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十三:青春梦想(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十三:青春梦想(二),共10页。
【解密主题】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青春梦想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青春之歌(节选)杨 沫第二天大早,她就被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声音催醒了。那有节奏的雄伟的浪涛声,有力地诱惑着年轻的、对人生充满着幻想的林道静。她匆匆吃过看门老头端来的早饭,就一个人跑到海边去。早晨,天气晴朗,天边淡淡地飘着几朵白云,海水就像天色一样蔚蓝、明净,锦缎般闪着银色的光辉。远远的,就在这样平静的沉睡般的海面上,许多只挂着白帆的渔船随风荡漾。对着这雄伟辽阔的大海,林道静几天来紧紧压缩着的痛苦的心,渐渐舒展开来了。她站在一个小山的顶端,默默地对这些绮丽的景色望了一阵。接着出于一种年轻人好奇的冲动,使她跑下了山巅,向紧靠海边的一个个的红色小木屋奔去。一片平坦的海滩上,游泳者的笑声、闹声和娇声娇气的呼喊什么的声音,清晰地传到了她的耳朵里。这时,她才知道自己已经走进了有钱人避暑的海滨区。她站在稍远的一颗老松树下好奇地观望着。一群群的外国人和中国的少爷、小姐,穿着各式各样颜色鲜丽的游泳衣,有的躺在海滩上,有的好像白鹅张着两臂,嬉笑着扑到海水里。停在岸上的只有少数外国老太婆,和中国的太太们。她们撑着洋伞,有的还带着小狗,悠然地坐在铺着洁白被单的沙滩上,欣赏着海景、谈着闲话。还有一个女人把一杯白色的乳汁,可能是牛奶,倒在一只洁白的盘子里喂着小狗吃。忽然听见一个女人尖声地喊叫起来。她向那边一望,这是个年轻的中国女人,正跳着脚大声叱骂着什么人:“小挨刀的!洋伞这半天还没拿来呀!晒死人,你这小贱货赔得起命吗?”这时天色已将近中午,炎热的沙滩上,一个短衣女孩子正向这个骂人的女人跟前急步跑着。女孩子跑到女人跟前了,气喘吁吁地正把一把粉红色的绸伞递给她——啪、啪两个耳光打在女孩子的脸颊上……道静不看了,她扭身向回走。出来了这半天,该是回去的时候了。她的心情已经不如出来时那么轻松愉快。“绕过去!这里不能走!”突然,一个男子粗野的喊声把她吓了一跳。她抬头一看:山崖上矗立着一幢巍峨而富丽的洋楼,楼周围是一堵坚固的围墙。一个好像镖客模样的男人在围墙外雄赳赳地站着。他瞪着眼睛对闯到这儿来的道静挥着手,并且指指一旁墙上钉着的大木牌。道静站住脚,心里又气又恼。可是她还是好奇地随着镖客的粗大手指看了看那块华人与狗不得通过……她这时才看清一面美国国旗正在这幢楼前的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舞着。她向这木牌,向这旗杆和旗子使劲瞪了两眼,二话没说,扭头就走。“什么狗世界!外国人在中国耀武扬威……”她心里突然像堵上了一块铅板。她没有心绪再看下去,只想赶快回到杨庄。她大步走着:远远地望见有几个灰色的帐篷孤岛似的立在沙滩上,忽然,挨着帐篷的一块岩石后面传来了小孩子的哭声。道静惊异地听了一下,就急忙朝那里跑去。一个中年的、脸色好像黄蜡般的瘠瘦的女人,坐在一块岩石旁边的柳树底下,她一边给一个瘦小的婴儿喂奶,一边还拿着细绳补缀着破烂的渔网。孩子吃两口奶又哭起来,她不停地补。道静走到她跟前,她紧蹙着双眉,并不觉得有人在跟前。小孩吐出了奶头,哇的一声哭得更凶了。显然因为瘦弱的母亲没有奶水,饥饿折磨。像小柴棍一样的孩子。母亲一见这情景,把没有补好的渔网一扔,突然向张着小口干号子生起气来:“小要命鬼,你死!死!跟你那穷爹一起死去吧!老天爷呀!……”母亲猛头伏在孩子的脸上,轻声地啜泣起来了。她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想用手去扶起那个压在小孩胸上的头发蓬乱的头。小孩子是这样样瘦弱,大哭了两声就只能轻轻喘着,张着小嘴不出声了。女人受惊似的抬起了头。一看是个年轻的姑娘站在面前,她怔怔地望着道静嗫嚅“你……你……要干啥?”道静这时才听出这女人是山东口音,她的声音里带着惊慌和恐怖。女人两眼是枯涩的,好像鱼眼一样的暗淡。她呆呆地瞅着道静,半天才自言自语似的喃道:“俺老家是山东的。年景不好跟男人逃荒到这里。有人说在这里给洋人做工挣钱多,俺一家三口就来了……不到三个月,他……他给洋人盖避暑的洋楼,就,就摔死啦!……女人的手不动了,她直直地瞪大眼睛瞅着道静,木然的没有表情的神情,反而比哀哭更凄惨。“老家也回不去,要着饭,给打鱼的补网……”这女人喘了口气,轻轻摇晃着将要睡着的孩子,无力地说:“小姐,俺也活不长啦,孩子也快啦——病,没的吃……早知道,一家子死也死在老家呀。”“唉,死了好,省得活受罪。叫洋人、有钱人享福去吧!唉,小姐,您是避暑来的吗?"看,那边海滩上他们玩得多乐和呀。”“不,不是!”这女人最后的两句话,像针似的刺了道静一下子,她顾不得再说什么赶快走开了。破旧的帐篷,起伏的沙丘,咆哮的海涛,飒飒的杨叶,海滩上的小狗和洋伞,美丽得像仙宫一样的避暑别墅,别墅跟前“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木牌,……全闪电似的在她脑际旋转,她心慌意乱、急急忙忙地跑回了杨庄。【注】《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力地诱惑着年轻的、对人生充满着幻想的林道静”“由于一种年轻人好奇的冲动,使她跑下了山巅”,这表明此时林道静对大海的向往。B.“绕过去!这里不能走!”粗野的喊声刻画出了镖客模样的男人盛气凌人的形象,这使得林道静的心里“像堵上了一块铅板”。C.“唉,小姐,您是避暑来的吗?看,那边海滩上他们玩得多乐和呀”,表明这个女人把林道静看成了跟那边海滩上玩耍的人一样的人。D.“她顾不得再说什么赶快走开了”,面对凄惨的母子,林道静选择“逃离”,这是因为林道静觉得这个瘠瘦的女人对自己不友好。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淡淡的白云,蔚蓝、明净的海水,随风荡漾的渔船……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此时林道静内心的短暂欢愉。B.对海滩上的场面描写采取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既描绘了海滩上游泳、嬉闹的欢快场面;又突出描写了用牛奶喂狗的细节。C.选文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自如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D.选文通过林道静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故事情节,以林道静流动的视线带领读者感知小说中的一个个场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结合节选部分的情节,简要分析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4.请结合林道静到海边后内心变化过程,分析选文中林道静的形象特点。(6分)答: 【答案】1. D 2.C3.①小说描写了小柴棍一样的孩子与海滩上喝牛奶的小狗,像黄蜡般的瘠瘦的母亲与穿着各式各样颜色鲜丽的游泳衣的人们,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以及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②小说描写了别墅跟前“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木牌,反映了旧中国落后、饱受列强欺凌的社会现实。4.①看到海滩上避暑游泳的人群、小狗、洋伞和被打骂的女孩,林道静感到了世道的不公,她的心情不如出来时轻松愉快了,反映了林道静的正义感。②看到“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木牌后,林道静“向这旗杆和旗子使劲瞪了两眼,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反映了林道静的爱国情怀与反抗意识。③看到凄惨的母子,听到瘠瘦的母亲的讲述,林道静内心像被针刺了一下子似的,反映了林道静的怜悯之心。【解释】1.D D项错在“这是因为林道静觉得这个瘠瘦的女人对自己不友好”,曲解文意。2.C、C项错在“选文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小说主要是第三人称,没有选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提分锦囊】分析小说常用的叙事人称及表达效果 人称表达效果第一人称真实。表意更直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亲切。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现场回放】此练第2题C项,即考查了对小说叙事人称的判断分析,分析小说内容,可见主要是用了第三人称,所以选项说法错误。错题记录本 题号:错题类型:出错原因:第五十五练训练主题:青春梦想实际用时: 分钟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理应引领时代潮流。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之气。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材料四: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诗,立于礼,成于乐”。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B.“五四”文学的青春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C.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着密切联系。D.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并付诸实践,如孔子很重视“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李大钊的《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B.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C.审美教育的教育手段为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终极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D.审美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3.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的一项是(3分)( )A.“五四”时期的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当下社会上却渐渐刮起“阴柔之风”,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B.日前新闻爆出有学校和幼儿园老师为给自己的偶像应援,发动学生参与视频录制,启示我们警惕病态文化蔓延进校园,对青少年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C.北大毕业生卢新宁寄语学弟学妹: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表现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论据的角度进行阐述。(4分) 5.回望“五四”文化的青春审美心态,反观当前文化领域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请综合材料简析当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6分) 【答案】 1.C 2.D 3 .A4.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层次清晰;主要运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证明观点;论据典型丰富,说服力强。②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青春心态;然后引用权威言论、列举事实分别从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有别于古代士大夫文学的青年为文学创作主体、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家作品和青春风格的文学杂志命名等角度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5.①戒绝奢靡浮夸之风,防止“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拒绝迎合低俗口味,抵制不良文化侵蚀。②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优秀文化品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③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灵。④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⑤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⑥社会审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解释】1.C A项,“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说了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可见“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追求,不是宗教;“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是这种文学创作的宗旨,并非“宗教信仰”。2.D D项,“审美教育……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审美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可见不是将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而是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本身就具有情感感染的力量。3.A A项,“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说法错误。“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形容从“五四”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到当下社会刮起阴柔之风的现状,以偏概全,夸大其词。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从论证思路看,材料一开篇就提出了“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欢乐、光明、青春心态。然后分别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风格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这是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其次,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一采用了引用论证,比如“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等;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等;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古代文学与“五四”文学相对比,将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文学和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相对比。最后,从论据上看,材料一采用的论据并不单一,既有权威言论,又有事实依据,论据丰富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提分锦囊】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两步骤1.把握全文内容 厘清段落大意通读文本,对全文内容有大体的了解,阅读时要勾画圈点,标注关键词(情感态度倾向)、关键句(中心论点、分论点),在每个段落(或每个层次)找到一个关键句(即分论点),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厘清文章的段意、层意。2.分析结构特点,弄清内在逻辑重点分析勾画出来的顺序词、总结词等标志性词语以及起统领作用的领起句、起总结分析结构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在分析结构、厘清思路的过程中把握某一段落与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特点,某一段落中各分句间的结构和逻辑层次,从而准确把握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现场回放】此练第4题考查论证思路及手法。错题记录本 题号: 出错原因:人生智慧 在新的起跑线上接受挑战、积极进取,你将在生命成长上有更美好的经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一:命运共同,共13页。
这是一份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五:名著阅读,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四:红色基因,共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