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展开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共43分。1~17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18~20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2分)中学生小明对自己身体的相关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选项中符合实际的是(  )
    A.身高约为165mm
    B.脉搏一分钟跳动约70次
    C.正常情况下体温约为42℃
    D.质量约为50g
    2.(2分)“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写的一首诗。其中“卧看满天云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船 B.岸边
    C.岸边的树 D.天空飞翔的小鸟
    3.(2分)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二人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比甲短
    C.通过相同的路程,乙用的时间多
    D.运动4s后,甲、乙相距一定是5m
    4.(2分)下列常见的声现象中,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
    A.将耳朵紧贴桌面,轻敲桌子,听到清晰的敲桌声
    B.潜泳者能听到河岸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C.站在小溪边能听到溪水“哗哗”流淌着的声音
    D.打电话时从手机中听到对方的回复声
    5.(2分)依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学校师生属于应检尽检人员。当听到老师用扩音器通知大家做核酸检测时,我们能够分辨出是某位老师的声音,这主要利用了声音的(  )
    A.速度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6.(2分)下列关于声音的利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超声波清洗眼镜 B.收听广播
    C.倒车雷达 D.大象间的交流
    7.(2分)石家庄是全国文明城市,公民应该控制噪声,下列做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二环路设置隔音屏障 B.公路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C.学校周围禁止鸣笛 D.工人戴隔音耳罩
    8.(2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9.(2分)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
    ①湖中的冰化成水
    ②草叶上晶莹的露珠
    ③树叶上的霜
    ④落在地上的雪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30°,若要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垂直,则下列操作可以实现的是(  )

    A.平面镜方向不动,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15°
    B.平面镜方向不动,入射光线逆时针旋转15°
    C.入射光线方向不动,平面镜顺时针旋转15°
    D.入射光线方向不动,平面镜逆时针旋转30°
    11.(2分)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
    B.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
    D.为了使成像更清晰,需要在明亮的环境中完成实验
    12.(2分)下列光学现象中与“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用放大镜看地图
    B.柳树在河面的倒影
    C.池水看起来“变浅”
    D.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折断了
    13.(2分)让甲、乙两个透镜正对平行光,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透镜对光线都是会聚的
    B.甲透镜对光线是会聚的,乙透镜对光线发散
    C.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D.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14.(2分)小红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第一次实验时将蜡烛和透镜放在如图所示位置(光屏未画出),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然后再移动蜡烛、光屏继续进行实验,当蜡烛在30cm刻度处时,光屏上得到一个相同大小、清晰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第一次实验得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第一次实验的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D.将蜡烛从图中位置向25cm刻度处移动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在逐渐变小
    15.(2分)如图所示是正常眼睛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是观察远处景物的光路图
    B.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C.近视眼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
    D.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
    16.(2分)我们经常说铁比棉花重,实际上是比较的以下哪个物理量(  )
    A.硬度 B.质量 C.体积 D.密度
    17.(2分)如图甲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a、b、c三种液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三个烧杯从左至右装的液体依次是(  )

    A.c、b、a B.c、a、b C.b、c、a D.b、a、c
    (多选)18.(3分)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是冰,丙是水蒸气
    B.由甲到丙的过程是凝固,需要放热
    C.由乙到甲的过程是液化,需要放热
    D.人工降雨时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丙到乙过程相同
    (多选)19.(3分)下列光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射到棉质衣服上会发生漫反射
    B.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屏幕是光源
    C.甲同学从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也可以从该平面镜中看到甲同学的眼睛
    D.强烈的光照射在玻璃幕墙时,会发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
    (多选)20.(3分)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密度(kg/m3)

    1.0×103
    酒精
    0.8×103

    0.9×103

    2.7×103
    A.1kg蜡块切去一半后密度不变
    B.0.5m3铝的密度为1.35×103kg/m3
    C.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
    D.质量相等的纯水和酒精,酒精体积是纯水体积的1.25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1.(4分)小明在早晨6:40从石家庄出发乘坐高铁去北京观看冬奥会,8:10到达北京西站,全程297km,此过程中高铁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km/h;高铁行驶过程中,以车厢外的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2.(4分)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然而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关于地震的发生,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人听不到的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产生。
    23.(4分)2022年6月4日,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开始加注燃料推进剂,于6月5日圆满完成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运载火箭燃料推进剂选择密度小的气体燃料,采用压缩体积和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可以装载更多燃料;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在火箭上涂一种特殊材料,该材料发生的物态变化均需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避免烧坏火箭。
    24.(4分)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会投下影子,而且从早到晚影子的方位在不断地改变着。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时钟”——日晷,它是利用影子是由    形成的原理来计时的;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呈现的各种颜色,都是由红、   、蓝色光混合而成的。

    25.(4分)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镜头,投影仪内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    ,使像能够投射到屏幕上。
    26.(4分)甲、乙两个铁制实心圆柱,它们的质量之比为3:4,则甲、乙两圆柱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   ,甲、乙两圆柱的体积之比V甲:V乙=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0分,共20分)
    27.(10分)小张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待温度升至40℃左右,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

    (1)图甲所示的加热方式叫水浴法,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
    (2)图乙中小张同学关于温度计读数方法的不当之处是    。
    (3)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该物质的温度是    ℃。
    (4)小张同学绘制出此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丁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为    ℃。
    28.(10分)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某液体的密度,进行了以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调节天平平衡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    。
    (2)正确调节好天平后,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15g,再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g;接下来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3)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    (选填“偏大”或“偏小”),其原因是    。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13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9.(6分)回声是由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当障碍物离声源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时间(大于0.1s)再回到耳畔,我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来;当障碍物离声源较低近时,声波很快就反射回来了,人们就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别开来,而只能听到一种声音,且听起来响亮。(声音速度为340m/s)阅读后请回答:
    (1)要将回声与原声区别开来,发声体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提示:声音来回的时间按0.1s计算)
    (2)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呐在水中传播速度1500m/s,考察船上的声呐发出声音1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
    30.(7分)小明有一个质量为158g、体积为30cm3的空心铁球。求:(已知ρ铁=7.9×103kg/m3,ρ冰=0.9×103kg/m3)
    (1)铁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2)将铁球的空心部分充满冰后的总质量。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共43分。1~17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18~20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解答】解: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70cm=1700m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健康人的脉搏1min跳动60﹣75次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C不符合实际;
    D.成年人质量在65kg左右,小明质量略小于此数值,在50kg=50000g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2.【解答】解:在本题中船是向东运动的,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即“云与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诗人以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3.【解答】解:
    A、根据图象可知,甲、乙通过的路程与时间都成正比,因此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C、根据图象计算出:v甲==2m/s,v乙==m/s,则v甲>v乙,
    由v=可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比甲短,通过相同的路程乙用的时间多,故BC正确;
    D、运动4s后,由图象可知,运动的路程s甲=8m,乙运动的路程s乙=3m;
    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若两位同学的运动方向相反,运动4s后甲、乙相距的路程为:s=s甲+s乙=8m+3m=11m;
    若两位同学的运动方向相同,运动4s后甲、乙相距的路程为:s=s甲﹣s乙=8m﹣3m=5m;
    所以运动4s后,甲、乙相距不一定是5m,故D错误。
    故选:D。
    4.【解答】解:A、将耳朵紧贴桌面,轻敲桌子,听到清晰的敲桌声,是通过固体进行传播的,故A错误;
    B、潜泳者能听到河岸边“劈里啪啦”的鞭炮声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液体)进行传播,故B正确;
    C、站在小溪边能听到溪水“哗哗“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故C错误;
    D、打电话时从手机中听到对方的回复声,是通过电磁波进行传播的,故D错误。
    故选:B。
    5.【解答】解: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分辨出是某位老师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D。
    6.【解答】解:A、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收听广播,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C、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D、大象间的交流,因为大象的利于次声波相互交流,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故选:A。
    7.【解答】解:A、二环路设置隔音屏障,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公路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噪声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学校周围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工人带隔音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8.【解答】解: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故选:D。
    9.【解答】解:①湖中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
    ②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③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④雪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故选:D。
    10.【解答】解:入射光线跟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所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
    因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垂直,所以入射角为×90°=45°。有下面两种方法使入射角等于45°:
    (1)平面镜方向不动,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15°;
    (2)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入射光线方向不动,平面镜逆时针旋转15°。
    故选:A。
    11.【解答】解:
    A、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蜡烛A一侧能看到蜡烛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A错误;
    B、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
    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也远离玻璃板,故C错误;
    D、因蜡烛是点燃的,所以适合在较黑暗的环境下才可看清蜡烛的像,能保证实验效果,故D错误。
    故选:B。
    12.【解答】解:“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A、用放大镜看地图,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柳树在河面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池水看起来“变浅”,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折断了,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解答】解:图甲光斑的中间比较暗,图乙中间出现亮斑,所以甲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乙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故C正确。
    故选:C。
    14.【解答】解:A、由图示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当蜡烛在30cm刻度处时,蜡烛与凸透镜镜的距离为20.0cm,即物距为20.0cm,此时光屏上得到一个相同大小、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故A正确;
    BC、在第一次实验时将蜡烛和透镜放在如图所示位置,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故BC正确;
    D、将蜡烛从图中位置向25cm刻度处移动的过程中,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光屏上的像在逐渐变大,故D错误。
    故选:D。
    15.【解答】解:A、眼球的晶状体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的,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则甲图是观察远处景物的光路图,故A正确;
    B、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凸透镜,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故B正确;
    C、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故C正确;
    D、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故D错误。
    故选:D。
    16.【解答】解:通常所说的“铁比棉花重”是指单位体积内铁的质量比棉花大,即铁的密度比棉花大,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解答】解:如图乙,取相同体积的三种液体,可得质量关系ma>mb>mc,由ρ=可知ρa>ρb>ρc;

    在图乙中,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而ρa>ρb>ρc,由V=可知Va<Vb<Vc,
    所以左边烧杯液体为b,中间为c,右边为a,
    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b、c、a。
    故选:C。
    18.【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是水,水吸热汽化变为乙,所以乙是水蒸气,故A错误;
    B、水蒸气放热凝华变为丙,所以丙是冰,由甲到丙的过程是凝固,需要放热,故B正确;
    C、由乙到甲的过程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
    D、人工降雨时干冰发生升华现象,丙到乙是升华现象,物态变化与丙到乙过程相同,故D正确。
    故选:BCD。
    19.【解答】解:A、光照射到一般衣服上,反射光线会射向各个方向,因此发生的是漫反射,故A正确;
    B、投影屏幕本身不能发光,我们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屏幕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故B错误;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甲同学从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也可以从该平面镜中看到甲同学的眼睛,故C正确;
    D、巨大的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当光照射到它们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能量强亮度大,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光污染,故D正确。
    故选:ACD。
    20.【解答】解: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无关。故1kg蜡块切去一半后密度不变,故A正确;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无关,所以0.5m3铝的密度仍然为2.7×103kg/m3,故B错误;
    C.固体的密度一般比液体的密度大,但是也有固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的,如冰的密度就比水的密度小,故C错误;
    D.根据ρ=可得V=,则质量相等的纯水和酒精,酒精体积是纯水体积之比为====1.25,即酒精体积是纯水体积的1.25倍,故D正确。
    故选:A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1.【解答】解:(1)高铁行驶的时间:t=8:10﹣6:40=1.5h,
    则高铁行驶的平均速度:v===198km/h;
    (2)高铁行驶过程中,以车厢外的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与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198;运动。
    22.【解答】解: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地震发生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人听不到的次声波产生。
    故答案为:真空不能传声;次声波。
    23.【解答】解: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采用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燃料液化;
    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成液体随后汽化成气体,熔化和汽化均需吸收热量,从而避免烧坏火箭。
    故答案为:降低温度;吸收。
    24.【解答】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形成影子,日晷就是利用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原理来计时的;
    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呈现的各种颜色就是由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绿。
    25.【解答】解:(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通过镜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投影仪中的平面镜可以将透镜会聚的光反射到屏幕上,起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或改变光路)的作用。
    故答案为:凸透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6.【解答】解:由题知,甲、乙两个实心圆柱都由铁制成,则甲、乙两圆柱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1:1;
    根据ρ=可得V=,则甲、乙两圆柱的体积之比:==×=×=3:4。
    故答案为:1:1;3:4。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0分,共20分)
    27.【解答】解:(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使物体受热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根据分析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而图乙中明显视线未与液面相平。
    (3)由图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46℃。
    (4)由图丁分析1.5min﹣4.0min之间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故海波为晶体,则可得到海波的熔点即为此段时间的温度47℃,凝固点也为47℃。
    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慢;(2)视线未与液面相平;(3)46;(4)晶体;47。
    28.【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调节天平平衡过程中,游码不在零刻度处,所以错误操作是调节天平平衡螺母前,游码没有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2)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0g+10g+2g=32g,
    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液体=m﹣m'=32g﹣15g=17g,
    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20mL=20cm3,
    液体的密度:ρ===0.85g/cm3=0.85×103kg/m3。
    (4)由于烧杯中的液体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导致烧杯中液体的体积测量值偏小。
    故答案为:(1)调节天平平衡螺母前,游码没有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2)32;0.85×103;(3)偏小;烧杯中有残留的液体。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13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9.【解答】解:(1)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来。
    所以人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的最短时间为0.1s,则人的声音传到障碍物的时间:
    t=×0.1s=0.05s,
    由v=可得,人到障碍物的至少距离:
    s=vt=340m/s×0.05s=17m;
    (2)声音从水面传到水底的时间:
    t=×1s=0.5s,
    则这里的水深:
    h=v′t′=1500m/s×0.5s=750m。
    答:(1)发声体至少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7m;
    (2)水的深度为750m。
    30.【解答】解:
    (1)已知ρ铁=7.9×103kg/m3=7.9g/cm3,
    由ρ=可得158g铁的体积:
    V铁===20cm3,
    则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V﹣V铁=30cm3﹣20cm3=10cm3;
    (2)已知ρ冰=0.9×103kg/m3=0.9g/cm3,
    将铁球的空心部分充满冰后,冰的体积:V冰=V空=10cm3;
    冰的质量:m冰=ρ冰V冰=0.9g/cm3×10cm3=9g;
    充满冰后铁球的总质量:m总=m+m冰=158g+9g=167g。
    答:(1)铁球空心部分的体积10cm3;
    (2)将铁球的空心部分充满冰后的总质量为167g。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3/12 16:24:38;用户:19321966032;邮箱:19321966032;学号:46015917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