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含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7)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7),共11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天,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那么,中国小说到底有哪些有别于西方的传统?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西方小说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例如明清小说中的 “四季结构”,或者说“季节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如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可以说,“四季”的结构方式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深具启发意义。而 “四季”之类的结构方式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构成了与西方小说传统的标准大异其趣的景观。另外,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甚至用来表现故事,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胡适赞美《海上花列传》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认为它的长处在于“语言的传神,描写的细致,同每一故事的自然地发展……”。其中,“语言的传神”是胡适认定这部作品为杰作的重要依据。当然,小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小说传统也在不断创新和转化。老舍、张爱玲、沈从文等现代作家融合中国小说传统与西方叙事经验的写作,已经成为中国小说传统的一部分。传统需要更新、生长与创造,传统正是在与创新错综复杂、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时,才得以延续的。正如老舍所说,“旧文化的不死,全仗着新文化的输入”。中国小说传统,应该得到不断的发掘、继承和发扬。中国小说唯有继承发扬自身的传统,才有可能产生世界性的优秀小说作品。正如昆德拉所说的,“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它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摘编自《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有些中国小说偏离了中国小说优秀传统,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B.中西方小说都注重叙述故事,但中国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自身独特的传统。C.《红楼梦》中的 “非叙事性”情节结构虽然没有叙事功能,却深具启发意义。D.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既继承了中国小说传统,又丰富了中国小说传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 “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呼声响起”的背景为前提,引出了论证话题。B.文章在对比论证手法之外,还大量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C.文章从“叙事传统”和 “人物语言”两个方面来论证分析中国小说有别于西方的独特传统。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西小说传统的区别,紧接着论证继承发扬中国小说传统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与西方小说传统的标准表现得差异很大,体现在叙事结构之外还具有一种潜在的结构。B.中国小说都有一显一隐的独特的“四季”叙事结构,这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C.被胡适认定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的《海上花列传》的最大长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传神。D.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固然值得借鉴,但“注重人物语言描写”等中国小说传统必须继承发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故乡的认知,是在不断地创作中完成的。有位作家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他认为“家乡是地理的,故乡是精神的。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对此我深以为然。创作中的故乡意识,简言之就是从地理坐标到精神维度的飞跃。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有些远了,而精神上的故乡从未远离,一直存续在作品当中,随同创作一并生长。我的第一部网络小说是对故乡记忆的首次梳理。夜深人静一个人码字,眼前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频频展现出故乡的实景和地标,这份执着始自童年生活的投射。描绘乡村景色时,是在写故乡;塑造人物形象时,也是写故乡;着墨人情冷暖时,还是写故乡;瞩目世事变迁时,仍是写故乡……故乡在创作中被一遍遍回顾和温习,童年在作品中安放。但凡此种种,仅仅只是故乡形态的初出发。经年的网文创作,形成了属于我个人完整的故乡谱系:从代表着童年的原生故乡写到涵盖着少年时代的次生故乡,再到青年时期的继生故乡,而后是派生的职场故乡,直至当下的故乡,一边创作一边体悟故乡的内涵及至无限扩大的外延,同时也在不断地回忆、重读、思考和发现故乡。故乡不受限于“故”,也包含了现在、此时,不局限于乡土、乡村,也涵盖了城市。故乡不一定是实地,既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某处坐标,也可能是意念中的景象或心灵上的情结,抑或是精神上的归属。故乡无定处,既是对“吾心安处是故乡”的解读,也是对“当下即故乡”的重新定义。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而此时我正行进在路上。同行的还有诸多网络小伙伴,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出发及回归。从狭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正如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网络作者亦如是。幼时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记忆,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型,不但造就了他们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其写作风格。网络作者的地域性、民间性也一样浸透在字里行间,还有他读过的书、受到的思想熏陶,包括诸多生活细节等都会体现在文本中。从广义上说,无论是网络作者还是传统作家,两者的文学故乡都是同一个。以学术论,网络文学去除表象,实则更近乎唐宋传奇、魏晋的志怪小说以及张恨水、金庸们写作流派的延续。因而说,自出处言,传统文学不但是网络作者的启蒙,更是其成长过程中须臾不可离的滋养。网络作者将从传统文学中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创作无论怎样解析,都必然映照着“故乡”的影子。不论对“故乡”如何重新定义,都不会妨碍到它在文学创作中作为永恒支点的存在与定位,传统文学如是,网络文学亦然。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其实是在探讨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研究文学新的发展走向,或可以说是探寻一种新的写作、阅读、传播、娱乐乃至于生活方式,甚至是探究一个时代的新气象。这诸多的“新”有无可能变成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呢?尚无定论。当前能够确定的是文学已经开始对故乡集体回溯,今后几年乡村题材将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中国文学迎来理性回归,从古典中来、到传统中去,从大众中来、到人民中去,从乡土中来、到乡村中去。此时的乡村已经不再是彼时的乡村,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是文学新故乡之所在。作为网络作者,我们既不会缺席于时代,也不会缺席于文学,更不会缺席于故乡——这是创作的初心、责任与使命。(摘编自向娟《网络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学的故乡”》,《光明日报》2020年8月19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家乡”与“故乡”不同,前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后者主要是精神意义上的。B.作者认为,不断创作就可以完成对故乡的认知,并且精神上的故乡可以随同创作一起生长。C.作者认为,网络作者的写作风格受幼年记忆的影响,幼时的生活细节构成其狭义上的故乡。D.作者认为,网络作者的启蒙源自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本质上就是唐宋传奇、魏晋志怪小说。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带有一定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文章开头便指出了对“故乡”的认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B.作者既谈了其他作家的观点,也结合亲身创作经历谈了个人对“故乡”的理解,相当中肯。C.作者在论述广义上的“文学故乡”时运用对比论证,将网络作者与传统作家进行对比分析。D.最后两段,作者提出“文学新故乡”的问题,同时表明了网络作家创作的初心、责任与使命。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创作第一部网络小说开始对故乡记忆进行梳理,在多年的网文创作中体悟着“故乡”的内涵和外延。B.作者认为,“故乡”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大,既包含时间层面的,也包含空间层面的;既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C.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有着相同的“文学故乡”,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故乡”都是作家创作的支点。D.作者认为新时代的中国乡村就是“文学新故乡”,乡村题材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中国文学开始理性回归。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中心问题是叙事,它有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意象和叙述者等诸多要素,叙事使人的经验和超验以特定的方式显现出来。冰心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使其以极少的成本,换取了极大的艺术表现力。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冰心小说的这些形式因素进行拆解、分析,发掘它们隐含的意义和相互关系,我们有可能抵达作品的本真状态。现代小说是从有意抵制“讲故事”开始的。虽然同五四作家们一样把小说的描写中心由重“事”转到了重“人”,冰心却另辟蹊径,注重的已不是人物性格的完整和典型,而是更重视人物的“情”和“理”,注重作家的主观情感、主观愿望在人物身上的传达与展现。具体表现为对故事情节的漠视与对人物心理、情绪氛围的重视,而这两者,都是对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反拨。冰心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组织铺排,也不重视人物性格的精雕细刻,不是着力于展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而是着力于揭示人物心灵的秘密和心理历程,表现人物细腻的情绪流变,使小说结构心理化,以人物心理而不是以故事情节为结构中心。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和仔细观察,冰心常常能够准确把握住人物的心理特征并加以真切细腻的刻画,把人物心理描写得细微、曲折、微妙,有些作品甚至自始至终都是以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来吸引读者的。《超人》中,几乎没有多少情节可言,全文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寂寞》描写孩子的心理,丝丝入扣,非常出色。在冰心的小说中,读者很难找到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其作品并没有因缺乏情节而被指责,其趋向诗化的结构特征反而受到批评家的赞扬。这当然应归功于作者对小说“情调”的追求和对语言的锤炼。冰心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充满了情趣的。”这就使冰心在人物心理之外找到另外一个值得经营的小说要素,放弃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性,而追求小说的情调氛围,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因此,在冰心的小说中,她更多表现的是一个印象、一串画面或几缕情思,这些非情节因素无疑给小说带来了“清新的诗趣”。冰心在大部分小说中,并不满足于准确细致地描写表现对象,而是立足于诗意美,注重作品整体氛围渲染与背景描写(此处的背景,主要是自然风景)。《秋风秋雨愁煞人》中,开头以“秋风不住飒飒地吹着,秋雨不住滴沥滴沥地下着,窗外的梧桐和芭蕉叶子一声声地响着,做出十分的秋意”渲染着窗外“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文中以“冷月破云来,白衣坐幽女”烘托英云的忧伤:结尾再次以“秋风仍旧飒飒地吹着,秋雨也依旧滴沥滴沥地下着,瓶子里的桂花却低着头”渲染着窗内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了,使小说充斥着满纸秋声的感伤氛围。《遗书》中化用李清照“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词句,尽显文人情趣,越发使小说意趣盎然。在这里,冰心那富有诗意的“情”与富有象征性的“物”,融于一炉,以独特的意象叙事方式,将小说写得饶有诗意。(摘编自柳艳娜、翟德耀《试论冰心小说的叙事模式》)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小说叙事模式独特,对冰心小说的叙事要素进行拆解、分析,或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本真状态。B.冰心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有意抵制“讲故事”不同,冰心更重视对人物心理和情绪氛围的表现。C.冰心小说并不重视故事情节的组织铺排,甚至放弃小说的情节性,表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反拨。D.冰心小说具有诗化特征,追求小说的情调氛围和诗意美,使小说具有诗趣,并受到了批评家的赞扬。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现代小说的叙事理论谈起,引出冰心小说叙事模式的论题,为下文的分析论证提供了依据。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将冰心小说和其他现代小说进行对比,突出冰心小说叙事模式更具艺术表现力。C.文章第三段以《超人》《寂寞》为例,论证了冰心的小说完全是以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来吸引读者。D.文章第五段引用冰心的话,论证了冰心小说因追求小说的情调氛围,而失去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的观点。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能在小说中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心理特征并描写出来,离不开她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和仔细观察。B.现代小说中有些作品,情节曲折离奇,也不追求诗化语言和结构,因此这些作品缺乏审美价值。C.冰心小说注重语言的锤炼,如《遗书》中诗化的语言尽显文人情趣,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D.《秋风秋雨秋煞人》在开头、文中、结尾都借助自然风景描写,着意渲染了小说感伤、忧愁的氛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近年,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许多多年未见于舞台的本戏、折子戏等得以被挖掘,重现于世人面前,例如“新捏”成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但是有些剧种的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一味追求雅致及“诗意”的倾向在当前戏曲界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剧种的“失味”:草根味、民间性、世俗化消失,地方文化特点不突出,剧种同质化或泛剧种化、泛戏曲化的倾向严重。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剔除其粗糙的部分,在保持民间性的同时适当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提升其品格,使之成为既传统又焕发当代感的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但要做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人趣味偏雅好雅,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国内一些专家热衷于引进精英主义经典理论的结果。他们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并将之等级位阶化。这种等级划分,恰恰阻碍了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的很多戏剧工作者应辨清“唯美主义”与“伪美主义”的界限,摒弃双重标准,不能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③地方方言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是第一要素。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一度创作中不少剧作家不熟悉方言,他们不是用方言思维来写戏,而是一味采用普通话思维。剧作家站在全国人民的角度上写戏是好事,但剧本往往存在方言转换的问题,并且在二度创作中又有大量的戏曲演员讲的方言不地道,方言的韵味自然无从“咂摸”。方言被嫌弃,仍然是地方文化自信的问题。我们依然缺乏对地方文化的自信,缺乏对地方方言、地方音乐及声腔等的自信。我们要有地方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并不缺乏历史底蕴,传统戏曲能流传至今就是最好的明证。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各地陆续提出了“保卫方言”的口号。现在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让人期待方言进校园,或者借着戏曲进校园让方言热起来。④历史曾经给过我们启示。在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中,曾与昆曲争胜的弋阳腔失去了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唯余衰落的命运;而广受老百姓喜爱、保持了自身特色的四大徽班最终站住了脚跟。警惕剧种的广泛雅化,不是不要剧种雅化,而是要保持剧种的特色,该雅的要雅,该雅俗共赏的要雅俗共赏。风格单纯的古老剧种如昆曲,其剧目要依从剧种特色;而风格多样的剧种,例如可俗可雅的闽剧,不仅要尊重剧种本体特质,也应根据题材特点来打造剧目,或偏雅或偏俗,但都应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摘编自方李珍《警惕当下剧种的“雅化”现象》)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戏曲创作改编中,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就淡化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特点。B.重新搬上舞台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C.很多戏曲创作者在理论上对雅与俗的内涵不清楚,以致在实践中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D.伴随着传统戏曲的复兴,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地方方言或可借戏曲进校园热起来。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先指出了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接着指出了当前戏曲界存在的问题。B.文章从多角度剖析了剧种雅化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缺乏地方文化自信。C.第④段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剧种雅化的危害以及防止雅化的方法。D.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顺序展开论述,层次清晰。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前被重新整理排演的传统剧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肯定。B.掌舵全剧的导演如有偏好雅致的倾向,这可能与他们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思想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认为“雅高于俗”有关。C.对剧目的大投入会使其他部门为配合“精致华丽”的风格而追求“雅”,以形成统一的剧目风格,这可能会使剧目丧失应有的烟火气。D.方言对于戏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忌用普通话思维,戏曲演员在表演时要注意表现方言的韵味。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关于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红楼梦》中的‘非叙事性’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四季’结构方式”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四季’之类的结构方式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选项曲解文意。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分析了中西小说传统的区别,紧接着论证继承发扬中国小说传统的重要意义”错误,文章在分析了区别之后,文章倒数第二段指出“小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选项遗漏了这一段的内容。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不仅体现在“在叙事结构之外还具有一种潜在的结构”,还有“而‘四季’之类的……‘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B项,“都有”错误,原文说的是“明清小说中的‘四季结构’”;C项,“最大长处”错,“语言的传神,描写的细致,同每一故事的自然的发展……”是并列关系,且文中只是说“‘语言的传神’是胡适认定这部作品为杰作的重要依据”,无“最大长处”之意。4.答案:A解析:B项过于绝对,虽然原文有“对故乡的认知,是在不断的创作中完成的”,但“不断创作就可以完成对故乡的认知”的反推并不能成立。创作中要有故乡意识才有可能完成对故乡的认知。C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幼时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记忆”“诸多生活细节等都会体现在文本中”,并无“幼时的生活细节构成其狭义上的故乡”的说法。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网络文学去除表象,实则更近乎唐宋传奇魏晋的志怪小说”,“更近乎”不等于“就是”。5.答案:C解析:“对比论证”错,文中并未将网络作者与传统作家进行对比分析。6.答案:D解析:“乡村题材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错,混淆时态,原文说的是“今后几年乡村题材将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冰心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有意抵制讲故事’不同”错误,原文有“现代小说是从有意抵制“讲故事”开始的。虽然同五四作家们一样把小说的描写中心由重"事”转到了重“人”,据此可知,冰心和现代小说的“五四作家们”一样,都是有意抵制“讲故事”的。故选B。8.答案:A解析: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冰心小说叙事模式更具艺术表现力”错误,冰心小说和其他现代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同中有异,并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也没有突出冰心小说叙事模式更具艺术表现力,选项属于无中生有。C.“论证了冰心的小说完全是以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来吸引读者"错误,是论证了冰心小说的结构心理化特点,另外,选项也有武断之嫌,原文是“有些作品自始至终都以对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来吸引读者”。D.“失去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的观点”错误,文中只是说冰心“放弃”了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并不是说冰心小说就没有故事性和情节性,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A。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此这些作品缺乏审美价值”错误,太过武断,与冰心小说特征相反的作品,审美价值未必就不高。故选B。10.答案:D解析:A项,“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错,原文只是说一些专家“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B项,原文只是说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被挖掘改编,重现于世人面前;C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最后说的是很多戏曲工作者有双重标准,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却一味迫求剧目的雅化。11.答案:C解析:“阐述了剧种雅化的危害以及防止雅化的方法”错误, 第四段中有“不是不要剧种雅化,而是要保持剧种的特色,该雅的要雅”等,说明作者认为剧种的雅化是需要的,要防止的不是剧种的雅化,而是剧种广泛雅化的倾向。12.答案:D解析:“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忌用普通话思维”错,原文的意思是在创作地方戏曲时要用方言思维,并不是说所有的戏剧创作都不能用普通话思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8),共12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6),共12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5),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