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 课件+教案+素材
展开11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二)过程与方法目标3.疏通文义基础上,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分清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 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三)情感态度价值观4.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总结学习方法,提升个人修养。【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分清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 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教学难点】积累通假字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课时计划 】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博士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熟悉课文,纠正积累字词。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2.个别读,注意读音和节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介绍作品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现在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4.齐读课文,了解作品《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三.译读课文,疏通文句(一)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二)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成语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高兴。(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 今:数词,三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4.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 而人不知而不愠 ( 转折)温故而知新 ( 顺承)博学而笃志(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5.成语积累不亦乐乎:原是喜悦之意。现常用来表示事态的发展已达到过甚的程度。 三省吾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第二课时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1 .分析本文所选每章的内涵。【点拨 】第一章 讲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第二章 讲述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第三章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阶段。 第四章 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第五章 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第六章 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 第七章 阐述学习乐趣的重要性。第八章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第九章 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十章 感叹时光的流逝。第十一章 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章 谈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问题。2.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点拨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根据提示,探究理解(1)第二章句式、内容有什么特点?【点拨】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忠实、诚信、学习。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是“他人”,接着是“朋友”,然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2)如何理解第三章内容。【点拨】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思想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原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3)“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4)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点拨】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5)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点拨】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6)如何理解第八章孔子所阐述的观点。【点拨】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义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7)请简析第九章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点拨】这句强调了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8)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9)怎样理解第十二章中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点拨】“博学”指广泛学习从而学问渊博,“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的意思是既要广泛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指学习要既博又专。四.赏读课文,归纳写法(1)语言简洁,富有变化。 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于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反问句,对弟子作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2)内容丰富,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重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影响至今,成为现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的各章语录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就某一章作为观点,联系实际谈体会。示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一是修己。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只是一时一事,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学过的知识,求取新知识。在生活中要做到“三省”,才能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