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知识梳理)-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中图版)
展开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中图版)
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知识清单)
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本P48-53页)
一、秦岭——淮河线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6、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8、河流有无结冰的界线
9、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
耕地类型 | 旱地400mm<X<800mm | 水田 x>800mm |
作物熟制 | 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 | 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
1月气温 | 低于0度 | 高于0度 |
温度带 | 中温带、暖温带、寒温带 | 亚热带、热带 |
河流 | 流量小、季节变化大、 汛期短,冬结冰 | 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汛期长、冬季不结冰 |
植被 |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
干湿地区 | 以半湿润区为主 | 湿润区 |
主要农作物 | 小麦、大豆; | 水稻、油菜 |
民居特征 |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
传统主食 | 以面食为主 | 以米饭为主 |
体育活动 | 溜冰、骑马 | 游泳、划船 |
冬季河流 | 结冰 | 不结冰 |
交通运输 | 陆路运输为主,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 水运是常用的运输方式 |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主导因素: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将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因素(即气候因素),大致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划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季风因素,大体上以400mm 等降水量线北段为界;
(3)青藏地区与其它三个区域的划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和地势因素,大体上以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为界。
代号 | 区域界线 | 主导因素 |
① | 西北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400mm | 降水 |
② | 青藏与其他地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 | 地势或地形 |
③ | 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 800mm | 气温、降水(或气候) |
2、400mm 年等降水量线
(1)400mm 年等降水量线把中国大致分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分。其差异如下表:
分界线作用 | 特征 | 经济形式 |
东南半壁 | 受季风影响明显,雨热同期 | 以农耕为主 |
西北半壁 | 地处内陆,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 | 中国重要的牧区 |
(2)400mm等降水量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①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一线,其中中段大致与我国古长城一线吻合;
②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是农业与牧业的分界线;
③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④内流区与外流区界线。
3、青藏地区与其它三个区域的划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体上以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为界。
第二节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课本P54-57页)
所谓、“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对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饮食、交通运输工具和民居等方面,其中民居最能够直接地体现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 北方地区 | 南方地区 | 西北地区 | 青藏地区 | |
分布范围 | 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线以北 | 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线以南 | 非季风区 | 青藏高原 | |
地形 | 平原、高原 | 丘陵、山地 | 高原、盆地 | 高原、山地 | |
气候 | 秦淮以北的季风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湿润、半湿润地区 | 秦淮以南的季风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湿润区 | 西北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毫米,干旱、半干旱地区 | 高寒气候 | |
植被 |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 常绿林 | 草原、荒漠 | 高寒植被 | |
农业 | 耕作 制度 |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 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 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
耕地 类型 | 旱地为主 | 水田为主 | |||
农(畜)产品 | 主产:小麦、棉花、杂粮、花生、甜菜 | 主产:稻谷、茶叶、蚕丝、油菜、甘蔗 | 牛、羊、马等 | 牦牛和青稞等 | |
水果:苹果、梨、桃、杏、山楂、枣等 | 水果: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 | ||||
民居
| 防寒保暖,建筑形式有四合院、窑洞等。 | 注意通风散热,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 | 由于降水少,屋顶较为平坦。 | 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木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