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3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重庆两江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DNA的复制,叙述错误的是( )
A. 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
B. 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的准确性
C. 以细胞中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子链
D. 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DNA分子产生两个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DNA复制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
【详解】A、解旋酶催化氢键的断裂使DNA解旋,氢键断裂需要能量,A正确;
B、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配对,B正确;
C、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以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
D、由于碱基互补配对,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序列完全相同的DNA分子,D正确。
故选C。
2. 下列有关单倍体、二倍体及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一定获得二倍体
B. 单倍体的体细胞可能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
C. 三倍体西瓜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所以是不可遗传变异
D. 用低温处理某二倍体植株后获得的个体,其细胞都是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单倍体是具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秋水仙素或低温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三倍体无子西瓜形成是由于染色体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单倍体是具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单倍体中可以含有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组,因此经秋水仙素处理后不一定获得二倍体,A错误;
B、单倍体的发育起点是配子,其可以含有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组,因此单倍体的体细胞可能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B正确;
C、三倍体西瓜是由于染色体书目变异导致的,所以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
D、用低温处理某二倍体植株后获得的个体,有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有的仍为正常二倍体,因此并不是所有细胞都是四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B。
3. 为得到能稳定遗传的优良玉米品种(A、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实验小组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实验(图中①→⑦表示相关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方法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优良变异类型
B. 过程②③④表示杂交育种法,原理是基因重组
C. 过程⑤⑦常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其作用是抑制着丝点分裂
D. 过程⑥⑦表示单倍体育种,其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图中①是诱变育种,利用基因突变原理,最大优点是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②③④是杂交育种,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②⑤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⑥⑦是单倍体育种,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中①是诱变育种,利用基因突变原理,最大优点是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A正确;
B、分析图可知,②③④是杂交育种,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分析图可知,过程⑤⑦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其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错误;
D、分析图可知,⑥⑦是单倍体育种,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故选C。
4. 柳穿鱼Lcyc基因和小鼠AVY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样的现象称为表观遗传。下列关于表观遗传,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观遗传中,其基因发生了突变,所以使表型发生改变
B.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
C. 同卵双胞胎是因为遗传物质不同而出现个体差异
D. 表观遗传的形成只与DNA的甲基化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Le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e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表观遗传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使基因发生突变,A错误;
B、表观遗传现象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表观遗传机制在特定的时间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而影响细胞分裂,分化以及代谢等生命活动,B正确;
C、同卵双胞胎的遗传物质相同,C错误;
D、DNA甲基化只是表观遗传现象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组蛋白乙酰化等,D错误。
故选B。
5. 下图表示连续多年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用农药后敏感性个体大多被杀死了,实质上是提高了抗药基因频率
B. A→B的变化是生物与生活环境进行生存斗争的结果
C. B→C的变化是抗药性的逐代积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A→B→C说明长期使用一种农药会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只有少数抗药性个体保留下来,即A→B;此后,这些抗药性个体大量繁殖,即B→C。
【详解】A、使用农药后敏感性个体大多被杀死了,保留下来的大都是抗药性个体,这是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实质上是提高了抗药基因频率,A正确;
B、A→B段的变化是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只有少数抗药性个体保留下来,这是生物与生活环境进行生存斗争的结果,B正确;
C、B→C段的变化是这些抗药性个体大量繁殖,抗药性逐代积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变异是害虫种群中本身就存在的,且是不定向的,并不是农药定向诱导产生的,D错误。
故选D。
6.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遗传病,患者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发育缓慢等症状。经调查,某村庄有男女各100人,其中男性患者为5人,女性重症患者15人,女性轻症患者5人,该村庄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的频率为( )
A. 13.3% B. 10% C. 20% D. 40%
【答案】A
【解析】
【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
【详解】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在等位基因中的概率,男女各100人,女性的性染色为XX,男性为XY,故女性每人有两个基因,男性只有一个,共有基因300个。其中男性患者为5人,XDY,有5个患病基因,女性重症患者15人为显性纯合子XDXD,有30个患病基因,女性轻症患者5人,XDXd,有患病基因5个,综合分析患病基因XD共40,基因频率为40/300,约为13.3%,A正确。
故选A。
7.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他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分析了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差异,在“关于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
B. 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
C.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D. 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A错误;
B、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B正确;
C、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故过对生物体内核酸、蛋白质等物质的分析,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D正确。
故选A。
8. 研究发现,原癌基因myc等持续处于活跃状态或者抑癌基因p53等处于关闭状态时,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成为癌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是( )
A. 癌症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突变以及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B. 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C. 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使其易转移和扩散
D. 诱导细胞癌变的外界因素只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同时也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A正确;
B、原癌基因是指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基因组中的原癌基因处于低表达或不表达状态,并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抑癌基因是一类存在于正常细胞内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有潜在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有关,B正确;
C、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和扩散,C正确;
D、细胞癌变的外界致癌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D错误。
故选D。
9. 下列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其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小于细胞内液
C. 严重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可导致其发生组织水肿
D. 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有缓冲对维持稳定;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详解】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
B、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因此人体大量失去钠时,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影响小于细胞外液,B错误;
C、严重肾炎患者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质随尿液排出,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
D、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故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D正确。
故选B。
10. 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②③④表示细胞外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渗回②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
B. 若①为脑细胞,A处的O2浓度高于B处,而CO2浓度相反
C. ③是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②中含激素、淀粉、抗体、CO2等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根据血流方向可以判断图中A为毛细血管动脉端,B为毛细血管静脉端,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液,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中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液,③组织液可大量渗回②血浆,少量渗入④淋巴液,A错误;
B、若①为脑细胞,A处的血液流向B处,经过脑细胞代谢后,A处的O2浓度高于B处,而CO2浓度相反,B正确;
C、①细胞内液是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错误;
D、②血浆中含激素、抗体、CO2等物质,淀粉是植物特有的多糖,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内分泌器官才可以产生并分泌激素
B.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为靶细胞供能
C.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只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D. 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还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通过体液运输。
【详解】动物激素的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错误;激素不能提供能力,只能调节生命活动,B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C错误;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还受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故选D。
【点睛】易错点: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但并非定向运输到作用部位,而是随血液流经全身各处。
12. 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包含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 自主神经系统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
C.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D. 交感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腺体可组成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不包含传入神经,A错误;
B、自主神经系统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正确;
D、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交感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腺体可组成反射弧中的效应器,D正确;
故选A。
13. 排尿是人体正常的反射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系统对于内脏活动的调节可通过反射进行
B. 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利于尿液的排出
C. 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进行,但排尿不完全
D. 尿意等感觉的形成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故神经系统对于内脏活动的调节可通过反射进行,A正确;
B、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利于尿液的排出,B正确;
C、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进行(由低级中枢控制),但排尿不完全,且也无法受意识控制,C正确;
D、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尿意等感觉的形成不属于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故选D。
14. 某些种类的毒品通过干扰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如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C. 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D. 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突触小泡内含有的是小分子物质,直接来自高尔基体,与核糖体无关,A错误;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神经细胞膜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进一步增大,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的反转,B正确;
C、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两个连接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C正确;
D、由图中信息可知,长期吸毒会导致受体蛋白减少,因此为获得同等愉悦感,需不断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D正确。
故选A。
15.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的示意图,X、Y和乙表示信息分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
B. 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Y、Z参与的体液调节实现的
C. 因受体4被抗体结合而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 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还可以是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信息分子X表示胰岛素;下丘脑分泌信号分子Y表示神经递质;胰岛A细胞分泌信息分子Z表示胰高血糖素。
【详解】A、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贮存的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A错误;
B、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Z参与的体液调节实现的,Y是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通过神经调节实现,B错误;
C、受体4被抗体结合进而引起的糖尿病,使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识别而发挥作用,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
D、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此外,甲状腺激素、生长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对血糖水平也有一定作用,D正确。
故选D。
16. 免疫细胞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白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
B. T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细胞迁移到胸腺分化、成熟
C. 吞噬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 T细胞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只参与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正确;
B、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分化、成熟,B错误;
C、吞噬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C错误;
D、T细胞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A。
17.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该功能过强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病
B. 免疫自稳是机体清除突变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C. 免疫监视是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该功能过强会导致组织损伤
D. 免疫功能的实现要依靠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并非全都是通过先天遗传获得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2)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详解】A、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该功能过强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A错误;
B、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该功能过强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B错误;
C、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C错误;
D、免疫功能的实现要依靠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通过先天遗传获得,针对多数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是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18.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促使其产生α-淀粉酶,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B. 各种植物激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能进行极性运输
C. 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详解】A、用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促使其在不发芽的情况下产生淀粉酶,降低相关生产成本,A正确;
B、只有生长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能进行极性运输,其他激素不一定是极性运输,B错误;
C、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常常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共同调节的,而不是单一激素起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基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有序表达的结果,C错误;
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D错误。
故选A。
19. 下列与植物激素的相关的曲线中,表示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长素对植物的器官表现出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且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A正确;
B、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于单子叶植物,故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里的双子叶杂草,B错误;
C、赤霉素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C正确;
D、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故幼果期生长素含量高,成熟期乙烯含量高,D正确。
故选B。
20. 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如表是有关油菜素内酯对某植物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1
2
3
4
5
6
油菜素内酯浓度(mg•L-1)
0
0.1
0.2
0.3
0.4
0.5
某植物幼苗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0
A. 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与脱落酸相似
B. 结果说明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C. 可推测油菜素内酯主要分布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
D. 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最适油菜素内酯浓度在 0.3~0.4 mg•L-1 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油菜素内酯浓度在0--0.3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升高;油菜素内酯浓度在0.3--0.5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降低。
【详解】A、一定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可促进幼苗株高增加,说明能促进生长,而脱落酸可抑制植物生长,A错误;
B、表格中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均促进了株高增加,因此只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B错误;
C、一定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可以促进生长,可推测油菜素内酯主要分布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C正确;
D、由表格数据可知,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最适油菜素内酯浓度在 0.2~0.4 mg•L-1 之间,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
21. I、家蚕主要以桑叶为食,一个世代中要经历卵(蚕蛾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幼虫(蚕)、蛹(蚕吐丝成茧变成蛹)、成虫(蚕蛾)四个发育阶段。
II、卡尔曼综合征(KS)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用A、a表示。小红(II—2)其家族和孩子的患病情况如图所示。其中I—1不携带致病基因,据图回答系列问题:
(1)图1中③表示________过程,与③相比,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
(2)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_____。
(3)若图1中一个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2400个,复制4次,共消耗鸟嘌呤______个。
(4)图2中该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5)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若小红夫妇再一次生育后代,后代患病的概率是______;若小红再次怀孕,为避免生出患该病的孩子,你会建议小红夫妇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6)人类的遗传病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是______遗传病。
【答案】(1) ①. 翻译 ②. A-T (2)C变为G
(3)36000
(4)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5) ①. 1/4 ②. 产前诊断,选择生女孩
(6)多基因
【解析】
【分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 (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最可能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已确定是显性遗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小问1详解】
③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的过程,是翻译。②是转录过程,和翻译过程中碱基配对不同的是转录中有A-T配对。
【小问2详解】
图中丙氨酸的密码子是GCU,如果只改变DNA中模板链上一个碱基,使丙氨酸变成脯氨酸,据题意应将密码子GCU变为CCU,可将DNA模板链上的CGA序列变为GGA,把其中的碱基C变为G。
【小问3详解】
图1中一个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2400个,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也是2400个,则复制4次,共消耗鸟嘌呤=2400×(24-1)=36000个。
【小问4详解】
图2中亲代不患病,子代出现患病,是隐性基因致病,其中I—1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5详解】
小红夫妇的基因型是XAY、XAXa,后代患病(XaY)的概率是1/4。小红再次怀孕,应进行产前诊断,可选择生女孩,因为女孩(XAX-)不患病。
【小问6详解】
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2.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表会发生______偏转。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形式为______,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3)突触前膜以______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是______。
(4)膝跳反射是最简单的反射,需要______个神经元参与;狗听到铃声后会分泌唾液是______反射。
【答案】(1) ①. K+外流 ②.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 ①. 电信号 ②. 相同
(3) ①. 胞吐 ②. 降解或回收
(4) ①. 2 ②. 条件反射
【解析】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条件反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效应的信号。
【小问1详解】
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发生K+的外流,导致静息电位的形成;若给图甲处施加适宜强度的刺激,兴奋不同时到达电表的两极,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小问2详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膜内和膜外都存在局部电流,兴奋由未兴奋的部位传向兴奋的部位,与膜内电流的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
【小问3详解】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
【小问4详解】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膝跳反射时最简单的反射,需要2个神经元的参与;狗听到铃声后会分泌唾液,该过程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
23. 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它可以使机体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值。正常情况下,这个调定点在37℃左右,体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偏离调定点后,机体能通过一系列生理活动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体温调定点提高进而导致发烧。如图1是小颜同学从发热到降温的体温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环境温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人体发烧、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正常体温相当于______(填“炎热”或“寒冷”)刺激,此时会在大脑皮层形成相应感觉。
(2)小颜同学的体温在bc段呈上升趋势时,机体肾上腺髓质和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会______,皮肤毛细血管______。cd段为高温持续期,小颜机体的产热量______散热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在de阶段,小颜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该阶段临床表现主要为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大量出汗的过程中,小颜的尿量会_______。这是因为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增多。ADH的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ADH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______的水解,产生cAMP,进而通过M蛋白促进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往细胞膜转移,增加_______的数量,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1)寒冷 (2) ①. 增强 ②. 收缩 ③. 等于
(3) ①. 减少 ②. ATP ③. 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不变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降低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体温调节过程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进而改变产热量和散热量。
【小问1详解】
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正常体温相当于低温,因此寒冷刺激,会使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小问2详解】
体温在bc段呈上升趋势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与甲状腺激素协同升高体温,此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高温持续期,体温不变,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小问3详解】
大量出汗的过程中,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多,小颜的尿量会减少;ADH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ATP的水解,产生cAMP;结合图示可知,M蛋白促进了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往细胞膜转移,增加了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
24. “细胞因子风暴”(CS)是指机体在感染微生物等情况下,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是由免疫系统对高致病性病原体的过激反应引起的,会导致组织器官损伤,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有:促进______和______的增殖、分化。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
(2)研究发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往往不是死于病毒感染,而是死于CS导致的呼吸器官衰竭。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受到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使CRH、ACTH、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增多,据图分析,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过程中存在______调节(写2种)。人和高等动物,除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外,还有______轴。
②CS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由于肺部毛细血管极为丰富,因此会使肺部出现组织水肿及其他严重后果。在临床上,往往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治疗CS,据图分析其原理是______,以减轻对组织器官的损伤破坏。
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由上图分析可知,下丘脑细胞具有哪些信息分子的受体?________。(至少写2种)
【答案】(1) ①. B 细胞 ②. 细胞毒性 T 细胞 ③. 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2) ①. 分级调节与反馈 ②.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③.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④. 糖皮质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 B 细胞接触,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 T 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 T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 B 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2、细胞免疫:细胞毒性 T 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 T 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小问1详解】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辅助性 T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 B 细胞和细胞毒性 T 细胞,促进 B 细胞和细胞毒性 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小问2详解】
①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作用于肾上腺,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故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人和高等动物,除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外,还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或“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②分析题图可知,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故在临床上,往往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压制人体的 CS,以减轻对组织器官的损伤破坏。
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由图分析可知,下丘脑细胞具有糖皮质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的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