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试讲稿和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试讲稿(附配套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把握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好友的同情与担忧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析语言,学习比兴、拟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三、图片导入教师展示李白的图片,请学生猜测图中人物,并提问学生:说起李白你们会想起哪些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进而引出课题。四、初读1.解题:左迁:贬官,降职2.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3.写作背景: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李白是怎样向友人表达情谊的?(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杨花、子规)2.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杨花就是柳絮,具有漂泊不定的特点;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3.联系写作背景,思考杨花、子规与王昌龄有什么关系?(以杨花比喻王昌龄,表现他被贬在外的漂泊;以子规啼叫渲染王昌龄处境的凄凉4.这是什么手法?(比兴)5.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运用比兴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2.“愁心”指什么?(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对长途跋涉的担忧。)3.为何要将“愁心”寄托给明月?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4.在作者的笔下,明月富有了人性,请读出作者对王昌龄的这份深情。六、品读古人多借明月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请背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并说说所背诗句中“明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七、小结作业作业:发挥想象,如果你是王昌龄收到李白这首诗,请你替王昌龄写一封回信。 试讲稿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中学语文教师的7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这衣袂翩翩,举杯对月的人是谁?师:看起来大家心中都有答案,但不敢大声说。请一位胆大的同学。师:你猜是李白。请坐师:是呀,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诗仙”李白。说起李白你们想起了哪些诗句呢?师:第一排的男生,请你师:你想起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李白为庐山写的诗。请坐。师:再请这位戴眼镜的同学师:你想起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请坐师:这是李白为汪伦写的送别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李白为王昌龄写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二、初读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把握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好友的同情与担忧(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析语言,学习比兴、拟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名家范读,大家在听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划分好朗读节奏,同时想一想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师:范读完毕,刚才的问题你们有答案了吗?师:语文课代表请你来说。师:你说诗题告诉了我们这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这个消息后在远方寄给他的。师:大部分理解对了,还有“左迁”的意思没理解,没关系。请坐。师: 谁再来说说? 好,同桌师:他说在古代,右为尊,左为卑。左迁也就意味着贬师:哦,你还说这首诗是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在扬州写的,也就是诗的写作背景。师:你不仅学习态度认真,语言表述也是很清晰,非常棒,请坐。师:那王昌龄到底是谁呢?能让生性豪放的李白为他写诗。师:你的手举了又放,别紧张,你来试试。师:恩,你通过查阅工具书知道了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字少伯,是一位边塞诗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出塞》。师:你回答的很清晰呀,希望下次也这样勇敢,请坐师:了解了背景知识,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歌吧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2,齐......三、析读师:李白是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善用表情达意。那么在这首诗中,李白又是怎样向友人表达情谊的?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一会请你们汇报分享。师:看同学们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想必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智慧组同学最先讨论结束,请你们小组代表分享。师:你们汇报的是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呀?师:没错,有杨花和子规。知道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嘛?师:不知道,没关系。老师带大家认识认识它们。请看视频。师:刚才大家在视频中看到的就是杨花,也叫柳絮,它有什么特点呢?师:这次就理解了,杨花随风飘荡,有漂泊不定的特点。师:我们再听听子规的啼叫声师:大家听了有什么感受?师:恩,像哭声,很凄凉师:其实子规就是杜鹃鸟,这种鸟啼声凄切,甚至会啼h 师:这两种景物能写进诗中,一定是有用意的。快,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杨花、子规与王昌龄有什么关系?师:你觉得王昌龄被贬官就像杨花漂泊不定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诗人李白在这里把好友王昌龄比作杨花,这就是比兴中的“比”师:那子规又代表了什么呢?师:你说子规代表了王昌龄就像一只鸟,居无定所。师:这里的理解有些偏差,其他小组成员来帮帮她师:恩,你说王昌龄的处境正如子规的啼叫一样,很凄凉。师:是呀,在诗人看来,这如诉如泣的声音就好像在为王昌龄哭诉,为他鸣不平师:子规的啼叫声中寄托着诗人对好友王昌龄什么样的感情呢?师:是的,同情之情。这也就是比兴中的“兴”。诗人将“比兴”联用以寄托他的同情之心,可谓用心良苦。师:比兴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谁能说说哪些诗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吗?师:穿红衣服的女生,请你师:恩,你想起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师:想起了诗经,你真棒,请坐。靠窗的同学,你来说。师你想起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师:积累非常丰富,老师为你点赞。师:智慧组的同学找到了比兴的手法,帮大家理解了“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说明他们的讨论效率很高。飞翔组的同学已经坐不住了,请你们分享。师:你们汇报的是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呢?师: 哦,诗人把愁心寄给明月,是运用拟人手法师:那大家想想,如果你是李白,你的这颗“愁心”会担心些什么呢?师:你担心去龙标的路跋山涉水,王昌龄能不能顺利到达。师:是呀,去龙标要过五溪。这遥远的路途让诗人担忧。师:恩,你说你担心王昌龄知道自己被贬后心情郁结,愁闷。师:看来大家都是李白肚子里的蛔虫啊,把他的担忧同情都说了出来。师:老师有一个疑惑,诗人同情担忧的是王昌龄,为什么要把愁心寄给明月呢?师:你说明月就像一个信使,能帮助诗人传达感情。师:你的说法真有趣,但还不准确师:想一想诗人李白此时在哪呀?师:没错,李白在扬州。王昌龄却远在江宁,相隔千里他们能见面吗?师:是呀,相见无望,衷肠难诉。可是他们都能看见同个月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愁心要寄给明月了吗?师:恩,只有这一轮明月,千里与共,才能帮诗人李白把深深的担忧劝慰送给了王昌龄。师:在诗人的笔下“明月”有了人性,增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请你试着读出诗人对王昌龄的这份深情。师:恩,你的声音很清脆,再读慢一些,就能表现诗人的同情与担忧了。你们组一起试一试。师:这次就读到位了,真棒!四、品读师:古人喜欢用“明月”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我们分男女两队,比一比哪一队背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多,注意还要说出诗句中的“明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师:好,女士优先。师:你们背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里的明月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好,男生请接。师: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明月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师:好,比赛结束,我们班的女孩子背诵的诗句更多,男生要奋起直追哦。五、小结作业师:好了,愉快的课堂时间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到了诗人李白对好友王昌龄的深切关怀。师:课后请发挥想象,如果你是王昌龄收到李白这首诗,请你替王昌龄写一封回信师: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古诗,在读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六、板书设计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板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