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实验题(提升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04188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实验题(提升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04188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实验题(提升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04188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实验题(提升题)
展开
福建省各地区 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实验题(提升题)
一、实验题
1.(2022·福建·统考模拟预测)高锰酸钾为紫黑色固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58,低温加热时易升华成紫色的蒸气,实验室常用于制取氧气。
探究一 “斜卧式”装量制取氧气
(1)甲装量(斜卧式)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若要测量收集的气体体积,装量丙中___________(选填“a”或“b”)与装置丁的c连接。
(3)加热5.0g高锰酸钾,收集162mL氧气,记录所需时间。重复5次,实验数据如图。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是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甲试管中残留有气体,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探究二 “直立式”装量制取氧气
中学实验室配备的高锰酸钾试剂,按国家标准有效成分大于99.5%,水含量几乎是0。用图乙装置(直立式)每次用5.0g高锰酸钾进行实验,数据如下: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162mLO2所需时间/s
38.69
38.12
40.07
39.15
40.05
收集324mLO2所需时间/s
64.43
63.56
65.75
63.50
64.22
收集486mLO2所需时间/s
119.35
118.86
122.42
119.78
120.63
(5)与探究一数据相比,采用乙装置制取氧气的优点是__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一点)。
(6)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为1.43g/L,理论上完全分解5.0g高锰酸钾获得氧气的体积为___________mL。采用乙装置制取,实际获得552mL氧气,你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一点)。
【实验拓展】
(7)实验结束,遗留废物的处理方法:通过溶解、过滤得到锰酸钾溶液,再通入氯气(Cl2),生成高锰酸钾和氯化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2022·福建南平·统考模拟预测)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装置如下,请回答:
(1)写出编号I仪器的名称:______;
(2)实验室利用C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为______;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某同学利用空塑料输液袋收集二氧化碳(如图G),验满时,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玻璃管______(填“a”或“b”)端,如果熄灭则满了。
(4)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若要获得较纯净的氧气,则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
(5)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率,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装置编号)
3.(2022·福建·统考模拟预测)实验室利用下图仪器和装置制取气体。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组装发生装置,图1中还需补充______(填仪器)、橡皮塞和导气管。
③若图2装置中充满水,集气时气体应从______。(填“e”或“f”)端通入。收集第一瓶氧气时,发现气体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_(写一点)。
(2)制取乙炔(C2H2)
①常用块状电石(主要含)和水在常温下制乙炔,同时生成一种碱为______(填化学式)。
②该反应较剧烈且大量放热,为保证安全,组装发生装置应选用图1中的仪器______(填标号)。
③用图2装置收集乙炔,乙炔从f端通入,说明其具备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4.(2022·福建泉州·统考模拟预测)根据如图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方法,若用装置B装置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________。
(3)在实验室室可以用如热固体无水醋酸钠和固体碱石灰的方法制取甲烷。通常情况下,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制取甲烷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若用F装置收集甲烷,气体应从______端通入(填“a”或“b”)。
5.(2022·福建三明·统考模拟预测)化学反应的快慢与许多因素有关,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 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实验一】
取四份等质量的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进行反应,实验条件如图1所示;图2为反应时间与产生气体体积的关系曲线。
(1)对比图 2 中实验 a 和 b 的曲线,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能得出相同结论的另一对比的组别是_________(用字母 a、b、c、d 表示);该实验中还有另外一组对比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气体产生速率“逐渐变快又变慢”,“逐渐变快”的原因是 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实验二】
常温时,用足量的铁、锌、镁三种金属分别与等量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实验发生装置如图 3所示;压强变化如图4所示(压强越大,表示产生氢气的量越多)。
(4)实验中,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
(5)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与 __________ 有关。
(6)该实验中发现镁片与盐酸反应,最终测得压强比锌和铁更大一点。忽略误差,其合理的原因是_______。
6.(2022·福建三明·统考模拟预测)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下列复分解反应。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复分解反应可以用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如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可用离子符号表示为 。
(1)实验Ⅰ中,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中的反应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离子符号表示实验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___________。
(4)同学们进一步分析,将实验Ⅰ和实验Ⅱ中的上层清液各取少量,混合在一起后,得到无色溶液 A;然后将其加入实验Ⅲ中的试管,只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实验Ⅲ的原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无色溶液 A 中的溶质一定有 _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
(5)有同学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刚开始并没有气泡产生。 咨询老师后得知,进行该操作时,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会先生成 NaHCO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7.(2022·福建福州·统考一模)小秋做实验时不小心把少量的盐酸洒到粉笔灰上,发现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因此他对粉笔产生了兴趣,做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粉笔主要成分由碳酸钙、生石膏(CaSO4·2H2O)等物质组成,除碳酸钙外,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
②
探究一:粉笔成分的验证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与解释
①小秋同学取2g白色粉笔,研成粉末,倒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振荡。
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锥形瓶口。
②
粉笔中含有碳酸钙。
③继续向锥形瓶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固体完全溶解
生石膏在盐酸中溶解度增大
(1)完成上述实验报告①_______;②_______。
(2)上述实验中粉笔研磨成粉末的目的是_________。
探究二:粉笔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验证实验】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偏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写一点)。
探究三:粉笔的制作生石膏(CaSO4·2H2O)脱水与温度的关系如图。小榕想利用粉笔灰获取熟石膏()制作粉笔:熟石膏加水调成糊状,灌入模具凝固即得粉笔。
(4)AB段固体不分解的原因是_______。
(5)为获取较纯的熟石膏,实验时要控制温度的范围是_______℃。
(6)写出生石膏完全脱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
8.(2022·福建福州·统考一模)某校活动小组的同学,对碳与氧化铜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1)用图甲进行实验,发现B 中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I.碳与氧化铜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的物质是_______(填“碳”或“氧化铜”)。
II.实验结束时,应该先_____(撤出导管/熄灭酒精喷灯),再_______(撤出导管/熄灭酒精喷灯)。
(2)小组同学认为当碳较多、温度较高时,A 中试管内气体产物中可能含有 CO和 CO2。为了确认气体产物的成分,又用图乙进行实验。
I.实验前,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II.实验中,点燃 C 中酒精灯前,先通一段时间 A 中试管内产生的气体,其目的是______。
III.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 CO 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3)若 A 中试管内有 0.1mol 氧化铜全部转化成铜,且气体产物中含有 CO 和 CO2。则参加反应的碳的物质的量(n)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9.(2022·福建福州·统考一模)氧化镁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某化学小组开展有关氧化镁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以菱镁矿(主要含MgCO3等)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流程如下:
(1)欲加快酸溶的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写一点)。
(2)若滤渣中不含镁元素,推测MgCO3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实验二】利用下图装置探究煅烧过程中的气体产物
[信息]①煅烧过程,硫酸镁与木炭的反应可能存在以下反应原理:
②常温下硫为固体,熔点是112.8℃,沸点是444.6℃。
③SO2、CO2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反应。
④SO2能使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O2不能。
(3)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
(4)装置B中试剂为足量的______。
(5)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6)若要检验装置D中收集到的气体产物,检验方法是______(简述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
[反思]
(7)取一定质量的硫酸镁与木炭粉,若控制反应过程不生成二氧化碳,则硫酸镁与木炭粉(不考虑杂质影响)的质量比范围是______。
10.(2022·福建·统考模拟预测)化学兴趣小组针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如下科学探究实验。
已知: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反应为H2SO4+Ba(OH)2=BaSO4↓+2H2O,且硫酸钡(BaSO4)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1)配制稀溶液。
Ⅰ.如图,取5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
Ⅱ.若a是水,b是浓硫酸,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___________。
Ⅲ.用Ⅰ中浓硫酸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加水___________mL(水的密度为1 g·cm-3)。
(2)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如图,在烧杯中加入约5 mL稀氢氧化钡溶液,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10%稀硫酸,并不断搅拌溶液,在不增加其他药品条件下,如何判断氢氧化钡是否反应完全,方法是___________。
(3)探究中和反应过程pH变化。利用pH传感器绘制出如图曲线。
取c、d、e三点状态时物质,过滤,所得滤液呈中性的是___________(用“c”“d”或“e”表示),e点所得滤液pH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稀硫酸溶液。
(4)探究酸与碱反应过程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
【查阅资料】氢氧化钡溶液含有Ba2+和OH-,稀硫酸溶液含有H+和.溶液的导电能力与单位体积中离子数目有关。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钡与稀硫酸恰好反应时溶液导电率为零。
【设计实验】利用电导率传感器测定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如图。
【解释与结论】根据电导率曲线图可知,猜想不正确,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写出一点),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溶液导电能力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关系是___________。
【拓展与延伸】实验结束后,针对废液,可以用熟石灰中和处理过量稀硫酸溶液,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再举一例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积极应用___________。
11.(2022·福建·统考模拟预测)小苏打和食盐是厨房中常见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经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该白色固体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两种物质组成。
(1)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他碱溶液代替,如__________。
(3)科学小组认真研究讨论后认为,此方案不能得出小明同学的结论。一致认为将上述方案中使用的一种试剂进行调换,如仍出现上述现象,则小明同学的结论正确。调换措施是__________。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取a克样品,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实验步骤】
Ⅰ.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取下装置丙,称量其质量为b克,称量后接入全套装置中。
Ⅲ.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注入足量稀硫酸,关闭旋塞。
Ⅳ.待装置甲内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氮气。
Ⅴ.取下装置丙,称得质量为c克。
(4)装置丁的作用是__________。
(5)步骤Ⅳ.中通入足量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
(6)该白色固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用含a、b、c的计算式表示)。
【反思与改进】
(7)该小组成员认为根据此实验步骤,测得的结果不准确,理由是__________,请你提出改进的方法:__________。
12.(2022·福建·统考模拟预测)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字母);用C装置收集氧气,并用于做“铁丝燃烧”实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实验结束后发现集气瓶底部破裂,原因可能是_______。
(3)可用D装置收集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_____(填“大”或“小”),试举一例:______(填化学式)。
(4)实验室可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若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是否集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_______(填“a”或“b”)处。
参考答案:
1.(1)
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2)a
(3)每次产生相同体积氧气所用的时间相差大
(4)没有
(5) 产生氧气速率更快,每次产生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相差小 乙装置的加热更集中
(6) 354.1 产生的锰酸钾(或二氧化锰)可能分解产生氧气
(7)
【解析】(1)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是:;加热固体时,会有冷凝水产生,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2)
氧气不易溶于水,用丙收集氧气,则要b进气,a出水,所以a接c;
(3)
分析图像,每次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需要的时间不同,各次所需时间的差异较大;
(4)
实验开始时,甲装置中原有空气,所以实验结束后,甲试管中残留有气体,和反应前的空气是等体积代换,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5)
与探究一数据相比,乙装置制取氧气的优点是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短,即产生氧气的速率更快,每次产生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相差小;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乙装置的加热更集中,斜卧式的药品受热不集中;
(6)
设完全分解5.0g高锰酸钾获得氧气的体积为x。
实际获得552mL氧气,比理论值354.1mL大,产物中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都含有氧元素,多余的氧气可能来自锰酸钾或二氧化锰,则可能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锰酸钾(或者二氧化锰)也产生了氧气;
(7)
锰酸钾溶液,再通入氯气,生成高锰酸钾和氯化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1)锥形瓶
(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
B ##C b
(4)
F
(5)B
【解析】(1)
如图所示编号I仪器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
隔板把固液隔开,当关闭止水夹时由于气体增多使试管内气压变大,把溶液压入长颈漏斗的管体内,液面低于隔板,固液不接触,不再反应,打开止水夹则气体导出,液面回升,固液接触继续反应,故填: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物是固液条件是常温,因此选用固液常温型装置即B或C;如图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此应有短导管a导入二氧化碳,空气由b导管导出,所以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到玻璃管b端,故填:b;
(4)
如图A是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试管口未放棉花说明选用的药品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由于排空气法常会使收集的气体混有少量空气而不纯净,由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知,要获得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装置是:F;
(5)
根据题意要控制反应是时加水速率,故应采用装置B,B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所加入水的量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填:B。
3.(1) 酒精灯 f 氧气中混有空气
(2) CE 密度比空气小
【详解】(1)①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②高锰酸钾反应需要加热,试管口要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需酒精灯、橡皮塞和导气管,故填:酒精灯;
③若图2装置中充满水,氧气密度比水小,会处于水的上层,集气时气体应从短导管导入即f端,故填:f;由于装置内有空气,故第一瓶收集到的氧气会混有少量空气,则导致不纯,故填:氧气中混有空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钙元素故反应后除生成乙炔外,另一种物质碱是氢氧化钙,故化学式为:;
②该反应较剧烈且大量放热,为保证安全,所以需要控制水的加入,故选择C,注射器可以随时加入水,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而B由于长颈漏斗必须加入水至下端管口以上形成液封,此时水量较多产生大量的热,不安全,还需要锥形瓶,故选:CE;
③乙炔从f端通入,即短导管导入,则空气由长导管导出,说明乙炔处于空气的上层,则说明乙炔密度比空气小,故填:密度比空气小。
4.(1)锥形瓶
(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3) A b
【解析】(1)
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
装置B是在常温下,因此用装置B制取氧气选择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装置C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收集满了;故填:;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3)
在实验室可以用加热固体无水醋酸钠和固体碱石灰的方法制取甲烷,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需要选择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若用装置F收集甲烷,即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则气体应从短管进入,将水从长管排出;故填:A;b。
5.(1) 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金属与酸反应速率越快 cd##dc 相同条件下,金属表面积越大,金属与酸反应速率越快
(2)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速率加快
(3)
(4)金属颗粒的大小
(5)金属的活动性
(6)反应放热,使气体膨胀
【详解】(1)ab两组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唯有温度不同,由此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金属与酸反应速率越快;c和d两组实验也是其他条件均相同,唯有温度不同,故也能得出相同结论;故填:cd;该实验中还有另外一组对比实验,bc两组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唯有金属铁的表面积不同,可用于比较金属铁的表面积对反应快慢的影响;故填:相同条件下,金属表面积越大,金属与酸反应速率越快;
(2)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使反应速率加快;
(3)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4)如图三种金属与酸反应时未指明金属与酸的颗粒大小,故根据控制变量法还需控制的变量是:金属颗粒的大小;
(5)根据图像可知,镁反应速度最快,其次是锌,最慢的是铁,故结论是: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与金属活动性有关;
(6)镁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若测量压强时温度未降至室温,则气体压强变大;故答案为:反应放热,使气体膨胀。
6.(1)溶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
(2)生成白色沉淀
(3)
(4)
(5)
【详解】(1)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加入氯化镁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故若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无氢氧根离子,酚酞变为无色,故填:溶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
(2)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反应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
(3)根据题干资料可知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实际是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表示为:;
(4)分析:根据将实验Ⅰ和实验Ⅱ中的上层清液各取少量,混合在一起后,得到无色溶液 A,说明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A中含有酚酞试液、生成的氯化钠,以及可能有剩余的氯化镁、氯化钡或硫酸钠,加到实验Ⅲ中的试管,只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实验Ⅲ中的试管中含有剩余的碳酸钠,显碱性使酚酞变红,而由于溶液只变红说明无沉淀生成,因为氯化镁和碳酸钠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碳酸镁或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都会是溶液变浑浊,则A中不可能含有的氯化镁和氯化钡,无法证明硫酸钠是否剩余。
故实验Ⅲ的原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生成的氯化钠和剩余的碳酸钠,故填:;
无色溶液 A 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硫酸钠,故填:;;
(5)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会先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1)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增大粉笔的表面积,使其与其他物质充分接触
(3)过滤后没有洗涤
(4)温度没有达到固体分解所需要的温度
(5)170-190
(6)
【解析】(1)
由题意可知,粉笔中含有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 ;
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锥形瓶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接触,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研成粉末,增大接触面积,使其与其他物质充分接触,故填:增大粉笔的表面积,使其与其他物质充分接触。
(3)
由验证实验可知用来验证的质量,而过滤后的沉淀因没有洗涤而含杂质而导致质量变大,故填:过滤后没有洗涤。
(4)
如图可知粉笔的制作生石膏脱水与温度有关,AB段固体不分解的原因是,温度较低,没有达到固体分解所需要的温度,故填:温度没有达到固体分解所需要的温度。
(5)
由图可知,熟石膏在170-190℃不再失去水分形成硫酸钙,为获取较纯的熟石膏,故填:170-190。
(6)
生石膏在加热的条件下失去全部的水生成硫酸钙和水蒸气,故方程式填。
8.(1) 碳 撤出导管 熄灭酒精喷灯
(2) 检查装置气密性 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避免加热时爆炸 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
(3)0.05mol-0.1mol
【解析】(1)
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碳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为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喷灯;
(2)
为防止装置漏气,实验失败,实验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点燃 C 中酒精灯前,先通一段时间 A 中试管内产生的气体,其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避免加热时爆炸;
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 CO 的实验现象是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因为原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 CO;
(3)
若气体产物中只有CO2时,则设参加反应的碳的物质的量为x
x=0.05mol
若气体产物中只有CO时,则设参加反应的碳的物质的量为y
y=0.1mol
A 中试管内有 0.1mol 氧化铜全部转化成铜,且气体产物中含有 CO 和 CO2,则参加反应的碳的物质的量(n)的取值范围是:0.05mol-0.1mol。
9.(1)提高温度(或适当提高稀硫酸浓度、或将菱镁矿粉碎 合理即可)
(2)可与稀硫酸反应
(3)冷凝并收集硫固体
(4)高锰酸钾溶液##KMnO4溶液
(5)
(6)将气体点燃,并在蓝色火焰上方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若变浑浊,证明D中气体有一氧化碳[或将气体通入炽热的氧化铜(或其它金属氧化物),黑色固体变红(或红色粉末变黑等),再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证明D中气体有一氧化碳]
(7)~10
【解析】(1)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物状态等,改变其一,合理即可,故答案为:提高温度(或适当提高稀硫酸浓度、或将菱镁矿粉碎 合理即可);
(2)
滤渣中不含镁元素,说明稀硫酸把碳酸镁全部溶解了,故答案为:可与稀硫酸反应;
(3)
实验是在800℃下进行的,此时的硫是以蒸气形式存在,通过A装置,可降低硫的温度,同时也可收集硫固体,故答案为:冷凝并收集硫固体;
(4)
碳酸镁和碳在800℃下反应,可能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与碱溶液反应,但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褪色,所以需要先检验和吸收二氧化硫,再检验吸收二氧化碳,最后检验是否有一氧化碳,故答案为:高锰酸钾溶液;
(5)
由上个小问的分析可知,装置C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故答案为:;
(6)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所以装置D中收集的气体是一氧化碳,检验一氧化碳的方法是利用其可燃性或还原性,并将其产物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故答案为:将气体点燃,并在蓝色火焰上方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若变浑浊,证明D中气体有一氧化碳[或将气体通入炽热的氧化铜(或其它金属氧化物),黑色固体变红(或红色粉末变黑等),再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证明D中气体有一氧化碳];
(7)
由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系数乘积之比,当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时,硫酸镁与碳的质量比为:,同理可计算生成一氧化碳和硫时,硫酸镁与碳的质量比为:,只要硫酸镁与碳的质量比在~10范围内,就能生成一氧化碳,故答案为:~10。
10.(1) 液体飞溅 44
(2)过滤,取澄清液,再滴入少量稀硫酸,若无沉淀生成,则反应完全
(3) d 大于
(4) 硫酸钡有少量溶解在水中 单位体积的溶液中,离子数目越多,溶液导电能力越强 Ca(OH)2+H2SO4=CaSO4+2H2O 治疗胃酸过多或改良酸性土壤
【解析】(1)
Ⅱ.若a是水,b是浓硫酸,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由于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水覆盖在浓硫酸表面,水受热沸腾,会造成液体飞溅,故填:液体飞溅;
Ⅲ.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有5g×98%=(x+5g)×10%,得x=44g,所以需水的体积为44g÷1 g·cm-3=44cm3=44mL,故填:44;
(2)
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判断氢氧化钡是否反应完全,方法是过滤,取澄清液,再滴入少量稀硫酸,若无沉淀生成,则反应完全,故填:过滤,取澄清液,再滴入少量稀硫酸,若无沉淀生成,则反应完全;
(3)
由图可知,只有d点pH=7,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滤液呈中性;c点氢氧化钡过量,pH>7,e点硫酸过量,pH<7,由于反应有水生成,所以e点溶剂质量比原稀硫酸更多,酸性溶液浓度越小,pH越大,因此pH大于原稀硫酸,故填:d;大于;
(4)
解释与结论:由图可知,恰好完全时,导电率不为0,说明水中可能有少量Ba2+、SO42-;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硫酸的加入溶液中的离子逐渐减少,导电率减小,反应完全后,随着硫酸的加入,溶液的离子逐渐增多,导电率又增大,由此可得出单位体积的溶液中,离子数目越多,导电率越大,导电性越好,故填:硫酸钡有少量溶解在水中;单位体积的溶液中,离子数目越多,溶液导电能力越强;
拓展与延伸: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H2SO4=CaSO4+2H2O;氢氧化钙呈弱碱性,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服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中和胃液中过多的胃酸,故填:Ca(OH)2+H2SO4=CaSO4+2H2O;治疗胃酸过多或改良酸性土壤。
11.(1)NaHCO3+HCl=NaCl+H2O+CO2↑
(2)氢氧化钡溶液
(3)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
(4)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5)将产生的CO2全部赶去丙装置中
(6)
(7) 装置内的空气未事先排出,其中含有的CO2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干扰 在步骤Ⅱ之前先通入足量氮气
【解析】(1)
步骤①是样品中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氧气。
故填:NaHCO3+HCl=NaCl+H2O+CO2↑
(2)
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他碱溶液代替,如氢氧化钡溶液,也能生成白色沉淀。
故填:氢氧化钡溶液
(3)
盐酸会引入氯离子,干扰氯离子的检验,所以不能使用盐酸,换位硝酸。
故填:稀盐酸改为稀硝酸
(4)
装置丁中放的是氢氧化钠,所以丁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5)
步骤Ⅳ.中通入足量氮气的目的是:将产生的CO2全部赶去丙装置中。
(6)
白色固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所以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
(7)
根据此实验步骤,测得的结果不准确,理由是:装置内的空气未事先排出,其中含有的CO2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干扰;改进的方法:在步骤Ⅱ之前先通入足量氮气。
12.(1) 铁架台 水槽
(2) 2KMnO4K2MnO4+MnO2+O2↑ A 3Fe+2O2Fe3O4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未剩余少量水
(3) 小 H2
(4) CaCO3+2HCl=CaCl2+CO2↑+H2O b
【解析】(1)
仪器①是铁架台,②是水槽;
(2)
高锰酸钾在加热时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选用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为A;用C装置收集氧气,并用于做“铁丝燃烧”实验,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若实验结束后发现集气瓶底部破裂,原因可能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未剩余少量水,因为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固体熔化为液体落到集气瓶中而炸裂集气瓶底部。
(3)
可用D装置收集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小,如:H2。
(4)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若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进入以后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上方空间而从b端排出,所以检验是否集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处。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