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银川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绝密★启用前
银川二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命题:李金平 审核:谈维
注意事项:
- 本试卷共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所述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异性诸侯的势力强大 B. 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C. 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D. 周王室的权威加强
2.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战国时期中原诸国承认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国家统一成为了共识 B.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C. 华夏族逐渐发展壮大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3.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 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 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4.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这一做法旨在
A. 扩大王国势力 B. 监察郡级官员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废除郡国并存
5.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 D.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6.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明显
7. 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表明唐朝
A. 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 门下省是执行机构
C. 行政效率大大下降 D. 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8.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规定: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但原额不废;……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这一改革推行于
A. 西汉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9.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波散。”材料中这一现象出现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0.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政策体现的特点是
A. 因俗而治 B. 民族压迫 C. 君主专制 D. 文化专制
11. 宋代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
A. 四川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B. 宋代纸币诞生的原因
C. 四川工商业发达的原因 D. 古代抑商政策的影响
12. 宋代印本小说有两大消费市场:一是文言小说读者群,包括上至皇帝,中层的一般士宦,下至太学生与州县学生;二是包围其外的白话小说读者群,文人士大夫也进入了这一消费群体。宋代一般印本书每册仅约三四百文,小说定价还要低廉。由此推知当时
A. 商业发展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B. 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C. 印刷术发展助推世俗文学繁荣 D. 印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13. 下图为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当时
- 北方社会经济持续衰退
B. 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C.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 自耕小农日益走向了破产 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
14.《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B. 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 外贸税收成国库重要财源
15.根据下表(两宋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简表)可推知两宋时期
流派 | 代表人物 | 生卒年代 | 籍贯 |
濂学 | 周敦颐 | 1017~1073年 | 湖南道州 |
关学 | 张载 | 1020~1077年 | 陕西凤翔 |
临川学 | 王安石 | 1021~1086年 | 江西临川 |
洛学 | 程颢 | 1032~1085年 | 河南伊川 |
程颐 | 1033~1107年 | 河南伊川 | |
闽学 | 朱熹 | 1130~1200年 | 江西婺源 |
婺学 | 吕祖谦 | 1037~1181年 | 浙江金华 |
永康学 | 陈亮 | 1143~1194年 | 浙江永康 |
永嘉学 | 叶适 | 1150~1223年 | 浙江温州 |
A. 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B. 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C. 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 D. 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
16. 南宋和元朝都没有抑制商业发展,相反,两朝均重视商业。宋元时代商人的地位已经非常之高,宋代的商人已经不再被视为低人一等,而在元代,商人参政终于成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
A. 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B.重农抑商观念的彻底改变
C. 少数民族较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D. 国家收入主要来源于商业
17.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A. 国家政策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理学失去活力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18. 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
A. 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D. 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
19. “(明代)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这里的大学士供职于
A. 中朝 B. 尚书省 C. 内阁 D. 大理寺
20.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B.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 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 是巩固统一国家的根本措施
21. 《东西洋考》中记载,海滨一带农民生活贫困,“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集体抢劫),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明清易代政局不稳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22. 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精耕细作技术传播到边疆 B. 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 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D. 游牧经济趋于衰亡
23.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 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 B.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
C.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24. 如图是我国合湾地区某一时期的地图,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学习
A.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B.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C.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D.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
25. 五代时的冯道,先后在5个政权中为12位君主服务,屡屡位居宰相。各种政论和史书均指责冯道不忠,而李贽不这么看,以冯道为吏隐(意思:虽为官,但犹如隐者)。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A. 符合道家的处世原则 B. 与主流价值观相悖
C. 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D. 挑战了孔子的权威
26. 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这一“西学东渐”现象
A. 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 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 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 D. 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7.鸦片战争后近代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28.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国际资本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
A. 加紧在中国投资设厂 B. 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29.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A.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 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 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30.《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 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 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腹地
C. 列强开始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 D. 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城,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8分)
(2)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起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黄逸峰、姜铎《浅论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