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的分类,小马过河,按题材,写作手法的分析,语言风格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古诗)
古体诗
按体裁
乐府诗
近体诗
绝句
律诗
七言绝句
五言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词
小令散曲套数剧曲
曲
(一)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广义的古体诗指唐代以前各种诗歌体裁,这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陶渊明的诗歌等,还包括唐及唐代以后文人仿古的诗作,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比如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这些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 “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狭义的古体诗,仅指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
(二)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归纳起来,近体诗的特点有四个:①句数固定;②押韵固定;③讲究平仄;④讲究对仗。这四点也是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三)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南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则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宴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式样。
因为配合歌唱,所以最初称曲、曲子词,又因长短不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又因为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诗余” 词根据长短的不同及乐调的变化,一般来说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也叫慢词,91个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字数差别是很大的。
词须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词牌和标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宋词有婉约与豪放两个主要流派。
(四)曲,原是音乐名称,与词有密切关系。一般说的“曲”是指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它包括散曲(可唱的短句)和剧曲(又称杂剧——用于表演的剧本)两部分。我们这里介绍的是散曲,是广义上的一种诗歌。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
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是清唱曲,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由多支曲子组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曲牌名,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小马过河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 诗。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 联和 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阮郎归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西江月 黄陵庙 (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按题材
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哲理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些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静平淡的意境。用“采薇”“东篱”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借指隐居生活。
山水田园诗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或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
(二)羁旅行役诗 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这类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归雁、圆月、客船、天涯、他乡、孤灯、无眠、晚钟、醉酒、凄风、苦雨、慈母”等,眼中所见、耳中所闻,
勾起心中所感,触发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抒发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鉴赏时应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三)送别诗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光彩照人、不可小视的奇葩,这就是以别离为题材的诗歌,称作“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常用的意象有杨柳、长亭、江水、酒、芳草等。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柳树成为诗歌中送别时的典型意象。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用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
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等。送别类意象常常表达送别时怨别、怀远、壮行等情思。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或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或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生动的画面中蕴涵情怀。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是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边塞征战诗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些诗人,他们的作品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他们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常用意象有投笔、长城、楼兰、羌笛等, “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指
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夜上受降
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诗人通过此类意象表达对战争的各种感受。 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
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这些诗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边塞征战诗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鉴赏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自己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是不相同的。
(五)哲理言志诗 哲理诗,就是用诗歌来说理,在宋朝成熟并盛行。诗人借助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
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如果一首诗虽有形象但无哲理,当然不是哲理诗;反之,如果理过其辞,形象全无,只是干巴巴的说教,那更不能算是哲理诗。真正以“理趣”而为大家所喜爱又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是那些善于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揭示某种生活真理的诗歌。
言志诗,主要是咏物言志。诗人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心志。有咏蝶、咏蝉、咏蜂,有咏松、咏梅、咏莲……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
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通过此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人生际遇的感慨。或赞叹,或讽刺,或寄寓美好愿望,或表达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哲理。阅读时不仅要把握主客体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形神方面的相似之处。
(六)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咏史诗,在唐代十分盛行,出现了杜牧、刘禹锡等卓有成效的咏史大家。 诗中借古人、古事、古迹抒发比较复杂深厚的感情。由于对国家、人生、个人遭遇有种种感触,而这种感情在当时又不便明说,便借史来抒发感情。用古事来对比今事,用古人来对比今人,或者以古事喻今事,以古人喻今人,喻自己,借对古事的看法来表达对今事的
看法,借古人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怀古的目的不是批评时政、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知己的志向抱负。 所以,阅读和欣赏怀古诗词,就要透过“古史”的信息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处境、经历、遭遇,用比喻和对比找出古今之间的联系,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去体会诗人在史中对今事的寄托和情感的抒发。
精囊妙计 读诗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读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很多时候,通过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诗歌的内容。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看是送别诗,《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看就是咏史怀古诗,知道了内容心中就有底了。
读作者:如果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也会给阅读带来便利,因为我们熟悉他的风格,熟悉他的诗歌经常表达的情感。 读意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就是寓“意”之“象”。客观的事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
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成了浸透着主观情意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各类诗歌的常用意象。
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读感情:诗中有些词语和句子会直接透露诗人的感情,我们不能忽视。 读注释:注释会提供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信息。
小马过河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读题目、读作者、找意象,确定这是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田野外面,
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强调了“出”。 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这是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赏析思路是:①弄清句义,选出诗眼;②回归原诗,联想描述;③点明作用,或说烘托某种意境,或说表达某种感情。结合语境解释这两个字的含义,再从表达效果、表达感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 明,明亮夺目。写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出,呼之欲出,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青翠,呼之欲出,更加富有层次。 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问考查大家的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怎么把自己读懂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并且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方法:时间、地点、人物、画面。 第二问,“好处”,从内容、形式、感情三方面作答。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内容: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形式: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静中有动,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巩固一下对咏史怀古诗的理解: 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黄笔标注的地方是鉴赏咏史怀古诗常会用到的语言。)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道题的第一问是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考生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杜鹃的典故,杜鹃在中国象征着什么?比如课内学习的“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当然如果能回忆起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就更好,那就很容易理解杜鹃的啼叫声类似于“不如归去”。
第二、三问是考查对诗歌词句、思想感情的理解,但实际上,这也是建立在对“杜鹃”意象的准确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答: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从题目便可判断出来。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生活及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1)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 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了酌酒、离声两个意象。 离声指离歌,多在送别时演奏,曲调缠绵悱恻。诗人虽吩咐不必演奏,但他内心的悲哀已在这句话中流露出来。
①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 ②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的环境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
答: ①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是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后一句“莫教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地表明了诗人的心态。 ②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荡,在这样的环境下为诗人饯行。 和谐。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实质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①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②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难得其要领,而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答: ①诗中寓含哲理: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 ②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好处: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诗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藉,堪称咏物诗中之佳作。
答: 第一问的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三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手法的分析
抒情手法(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有别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
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 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 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小马过河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 李益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 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② 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③ 芦管:即芦笛。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答: 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解说: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直抒胸臆。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纵观全诗,可从诗中尤其是“笛管”和“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然后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回答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诗先正面描写,写色——如霜的月光下雪一般的沙漠;再写声——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笛管声。如此烘托、铺垫,最后直抒胸臆。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
正如李渔所说:“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也就是说,景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了解到这一点,在诗歌鉴赏中便要抓住景物,透过景物的种类、色彩、光线等等因素顺藤摸瓜,揣摩诗人的感情。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小马过河
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分析解说: 先看景物: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景物特点:春日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生机勃勃。 诗人感情:春日盛景,却着以“自落”“空啼”,联想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分析,可以推知诗人感情,是在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山路的荒寞寂静,空有美景却无人问津,透出伤春凄凉之情。
(三)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在表达自己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事物的咏叹中,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描摹之中,从而收到蕴藉含蓄的艺术效果。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然后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不同于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小马过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活,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
答:1.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答:2.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修辞手法(一)比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他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就是比喻。比喻包括本体(被描写的事物或说明的道理)、喻体(用来描写的事物或说明的道理)、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根据本体和喻体的不同关系以及喻词的异同和隐现情况,可以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词都不出现)三种类型。
比喻的作用在于,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说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分析比喻的作用分三步走:第一,明确把什么(本体)比做什么(喻体);第二,结合诗句分析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浅显易懂地阐述了什么道理;第三,诗人借此表达什么感情。
小马过河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分析柳诗: 第一步,明确本体喻体:本体“海畔尖山”,喻体“剑芒”,把海畔尖山比作剑芒。 第二步,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身处贬谪之地,海畔尖山给诗人造成的无法逾越的阻隔。 第三步,表达的感情:诗人思念家国的“愁肠”被利剑般的尖山阻断的痛楚。
(二)拟人 把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或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来写,就是拟人。事物本来是不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使用表现人的这些特性的词语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这是拟人的一种形式。让人和事物对话,或让事物用人的语言说话,也是拟人常常采用的形式。
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把事物写得生动活泼,使读者感到亲切有趣,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有助于抒发作者的强烈的感情或喜爱或憎恨或讥讽等;有利于创造浓郁的气氛,表现主题。
分析拟人的作用分三步走:第一,抓住表现人的感情特性的标志性词语,明确拟人的事物。第二,结合诗句分析拟人的作用,生动活泼地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第三,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小马过河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分析解说: 第一步,找标志性词语:杜诗中的“相倚恨”“回首”,杨诗中“犹愁热”“低面深藏”赋予荷花人的特性,可见是拟人的手法。 第二步,拟人的作用:杜诗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落日轻烟中绿荷背风相倚的姿态,色调不是那么明快,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伤感。杨诗细致地
刻画了荷花畏热掩藏在翠叶中呈现的娇羞之态,使全诗显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 第三步,诗人的感情:杜诗前两句所写景物,其后两句用绿荷“恨”的心态和“背西风”的动作,暗含了诗人之恨,表露了诗人伤感不平之情。杨万里表露了对荷花的怜爱喜悦之情。
答: 拟人修辞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三)夸张 夸张指的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夸张包括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 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等方面言过其实,是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等方面言过其实,是缩小夸张。事物的出现有先后顺序,把后出现的说是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是超前夸张。例: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突出形象特征,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唤起人们的联想,从而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用以抒情则能使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分析夸张的作用分三步走:第一,明确被夸张的事物。第二,结合诗句分析夸张的作用,强调或突出了事物哪一方面的特征。第三,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马过河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分析解说: 第一步,明确被夸张的事物:对岳阳楼之高加以夸张。 第二步,夸张的作用:“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恍如置身仙境,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第三步,诗人的感情:看诗下注解,此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所作。 推知诗人的心情该是喜悦的。再结合整首诗来看,“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两句,就更可以断定诗人心情很好,兴致极高,举杯畅饮,醉眼蒙眬中幻想联翩,便有了“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奇妙感受。所以这两句抒发的是诗人遇赦后登上岳阳楼时痛快淋漓的舒畅感受。
答: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四)对仗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像的语言形式: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常被用于各种文体。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对仗的作用在于,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分析对仗的作用分两步,第一,找出运用对仗的语句。第二,套用对仗的常规作用对诗句作具体分析。
小马过河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
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分析解说: 第一步找出使用对仗的词语:[梅花酒]叙述了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的情景,全曲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中“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伤心辞汉主,携手上河梁”几句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套用对仗的常规作用分析:由于对仗要求“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所以对仗就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渲染了分别时深秋悲凉的气氛,描述塞外的景况和人、物各自的状态及其间的关系。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答: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描写手法 (一)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古代诗文中的句子等。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诗人用典故,往往是借古喻今,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考查用典一般是常见的人所共知的。 分析用典的作用分两步走:第一,找出诗中所用的典故,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第二,分析作者借典故所要抒发的感慨。
小马过河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分析解说:
第一,找出诗中所用的典故,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 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
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 第二,分析作者借典故所要抒发的感慨:巧用“知音”的典故,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期待。 答:“为拂绿琴埃”。
(二)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诗歌写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静结合是相对于所描写的中心景物而言的,一般说来所写景物往往一主一次,以次衬主。
动静结合的作用在于,就写作角度而言,它能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立体感;就阅读角度而言,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此点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比较高。 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分两步:第一,找出诗中动静的景物。第二,分析动静结合要突出的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
小马过河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分析解说:
第一,找出诗中动静的景物。前二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第二,分析动静结合要突出的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诗人写静态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又写其动态,写出了雨后池上雨滴被风吹落的声响,垂杨随风起舞的姿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三)渲染与烘托
渲染与烘托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且常常并提。在使用时,渲染一般从正面着眼,而烘托一般从侧面用笔。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在古体诗中,诸如《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兵车行》《葬花吟》等,由于渲染技巧的大量使用,读来每每给人一种笔酣墨畅、痛快淋漓之感。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小马过河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分析解说: 这首诗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种手法无疑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因此,本题D项的赏析是恰当的。
本诗尾联中的“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有“腾云似涌云,密雨如散丝”句。经过前面的铺写渲染,至此已经形成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里用了一个“比”字,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一起。前文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
寓于景中,这时却再也控制不住,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而C项的赏析中却说这首诗“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显然不太恰当。所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
(四)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 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书法上讲究疏密,园林上讲究掩映。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则空无。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小马过河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登鹳雀楼 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① B E。②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分析解说:① B项是一个干扰项:“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其实,从艺术表现看,这两句诗对鹳雀楼的巍巍高度不是靠真实客观地描写实现的,不是实写,而是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只
是借助想象与夸张手法来虚写鹳雀楼的高耸。正如前面讲到的,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E项错在“壮志豪情”。后二句写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从思想境界看也显示出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出尘世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②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畅当的诗也和王之涣的诗一样,同为五绝,气魄不可谓不大,然而通篇写景,缺乏了王诗那种深邃而高远的意境;这是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
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
20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是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高适《燕歌
(五)对比
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兵士之间的尖锐矛盾。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小马过河
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这首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六)衬托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所谓“绿叶衬红花”,是为衬托(也叫“映衬”“陪衬”)。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
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此为正衬。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主体,从而使主体更形象、更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如以美衬丑、以乐衬悲等。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得诗人心中离乱之苦。再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也是使用了以乐衬悲的反衬手法。
小马过河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找出诗中运用衬托手法的地方,说说它的作用。
分析解说: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反衬出夜的静谧。
答: 这首诗里的“泉响”“鸟喧”很明显运用了反衬(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
三、语言风格分析
古诗的语言风格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小马过河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恨 别 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①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②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①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②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相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忆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2.(2008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知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炼精纯的语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二) 委婉含蓄
含蓄委婉是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语言风格。含蓄委婉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诗人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含蓄婉转,可借景,借物,借事托情寄意。如借用吉祥美好的自然景象、动植物和事物寄褒意,反之则寓贬其间。诗人往往还要借助于比喻、象征、典故等艺术手法,曲折委婉地表情达意,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不同于隐晦、艰涩,诗里不明白说出的意思,读者看了就懂,或者看了略
加思索就能懂,这叫含蓄;读者看了不懂,要费很大力气去猜,甚至猜也猜不懂,这叫隐晦,或者叫晦涩、艰涩。含蓄手法的运用,要用就当用好。 运用含蓄的手法,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理解、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意境,以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小马过河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本意是什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分析解析: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
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答: 作者要表达的本意是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通过想象写出对未来欢乐的憧憬,表达对与妻团聚的期盼,情感表达得十分含蓄。
(三)慷慨悲壮
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当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时,会郁积壮志未酬之愤,忧心忡忡,慷慨悲歌;当目睹风云变幻之疾,更感韶光流逝之速,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慷慨悲歌。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呼喊,诗人的心声。陈子昂的
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他的《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小马过河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题为“壮词”,请赏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是如何紧扣“壮”来写的?
答: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详着心爱的宝剑。“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灯的红光,剑的寒光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
特有的壮烈气氛。从这种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怀的岁月。
(四)哀怨凄婉
“愤怒出诗人”,这恐怕是一个普遍的艺术规律,但在古代中国诗人那里,愤怒的诗人多矣,但愤怒之诗则寡矣。这大概与中国古诗强调“哀怨之美”的抒情观念有关。所谓哀怨之美,它不是诗人悲愤之情赤裸裸的抒写,而是情感的含蓄表现。诗人往往用一些象征哀伤凄婉的意象,比如
杜鹃、梧桐、芭蕉、细雨、细雾、寒蝉、水等等,来表达故国之痛、乡土之思、亡亲之哀、飘零之苦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哀伤凄婉的风格。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淡酒、黄花、孤雁、梧桐、细雨等意象重叠,使愁苦悲伤的词调贯注全词,使秋意与悲情合二为一,词人愁苦难禁和孤寂难耐的心境只会使人觉得更加凄绝。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从三、四句中找出有感情的字,并分析这两句中作者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分析解说: 此诗后两句用了顶针句法,写由望床上之月到望天上之月,造成了哀伤缠绵的情调。写月光,不从正面写,而是写梧桐叶间若隐若现的月影,桐与月交织成一个纡徐委曲的深邃意境,借以渲染“秋”字。同时,月与梧桐又是最能撩人情怀的景物,在这漫漫秋夜,孤衾独宿,伴我者唯有月华与桐影,此情此景,愁何以堪!
答: 这是一首闺怨诗,一个“凉”字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营造了一个孤寂落寞的意境。
(五)雄浑奔放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而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作品,更是以雄浑见长,既有同仇敌忾的愤慨,也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是:就诗人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狂荡不羁;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就描写对象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的宋词中的豪放派,则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小马过河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①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 ②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
答: ①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的荒寒壮阔的景色;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 ②后两句,作者一扫前两句的落寂悲苦,表现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劝慰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有这样好的朋友而感到欣慰。
(六)绮丽香艳
唐朝的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一批诗把盛唐大气包举、含蓄蕴藉的诗转变为细美幽约;把壮丽劲健转变为凄艳婉曲。在李诗中,我们看到的是:秾丽的色调、香艳的气息、幽细的形质、柔婉的风神、迷茫哀婉如梦似幻的情调。这种绮丽鲜艳的诗风与诗的诗境有了疏离,而与词境有了更多近似。另外,中
唐开始,爱情题材升温,这时,人们对女性生活、爱情题材大有兴趣,不仅传奇以爱情为最多,诗也成为写闺阁、写情爱的形式,不仅正面写女性和爱情,甚至连写景、咏物都注入了浓重的脂粉气(即绮艳题材的泛化)。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李商隐、温庭筠以绮丽香艳为特色,就是势所必然了。而他们绮丽精工的语言风格对词的“婉约派”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小马过河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本词是如何描绘女子的形象的?请赏析本词所体现的艺术风格。
分析解说: 初日的光辉映着画屏,屏山重重叠叠,金光闪烁。闺中人犹未起床,一抹乌云般黑亮的秀发,拂扬在雪白重艳的腮上。虽然是无心绪不欲起床,终于还是懒洋洋地起来了。但却是慢腾腾地梳洗,妆扮,描画蛾眉——毕竟是位很美的女子。
她的双鬓簪了鲜花,对着妆台上的座镜从正面照,又拿着带柄的手镜从背后照,端详簪花是否妥恰,同时,也在顾盼自己的美艳。前后两镜交相辉映,花光与人面亦相互映衬。妆扮完毕,开始了一天的女工:绣罗襦。
答: 词中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表现了作者绮丽香艳的词风。同时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七)清新自然
清新的语言风格体现在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各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自然的语言风格即为用语不加雕饰、率真
朴素,一般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在叙事上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这种平淡质朴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小马过河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 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鉴赏这首诗颔联、颈联的语言风格以及诗人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答: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调和谐。颔联写的是: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堂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自然清新,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颈联写的是:闲来无事,老妻展开
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的幼子敲弯细针,作成钓钩。语言平实口语化,自然质朴,表达出诗人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的欣喜和满足。
(八)瑰丽奇特
瑰丽奇特是指诗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奇特不凡的构思,以及瑰丽富艳的语言,使其诗表现出的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的风格。如《蜀道难》,李白从未去过蜀道,却留下了这篇名作。首先用神话写蜀道历史,再写蜀道之难,都是自己想象之作。有些想象幽深悠扬,自然新颖,或不失天真的童趣,或深具哲理的底蕴。而
《李凭箜篌引》一诗从构思上看,则翻空出奇,不落俗套,不仅突破了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结构方法(先写声,后写人,时间与地点的交代则穿插其中,以期先声夺人),而且始终没有对李凭的箜篌演奏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提示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则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神奇摹绘。
小马过河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本文是如何运用想象和联想来表达音乐境界的?
答: 这首诗是描摹音乐的名篇,赞美了李凭高超的出神入化的弹奏技艺。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的理解,让自己的神志和心绪与音乐化而为一,驰骋想象,由人寰写到仙府,意象连篇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又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奇而异致地再现了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把音响
效果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想象与幻想中记下李凭弹奏的箜篌的高超技艺。作者因想象而使诗作构思奇特,蹊径独辟。如作者对乐曲本身,只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加以描摹,而发挥诗人特有的一系列神奇的“女娲炼石补天处”和“石破天惊逗秋雨”等想象,写出音乐的曲致神奇。在写完音乐的质之后,
作者又以“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以及“露湿寒兔”等传说、神话等意象,使读者如闻其声而后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仙逸超奇的音乐神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的分类,小马过河,按题材,写作手法的分析,语言风格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的分类,小马过河,按题材,写作手法的分析,语言风格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