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14(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知识梳理14(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阿房宫赋,六国论,研读文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杜牧: 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晚唐时期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阿房宫赋》: 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 南 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 秦 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诗多为讽喻诗,长于七绝,情致豪迈。
赋《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chī摛 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chī文,意为铺陈文采,指赋的形貌;体物写志,摹写事物,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指赋的内容。1、在形式上多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事物。 2、在内容上多采用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的手法。
(一)解题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阿房宫,秦始皇营造的宫殿。规模宏大,奢华壮观。传说后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㈡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和燕—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和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体物”,摹写事物,概括《阿房宫赋》描写的内容。
建筑之奇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交代建造背景和巨大耗资
映衬宫殿之宏伟 楼阁之奇丽
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为下文美女充盈后宫做铺垫
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既写六国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逦迤,视若瓦砾
作者极尽铺陈之能事,写阿房宫建筑之奇、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目的何在?
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耽于享乐; 掠夺百姓,不恤民力。
《古文观止》: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骄奢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钱财时一锱一铢也不放过,挥霍它们却像泥沙一样(不珍惜)呢?
第三段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不顾念百姓,贪婪占有,任意挥霍
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使天下的百姓不敢说话,却敢于(在心中)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戍守边疆的士卒(陈胜、吴广)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占了,楚国人(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那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陈述史实:“戍卒叫”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刘邦破关,“楚人一炬”项羽火烧阿房宫。共同表现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为下文讽谏蓄势。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使……多于…… (六个排比)
三、写秦始皇因为骄奢淫逸而自取灭亡。
杜牧认为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目的:“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借古讽今,要吸取秦亡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提醒不要重蹈覆辙。
写 作 背 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 、吐番、南诏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背景、巨大耗费、宏伟规模
生活荒淫、奢靡、珠宝陈设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统治者切勿重蹈覆辙。
◆第一段的哪一句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阐述的?
◆第一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问:作者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
第一段文章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从那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第一问:从第一个方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第二段是从那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第一层(第二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第二小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第三小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对 比
◆第三段是从那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灭亡?
◆第一问:从第二个方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二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两国灭亡的具体原因是其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但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燕、赵“战败而亡”是“诚不得已”。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四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1.秦所得:百倍;诸侯所亡:亦百倍 ┃ (“赂”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一、赂秦而力亏,┫ 2.祖先辟地,子孙割地;奉弥繁,侵愈急。 破灭之道也 ┃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韩、魏、楚)┃ 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 (此言得之。) ┏ 1.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二、不赂者以赂者丧 ┫ 2.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智力孤危 (齐、燕、赵) ┃ 赵:牧以谗诛,用武不终━┛诚不得已 ┗ 3.向使三国……胜负存亡,或未易量
一、总结教训 ┏ 假设:并力抗秦——必胜 ┓ 提出主张 ┃ 史实:日削月割——灭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申明政见 ┗ 根源:为国者为积威所劫 ┛二、联系现实 ┏北宋(一统天下)>秦(诸侯)>六国(诸侯) 点明主旨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矣
本文属于史论,借史立论,以古鉴今。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 , ,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 。”3.《六国论》中的“ , , ,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 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 7.《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6.不赂者以赂者丧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 。9.《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 。10.《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 , 。1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 秦到底的句子: , , 。
8.暴霜露,斩荆棘。9.弊在赂秦。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弗兰西斯·培根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李世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知识梳理16(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念奴娇过洞庭,桂枝香,王安石,知人论世,艺术成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知识梳理13(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阿房宫赋,第一段,第四段,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六国论,第二段,第三段,第五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知识梳理12(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司马谏议书,朗读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