风格有明显差异。
这样的差异或者说不同是有原因的。大观园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腴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那么《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位是不是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呢?不能这么说。奥尔巴赫认为,《荷马史诗》与《旧约》事实上难分高下,它们只是不同的叙述风格而已。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旧约》写亚伯拉罕带一仆一驴和爱子以撒走了三天路去燔祭上帝,沿途全无风景。《水浒传》中,好汉行动时,走的都像是空荡荡的路。不是在作者看来,而是在文中人物看来,途中没有什么好瞧的,安全走到就不容易了。作者不会僭越到文中人物前头去发话,比如《水浒传》中端王拿起狮子,不落手看了一回道:“好!”
不落手就是不释手。然而,旁人眼里不落手,是纯粹的客观;人物心中不愿释手,便是主观介入了。这个分寸要拿捏好。难怪牟宗三盛赞《水浒传》的文字时说,一有风致,二极透脱。
顾随也极赞施耐庵的文笔之妙:“若《红楼》算‘能品’,则《水浒》可曰‘神品’。”但是,若换了另一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正如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粗中之细,是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因此,同为对人类现实的再现与叙述,《红楼梦》更接近今天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人物牵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说话和行动都得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总之,大观园里被规训了的社会人与山寨水泊中人不同。
(摘编自江弱水《〈红楼梦〉〈水浒传〉的繁与简》)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荷马的“叙述完整”“什么都不隐瞒”不同,《旧约》中很多地方写得模糊,给人以神秘感。
B.《红楼梦》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存在显著差异,使二者在叙述上的风格也明显不同。
C.牟宗三盛赞《水浒传》的文字有风致、极透脱;顾随认为,若换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又更高。
D.相对《水浒传》而言,《红楼梦》对人类现实的再现和叙述与今天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更接近。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摹仿论》开篇谈论《荷马史诗》与《旧约》在文体上的差异,是为了引出论题。
B.文章举《水浒传》和《红楼梦》中同为宴饮的例子,论证了二者的叙述风格有明显差异。
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将《红楼梦》与《水浒传》进行对比,指出二者一繁一简,各有其妙。
D.文章引用顾随、牟宗三、马鸣对《红楼梦X水浒传》的相关评价来深入论证,较有说服力。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里的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而《水浒传》里的东西如玉龙笔架只是作为道具,和故事情节无关。
B.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我们不能认为《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位就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
C.《水浒传》里写好汉行动时,一路上都似乎是空荡荡的。因为途中没有什么好风景,所以作者没有描写沿途的风景。
D.如果说曹雪芹的境界是细中之细的佛境界,那么这与粗中之细的菩萨境界事实上难分高下,只是不同的风格和类型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他同时又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詹的必然选择。而一旦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儒学思想借以栖身的礼乐制度,儒家也就从一种以天下体系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异变为一种只能满足少数人形而上学思辨兴趣的哲学理论,儒学本身也就丧失了其平治天下的恢宏精神追求,此种追求本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神魂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建礼乐文明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成于西周中叶的礼乐文明孕育了儒家学派,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
B.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学知行合一的特点,但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
C.孔子创立的儒学,与近代哲学化后的儒学,虽有相似之处,但功能与价值大不相同。
D.儒家的核心思想赋予了中华礼乐文明巨大的包容空间,使它能够涵融各种外来文化。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礼乐文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它对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母体”意义。
B.文章三处引用孔子的言论,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C.文章剖析了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为揭示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奠定了基础。
D.文章指出近代传统儒学向哲学转化的利弊,并揭示了产生这种转向的社会根源。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春秋时期没有出现礼崩乐坏的状况,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
B.孔子认为礼乐应根植于人的真情,这表明他对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持反对态度。
C.如果礼乐制度在近代没有被摧毁,那么儒学平治天下的精神追求就不会丧失。
D.让儒学重新融入社会基层,成为百姓日用人伦规范,是礼乐文明得以复兴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育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人文化成之道。诸如崇尚“中和之美”和“尽善尽美”,重视“礼乐教化”和“耕读传家”,观照“生活趣味”和“精神境界”,讲究“文以载道”和“器以藏礼”,追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和“平天下”的社会抱负,等等。这些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美育传统,给了世代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和崇文尚德的价值观,体现出中华民族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伟大智慧。从实践路径来看,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均保持着一种通达状态。
不同阶层之间的通达,打破了世袭制导致的阶层圆化,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和社会发展动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除了门客、幕僚、从军等,最主要的阶层上升渠道莫过于科举考试。从隋唐至晚清开科取士的一千两百多年间,科举制使传统中国既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难能可贵的是,在传统中国的不同阶层之间,保持着一种文化的双向涌流状态,而并非单一向度的所谓政治专制和经济剥削的关系。比如周朝就设有负责采集民间歌谣、体察民俗民风的“采诗官”,不仅成就了一部能够“正得失,动灭地,感鬼神”并且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经》,而且使统治阶层了解到民生疾苦与社会百态,这无疑是极有助于治国理政、安民兴邦的。而最具特色的,当属因被贬谪或辞官等而“归去来兮”所形成的“重返民间”之路,一方面使“庙堂”之美有效地垂范和滋养着乡土中国,如唐代韩愈被贬潮州不到八个月间便通过驱鳄除害、延师兴学等措施赢得民心使“一片江山尽姓韩”;北宋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但每到一处都撒播下文化的种子,故而自认为“平生功业”就在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另一方面,这条“重返民间”之路也使千古文人墨客在山河间的行吟中走向天地境界,留下无数传世之山水画与田园诗,以及诸如严子陵“山高水长”之风范和张季鹰“莼鲈之思”的情怀,使知识分子得以存续一种“田园将芜胡不归”“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洒脱与风骨。
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通达,首先得益于中华民族所处的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即西南与西北均有高山纵横,北方则是草原大漠,东面和东南面向大海。自西向东三级阶梯逐级下降的地势和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以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加之黄河、长江横贯东西的丰富水系所形成的耕作之利,使这片辽阔疆土之上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因而能够出现“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的多样性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形态,然后逐渐形成诸如“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这样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众多原本差异性比较鲜明的族群,通过不断的交流、交战和交融,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如费孝通所言“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的通达,首先体现在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的传承关系上。这与传统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对经验和力量的倚重有关,因为需要经验,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为需要力量,所以“人丁兴旺”是必要的,“多子多福”也是有道理的。这样一种“尊老爱幼”“望子成龙”的价值观为代际之间的人文美育和生活美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内在动力。其次,由于传统宗法社会从家族到国族的超稳定结构和中国文化刚柔并济、崇文尚德等特质,使其具有诸如怀柔远人这样的同化整合力,也使得不同朝代之间有一以贯之的文明赓续。
(摘编自宋修见《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美育传统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伟大智慧。
B.科举制使传统中国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因此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
C.在传统中国不同阶层之间,保持着一种文化的双向涌流状态,这无疑是极有助于治国理政、安民兴邦的。
D.因被贬或辞官形成的优良传统、使庙堂之美有效地滋养着乡土中国;同时也留下无数传世山水画与田园诗。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列举了中华美育传统的种种表现,然后引出三个维度的通达实践路径。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C.文章引用晏子和费孝通的话来论述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和交融。
D.文章末段论证了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保持通达状态。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数千年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美育传统的影响。
B.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阶层之间通达,打破了阶层固化,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和社会发展动力。
C.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黄河、长江丰富水系所形成的耕作之利,形成了多样性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形态。
D.“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丁兴旺,多子多福”这样的思想认识与传统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有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为弥补儒学的弊陋并带给儒学前所未有的新发展”错,原文是“并有意无意地给北宋时期儒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并不是为了带给儒学新发展;C.“北宋时期佛教禅宗始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错。首先,原文是“在他们所处的大时代下”,这并不等于整个北宋时期,其次“始”也不准确,原文是“佛教禅宗已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D.“苏轼、苏辙因受佛禅影响较大,更为保守“错,强加因果。原文是“而苏轼、苏辙则更为保守,苏轼受佛禅影响较大”。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错,由原文“他们的思想虽然不如……范仲淹、王安石的观点那般夺人眼球,也不如司马光、程题、程颐在与功利儒学派的论战中那般旗帜鲜明,却有……”可知,作者只是在比较三者的不同特色,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是他主动学习佛教义理并将之与传统儒学对接的主要原因”错。由原文“长期的浸染加之与道潜、了元等诸僧人的交往,成年后的苏轼有了自觉、主动学习佛教义理的兴趣,并将之与其所耳濡目染的传统儒学对接”可知,原文表述仅为原因之一,没有体现“主要”二字。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顾随认为,若换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又更高”错误,文中是“顾随也极赞施耐庵的文笔之妙:‘若《红楼》算……’但是,若换了另一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若换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又更高”是作者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另外,说法绝对,原文是“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马鸣对《红楼梦》《水浒传》的相关评价”分析不当,文中是“正如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粗中之细,是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这本身不是对《红楼梦》《水浒传》的评价。故选D。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和故事情节无关”错误,原文是“一对玉狮镇纸,一个玉龙笔架,在施耐庵笔下,这两样东西只是作为道具,起黏合情节的作用”,所以和故事情节有关。C.“因为……所以……”错误,原文是“不是在作者看来,而是在文中人物看来,途中没有什么好瞧的,安全走到就不容易了。作者不会僭越到文中人物前头去发话”,选项因果关系不当。D.“事实上难分高下,只是不同的风格和类型罢了”错误,原文是“但是,若换了另一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正如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粗中之细,是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所以作者认为是有高下之分。故选B。
7.答案:B
解析:B项曲解文意,“礼是仁的实践途径”错误,根据原文"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可知,可视为逻辑学上悖论的,是“仁与礼互为前提”,而不是“礼是仁的实践途径”。故选B。
8.答案:B
解析:B项以偏概全,“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错误,文章三处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在第三段,其中第一处“仁者爱人”并未揭示“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故选B。
9.答案:C
解析:A项说法绝对,“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说法过于绝对。B项无中生有,“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错误,从原文“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看不出周礼中有“形式主义”。D项篡改文意,由原文“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所在。”可知,是“在此前提下”,即“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是有条件的。故选C。
10.答案:A
解析:B.“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是“科举制使传统中国既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两个分句“既……也……”,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C.“这”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中“这”指代的是“统治阶层了解到民生疾苦与社会百态”。D.“因被贬或辞官形成的优良传统”曲解文意。原文是“因被贬谪或辞官等而‘归去来兮’所形成的‘重返民间’之路”,不是因贬谪或辞官而形成的优良传统。故选A。
11.答案:B
解析:B.“总分总结构”“对比论证”错,文章是“总分”结构,没有最后的“总”,也无“对比论证”。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世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中华美育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人文化成之道”“这些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美育传统,给了世代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和崇文尚德的价值观”。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9),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四段中的“两个过程”指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8),共12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6),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