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展开这是一份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虚词“而”,通假用法,文言文阅读基本功,“其”,虚词“之”,记忆口诀,①介词②连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复习一下,现代汉语中,“连词”的定义是什么?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语。
一、表并列关系(规律:前后颠倒,意思不变;结构前后对称)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递进关系(“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四、表承接关系(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表因果关系(“因为所以”)
①泉香而酒洌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六、表目的(译为“为了”)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七、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中考较少涉及)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八、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修饰语常作状语,后常跟动词)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吾恂恂而起。
通“尔”,译作“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作连词意思多,五六七八真不少。并列递进和转折,承接因果和目的。假设修饰别忘记,偶尔通假译作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学海无涯苦作舟,何不一起行一程?
①单独用作谓语,后跟语气助词“哉”“也”,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举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②用作动词或者是介词后面的宾语,译为“什么”“哪里”。
举例:大王来何操?
③作定语,译为“什么”“哪”。
举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①用在句首或者是动词前,译为“为什么”“怎么”。
举例: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译为“何其”“多么”
举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①“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举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何以”,即“以何”的宾语前置,在句子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翻译,可以译为“拿什么”“凭什么”.
举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何以战?
③“何乃”,译为“怎能”。
举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①作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秦王恐其破壁。(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
②指示代词,远指、近指皆可(“这”和“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③指示代词,后跟数字,译“其中”
其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孰能讥之乎?其真无马邪?
①人称代词——常见于第三人称,偶尔也用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人非生而知之者。
①指示代词——一般作近指,译为“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①译为“去、往、到”,表示到某地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定语的标志,译作“的”。
乌合之众深愧平生之志。
②主谓短语作主语、宾语时,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放在谓语前面)
何陋之有? 原语序:有何陋?句读之不知 原语序:不知句读
TIPS:看前置和后置的问题,按句子成分中的重要程度来看。比如,谓语比宾语重要,所以两个在一起,如有变动位置的,那就是宾语。宾语比定语更重要,所以两个在一起,如有变动位置的,那就是定语。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把定语放在主语/宾语的后面)
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用在时间词及不及物动词后,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或用在三字词语后,凑足四个字,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初中阶段较少考)(高中阶段常涉及)
“之”字可代人事物,后跟地点“去、往、到”。结构助词变化多,定名之间译作“的”。主谓结构作主宾,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与“之”见,定语后置又逢君。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3)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4)作《师说》以贻之(《师说》)(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能单独使用,常后接名词,组成介词短语,用作状语。
常单独使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语。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 译作“拿、用、凭借”。
eg: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和“从”。用作连词如同“而”,除了“转折”余照搬。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 (地点)②步于中庭。 (地点)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地点)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间)
①故燕王欲结于君。(对象)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对象)③业精于勤荒于嬉 (原因)
①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①受制于人②故内祸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于”字作为介词用,后接时间和地点。表示对象和原因,译作“向”“对”和“由于”。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后面表被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文言虚词“之”专项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考必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14个文言虚词教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无实义,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这件事,人称代词他指男子,动词到往,指示代词这,动词去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二)虚词迁移训练教学课件,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