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491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491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491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共10页。
安丘市第一中学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
1.(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阔绰(chuò) 拭去(shì) 颓唐(tuī)
B.腌臜(yān) 捯气(dáo) 荣膺(yīng)
C.醋栗(lì) 坎肩(kǎn) 魁梧(kuí)
D.盘桓(huán) 顷刻(chuò) 俯身(fǔ)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荤菜 惦记 一气合成 战战兢兢
B.侍候 径自 两肋插刀 如座针毡
C.伤疤 礼骋 不知好歹 不屑置辨
D.笔砚 涓涓 千钧之力 望眼欲穿
3.(2分)下面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肯思考、善于动脑筋的人常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人。
B.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美好家风的形成是漫长的,不可能一气呵成。
C.他每天对着家乡的方向张望,真到了望眼欲穿的境地。
D.这个老中医的医术非常高明,妙手回春,一个个病人从他那里病愈出院。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何满子长到大约四五岁左右,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B.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内造成的。
C.市委表示,要真正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D.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听着旁人的说笑和鄙夷的目光,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5.(2分)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B.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C.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D.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6.(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B.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C.“你也是我的小祖宗儿。”望日莲说:“来,我背着你。”
D.可怜儿来到杜家,一年到头天蒙蒙亮就起,烧火、做饭、提水、喂猪、纺纱、织布、挖野菜……等,夜晚在月光下,还要织席编篓子。
7.(2分)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争取是一种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选择是一种选择
②“要”是选择
③有比争取更重要的选择时
④“不要”也是一种选择
⑤放弃选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⑥退让也是一种选择
A.③⑥②④①⑤ B.⑥⑤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⑥①⑤ D.①⑥③②⑤④
8.(2分)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一文通过对孔乙己的几个悲惨生活片段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封建社会末期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科举的罪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B.《变色龙》一文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刻画,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
C.《溜索》一文表达了作者对马帮汉子们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困难精神的赞美,也表达出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美好品德。
D.《蒲柳人家(节选)》一文以时间顺序为主,中间用插叙表现人物,塑造了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贫济困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等形象,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二、综合题(共1题;共7分)
9.(7分)班级举行“走进小说”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2分)有同学搜集到下面一副对联,请你写出与该对联有关的小说人物和它的作者。
苦读礼义贫困潦倒,偷书谓之窃,理乃谬理;皓首穷经毕生辛酸,茴香散与童,多乎不多。
(2) (2分)其中有“话说小说人物形象”这一活动,请你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项目。
(3)(3分)同一部著作,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某同学搜集了两则与名著有关的材料,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评《红楼梦》)
材料二:这部书打动了各类读者,儿童们喜欢头两部故事,历史学家看出了当时英国朝政的侧影。思想家据以研究作者对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左派文论家摘取其中反战反殖民主义的词句,甚至先锋派理论家把它看作黑色幽默的前驱。而广大的普通读者则欣赏其情节的奇幻有趣,其讽刺的广泛深刻。这部书是游记、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又是试验性的小说。(王佐良评《格列佛游记》)
请阅读上面两则材料,针对《儒林外史》写一段探究性文字。字数200左右。
三、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13分)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0.(3分)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B.朕当去奢省费 去国还乡
C.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
D.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1.(3分)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君之患 前人之述备矣
B.犹割肉以充腹 能以径寸之木
C.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
D.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2.(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13.(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朕)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14.(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1分)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2) (3分)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3)(3分)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 (3分)小说第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3分)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15.(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 (2分)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分)文章第①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3)(3分)请概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3分)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
五、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6.(60分)任选一题作文。
⑴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⑵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张栻)
释义:巧于议论别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细行修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颓”应该读作tuí。
B.“腌”应读作ā。
D.“顷”应读作qǐng。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一气合成—一气呵成。
B.侍侯—侍候,如座针毡—如坐针毡。
D.礼骋—礼聘,不屑置辩—不屑置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异想天开:比喻想法离奇而不切实际。这里使用正确。
B一气呵成: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2.比喻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家风是思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里使用不恰当。
C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想念的迫切。这里使用正确。
D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成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成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成词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成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4.【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大约”或“左右”删掉其一;B.“主要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的主要原因”或“造成的”删掉其一;D.“鄙夷的目光”不能“听着”,“便听着旁人的说笑和鄙夷的目光”改为“便听着旁人的说笑,看着旁人鄙夷的目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答案】C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把手指头比作是胜利的旗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把无精打采地敞着的商店和饭馆的门比作是饥饿的嘴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磨得赛刀属于夸张。
D把几个纤夫比作是像正月十五的元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6.【答案】B
【知识点】顿号;冒号;引号
【解析】【分析】A感叹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B标点符合使用正确。
C冒号应该为逗号。
D省略号和等作用相同,应去掉省略号或去掉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平时学习和考试中经常涉及到的,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考试时一般会以填空和选择两种形式出现,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7.【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只要能确定那句话放在首位即可做出选择。这几句话围绕“选择”这个话题进行论述,和“争取是一种选择”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第③句,属于正反对比论证,故第③句应放在首位,接着把A的排序进行分析,确实前后连贯很自然。故排除BCD。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8.【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蒲柳人家(节选)》一文运用倒叙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9.【答案】(1)孔乙己;鲁迅
(2)活动1:小说人物画像比拼。
活动2:小说人物角色扮演。(活动设计要切实可行,符合班级活动特点)
(3)示例:《儒林外史》内容丰富,全文以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为中心展开。细细阅读,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关注点:有人认为其是一部“反孔批儒”“具有反儒倾向”的作品;有人对其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涌现出“连环短篇”说、“功名富贵”说、“时间顺序”说等看法;也有人觉得作者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对此应该加以批判。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见解表述;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1)从“贫困潦倒”“偷书谓之窃”“ 茴香散与童 ”“多乎不多”等词语可判断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孔乙己的经典事件就是“读书人偷书算是窃”;茴香豆分享给小孩吃,还教他们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
(2)题干要求“话说小说人物形象”这一活动,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项目。这其实是将经典作品进行演绎,可以采用分角色扮演的话剧的形式;也可采用小画家的参与,多作品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题干从鲁迅对《红楼梦》评价,到王佐良评《格列佛游记》,都说明了一个观点:同一部著作,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即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对《儒林外史》的主题评价有两种观点,有的认为是对封建礼教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揭露;有人认为只是调侃戏谑封建礼教下穷酸儒的悲剧命运,作者对其中的“品学兼优”的士大夫呈现的是一种欣赏的姿态。因此,这部书其实是带着阶级局限性的。
故答案为:
(1)孔乙己 鲁迅
(2)活动1:小说人物画像比拼。活动2:小说人物角色扮演。(活动设计要切实可行,符合班级活动特点)
(3)示例:《儒林外史》内容丰富,全文以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为中心展开。细细阅读,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关注点:有人认为其是一部“反孔批儒”“具有反儒倾向”的作品;有人对其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涌现出“连环短篇”说、“功名富贵”说、“时间顺序”说等看法;也有人觉得作者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对此应该加以批判。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重要人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具体而言是根据对联中的相应信息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中的活动设计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要体现出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感悟。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要熟读名著,把握名著的内容,体会名著的写作手法,要形成自己对名著的独特的阅读感悟。作答时要结合材料内容,提取材料的信息,结合平时的阅读体验进行回答。阐述时要紧扣名著的主题,语言流畅,观点明确。
【答案】10.C
11.B
12.C
13.①(我)让老百姓穿的吃的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哪里需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②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文本注释的识记和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文本注释的识记和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本题中:
A禁止;停止
B去掉;离开
C自从
D剥削;雕刻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本题中:
A的。
B用来;用。
C连词,表转折
D连词,就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C老百姓是偷盗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有贪得无厌,老百姓饥寒交迫,并不是没有廉耻观。ABD正确。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失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如(1)中的“故”“患”、虚词“之”,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4.【答案】(1)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2)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3)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
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4)第②③段详细描述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第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5)①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挖掘小说主题;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人物描写;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文章第④⑤段写王婆婆把弃婴带回家后,儿媳给她下最后通牒,老婆婆没办法只好寄居在一个拾荒老乡那儿;最后一段写王婆婆把剩余的捐款捐建了一所学校,但她还像原来一样拾荒。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2)结合前面情节中儿媳对弃婴的表现、这笔钱的来历及后面的情节揣摩王婆婆的心灵活动: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意对即可。
(3)本题要求从修辞或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语言,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话把王婆婆解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结合小说有关情节分析,王婆婆是靠拾荒一点一点才积攒了这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 ,而此时还在生病需要钱,王婆婆还是把它拿出来给孩子看病。因此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也表现了王婆婆善良的高尚品质。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这是对王婆婆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王婆婆是靠拾荒一点一点才积攒了这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 ,而此时还在生病需要钱,王婆婆还是把它拿出来给孩子看病。因此这里的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4)结合这篇小说的主旨分析情节详略安排的技巧,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第②③段详细描述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第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5)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分析,首先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有病就把孩子抛弃,这对父母可以说丢弃了做父母的责任;王婆婆把弃婴带回家后,儿子和儿媳拒绝收养弃婴,儿媳还以离开这个家相威胁,可见他们丢掉了善良;后来王婆婆的儿子媳妇想要用爱心款给自己买房子,可见他们又丢弃了淳朴等。
故答案为:⑴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⑵ 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⑶ 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
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⑷ 第②③段详细描述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第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⑸ ①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⑶此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详略安排技巧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
⑸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15.【答案】(1)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2)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3)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人的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4)鲁迅认为这两类人是可敬的: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对前一类人持认同态度的人。他把这两类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论证过程;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本文第一段在分析王羲之“临池学书” 和王献之十八缸水的故事后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2)议论文开头引用故事都有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再结合第一段的内容及本文论证的中心分析,第一段在引用“二王”的故事后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而且二王的故事也可做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分析论证思路的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结合本段论证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人的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4) 结合全文论证内容及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理解,这篇文章论证的是论点是: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这句话中,鲁迅把哪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表达对这两类人的赞誉,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前一种人有恒心,后一种人赞颂恒心。
故答案为:⑴ 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⑵ 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⑶ 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人的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⑷ 鲁迅认为这两类人是可敬的: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对前一类人持认同态度的人。他把这两类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是: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③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⑤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⑥引出下文论述。答题时要在理解议论文内容和论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16.【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一)这个标题对生活的一种再反思,即面对现实,我们可以认同,也可以不满,但是我们平时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这个题目运用了假设,就需要我们从现实的反面看待问题,表达情绪,从当下倒推回过去,当时间逆流,情绪反转时,考生对生活认识的深刻程度就表现出来了。“如果”后面可选的词语很多,可以是一个词:《那天,如果笑笑》,可以写一场冲突的产生与化解;可以是一个短语:《那天,如果一鼓作气》,可以写一次奋斗的历程;还可以是一个句子:《那天,如果我没有遇见你》,可以写一段难忘谊……有了发挥空间,就少了胡编乱造,也就多了“我手写我心”的真情作文。
(二)材料简短明了,虽是文言但有释义,降低了考生审读的难度。这依旧是具有哲理性思辨性材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思维的全面发展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抓关键词“议论别人”“省察自己”“小事”“严格要求自己”“不苛求别人”,考生比较容易得出的观点是——从小事做起,严于“省”己,宽以待人。文体上倾向议论文,若想出类拔萃,就要在论据、论证方法、议论语言等方面实现突破:论据力争典型、丰富、多元、富有时代气息;论证方法综合运用,摇曳生姿;语言要有理、有力、有文采。
【点评】(一)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写作时,首先要审题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不能错误的理解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再者,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二)本题考查写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最为常见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就是抓关键词或关键句。关键词或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论性语句。审题后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这篇作文。这篇作文适合写议论文,可以把题目作为论点,然后再用一些事例及名人名言来论证,注意写作时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说服力,论证要完整、严密,语言要准确,严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