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学案 古诗词诵读 7.游园不值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467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学案 古诗词诵读 7.游园不值
展开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学案 古诗词诵读7.游园不值【学习目标】1.诵读《游园不值》,丰富学生语言积累。2.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疏通诗词大意。【学习重难点、关键】1.大致疏通《游园不值》诗意,并诵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2.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疏通诗意。【课前预设】本节课教学策略: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诵读古诗《游园不值》,并赏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学习流程(第七课时)【课上生成】【自主学习】1.先读读诗文,再仔细观察插图,结合注释展开想象。2.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应怜/屐(jī)齿/印苍苔,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尝试背诵。【合作探究】1.前两句写诗人来到园外敲门良久,却没能进入园中,流露出一种遗憾之情。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到自己虽然没能进去,却发现有一枝红杏越过墙头、伸到园外,由此想象园内一定是百花盛开、春色满盈,已经不是一道门或者一堵院墙能够关注的了,先前的遗憾在此时已转为惊喜。2.诗人写春景,是于小中见大、于所见推想未见:虽未亲眼得见“满园春色”,但却能从出墙的这“一枝”,遥想墙内诸多花木该是怎样争奇斗艳,想象的空间一下子扩展开来,使人读来余味无穷。同时,诗人还用一个“出”字,赋予了景物勃勃生机,进一步点染出浓浓的春意。【展示交流】1.诗词大意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2.“言简义丰”全诗起承转合十分自然,看似信手写就,其实含蕴良多,意在言外。例如,诗的首句即暗含了当时可能是连日阴雨的天气,否则就不太可能穿木屐出门,也无需有“屐齿印苍苔”的担心了;而末句的“红杏”也正与之相合。【达标检测】1.诵读《游园不值》。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写出了诗人在春日的所见所感。正值大好春日,诗人想要到园中游览一番,但却没有遇到园子的主人,只能在园外徘徊,故而写下了这首诗。2.赏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附:板书设计游园不值 怜→久不开关不住→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