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共26页。
思考 :与唐朝前期相比,北宋的版图有什么变化?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 立崛起与并立壹壹·崛起与并立政权并立:一个国家历史上形成多个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并存的局面。阅读课本P33-36,完成表格:1、梳理辽、北宋、西夏政权概况汉960年赵匡胤东京(今河南开封)契丹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兴庆(今宁夏银川)党项11世纪前期元昊契丹族的崛起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中原汉人避乱契丹族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和生活方式。契丹已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建造房屋、城邑。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 ——(宋)苏颂《契丹帐》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生活为主。社会发展:从游牧到定居壹·崛起与并立北宋初年,党项族仍向北宋称臣。后因宋削减藩镇兵权,引起李氏不满,准备自立门户。党项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唐朝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后投降唐朝,被赐李姓。壹·崛起与并立汉族960年赵匡胤党项族11世纪前期1038年元昊A契丹族10世纪前期916年耶律阿保机B2、根据辽、宋、夏三政权的方位画出其空间分布示意图。C战争与和平贰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 ——【宋】1. 北宋与辽的和战燕云十六州贰·战争与和平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宋攻辽失败,采取防御政策保持友好和平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任务1:阅读课本,找出北宋前期与辽的关系战战战和辽北 宋寇准攻:守: 任务2: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视屏和课文35页,向老师作个战争报告吧!辽北 宋寇准澶州(古称澶渊)宋真宗时期攻:辽守:北宋 寇准、宋真宗 任务2: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视屏和课文35页,向老师作个战争报告吧!宋打退辽军,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1)内容:2)作用: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盟约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澶渊之盟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辽虽俨然成为北方一个大国,但与宋军交战,孤军深入,不占优势。况且早年间辽先祖即已认定和汉政策是明智之举。 ——《浅谈辽史》文本解读结合材料,说明北宋打了胜仗还要签订盟约的原因。材料一: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百姓承担。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材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于戈。总之,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双方利: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利: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对宋弊:“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根据材料客观评价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影响)对辽:既使辽兵安然脱险,又得到“岁币”农业产品、手工业制品、奢侈品等矿物丝织品 牲畜和土特产品等(雄州榷场)宋辽输出商品对比表(宋辽之间)每年贸易总值,仅河北地区,就逼近百五十万贯,对宋来说,每年可以获得四十余万的利润。而这种利润的收益,大致可以补偿宋在岁币上所受的损失......使两国的经济关系,借此保持一定的平衡。———张亮采:《宋辽间的榷场贸易》阅读教材,说出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概括北宋与西夏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立国时间短,受人力、物力限制,西夏因战争遭到损失,人民困苦。宋夏和议西夏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材料一:1044年宋夏双方订立和议,和议规定: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材料二:《宋史》载:"西夏自景德四年,始于保安军地置榷场,以缯帛、罗绮等易驼马、牛羊、玉等,以香药、姜桂等易蜜蜡、毛褐、羱羚角、柴胡、红花、翎毛等。"2. 西夏与北宋的和战交融与发展叁合作探究结合所学和材料,谈谈辽、西夏与北宋在交往、碰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文字西夏文字西夏货币契丹货币辽墓出土煮茶图辽文官像西夏贵族宋代官员像 北宋、辽、西夏榷场交易输出商品对比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从宋使辽的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幽州(辽燕京)“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有罽宾、肃慎、卢龙等坊,并唐时旧名”,“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结合所学和材料,谈谈辽、西夏与北宋在交往、碰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辽宋夏金时期,我国境内的各政权同周边各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我国各族形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为元朝的大一统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拓展提升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榷场贸易兴盛民族相处方式有战有和,但民族关系还是以和为主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发展你如何看待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小结促进民族大交融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战和澶渊之盟宋夏和约澶渊之战宋夏战争课后作业钱穆曾感叹: “中华文化不仅由中国民族所创造,而中华文化乃能创造中国民族,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民族。”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知识拓展民族交流和融合的五种方式:(1)民族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2)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4)友好往来(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3)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5)并立对峙(辽、西夏与北宋;金、蒙古与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