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长沙南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2长沙南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
长沙市南雅中学2022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语文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这表现为轻形似、卑法度,提倡“即兴”“无意”的挥写,反对刻意求工;主张“意造”“观韵”“真趣”,追求一种字外有字、笔简意丰、半真自然、潇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这就使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谓“意造”“点画信手”即是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以意役法,以意生法,意即是法,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而对中、晚唐和五代期间敢于冲破法度束缚,富有创新和个性的书法家却给予了高度评价:“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谓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黄庭坚“韵”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沿续了晋代人物品评的“韵”意,采取“伯乐相马”的方法,遗其玄黄牡牝,直取风韵精神,超越人的形体美,看出其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另一种解释是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与王偁讨论黄“书画以韵为主”时提出的“有余意之谓韵”的见解。这个“余意”,即是要求书法要字外有字,通过艺术点画线条的结构组合形式,见出主体的内在世界来。这不仅要有音乐的美、节奏的美,更要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字。“学书须得趣……乃入妙”,“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的“趣”,是个更加内在的偏向主体性灵与意趣的东西,它带有“游”“玩”“戏”的特点。为了使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趣,他更加不计工拙,不受法度经典的束缚,对唐人书法的刻板、过于经意的批评也更为苛刻和不留情面。米芾以重“平淡”、尚“真趣”的审美标准,对唐代第一流的“尚法”大师贬了个痛快,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而对装休、沈传师等非一流书家却有激赏之意,认为他们的书法“不陷丑怪”,挥洒自然,有“真趣”。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滥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绌。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而提倡“丰意”“即兴”“无意”“无法”,重感性、灵气,尽兴自由的创造意识。他们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书法创作境界:本不求工而自工,无意于新而新意自生,有法而不为法缚,挥洒自如,神意完足,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摘编自傅合远《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材料二:古代书论中最早提出“意”概念的是东汉的蔡邑,他在《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蔡邑所说的“意”是指书法创作之前书家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西晋时期,“意”开始逐渐走向自觉形态,西晋文学家成公族在《隶书体》中说:“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他所说的“意”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灵领悟,强调学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王羲之则把“意”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要求书法创作要“有意”,表现书家的情意。至此,“意”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开始走向独立、自觉的道路。“意”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王僧虔《笔意赞》针对当时人们对“意”理解含糊不清,提出用笔之道和书法神采、书家个人情感表达等问题。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他开拓了“意”在书学理论中的含义,即作品的笔墨趣味。古代书论中“意”指思想感情的大概是从南朝齐梁间的陶弘景开始,他在《与梁式帝论书启》中赞扬其书曰:“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其“意”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意。至唐代,唐人之“意”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又强化书法的抒情功能。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说进一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进步。(摘编自孙倩《宋代书法“尚意”之“意”及其当代价值》)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法注重神与意,排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构思,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B. 苏轼推重颜、柳、杨三人,在于他们能跳出前人之窠臼,敢于“变古法”“出新意”,富有创新与个性,“不为世所汩没”,C. 黄庭坚书法创作,采用了“伯乐相马”之法,只重“韵”意,不论工拙,观其作品,可以感知他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D. “意”的概念并非宋人首创,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当时指书家创作前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并未涉及神采。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诗歌意境苍凉惆怅,书法也有感而作,用笔率性自由,这正是他“意造”主张的生动体现。B. 黄庭坚提出的“余意”见解,要求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其倡导“韵”的思想实质,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C. 米芾的“趣”,偏重主体性灵与意趣,带有“游”“玩”“戏”的特点,更为内在,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D. 南朝的王僧虔厘清了“意”的含义,陶弘景明确了“意”的思想感情指向,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宋代书法“尚意”观点的一项是( )A. 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B. 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C. 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D. 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 苏轼和米芾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依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羡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成了同桌。 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参加咱班上的篮球队!”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他如果要是再公开拿我的贫穷开心,我决不会对他客气的。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是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拍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划划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他妈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文本二:这束淡弱的折光(节选)路遥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我”在上高中之后,很快发现有比饥饿更严重的困难,既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B. “我”羡慕同班同学的幸运生活,但并不妒忌他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了“我”因极度贫困而产生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与骨气。C. 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着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D. 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期待,表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青年人所面临的困难,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7. 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B. 文本二表明,作者对拜金主义充斥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到特别失望,因此他希望用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C. 文本一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我”常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D. 路遥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过去那些特殊日子里的贫困生活,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8. “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如欲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国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及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农三家影响最深。B. 诏令作为古代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D. 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14. 请结合文本与《离骚》,简要概述贾谊与屈原二人相似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雟②,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④间。弊裘苏季子⑤,历国未知还。[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雟(xī),古郡名,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⑤弊裘苏季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所见之景,画面富有层次,由近及远,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B. 颔联描写了越雟与荆蛮的气候现象,沙尘飞扬,风雨交加,意在表现当地气候恶劣。C. 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雁衔芦草,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漂泊无依的现实处境。D. 全诗写山水,写边境,写雁猿,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用典等艺术手法表达复杂情感。16. 后人多用“沉郁顿挫”评价杜甫的诗风,清人吴瞻泰认为“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请结合吴瞻泰的观点简要分析这首诗如何体现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三)古诗文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撞、山涧轰鸣的惊险场面。(2)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过去一派繁荣景色反衬今日一片荒凉的景象,令人感叹。(3)李密用“_______,_______”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孤独寂寞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意义和激情,会导致对生命的伤害,是一种负面情绪,老、中、青、少都会受其害,但以老年为甚。( ),特别会使一些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经常处于 之中。老年人有孤独之痛,并非“中国特色”,而是“环球同此凉热”。英美等国都有相当比例的老人深受孤独的折磨,称其是老年人的一种“隐形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将孤独列为“比吸烟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降低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同时也需要社会改变老年人的观感。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不要把老人当成包袱, 地割断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同时,老年人也要 年龄包袱,不为“老”所累。人的生命是一个发展过程,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特有风景,要按老年和自身的特点,“闲里找忙”,做一些自己 的事,避免整天枯坐寂寞。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惶惶不安 毫不犹豫 扔掉 力所能及B. 芒刺在背 毫不犹豫 摒弃 得心应手C. 惶惶不安 不假思索 摒弃 力所能及D. 芒刺在背 不假思索 扔掉 得心应手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人有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就像身旁紧紧盘着一条毒蛇一样B. 老人有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就像一条毒蛇紧紧盘在身旁C. 像一条毒蛇一样,在老人身旁盘踞着精神上的孤独寂寞D. 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像一条毒蛇一样紧紧盘在老人身旁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同时也需要社会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B. 减少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同时也需要社会改变老年人的观感。C. 消除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发扬孝道,需要社会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同时子女也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D. 降低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发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社会也需要改变对于老年人的观感。(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网瘾到手机瘾,从玩游戏瘾、刷微博瘾、刷朋友圈瘾到① ,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② 。而在此轮短视频瘾中,有两大群体备受关注。一是未成年人群体。近些年,这一群体接触短视频的比例在不断攀升。新近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青少年模式使用研究”显示,70.8%的受访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或直播软件。③ 。放眼四周,看手机短视频看得不亦乐乎的老年人比比皆是。为什么看短视频也会上瘾?( ),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相对来说“更易攻陷”,因此短视频在青少年模式之外还应专门开发老年人模式,以有效保护这两大群体。还有人认为是因为短视频算法“算计太深”,专攻人性弱点,人们爱看什么就提供什么,让人很容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人认为看的人“意志薄弱,缺乏自控”B. 看的人“意志薄弱,缺乏自控”是一个主要原因C. 有人认为是因为看的人“意志薄弱,缺乏自控”D. 因为有人认为是看的人“意志薄弱,缺乏自控”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象征,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方正的汉字,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有无穷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比如“仁”,表示生而平等,传达出兼爱的精神,不断地为社会建设与发展赋予新的能量。研究发现,“和”“信”“众”“奋”“新”都是历代青年使用的高频汉字。请从中选取三个高频汉字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汉字,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