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练习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452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下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练习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452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下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练习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452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下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本册综合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阅读《野望》一诗,完成后面小题,阅读苏轼的《临江仙》,完成小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约客宋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 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押韵的字有:_______________。2.根据诗意,品味两首诗中的“闲”情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野望》一诗,完成后面小题野望(宋)翁卷一天①秋色冷晴湾②,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③,忽于水底见青山。(注释)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③野水:郊外的水。1.下列有关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作者秋日眺望四野时即兴所作。B.第一句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这句写得很笼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C.第二句切题写放眼瞭望具体写山,但又将远近高低重叠的山一笔囊括进诗。D.第四句以忽字领句,与第三句的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后来眼前所看美景。2.诗的前两句境界比较开阔,写水写山,引起下文,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水底见青山”写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山: 水: 三、阅读苏轼的《临江仙》,完成小题。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④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①东坡:黄州地名。元丰五年(1802),苏轼于东坡筑雪堂,以作游憩之所。②此身非我有: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为罪囚,命运听人摆布。③营营: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④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请赏析“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一句。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释)①梅花:这里指《梅花落》,属汉乐府曲,善述离情。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本诗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秋夜喜遇王处士王 绩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叙述了诗人农事活动归来的情景,介绍了“喜遇”的背景,即诗人在田地里耕作了一天。B.诗歌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和朋友王处士相遇时的自然风景,透着恬淡之美,别有一番情趣。C.该诗描写田园归隐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清新华丽,可谓独树一帜。D.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2.请赏析“秋夜喜遇王处士”中“喜”字的含义。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东栏梨花①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②飞时花满城。惆怅③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④。注释:①选自东坡区教体局:《品味东坡》(小学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此诗作于苏轼四十一岁,经历了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又因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杭州为官。1077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此首。②柳絮:柳树种子,一般在4~5月成熟,上面有白色绒毛,因随风飞散如飘絮而称为柳絮。白居易的“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说的就是柳絮。③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④清明:清澈明朗。1.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花淡白柳深青”用色彩对比,言春快逝去而夏将至。B.首句以柳青衬托梨白,更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表达对梨花的赞美、留恋之情。C.“柳絮飞时花满城”点出初春季节,满眼的繁花景象和欢喜的心情。D.“惆怅东栏一株雪” 以雪喻梨花,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2.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①。道路迥②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③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注释:①东海隅(yǔ):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②迥(jiōng):远。③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曾于四十岁时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本诗第一句中的“远游”指诗人离家做官。B.“直至东海隅”中的“东海隅”和“道路迥且长”中的“长”,都指诗人外出做官,远离家乡。C.“似为饥所驱”中,一个“似”字揭示了诗人外出做官和“饥所驱”之间没有任何关系。D.“少许便有馀”的意思是“获得温饱只需用少许的精力就可以满足而绰绰有余了”。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波阻中涂”中“风波”一语双关,一是水面上的风和波浪,二是官场的动荡、黑暗。B.“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诗人自问自答,揭示了外出做官的原因。C.本诗运用了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涉及仕途的艰辛和无奈。D.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归隐的决心。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虞美人·梳楼(南宋)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漾①处。楼儿忒②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选自《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溟漾(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1.这首词选取了绵绵的细雨、______和_______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2.下面所列诗句中哪句与“海棠红近绿栏杆”烘托之情一致,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参考答案一、【答案】1.牙、纱、花
2.《约客》的“闲”是百无聊赖,友人“有约不来”,诗人心中充满了怅惘、无奈、落寞之感。《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的“闲”是恬静闲适,悠然自得,不知不觉就沉浸在“儿童捉柳花”的童趣画面中,表达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古诗中押韵的字。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一般都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中第一、三、四句末尾的字“牙”“沙”“花”音节韵母相同,都是“a”,所以这首诗押韵的字是“牙、纱、花”。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文重点字的赏析与对比分析。通过对两篇诗文的对比可知,《约客》中因为“有约不来过夜半”,诗人只好“闲敲棋子落灯花”,“闲”字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无奈、焦躁烦闷的心情;《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闲”字,淋漓尽致地写出诗人看到芭蕉分绿、柳花戏舞、儿童追捉柳絮时,童心复萌,表现了诗人生活在乡村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二、【答案】 A
2.天高阔远,秋色是无处不在的,晴日中的水湾已带上了寒意,那岂不是秋色溶入了水中?远近高低的山峦重迭,一直伸到天边。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在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分析作答。
A.有误,这首诗是七言绝句,不是七言律诗。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一天秋色冷睛湾”使人联想到萧瑟的秋风、清澈的湖水、飘坠的黄叶,甚至想到昨天刚停的绵绵秋雨,今天放晴的淡淡秋日;“无数峰峦远近间”写的是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青山林立,让人看得清楚、尽兴。据此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水底见青山”写得非常有情趣,因为是秋天,水特别清;因为水清,山才投以青翠的影子,在清水中格外地分明。由此可知,“水底见青山”表现了“山”的青翠,“水”的清澈。
3.山:青翠、苍翠 水:清澈三、【答案】 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的手法或环境描写),以家童的鼾声、词人的敲门声以及江声的衬托,营造出一个安恬静美的秋夜氛围,表现了词人(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精神世界。
2.①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渴望摆脱功名利的束缚。③对美好秋夜江天的陶醉、喜爱之情。④在失意和困境中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情怀。(答到任意三点即可)【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意思是: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熟睡鼾声如雷鸣,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这几句以家童的鼾声、词人的敲门声以及江水的声音,以声衬静,营造出一个安恬静美的秋夜氛围。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心情。
2.这道题考查对诗词情感的理解。从“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可以看出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可以看出词人渴望摆脱功名利的束缚;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以看出词人对美好秋夜江天的陶醉、喜爱之情;从“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可以看出词人在失意和困境中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情怀。四、【答案】1.示例:胡天边地,冰雪消融净尽,战士们牧马归来;月光皎洁,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军营的戍楼之间。
2. 虚实结合(或:想象、设问、夸张、双关) 思乡之情【解析】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作答时,要抓住“雪”“胡天”“牧马”“明月”“羌笛”“楼”等具体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出广袤胡天,羌笛悠扬的塞外春光图。
2.考查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主旨的理解。诗歌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采用实写的方法,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则采用虚写的方法,虚构了“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色,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据此理解作答。五、【答案】1.C
2.喜”一:田间劳动后的轻松愉悦;“喜”二:秋夜美景;“喜”三:遇见有才德的好友王处士;“喜”四:对田园归隐生活的恬淡自适。【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理解。作者王绩由隋入唐,诗风朴实自然,一洗齐梁华靡浮艳的旧习,在唐初诗上独树一帜。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小诗,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诗情。颇能代表他艺术风格。C项清新华丽与诗歌的语言特点不符,故选C。
2.本题考查字的含义。回答本题要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相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本题中,“喜”字在题目中,所以“喜”应当总领全诗。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参加“芸藿”、“刈黍”一类田间劳动,只是他田园生活一种轻松愉快的点缀,这是一“喜”;“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这一个满月之夜,星星、秋萤的出现,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宁静安恬,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山村秋夜画图,这幅美景是二“喜”;这里对相遇场面没有作任何描写也没有一笔写“喜”字,但透过秋夜美景,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词语,两位朋友别有会心微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读者面前了,这是三“喜”;以喜庆之景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境界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整首诗表现了对田园归隐生活的恬淡自适,这是四“喜”。六、【答案】1.C
2.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C.“柳絮飞时花满城”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把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因此,“初春季节”“欢喜的心情”是不正确的,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分析。《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七、【答案】 C 2.C 【解析】1.C. “没有任何关系”说法太绝对,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为官道路的。故选C。2.C. 本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故选C。 八、【答案】1. 柔美的杨柳(纤细的杨柳) 红艳的海棠(红红的海棠) 2.B B项诗句和“海棠红近绿栏杆”都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词人思乡怀归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丝丝杨柳”表明了杨柳的柔美;“海棠红”表明了海棠的红艳。结合题干里词语的特点,所以,第一空填写:柔美的杨柳;第二空填写:红艳的海棠。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海棠红近绿栏杆”意思是:那红艳艳的海棠,正紧靠着绿色的栏杆。表现了海棠与栏杆相依相畏的美好情景,但结合“楼儿忒小不藏愁”可知,词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忧愁的,写美景却是衬哀情。
A.“秋色”“落晖”在这本就有凄凉忧伤之感,不是反衬;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写也是黄鹤楼看到的美好景色,但表达的却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故与“海棠红近绿栏杆”所表达的情感一致;
C.是以花开,草长的美丽景象表达赏春的愉悦心情;
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专题08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考点训练)(含解析),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8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考点训练)(原卷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8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考点训练)(解析版),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