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件+教案+素材
展开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2.诵读诗歌,掌握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写景的作用,人格化的描写4.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珍惜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习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写法。【课时计划】1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月亮是寄托思念的精灵,许多诗人借月抒怀,其中以李白诗词里出现的居多,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欣赏这首诗李白借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2.背景简介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2.大声有感情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字形和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点拨】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5.概括诗歌内容主旨【点拨】这首诗描写了杨花、子规暮春时节特定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降职远调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三.品读诗歌,深入探究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第一句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2.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蕴含怎样的情感。【点拨】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情自见。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点拨】这两句抒情,(内容)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写法)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读来回味无穷,(情感)抒发了离愁。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四.赏读诗歌,探究写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此诗前两句先写景后叙事,选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啼叫悲凄的杜鹃这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氛围,隐含着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悲伤。后两句转而叙事,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遥远和艰难,暗含着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深切挂念之情。2.想象新奇,飘逸豪放。后两句抒情,想象奇特。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者,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五.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点拨】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