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第19课《枣儿》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19课《枣儿》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页
    第19课《枣儿》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页
    第19课《枣儿》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9课《枣儿》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展开

    19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和方法。

    2.理解“枣儿”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全剧所用的象征手法。

    3.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上面图片,你一定会想到甜甜的枣子,然而文中讲的却是一位老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跟枣儿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教师板书课题:19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江苏靖江人。曾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代表作品《枣儿》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剧本》1999年第1期,略有改动。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家园,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在乡间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思念儿子;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盼望父亲。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中主要呈现了哪几个片段。

    (学生讨论,分析抢答。)

    学生1:片段一:老人给男孩捧红枣,老人回忆给儿子取名的经过。

    学生2:片段二:老人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

    学生3:片段三:男孩想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舍不得男孩离开。片段四:老人哄着男孩坐下,给男孩讲故事。

    学生4:片段四:老人哄着男孩坐下,给男孩讲故事。

    学生5:片段五:老人思念儿子,男孩哄老人开心。

    学生6:片段六:男孩放弃幻想,坦陈现实,老人与男孩互相安慰。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学生2:儿子只顾摘枣儿竟尿了自己一脖子。

    学生3:儿子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学生4:自己小时候偷吃枣而长出小枣树的故事。

    学生5: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一个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

    学生6: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教师追问: 老人的心情如何?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7:老人闪着泪花,对儿子的思念。

    学生8:老人沉默,对以往岁月的怀念。

    学生9:老人沉思,对故土的热爱。

    教师总结:可见,老人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6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1:请男孩吃枣。

    学生2: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

    学生3:摘枣给男孩讲故事。

    学生4:与男孩拉钩。

    学生5:发誓老人紧搂住男孩喂男孩枣吃。

    教师总结:可见老人对男孩子的疼爱、关爱,从侧面写出他对儿子的感情。

    3.从文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1:老一辈的农民形象:辛勤劳作,热爱家乡。

    学生2:老一代的长者形象: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下一代,念旧而又传统,对生活不失希望

    4.剧中的男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你对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1:把枣子留给父亲吃。

    学生2:喜欢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

    学生3: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

    学生4:温顺地扶老人。

    学生5:认真听老人讲故事。

    学生6:和老人拉钩发誓。

    教师追问:同学们,请结合上面的具体情节说说你们对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教师点拨: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学生: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5.结合上下文思考:剧中的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老人的儿子。他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预设2:男孩的父亲。他离开乡村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教师补充: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6.结合全文思考,“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层含义?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枣儿”是贯串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和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学生2:“枣儿”又是亲情的象征,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7.再读课文开头和结尾,两处引用了同一首童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

    教师点拨:这首童谣融入了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学生1: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开头,隐含了全文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

    学生2: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台前,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学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学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学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及人们对传统、精神家园的追寻。

    学生5: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同学们,本剧有许多精彩的台词饱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蕴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悟一悟吧。

    语句出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 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 人 (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老人说的这句话不是指树上的枣儿,而是指他的儿子,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亲情及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语句出示:

        (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学生朗读台词,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上面的语句有什么含义?请你们分析一下。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一语双关,指熟透晒干的枣儿,有指人老了

    教师补充: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话语中流露出老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语句出示:

    老 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学生朗读台词,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

    学生2: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感情。

    语句出示: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学生朗读台词,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比作迷路,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和精神家园的失落。

    语句出示:男 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语句出示:

    男 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

    来的。

    (学生朗读台词,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暗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思想,而遗忘了传统观念。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内容,这个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

    (学生朗读台词,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现代社会中,老人与孩子更需要关爱。现实生活中,老人与孩子缺少亲人的关心,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中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帮助他们。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点拨回答。)

    预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会少一些孤单和寂寞;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六、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 剧本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赋予“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表现了社会的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预设2: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要记着故乡亲人的深情呼唤!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全剧中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枣儿”展开的,结构和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预设2:运用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发生的一段交往,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及几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和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剧本情节、人物台词、剧本主题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但忽视了让学生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一方面是诵读,另一方面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学习剧本的真正用意,在课堂时间充足的前提下,应弥补此缺憾!

    【课后预习】

    1.预习《任务二  准备与排练》,熟悉本课内容,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预习本课,熟悉活动的准备流程。

    3.预习本课,熟悉如何进行戏剧的排练。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