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展开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写了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环节非常的清晰:①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梳理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段。②朗读第一自然段,哪个词语写出了爬山虎面积大、茂盛?③爬山虎叶子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作者用“嫩红”和“嫩绿”描述叶子,而不用“红”“绿”?④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到你觉得作者描述准确、细致的词语。⑤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再与真实的照片进行比较。(学生思考作者表达)⑥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⑦通读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们班的学生跟我说:没有读课文的时候,我以为是一种叫做爬山虎的动物会爬山呢!”我就以这个对话开始了课堂教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爬山虎到底是什么吧。 首先是课文内容的梳理,我们先找到文章得主角:“爬山虎”,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出乎我的意料,分段这个环节非常轻松的就完成了。之后,我让学生回忆我是如何带领大家对课文进行分段的?孩子们开始回忆,学生说:我们先是齐读了课文,然后梳理出了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接着学生回答说我们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了分段。(这个教学环节是我课堂之前没有预设的,正好这篇课文的分段很简单,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去发现如何分段,比老师直接说方法要好很多。) 第一自然段很简单,没有细讲。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了一些关键词,比如“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漾起波纹”……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同时为说明作者非常细致的在进行观察。 接着就是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我提醒了第三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有七个,孩子们很苦恼,有部分人只找出了五个,有的找出了六个,我提醒了一下说有一个词语不明显。在孩子们找词语的过程中,我再次提出了“细致”一词。根据这七个词语,提示了作者的观察方式——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 然后我们根据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句话:“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同学们画好之后,我们对照真实照片进行了比较,孩子们就会发现,跟真实的照片非常的相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十分准确,而准确的表达来源于细致的观察。 爬山虎是往上爬的?我们先是找出四个表示动作的字:“触、巴、拉、贴”,接着播放了爬山虎向上生长的视频。然后反复的让学生做动作,先是集体一起做动作感受,我发现效果不是很好,就又自己进行了示范,接着是请一个同学上讲台示范,我们全班同学跟着做一次。在观看视频、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把自己的手掌当做小圆片贴在墙上,感受接触面的增大,力量的增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唯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还是我讲的太多了,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充忙,有一些细节之处没有考虑到。课后习题也没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除此之外,板书没有根据课堂进程及时总结书写。第二课时结束匆忙,结束语没有很好的利用,尤其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准确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