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峡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N2的结构式:B.顺-2-丁烯的球棍模型:
C.的空间填充模型:D.基态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2.化合物M是保险粉的替代产品,由5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其结构如图所示。其中X和Z位于同一主族,且后者核电荷数是前者的两倍。Q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W和Y能形成一种常见的碱性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Z>X>W
B.最简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W>Q
C.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一定能钝化铁单质
D.W在自然界中仅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
3.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使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A.根据较强酸可以制取较弱酸的规律,推出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
B.根据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推出卤族元素最高正价都是+7
C.根据F、Cl、Br、I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推出HF、HCl、HBr、HI的酸性依次减弱
D.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可推出原子序数:R>M
4.下列有关金属冶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冶炼的实质是金属阳离子被还原成单质
B.用炭粉或铝粉还原铁矿石可以获取金属
C.通过电解溶液的方法可以获取金属
D.冶炼铜的常用方法有火法炼铜和湿法炼铜
5.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能量多
B.由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可用pH试纸测得某氯水的pH为4
D.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
6.某小组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下列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1获得的白色小颗粒可用焰色反应检验其中的Na元素
B.对比实验1与实验2,不能说明钠比镁的金属活动性强
C.对比实验1与实验2,能说明同温下NaCl的溶解度比MgCl2的小
D.金属钠、镁与盐酸反应的速率与生成物状态等因素有关
7.已知:反应 。现分别取50mL 0.50ml/L醋酸溶液与50mL 0.55m/L NaOH溶液进行反应,用如图实验装置测定该反应的反应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烧杯和大烧杯的杯口应相平
B.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是为了使反应更充分
C.为了让反应充分进行,NaOH分三次倒入
D.该实验测得的反应热
8.1800年意大利教授伏打发明了最早的化学电源,开创了电学发展的新时代。如图所示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上的记录如下,则卡片上的描述合理的是
①Cu为正极,Zn为负极
②Cu极上有气泡产生,发生氧化反应
③SO向Zn极移动
④若有1 ml电子流经导线,则铜电极上可产生11.2 L氢气
⑤电子的流向是:Cu→Zn
⑥负极反应式: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③D.③④⑥
9.如图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组成一个原电池模型,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且锌片和铜片表面均有红色物质析出,待实验结束时,测得锌片质量减少了3.92g,铜片质量增加了3.84g,则该原电池工作效率η的值为(用参加原电池反应的锌占反应总量的百分率表示)
A.40%B.60%C.75%D.80%
10.反应aX(g)+bY(g) ⇌cZ(g) ΔH,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T1
A.NaNO2溶液加入到新制的氯水中,氯水会褪色
B.AgNO2固体加入到新制的氯水中,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Ag+++Cl2=+2AgCl↓
C.HNO2和浓硝酸都有不稳定性,久置后都会显淡黄色
D.人若误食亚硝酸盐(如NaNO2),会导致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为Fe3+而中毒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A 的转化率减小了
C.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了D.a>b
13.H2S是一种剧毒气体,对H2S废气资源化利用途径之一是回收能量并得到单质硫,反应原理为2H2S(g)+O2(g)=S2(s)+2H2O(l) ΔH=-632kJ·ml-1。如图为质子膜H2S燃料电池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池工作时,电流从电极a经负载流向电极b
B.电极a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S-4e-=S2+4H+
C.当反应生成64gS2时,电池内部释放632kJ热能
D.当电路中通过4ml电子时,有4mlH+经质子膜进入负极区
14.下述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15.已知反应N2O4(g)2NO2(g) ΔH=+57kJ·m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C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
C.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D.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二、填空题(共55分)
16.通过下列两步实验测定草酸晶体(H2C2O4·xH2O)中结晶水x的值:
①称取2.52 g草酸晶体,配制成100 .00 mL溶液。
②取25.00 mL所配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后,用浓度为0.100 ml·L-1 KMnO4溶液进行滴定。其反应原理是: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②中,KMnO4应装在______滴定管中(填“酸式”、“碱式”)。
(2)如图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果液面处的读数是a,则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______。
A.是amL B.是(50-a)mL
C.一定大于amL D.一定大于(50-a)mL
(3)判断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滴定终点时,共用去KMnO4溶液20.00 mL,则x =__________。
(4)若在滴入KMnO4溶液之前滴定管的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则会使测定结果______(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7.二氧化硫和氯气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气体,探究二者的制法和性质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1)实验室可通过多种途径制取。
途径Ⅰ:固体与较浓的溶液(质量分数约为)反应制取;
途径Ⅱ:铜与浓硫酸加热制取。
两种途径相比,______(填“途径Ⅰ”或“途径Ⅱ”)更合理,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如图是用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
已知:。
装置、、、的作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硫、氯气的化学性质。通过控制弹簧夹、,向装置中分别通入不同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关闭,打开,溶液为品红溶液,则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硫具有______性。
②若关闭,打开,溶液为紫色石蕊试液,则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③若同时打开、,且通入的气体体积比(同温同压)为,溶液为紫色石蕊试液,则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与②中现象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8.氮及其化合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氮与氧能形成多种氧化物,消除氮氧化物有多种方法,NH3催化、还原氮氧化物(S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知,SCR技术中的还原剂为_______(填化学式)。
②设参加反应的NO和NO2的物质的量相等,写出图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25℃时,水能吸收部分NO、NO2的混合气体得到HNO2溶液,向20mL 0.1ml·L-1 HNO2溶液中逐滴加入0.1m·L-1的NaOH溶液所得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已知:10-2.1=0.008
①=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下同)。
②a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
③b点对应的溶液中=_______。
(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将汽车尾气中的NO、NO2[设n(NO)= n(NO2)]转化为化工原料HNO3,同时可获得电能。
①该装置的正极是_______(填“A”或“B”)极。
②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19.环境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锌吸收法常用作脱去冶金工业排放烟气中SO2:配制pH约为6.8的ZnO悬浊液,在吸收塔中封闭循环脱硫,发生的主要反应为ZnO(s)+SO2(g)=ZnSO3(s),测得pH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1所示,溶液中H2SO3、HSO、SO的物质的量分数随pH的分布如图2所示。
①充分吸收烟气后的混合体系硫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
②向ZnO水悬浊液中匀速缓慢通入SO2,在开始吸收的40mim内,SO2吸收率、溶液pH均经历了从几乎不变到迅速降低的变化。溶液pH几乎不变阶段,主要产物是_____(填化学式);SO2吸收率迅速降低阶段,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③为提高SO2的吸收速率η,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填字母)。
A.调节悬浊液中ZnO的量
B.适当提高单位时间内烟气的循环次数
C.调节溶液的pH至6.0以下
(2)回收的SO2催化氧化制硫酸:SO2(g)+O2(g)SO3(g) ΔH= -98kJ•ml-1。当SO2(g)、O2(g)和N2(g)起始的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7.5%、10.5%和82%时,在0.5MPa、2.5MPa和5.0MPa压强下,SO2平衡转化率α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反应在5.0MPa、550℃时的α=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影响α的因素有____。
1.A
【详解】A.结构式是指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式子,则N2的结构式为:,A正确;
B.由于碳碳双键两端的甲基分别位于双键平面的两侧,则是反-2-丁烯的球棍模型,B错误;
C.已知CO2是直线形分子,故的空间填充模型为:,C错误;
D.根据洪特规则及特例可知,基态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D错误;
故答案为:A。
2.B
【分析】根据M的结构简式,W能形成3个共价键、Y能形成1个共价键,W和Y能形成一种常见的碱性气体,W是N元素、Y是H元素;Q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Q是C元素; X和Z位于同一主族,且后者核电荷数是前者的两倍,X是O元素、Z是S元素。
【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简单离子半径:S2->N3->O2-,故A错误;
B.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简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CH4,故B正确;
C.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是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不能钝化铁单质,故C错误;
D.自然界既有游离态的氮元素又有化合态的氮元素,故D错误;
选B。
3.A
【详解】A.碳酸酸性大于次氯酸,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故A正确;
B.卤族元素中氟元素没有正价,故B错误;
C.根据非金属性不能推出无氧酸的酸性强弱,故C错误;
D.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可推出原子序数:R
4.C
【详解】A.金属冶炼的实质是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故A正确;
B.碳和铝都具有还原性,是工业炼铁常用的还原剂,故B正确;
C.电解溶液的反应原理与电解氯化钠溶液相似,得不到单质镁,故C错误;
D.冶炼铜的方法主要是热还原法和用活泼金属将其从铜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D正确;
故选:C。
5.B
【详解】A.等质量的硫蒸气含有的能量比固体硫多,当二者燃烧产生SO2气体时,硫蒸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即前者反应放出的热量多,A错误;
B.物质含有的能量越低物质的稳定性就越强。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石墨比等质量的金刚石含有的能量低,因此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B正确;
C.氯水中HClO具有强氧化性,会将pH试纸氧化漂白,因此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应该使用pH计测定,C错误;
D.强电解质溶液中含有水,水是弱电解质,因此在强电解质溶液中也存在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6.B
【分析】通过对比实验1和实验2的操作与现象可知,实验1中钠太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再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溶解度不大的氯化钠,附着在还未反应的Na表面,阻碍了Na反应的进行,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对比实验1,实验2中,利用相同表面积的Mg做相同的实验,表面现象看似Mg反应快,是因为Mg直接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的氢气比实验1多,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Na元素可用焰色试验来检验,若白色小颗粒中含Na元素,则焰色反应为黄色,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对比实验1与实验2的操作与实验现象,能说明钠比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只是因为表面生成的白色固体颗粒阻碍了Na与HCl的反应,通过表面现象探究实质才是真理,B错误;
C.对比实验1与实验2,实验1中有白色固体,实验2中没有,则说明同温下NaCl的溶解度比MgCl2的小,C正确;
D.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金属钠、镁与盐酸反应的速率不仅与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生成物状态等因素有关,D正确;
故选B。
7.C
【详解】A.两烧杯的杯口应该平齐,便于塑料板密封防止热量散失,A项正确;
B.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使物质充分混合反应刚充分,B项正确;
C.为了防止热量散失,应快速将NaOH倒入且一次性倒入,C项错误;
D.醋酸电离吸热,所以消耗一部分能量,ΔH>−57.3kJ/ml,D项正确;
故选C。
8.A
【详解】①Zn和Cu、硫酸溶液形成的原电池,由于金属活动性:Zn>Cu,所以Zn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为正极,①正确;
②由于金属活动性:Zn>Cu,Zn为负极,Cu为正极,在正极Cu极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产生H2,因此Cu电极有气泡产生,发生还原反应,②错误;
③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溶液中阴离子向正电荷较多的负极Zn电极移动,③正确;
④铜作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H+向正极移动,H+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每反应产生1 ml H2转移2 ml电子,则转移1 ml电子时产生0.5 ml H2,但由于题干未指明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此不能确定气体体积大小,④错误;
⑤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由于在该原电池反应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因此电子的流向是从Zn→Cu,⑤错误;
⑥在该原电池反应中,由于金属活动性:Zn>Cu,Zn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反应式:Zn-2e-=Zn2+,⑥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⑥,故合理选项是A。
9.C
【详解】由图可知,该装置为原电池,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由锌片和铜片表面均有红色物质析出可知,锌即参与了原电池反应,又与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铜片质量增加了3.84g,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可知,参与原电池反应消耗锌的物质的量为=0.06ml,设与锌离子与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锌的物质的量为xml,由锌片质量减少了3.92g可得:0.06ml×65g/ml+xml×65g/ml—xml×64g/ml=3.92g,解得x=0.02ml,则原电池工作效率η=×100%=75%,故选C。
10.B
【详解】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T2时P1>P2,P2时T1>T2,再根据T2、P1时比T2、P2时产物Z的物质的量大,且P1>P2,说明增大压强,Z的物质的量增大,即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所以a+b>c;T1、P2时比T2、P2产物Z的物质的量大,且T1>T2,即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吸热,即ΔH>0,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
11.B
【详解】A.HNO2有还原性,因此向新制氯水中滴加NaNO2溶液,氯水褪色,体现HNO2的还原性,故A正确;
B.AgNO2难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中保留化学式,故B错误;
C.浓硝酸易分解,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在溶液中,而使溶液呈黄色;HNO2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易分解为NO和NO2,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在溶液中,也会使溶液呈黄色,故C正确;
D.HNO2有氧化性,可以把Fe2+氧化为Fe3+,人若误食亚硝酸盐(如NaNO2),会导致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为Fe3+而中毒,故D正确;
故选B。
12.A
【分析】先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比假设大,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a<b,据此结合选项判断。
【详解】先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比假设大,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a<b;
A.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大于原来的50%,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移动,故A正确;
B.根据A的判断,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反应物转化率增大,故B错误;
C.a<b,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气体总物质的量增加了,故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B
【详解】A.由2H2S(g)+O2(g)===S2(s)+2H2O(l)反应,得出负极H2S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a为电池的负极,电流从正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负极,A项错误;
B.电极a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H2S-4e-===S2+4H+,B项正确;
C.当反应生成64gS2时,电路中流过4ml电子,则消耗1ml氧气,但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所以电池内部几乎不放出能量,C项错误;
D.当电路中通过4ml电子时,则消耗1ml氧气,则根据O2+4H++4e-===2H2O,所以有4mlH+经质子膜进入正极区,D项错误;
答案选B。
14.D
【详解】A.pH计测定饱和NaClO溶液和饱和CH3COONa溶液的pH,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同,应测定等浓度的盐溶液的pH,故A错误;
B.加入少量KCl固体,溶液中Fe3+、SCN-浓度不变,K+和Cl-不参加反应,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
C.硝酸银过量,K2S溶液直接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2S沉淀,不存在沉淀的转化,不能比较两者的Ksp,故C错误;
D.SOCl2易水解生成SO2和HCl,生成的HCl可抑制镁离子水解,混合加热制备无水MgCl2,故D正确;
故选:D。
15.D
【详解】A. 已知压强P2>P1,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增大压强平衡向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则A相比于A点,C点气体分子数减小。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则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即A
C. A、B压强相同,且A点二氧化氮体积分数更高,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二氧化氮体积分数增大,故C项正确;
D. C点压强比A点大,因此C点反应速率更快,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D。
16. 酸式 D 滴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时,溶液变为紫色(或浅紫或紫红),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发生变化 2 偏高
【详解】(1)实验②中,KMnO4溶液应装在酸式滴定管中,以免KMnO4溶液腐蚀橡胶管。
(2)50mL刻度线以下还有液体,如果液面处的读数是a,则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一定大于(50-a)mL,故选D。
(3)判断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滴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时,溶液变为紫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发生变化;
2KMnO4~5H2C2O4,n(H2C2O4)=2.5n(KMnO4)=2.5(0.100ml•L -1 ×20.00mL)=5.00mml,M(H2C2O4)=2.52g/4/5.00mml=126g/ml,则x =2。
(4)KMnO4溶液体积数值增大,会使测定结果偏高。
17. 途径Ⅰ 制备等量的二氧化硫,途径Ⅰ消耗的较少 吸收中混有的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 防止E中的液体倒吸进入C中 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品红溶液褪色 漂白 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使石蕊试液变红,同时生成的具有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石蕊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分析】生成等量的二氧化硫,固体与较浓的溶液反应消耗得浓硫酸量少;高锰酸钾制取氯气,要先用饱和食盐水除杂,再收集,收集时要注意防倒吸,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氯气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使紫色石蕊变红,次氯酸又使变红的溶液褪色,具有漂白性,等量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无漂白性,但酸性增强。
【详解】(1)制备等量的二氧化硫,途径Ⅰ消耗的较少,因此途径Ⅰ更合理;故答案为:途径Ⅰ;制备等量的二氧化硫,途径Ⅰ消耗的较少。
(2)由装置图可知,A为发生装置;B为除杂装置,吸收中混有的;C为收集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D为防倒吸装置,防止E中的液体倒吸进入C中;E为尾气处理装置,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答案为:吸收中混有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防止E中的液体倒吸进入C中;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3)①只有二氧化硫进入溶液时,由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因此品红溶液红色褪去;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漂白。
②只有氯气进入溶液时,与反应生成与,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具有漂白性的又使溶液红色褪去;故答案为: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使石蕊试液变红,同时生成的具有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③二氧化硫与氯气按体积比(同温同压)同时进入溶液时,发生反应,没有漂白性物质存在,溶液呈酸性,故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不会褪色;故答案为:石蕊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变红。
18. NH3 6.4×10-4 1.6×10-4 B
【详解】(1)①由图示信息可知氨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最终均转变成氮气,其中氨气中N由-3价到0价,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NO中N由+2价到0价,NO2中N由+4价到0价,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故答案为:NH3;
②参加反应的NO和NO2的物质的量相等,且均为氧化剂,根据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反应得:,故答案为:;
(2)①起点为0.1ml·L-1 HNO2溶液,pH=2.1,则,=;
②a点加10mL的氢氧化钠与HNO2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为等物质的量的HNO2和NaNO2,根据电荷守恒,此时溶液呈酸性:,则,可知离子浓度排序为:;
③b点对应的溶液中=1.6×10-4,
故答案为:6.4×10-4;;1.6×10-4;
(3)①由已知A电极通入尾气NO、NO2最终转化成硝酸,反应中NO、NO2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A为负极,氧气在B电极得电子被还原,B为正极;
②负极n(NO)= n(NO2),产物为硝酸,电解质呈酸性,则电极反应为:;
故答案为:B;;
19.(1) HSO ZnSO3 ZnSO3+SO2+H2O=Zn2++2HSO AB
(2) 0.975 该反应气体分子数减少,增大压强,α提高。所以,该反应在550℃、压强为5.0MPa>2.5MPa=p2的,所以p1=5.0MPa 反应物(N2和O2)的起始浓度(组成)、温度、压强
【详解】(1)①由图1可知,充分吸收烟气后的混合体系溶液pH在3-4左右,结合图2可知,硫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HSO。
②配制pH约为6.8的ZnO悬浊液,在吸收塔中封闭循环脱硫,发生的主要反应为ZnO(s)+SO2(g)=ZnSO3(s),亚硫酸锌不溶于水,溶液pH几乎不变,继续通入二氧化硫,反应生成可溶性Zn(HSO3)2,ZnSO3+SO2+H2O=Zn(HSO3)2,溶液酸性增强,pH降低;故溶液pH几乎不变阶段,主要产物是ZnSO3;SO2吸收率迅速降低阶段,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SO3+SO2+H2O=Zn2++2HSO。
③A.调节悬浊液中ZnO的量,可在单位时间吸收更多二氧化硫,A正确;
B.适当提高单位时间内烟气的循环次数,增加二氧化硫与浊液接触反应时间,提高吸收速率,B正确;
C.溶液的pH至6.0以下,溶液酸性增强,会抑制二氧化硫的溶解吸收,二氧化硫的吸收速率下降,C错误;
故选AB;
(2)该反应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硫平衡转化率α提高,所以该反应在550℃、压强为5.0MPa>2.5MPa=p2的,故p1=5.0MPa,结合图象可知,反应在5.0MPa、550℃时的α=0.975;反应物(N2和O2)的起始浓度(组成)、温度、压强都会影响平衡的移动,从而影响α。
实验装置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取下胶塞,放入一小片金属钠,迅速塞上胶塞
钠浮在液面上并来回移动,表面出现有白色固体;白色固体逐渐沉到烧杯底部,液体不沸腾;气球迅速鼓起,15s时测量气球直径约为3cm
实验2
取下胶塞,放入与钠表面积基本相同的镁条,迅速塞上胶塞
镁条开始时下沉,很快上浮至液面,片刻后液体呈沸腾状,同时产生大量白雾;气球迅速鼓起,15s时测量气球直径约为5cm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比较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
室温下,用pH计测定饱和NaClO溶液和饱和CH3COONa溶液的pH
B
研究一定条件下,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KCl固体(不考虑温度变化)
C
比较Ksp(AgCl)> Ksp(Ag2S)的大小
向5mL 0.2 ml·L-1 AgNO3溶液中加入几滴0.2 ml·L-1KCl溶液,再加入几滴0.2 ml·L-1K2S溶液
D
由MgCl2·6H2O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6H2O与SOCl2(易水解生成SO2和HCl)混合加热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已知,T℃时,在2L密闭容器中使X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某些共价键的键能信息如表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丰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丰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