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初三3月线下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详解
展开
化学部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K-39 Ca-40 Mn-55
一、选择题(1-44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5-77每题均有1~2个正确选项)
1.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沸点 B. 熔点 C. 可燃性 D. 密度
2. 会造成酸雨的物质是
A. SO2 B. CO C. O2 D. N2
3. 生活中的白醋呈酸性,室温时,白醋的pH可能为
A. 3 B. 7 C. 10 D. 13
4. 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挥发 B. 过滤 C. 消毒 D. 吸附
5. 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 木炭 B. 石墨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
6. 对食品中各种“剂”的物质描述错误的是
A. 食盐作调味剂 B. 生石灰作干燥剂
C. 干冰作制冷剂 D. 氧气作防腐剂
7. 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A. 减少氧气的消耗 B. 提高煤的利用率
C.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 减少酸雨的形成
8.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实验装置是
A. B. C. D.
9. 关于1mol过氧化氢(H2O2)说法正确的是
A. 含1mol氧分子 B. 摩尔质量为34克
C. 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 含氢元素2克
10. 能表示如图细口瓶中水的“量”最适合的是
A. 1000g水分子 B. 100克水
C 6.02×1023mol水 D. 1000毫升水
11. 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灰水可以换成水
B. 尾气指产生的二氧化碳
C. 玻璃管中固体减少量小于石灰水增加量
D. 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然后通一氧化碳
12.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涉及的元素种类有三种 B.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 属于化合反应 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13. 硫在氧气中燃烧,描述正确的是
A. 化学方程式:
B. 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 反应过程中有两种氧化物
D. 1.5克硫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5克二氧化硫
14. 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是
A. 降温 B. 恒温蒸发 C. 加入该种溶质 D. 加水
15. 碳还原氧化铜如图所示,判断该反应发生的现象是
A. 被加热试管的管口有无色液滴
B. 生成无色气体
C. 导管口冒气泡
D 固体由黑色变红色
16. 天气瓶是有趣装饰品,瓶中物质M在不同的天气会产生不同的晶体变化,现象如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天气瓶中物质是纯净物
B. 物质M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 物质M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D. 从晴天到下雪天的过程中,物质M溶质质量分数依次减小
17. 取24.5克氯酸钾和一定量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收集一瓶氧气后停止实验,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生成氧气质量是(24.5-m)克 B. 生成氯化钾质量小于m克
C. 二氧化锰质量可能是8.7克 D. m可能是14.9
二、简答题
18. 人类生活在空气中,空气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
(1)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______,空气是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自然界中既有消耗氧气又有产生氧气的变化,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证。请分别写出你学过的一个消耗氧气和一个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雷电时,空气中产生少量臭氧气体,臭氧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元素的存在形态是_______(选填“游离态”或“化合态”),1mol臭氧分子的个数约为______个。
(4)我国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
19. 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将点燃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是______,由此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集气瓶中集满二氧化碳。
(2)按下表进行实验,分别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稀盐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I
块状大理石、10%HCl溶液
II
大理石粉末、10%HCl溶液
①两次实验中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是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曲线乙对应实验_______(选填“I”或“II”),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
③若用曲线甲对应的药品进行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合适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编号)
20. 依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氯化钠属于_______(选填“易溶物”或“难溶物”)。
(2)60℃时,把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
(3)6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列式即可),倒出部分该溶液,从“量”的角度对比剩余溶液和原溶液。剩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比原溶液中溶质质量_______(选填“大”“小”或“相等”);剩余溶液中的______与原溶液相同。
(4)某溶液中含有硝酸钾和氯化钠,对该溶液进行如下操作:
①操作X的名称是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②有关说法正确是______。
A.滤渣一定含硝酸钾
B.滤渣一定含氯化钠
C.原溶液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D.滤液甲和滤液乙中都含有两种溶质
21. 煅烧10克碳酸钙并检验相关成分,根据实验过程填空。
(1)操作的名称是______。往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现象是_______。
(2)碳酸钙煅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灼烧后的固体中氧化钙是_______克。
(3)10克碳酸钙有a克钙元素,7.8克固体中含有b克钙元素,滤渣中含有c克钙元素。则a、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并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
(4)为确定滤渣的成分,还需要的一个信息是_______。
化学部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K-39 Ca-40 Mn-55
一、选择题(1-44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5-77每题均有1~2个正确选项)
1.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沸点 B. 熔点 C. 可燃性 D. 密度
【答案】C
【分析】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详解】A、物质的沸点属于物理性质,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熔点属于物理性质,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物质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物质的密度属于物理性质,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会造成酸雨的物质是
A. SO2 B. CO C. O2 D. N2
【答案】A
【详解】煤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故选A。
3. 生活中的白醋呈酸性,室温时,白醋的pH可能为
A. 3 B. 7 C. 10 D. 13
【答案】A
【详解】生活中的白醋呈酸性,pH<7,故室温时,白醋的pH可能为3。
故选A。
4. 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挥发 B. 过滤 C. 消毒 D. 吸附
【答案】C
【详解】A、挥发的过程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过滤的过程中只是将不溶物与水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消毒的过程中消毒剂能破坏细菌中的物质,从而使细菌失去活性,杀菌消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吸附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 木炭 B. 石墨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
【答案】B
【分析】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
【详解】A、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混合物,与金刚石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B、石墨和金刚石均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是化合物,与金刚石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是化合物,与金刚石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 对食品中各种“剂”的物质描述错误的是
A. 食盐作调味剂 B. 生石灰作干燥剂
C. 干冰作制冷剂 D. 氧气作防腐剂
【答案】D
【详解】A、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所以食盐作调味剂。A正确;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生石灰作干燥剂吸收某些物质中的水分。B正确;
C、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制冷,所以干冰作制冷剂。C正确;
D、氧气具有氧化性,是氧化剂,不能用作防腐剂。D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D。
7. 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A. 减少氧气的消耗 B. 提高煤的利用率
C.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 减少酸雨的形成
【答案】B
【详解】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其目的是增大煤和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
故选B。
8.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实验装置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A.关闭止水夹,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错误;
B.长颈漏斗伸入试管内的长度太短,关闭止水夹,液体无法倒流回长颈漏斗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错误;
C. 关闭止水夹,液体倒流回长颈漏斗,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正确;
D. 关闭止水夹,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错误。
故选C。
9. 关于1mol过氧化氢(H2O2)说法正确的是
A. 含1mol氧分子 B. 摩尔质量为34克
C. 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 含氢元素2克
【答案】D
【详解】A、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其中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B、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错误;
C、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2)≠1:1,错误;
D、1mol过氧化氢含氢元素质量=34g/mol×1mol×=2g,正确。
故选D。
10. 能表示如图细口瓶中水的“量”最适合的是
A. 1000g水分子 B. 100克水
C. 6.02×1023mol水 D. 1000毫升水
【答案】D
【详解】A、水分子是微观概念,不能体现在细口瓶上,故A不符合题意;
B、水质量需要通过计算得出,不能直观体现在细口瓶上,故B不符合题意;
C、摩尔是微观概念,不能体现在细口瓶上,故C不符合题意;
D、液体用量筒量取,则体积可以表示细口瓶中水的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灰水可以换成水
B. 尾气指产生的二氧化碳
C. 玻璃管中固体减少量小于石灰水增加量
D. 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然后通一氧化碳
【答案】C
【详解】A、石灰水验证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不能换成水,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无明显现象,故A错误;
B、尾气是指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碳不会污染空气,故B错误;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是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增加量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玻璃管中固体减少量小于石灰水增加量,故C正确;
D、实验时先通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爆炸,然后点燃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C。
12.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涉及的元素种类有三种 B.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 属于化合反应 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答案】C
【分析】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反应过程中有1个“”粒子没有参加反应,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
【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中涉及两种原子,即涉及元素的种类两种,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 1:3,故B错误;
C、根据微粒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每4个分子生成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错误。
故选C。
13. 硫在氧气中燃烧,描述正确的是
A. 化学方程式:
B. 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C. 反应过程中有两种氧化物
D. 1.5克硫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5克二氧化硫
【答案】B
【详解】A、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A错误;
B、反应前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选项B正确;
C、反应过程中只有二氧化硫这一种氧化物,故选项C错误;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1克硫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克二氧化硫,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14. 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是
A. 降温 B. 恒温蒸发 C. 加入该种溶质 D. 加水
【答案】D
【详解】A、若该溶液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时溶解度增大,溶液的组成未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若该溶液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降温时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降温不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B、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质量减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若溶液为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恒温蒸发不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C、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溶质质量变大,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若溶液为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后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加入该种溶质不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D、溶液中加水,溶质不变,溶剂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加水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符合题意。
故选D。
15. 碳还原氧化铜如图所示,判断该反应发生的现象是
A. 被加热试管的管口有无色液滴
B. 生成无色气体
C. 导管口冒气泡
D. 固体由黑色变红色
【答案】D
【分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氧化铜和碳高温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无水生成,试管口无无色液滴,或无色液滴可能是药品中所含的水蒸发后液化形成,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不能判断该反应发生,错误;
B、无法直接观察到有无色气体生成,可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判断有二氧化碳生成,从而判断发生了该反应。错误;
C、导管口冒气泡可能是加热时空气膨胀排出试管,无法判断发生了该反应。
D、固体由黑色变红色,说明已经生成了铜,可以判断发生了该反应。
故选D。
16. 天气瓶是有趣的装饰品,瓶中物质M在不同的天气会产生不同的晶体变化,现象如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天气瓶中物质是纯净物
B. 物质M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 物质M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D. 从晴天到下雪天的过程中,物质M溶质质量分数依次减小
【答案】CD
【详解】A. 天气瓶中含有水和M,属于混合物,错误;
B. 天气瓶中的压强保持不变,无法判断物质M的溶解度受压强变化的影响情况,错误;
C. 物质M在晴天时能完全溶于水,在阴天时有部分晶体析出,下雪天时析出的晶体更多,说明物质M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正确;
D. 物质M在晴天时能完全溶于水,在阴天时有部分晶体析出,下雪天时析出的晶体更多,从晴天到下雪天的过程中,溶解在水中的物质M不断减少,故物质M溶质质量分数依次减小,正确。
故选CD。
17. 取24.5克氯酸钾和一定量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收集一瓶氧气后停止实验,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生成氧气质量是(24.5-m)克 B. 生成氯化钾质量小于m克
C. 二氧化锰质量可能是8.7克 D. m可能是14.9
【答案】BC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4.5g+二氧化锰的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故生成氧气的质量大于(24.5-m)克,不符合题意;
B、剩余固体包括反应生成的氯化钾、二氧化锰、以及未反应的氯酸钾(如果氯酸钾未完全反应),故生成氯化钾质量小于m克,符合题意;
C、根据题给信息,无法计算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故二氧化锰的质量可能是8.7g,也可能不是,符合题意;
D、如果氯酸钾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但是剩余固体中还包括二氧化锰,故m不可能是14.9,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二、简答题
18. 人类生活在空气中,空气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
(1)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______,空气是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自然界中既有消耗氧气又有产生氧气的变化,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证。请分别写出你学过的一个消耗氧气和一个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雷电时,空气中产生少量臭氧气体,臭氧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元素的存在形态是_______(选填“游离态”或“化合态”),1mol臭氧分子的个数约为______个。
(4)我国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
【答案】(1) ①. 氮气##N2
②. 混合物
(2) ①. (答案合理即可)
②. (答案合理即可)
(3) ①. 游离态 ②. 6.02×1023
(4)二氧化碳##CO2
【小问1详解】
根据空气中各组成的体积分数可知,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约是78%,所以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由于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所以空气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氮气或N2;混合物;
小问2详解】
消耗氧气的反应有很多,例如: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等合理即可;
产生氧气的反应也有很多,例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答案合理即可);(答案合理即可);
【小问3详解】
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的游离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的化合态,由于臭氧中的氧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所以氧元素的存在形态是游离态;
1 mol任何物质中含有个分子,所以1 mol臭氧分子的个数约为个;
故答案为:游离态;;
【小问4详解】
“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是指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达峰”与 “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其中“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或CO2。
19. 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将点燃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是______,由此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集气瓶中集满二氧化碳。
(2)按下表进行实验,分别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稀盐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I
块状大理石、10%HCl溶液
II
大理石粉末、10%HCl溶液
①两次实验中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是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曲线乙对应实验_______(选填“I”或“II”),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
③若用曲线甲对应的药品进行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合适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编号)
【答案】(1) ①. ②. 向上排空气法 ③. 燃着的木条熄灭 ④. 不能
(2) ①. 相等 ②. I ③. 实验I药品用的是块状大理石,与盐酸接触面积小,反应更慢,产生二氧化碳的时间更长 ④. B
【小问1详解】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将点燃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会看到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不能判断集气瓶中集满二氧化碳,应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熄灭则收集满。
【小问2详解】
①由图像可知,甲乙曲线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相等,故两次实验中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是相等的;
②曲线乙对应实验I,因为实验I药品用的是块状大理石,与盐酸接触面积小,反应更慢,产生二氧化碳的时间更长;
③由图像可知曲线甲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时间非常快,故曲线甲是实验II,药品是大理石粉末,合适的发生装置是B,因为大理石粉末与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迅速,装置B可以控制盐酸的滴加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还能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20. 依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氯化钠属于_______(选填“易溶物”或“难溶物”)。
(2)60℃时,把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
(3)6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列式即可),倒出部分该溶液,从“量”的角度对比剩余溶液和原溶液。剩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比原溶液中溶质质量_______(选填“大”“小”或“相等”);剩余溶液中的______与原溶液相同。
(4)某溶液中含有硝酸钾和氯化钠,对该溶液进行如下操作:
①操作X的名称是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②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滤渣一定含硝酸钾
B.滤渣一定含氯化钠
C.原溶液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D.滤液甲和滤液乙中都含有两种溶质
【答案】(1)易溶物 (2)蒸发溶剂或加溶质
(3) ①. ②. 小 ③. 溶质质量分数
(4) ①. 蒸发结晶 ②. A
【小问1详解】
通常把在室温(20℃)下,溶解度在l0g以上的物质称为易溶物,由图可知,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10g,为易溶物;故填:易溶物;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故把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蒸发溶剂或加溶质;故填:蒸发溶剂或加溶质;
【小问3详解】
,由图知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故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倒出部分该溶液,剩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比原溶液中溶质质量小;剩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溶液相同;故填:;小;溶质质量分数;
【小问4详解】
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升高,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并趁热过滤得到氯化钠,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即升高温度,蒸发水分,氯化钠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而硝酸钾仍在滤液中,所以操作X的名称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②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升高,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经蒸发结晶,并趁热过滤得到氯化钠和滤液甲,该过程中氯化钠可能完全析出或部分析出,滤液甲中可能有氯化钠,不能确定;经降温结晶得到滤渣硝酸钾(不一定有氯化钠)和滤液乙,滤液乙中可能含有氯化钠,不能确定。因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降温结晶后,滤渣中一定有硝酸钾,故A正确,符合题意;
B、滤液甲中可能不含有氯化钠,故降温结晶后,滤渣中不一定含氯化钠,故B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过程不能判断原溶液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滤液甲和滤液乙中可能都不含有氯化钠,只含有硝酸钾,只有一种溶质,故D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 煅烧10克碳酸钙并检验相关成分,根据实验过程填空。
(1)操作的名称是______。往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现象是_______。
(2)碳酸钙煅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灼烧后的固体中氧化钙是_______克。
(3)10克碳酸钙有a克钙元素,7.8克固体中含有b克钙元素,滤渣中含有c克钙元素。则a、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并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
(4)为确定滤渣的成分,还需要的一个信息是_______。
【答案】(1) ①. 过滤 ②. 溶液变红
(2) ①.
②. 2.8
(3) ①. a=b>c ②.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b,滤液为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其中含有部分钙元素,因此c (4)实验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小问1详解】
操作是将不溶物和液体分离,是过滤操作;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中加入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小问2详解】
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灼烧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减少了10g-7.8g=2.2g,即生成二氧化碳2.2g;设灼烧后的固体中氧化钙的质量为x
x=2.8g;
【小问3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克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a克等于7.8克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b克,氧化钙中加入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于水,所以滤渣中钙元素的质量减小,故a、b、c的大小关系是:a=b>c;
【小问4详解】
为确定滤渣的成分,还需要的一个信息是实验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要确定溶解的氢氧化钙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K-39 Ca-40 Mn-55
一、选择题(1-44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5-77每题均有1~2个正确选项)
1.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沸点 B. 熔点 C. 可燃性 D. 密度
2. 会造成酸雨的物质是
A. SO2 B. CO C. O2 D. N2
3. 生活中的白醋呈酸性,室温时,白醋的pH可能为
A. 3 B. 7 C. 10 D. 13
4. 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挥发 B. 过滤 C. 消毒 D. 吸附
5. 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 木炭 B. 石墨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
6. 对食品中各种“剂”的物质描述错误的是
A. 食盐作调味剂 B. 生石灰作干燥剂
C. 干冰作制冷剂 D. 氧气作防腐剂
7. 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A. 减少氧气的消耗 B. 提高煤的利用率
C.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 减少酸雨的形成
8.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实验装置是
A. B. C. D.
9. 关于1mol过氧化氢(H2O2)说法正确的是
A. 含1mol氧分子 B. 摩尔质量为34克
C. 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 含氢元素2克
10. 能表示如图细口瓶中水的“量”最适合的是
A. 1000g水分子 B. 100克水
C 6.02×1023mol水 D. 1000毫升水
11. 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灰水可以换成水
B. 尾气指产生的二氧化碳
C. 玻璃管中固体减少量小于石灰水增加量
D. 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然后通一氧化碳
12.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涉及的元素种类有三种 B.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 属于化合反应 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13. 硫在氧气中燃烧,描述正确的是
A. 化学方程式:
B. 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 反应过程中有两种氧化物
D. 1.5克硫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5克二氧化硫
14. 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是
A. 降温 B. 恒温蒸发 C. 加入该种溶质 D. 加水
15. 碳还原氧化铜如图所示,判断该反应发生的现象是
A. 被加热试管的管口有无色液滴
B. 生成无色气体
C. 导管口冒气泡
D 固体由黑色变红色
16. 天气瓶是有趣装饰品,瓶中物质M在不同的天气会产生不同的晶体变化,现象如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天气瓶中物质是纯净物
B. 物质M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 物质M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D. 从晴天到下雪天的过程中,物质M溶质质量分数依次减小
17. 取24.5克氯酸钾和一定量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收集一瓶氧气后停止实验,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生成氧气质量是(24.5-m)克 B. 生成氯化钾质量小于m克
C. 二氧化锰质量可能是8.7克 D. m可能是14.9
二、简答题
18. 人类生活在空气中,空气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
(1)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______,空气是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自然界中既有消耗氧气又有产生氧气的变化,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证。请分别写出你学过的一个消耗氧气和一个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雷电时,空气中产生少量臭氧气体,臭氧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元素的存在形态是_______(选填“游离态”或“化合态”),1mol臭氧分子的个数约为______个。
(4)我国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
19. 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将点燃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是______,由此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集气瓶中集满二氧化碳。
(2)按下表进行实验,分别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稀盐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I
块状大理石、10%HCl溶液
II
大理石粉末、10%HCl溶液
①两次实验中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是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曲线乙对应实验_______(选填“I”或“II”),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
③若用曲线甲对应的药品进行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合适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编号)
20. 依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氯化钠属于_______(选填“易溶物”或“难溶物”)。
(2)60℃时,把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
(3)6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列式即可),倒出部分该溶液,从“量”的角度对比剩余溶液和原溶液。剩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比原溶液中溶质质量_______(选填“大”“小”或“相等”);剩余溶液中的______与原溶液相同。
(4)某溶液中含有硝酸钾和氯化钠,对该溶液进行如下操作:
①操作X的名称是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②有关说法正确是______。
A.滤渣一定含硝酸钾
B.滤渣一定含氯化钠
C.原溶液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D.滤液甲和滤液乙中都含有两种溶质
21. 煅烧10克碳酸钙并检验相关成分,根据实验过程填空。
(1)操作的名称是______。往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现象是_______。
(2)碳酸钙煅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灼烧后的固体中氧化钙是_______克。
(3)10克碳酸钙有a克钙元素,7.8克固体中含有b克钙元素,滤渣中含有c克钙元素。则a、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并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
(4)为确定滤渣的成分,还需要的一个信息是_______。
化学部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K-39 Ca-40 Mn-55
一、选择题(1-44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5-77每题均有1~2个正确选项)
1.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沸点 B. 熔点 C. 可燃性 D. 密度
【答案】C
【分析】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详解】A、物质的沸点属于物理性质,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熔点属于物理性质,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物质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物质的密度属于物理性质,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会造成酸雨的物质是
A. SO2 B. CO C. O2 D. N2
【答案】A
【详解】煤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故选A。
3. 生活中的白醋呈酸性,室温时,白醋的pH可能为
A. 3 B. 7 C. 10 D. 13
【答案】A
【详解】生活中的白醋呈酸性,pH<7,故室温时,白醋的pH可能为3。
故选A。
4. 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挥发 B. 过滤 C. 消毒 D. 吸附
【答案】C
【详解】A、挥发的过程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过滤的过程中只是将不溶物与水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消毒的过程中消毒剂能破坏细菌中的物质,从而使细菌失去活性,杀菌消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吸附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 木炭 B. 石墨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碳
【答案】B
【分析】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
【详解】A、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混合物,与金刚石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B、石墨和金刚石均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是化合物,与金刚石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是化合物,与金刚石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 对食品中各种“剂”的物质描述错误的是
A. 食盐作调味剂 B. 生石灰作干燥剂
C. 干冰作制冷剂 D. 氧气作防腐剂
【答案】D
【详解】A、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所以食盐作调味剂。A正确;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生石灰作干燥剂吸收某些物质中的水分。B正确;
C、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制冷,所以干冰作制冷剂。C正确;
D、氧气具有氧化性,是氧化剂,不能用作防腐剂。D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D。
7. 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A. 减少氧气的消耗 B. 提高煤的利用率
C.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 减少酸雨的形成
【答案】B
【详解】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其目的是增大煤和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
故选B。
8.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实验装置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A.关闭止水夹,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错误;
B.长颈漏斗伸入试管内的长度太短,关闭止水夹,液体无法倒流回长颈漏斗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错误;
C. 关闭止水夹,液体倒流回长颈漏斗,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正确;
D. 关闭止水夹,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错误。
故选C。
9. 关于1mol过氧化氢(H2O2)说法正确的是
A. 含1mol氧分子 B. 摩尔质量为34克
C. 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 含氢元素2克
【答案】D
【详解】A、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其中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B、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错误;
C、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2)≠1:1,错误;
D、1mol过氧化氢含氢元素质量=34g/mol×1mol×=2g,正确。
故选D。
10. 能表示如图细口瓶中水的“量”最适合的是
A. 1000g水分子 B. 100克水
C. 6.02×1023mol水 D. 1000毫升水
【答案】D
【详解】A、水分子是微观概念,不能体现在细口瓶上,故A不符合题意;
B、水质量需要通过计算得出,不能直观体现在细口瓶上,故B不符合题意;
C、摩尔是微观概念,不能体现在细口瓶上,故C不符合题意;
D、液体用量筒量取,则体积可以表示细口瓶中水的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灰水可以换成水
B. 尾气指产生的二氧化碳
C. 玻璃管中固体减少量小于石灰水增加量
D. 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然后通一氧化碳
【答案】C
【详解】A、石灰水验证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不能换成水,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无明显现象,故A错误;
B、尾气是指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碳不会污染空气,故B错误;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是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增加量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玻璃管中固体减少量小于石灰水增加量,故C正确;
D、实验时先通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爆炸,然后点燃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C。
12.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涉及的元素种类有三种 B.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 属于化合反应 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答案】C
【分析】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反应过程中有1个“”粒子没有参加反应,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
【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中涉及两种原子,即涉及元素的种类两种,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 1:3,故B错误;
C、根据微粒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每4个分子生成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错误。
故选C。
13. 硫在氧气中燃烧,描述正确的是
A. 化学方程式:
B. 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C. 反应过程中有两种氧化物
D. 1.5克硫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5克二氧化硫
【答案】B
【详解】A、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A错误;
B、反应前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选项B正确;
C、反应过程中只有二氧化硫这一种氧化物,故选项C错误;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1克硫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克二氧化硫,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14. 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是
A. 降温 B. 恒温蒸发 C. 加入该种溶质 D. 加水
【答案】D
【详解】A、若该溶液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时溶解度增大,溶液的组成未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若该溶液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降温时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降温不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B、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质量减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若溶液为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恒温蒸发不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C、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溶质质量变大,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若溶液为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后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加入该种溶质不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D、溶液中加水,溶质不变,溶剂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加水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符合题意。
故选D。
15. 碳还原氧化铜如图所示,判断该反应发生的现象是
A. 被加热试管的管口有无色液滴
B. 生成无色气体
C. 导管口冒气泡
D. 固体由黑色变红色
【答案】D
【分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氧化铜和碳高温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无水生成,试管口无无色液滴,或无色液滴可能是药品中所含的水蒸发后液化形成,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不能判断该反应发生,错误;
B、无法直接观察到有无色气体生成,可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判断有二氧化碳生成,从而判断发生了该反应。错误;
C、导管口冒气泡可能是加热时空气膨胀排出试管,无法判断发生了该反应。
D、固体由黑色变红色,说明已经生成了铜,可以判断发生了该反应。
故选D。
16. 天气瓶是有趣的装饰品,瓶中物质M在不同的天气会产生不同的晶体变化,现象如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天气瓶中物质是纯净物
B. 物质M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 物质M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D. 从晴天到下雪天的过程中,物质M溶质质量分数依次减小
【答案】CD
【详解】A. 天气瓶中含有水和M,属于混合物,错误;
B. 天气瓶中的压强保持不变,无法判断物质M的溶解度受压强变化的影响情况,错误;
C. 物质M在晴天时能完全溶于水,在阴天时有部分晶体析出,下雪天时析出的晶体更多,说明物质M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正确;
D. 物质M在晴天时能完全溶于水,在阴天时有部分晶体析出,下雪天时析出的晶体更多,从晴天到下雪天的过程中,溶解在水中的物质M不断减少,故物质M溶质质量分数依次减小,正确。
故选CD。
17. 取24.5克氯酸钾和一定量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收集一瓶氧气后停止实验,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生成氧气质量是(24.5-m)克 B. 生成氯化钾质量小于m克
C. 二氧化锰质量可能是8.7克 D. m可能是14.9
【答案】BC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4.5g+二氧化锰的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故生成氧气的质量大于(24.5-m)克,不符合题意;
B、剩余固体包括反应生成的氯化钾、二氧化锰、以及未反应的氯酸钾(如果氯酸钾未完全反应),故生成氯化钾质量小于m克,符合题意;
C、根据题给信息,无法计算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故二氧化锰的质量可能是8.7g,也可能不是,符合题意;
D、如果氯酸钾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但是剩余固体中还包括二氧化锰,故m不可能是14.9,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二、简答题
18. 人类生活在空气中,空气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
(1)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______,空气是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自然界中既有消耗氧气又有产生氧气的变化,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证。请分别写出你学过的一个消耗氧气和一个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雷电时,空气中产生少量臭氧气体,臭氧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元素的存在形态是_______(选填“游离态”或“化合态”),1mol臭氧分子的个数约为______个。
(4)我国承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
【答案】(1) ①. 氮气##N2
②. 混合物
(2) ①. (答案合理即可)
②. (答案合理即可)
(3) ①. 游离态 ②. 6.02×1023
(4)二氧化碳##CO2
【小问1详解】
根据空气中各组成的体积分数可知,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约是78%,所以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由于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所以空气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氮气或N2;混合物;
小问2详解】
消耗氧气的反应有很多,例如: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等合理即可;
产生氧气的反应也有很多,例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答案合理即可);(答案合理即可);
【小问3详解】
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的游离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的化合态,由于臭氧中的氧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所以氧元素的存在形态是游离态;
1 mol任何物质中含有个分子,所以1 mol臭氧分子的个数约为个;
故答案为:游离态;;
【小问4详解】
“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是指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达峰”与 “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其中“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或CO2。
19. 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将点燃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是______,由此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集气瓶中集满二氧化碳。
(2)按下表进行实验,分别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稀盐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I
块状大理石、10%HCl溶液
II
大理石粉末、10%HCl溶液
①两次实验中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是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曲线乙对应实验_______(选填“I”或“II”),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
③若用曲线甲对应的药品进行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合适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编号)
【答案】(1) ①. ②. 向上排空气法 ③. 燃着的木条熄灭 ④. 不能
(2) ①. 相等 ②. I ③. 实验I药品用的是块状大理石,与盐酸接触面积小,反应更慢,产生二氧化碳的时间更长 ④. B
【小问1详解】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将点燃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会看到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不能判断集气瓶中集满二氧化碳,应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熄灭则收集满。
【小问2详解】
①由图像可知,甲乙曲线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相等,故两次实验中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是相等的;
②曲线乙对应实验I,因为实验I药品用的是块状大理石,与盐酸接触面积小,反应更慢,产生二氧化碳的时间更长;
③由图像可知曲线甲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时间非常快,故曲线甲是实验II,药品是大理石粉末,合适的发生装置是B,因为大理石粉末与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迅速,装置B可以控制盐酸的滴加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还能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20. 依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氯化钠属于_______(选填“易溶物”或“难溶物”)。
(2)60℃时,把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
(3)6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列式即可),倒出部分该溶液,从“量”的角度对比剩余溶液和原溶液。剩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比原溶液中溶质质量_______(选填“大”“小”或“相等”);剩余溶液中的______与原溶液相同。
(4)某溶液中含有硝酸钾和氯化钠,对该溶液进行如下操作:
①操作X的名称是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②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滤渣一定含硝酸钾
B.滤渣一定含氯化钠
C.原溶液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D.滤液甲和滤液乙中都含有两种溶质
【答案】(1)易溶物 (2)蒸发溶剂或加溶质
(3) ①. ②. 小 ③. 溶质质量分数
(4) ①. 蒸发结晶 ②. A
【小问1详解】
通常把在室温(20℃)下,溶解度在l0g以上的物质称为易溶物,由图可知,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10g,为易溶物;故填:易溶物;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故把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蒸发溶剂或加溶质;故填:蒸发溶剂或加溶质;
【小问3详解】
,由图知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故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倒出部分该溶液,剩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比原溶液中溶质质量小;剩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溶液相同;故填:;小;溶质质量分数;
【小问4详解】
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升高,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并趁热过滤得到氯化钠,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即升高温度,蒸发水分,氯化钠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而硝酸钾仍在滤液中,所以操作X的名称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②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升高,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经蒸发结晶,并趁热过滤得到氯化钠和滤液甲,该过程中氯化钠可能完全析出或部分析出,滤液甲中可能有氯化钠,不能确定;经降温结晶得到滤渣硝酸钾(不一定有氯化钠)和滤液乙,滤液乙中可能含有氯化钠,不能确定。因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降温结晶后,滤渣中一定有硝酸钾,故A正确,符合题意;
B、滤液甲中可能不含有氯化钠,故降温结晶后,滤渣中不一定含氯化钠,故B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过程不能判断原溶液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滤液甲和滤液乙中可能都不含有氯化钠,只含有硝酸钾,只有一种溶质,故D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 煅烧10克碳酸钙并检验相关成分,根据实验过程填空。
(1)操作的名称是______。往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现象是_______。
(2)碳酸钙煅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灼烧后的固体中氧化钙是_______克。
(3)10克碳酸钙有a克钙元素,7.8克固体中含有b克钙元素,滤渣中含有c克钙元素。则a、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并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
(4)为确定滤渣的成分,还需要的一个信息是_______。
【答案】(1) ①. 过滤 ②. 溶液变红
(2) ①.
②. 2.8
(3) ①. a=b>c ②.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b,滤液为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其中含有部分钙元素,因此c (4)实验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小问1详解】
操作是将不溶物和液体分离,是过滤操作;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中加入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小问2详解】
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灼烧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减少了10g-7.8g=2.2g,即生成二氧化碳2.2g;设灼烧后的固体中氧化钙的质量为x
x=2.8g;
【小问3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克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a克等于7.8克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b克,氧化钙中加入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于水,所以滤渣中钙元素的质量减小,故a、b、c的大小关系是:a=b>c;
【小问4详解】
为确定滤渣的成分,还需要的一个信息是实验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要确定溶解的氢氧化钙的质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