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
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
展开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
黄金卷05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的红细胞成熟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红细胞可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进行细胞增殖
B.幼红细胞与网织红细胞都能进行基因表达
C.成熟红细胞含血红蛋白,能携带氧气但不能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D.网织红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将细胞核排出
【答案】C
【分析】原红细胞形成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分化的过程,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时期表达的基因不同,导致性状不同;同时也体现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详解】A、人的原红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A错误;
B、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发生在细胞核,翻译发生在核糖体,网织红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不能进行基因表达,B错误;
C、成熟红细胞含血红蛋白能携带氧气,但不能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D、细胞核不是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网织红细胞通过胞吐将细胞核排出,D错误。
故选C。
2.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时伴随有ATP的生成
B.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唯一来源
C.“能量”就是指ATP,ATP就是“能量”
D.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答案】D
【分析】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ATP是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是生物体内直接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都是以ATP为中心环节的,因此A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时不会产生能量,因此不会伴随着ATP的生成,A错误;
B、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无氧呼吸作用都能形成ATP,所以此时光合作用不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B错误;
C、ATP是储存能量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是物质不是能量,C错误;
D、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D。
3.据统计,节食减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情绪低落等各种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节食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血浆蛋白大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上升而引起组织水肿
B.节食过度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大脑供能不足,造成反应迟钝、情绪低落
C.节食可能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而影响记忆力
D.过度节食可能使得钙盐、铁盐吸收减少,诱发骨质疏松、贫血
【答案】A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节食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血浆蛋白大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而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节食过度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正常的血糖是机体正常能量供应的保证,低血糖导致大脑供能不足,造成反应迟钝、情绪低落,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节食可能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而影响记忆力,C正确;
D、无机盐具有多种中药作用,过度节食可能使得钙盐、铁盐吸收减少,诱发骨质疏松、贫血等,D正确。
故选A。
4.植物根的生长会表现出顶端优势,切除根尖和适宜浓度的NAA处理均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根原基的发育。某实验小组以莴苣幼苗根为材料,探究解除顶端优势的相关措施是否与内源IAA含量的变化相关。研究小组测量了不同处理条件下莴苣幼苗根中内源IAA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图示曲线变化体现了NAA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B.NAA处理很可能是通过增加根部内源IAA含量促进侧根原基的发育
C.切除根尖和施加适宜浓度NAA协同促进侧根原基的发育
D.切除根尖可解除顶端优势的原因是侧根处IAA浓度降低
【答案】B
【分析】据图可知,本实验目的是探究解除顶端优势的相关措施是否与内源IAA含量的变化相关,自变量为莴苣幼苗根的处理方式(切除根尖和适宜浓度的NAA处理),因变量为莴苣幼苗根中内源IAA含量。
【详解】A、据题意可知,本实验是用适宜浓度的NAA处理,没有用不同浓度的NAA处理,不能得出NAA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的结论,A错误;
B、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适宜浓度的NAA处理后幼苗根中内源IAA含量升高,适宜浓度的NAA处理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根原基的发育,因此推测NAA处理很可能是通过增加根部内源IAA含量促进侧根原基的发育,B正确;
C、图中没有切除根尖和施加适宜浓度NAA共同处理的实验组,因此不能得出两者协同促进侧根原基的发育的结论,C错误;
D、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因变量为幼苗根中内源IAA含量,没有侧根处IAA浓度,因此不能得出切除根尖可解除顶端优势的原因是侧根处IAA浓度降低的结论,D错误。
故选B。
5.某科研小组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经搅拌、离心后的检测放射性强度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组,沉淀物中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与保温时间长短无关
B.若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组,悬浮液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与搅拌是否充分无关
C.上清液中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左右,搅拌4分钟后仍有20%左右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
D.搅拌4分钟后,细胞外32P含量为30%左右是因为混合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后子代噬菌体释放
【答案】D
【分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35S标记的是蛋白质,32P标记的是DNA。
【详解】A、若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组,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其DNA进入细菌内,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搅拌、离心后,沉淀物中可含有少量的放射性,若沉淀物中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说明蛋白质外壳或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是搅拌不充分的原因,A正确;
B、若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组,悬浮液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是因为培养时间过短,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入侵细菌内 ;或者培养时间过长,32P标记的噬菌体进入细菌后,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B正确;
C 、上清液中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左右原因是有20%左右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分离,C正确;
D、搅拌4分钟后,细胞外32P含量为30%左右是因为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D错误。
故选D。
6.科研人员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wt(野生型水稻)得到mp和ac两个矮秆突变型植株,再利用其进行下列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mp与ac的突变基因分别位于1号和11号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F1是否表现突变性状
F2突变型植株数
F2野生型植株数
♂ wt ×♀ mp
否
102
310
♂ mp × ♀ wt
否
95
290
♂ wt × ♀ ac
否
74
208
♂ ac × ♀ wt
否
85
260
A.两对矮秆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两个矮秆突变型植株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
C.mp与ac杂交,F1的表型为突变型
D.mp与ac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中突变型植株占7/16
【答案】C
【分析】根据题干和表格分析,mp与ac的突变基因分别位于1号和11号染色体上,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交组合wt和mp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2的性状分离比突变型:野生型都接近1:3,说明野生型是显性性状,mp突变型是隐性性状,同理可得野生型是显性性状,ac突变型是隐性性状。
【详解】A、据题意可知,mp与ac的突变基因分别位于1号和11号染色体上,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矮秆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表中wt和mp不管正交还是反交,F2的性状分离比突变型:野生型都接近1:3,说明野生型是显性性状,mp突变型是隐性性状,同理wt和ac正反交,F2中突变型:野生型都接近1:3,说明野生型是显性性状,ac突变型是隐性性状,综上所述,两个矮秆突变型植株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B正确;
C、设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和B、b,则wt的基因型为AABB,mp的基因型为aaBB,ac的基因型为AAbb(或mp的基因型为AAbb,ac的基因型为aaBB),mp与ac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野生型,C错误;
D、mp与ac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F2中突变型植株(A_bb、aaB_、aabb)占7/16,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4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29.如图是科研人员探究温度对密闭罐中水蜜桃果肉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h内,果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
(2)2℃组的呼吸速率比15℃组慢,原因是_____;50后,30℃组果肉细胞有氧呼吸速率比2℃组和15℃组都慢。请说明原因_____。
(3)50h后,30℃组果肉细胞中葡糖糖中能量的去向是_____。
【答案】(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 低温条件下,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减弱 30℃组果肉细胞中在50h后,氧气消耗完
(3)热能、ATP和酒精中的化学能。
【分析】影响植物何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作用:在最适温度以下,呼吸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弱,当温度过高时,由于酶遭到不可逆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呼吸作用就停止。
【详解】(1)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产生ATP,即20h内,果肉细胞有氧气的消耗,说明可进行有氧呼吸,所以此时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2℃组的呼吸速率比15℃组慢,这是因为低温条件下,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减弱,因而呼吸速率下降;50h后,30℃条件下果肉细胞呼吸速率为0,是因为果肉细胞中氧气几乎消耗完,因此,30℃组果肉细胞有氧呼吸速率比2℃组和15℃组都慢。
(3)50h后,30℃组果肉细胞中由于氧气消耗完,因而此时进行的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情况下,其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的能量,因此,此时葡糖糖中能量的去向是热能、ATP和酒精中的化学能。
30.舌头味蕾和鼻黏膜分布着一些神经末梢,它们都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信号,并在大脑皮层相同位置一起产生一个组合效应,从而形成相应味觉和嗅觉。
(1)某人吃了一口柚子,感觉其味酸甜,并分泌了大量唾液。请写出以上反射弧的效应器具体是:____________。
(2)当人的鼻腔通道堵塞时,其味觉敏感性通常会______。人在吃苹果时去闻橘子,会产生____________的味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舌头不同区域味蕾接受不同味道食物的刺激后,在大脑形成相应的味觉”。请参考以下实验材料,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材料:多张1cm²的滤纸片、糖水、柠檬汁、白醋、苦瓜汁及容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
(2) 降低 橘子和苹果混合 嗅觉和味觉同时工作,在吃苹果时去闻橘子会产生橘子和苹果混合的味道
(3)分别将糖水、柠檬汁、白醋、苦瓜汁涂抹在多个1cm²的滤纸片上,然后分别将涂有糖水、柠檬汁、白醋、苦瓜汁的1cm²的滤纸片,放在舌头的不同区域,记录产生各种味觉的部位。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详解】(1)某人吃了一口柚子,感觉其味酸甜,并分泌了大量唾液,则反射弧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
(2)当人的鼻腔通道堵塞时,嗅觉细胞接触不到食物的气味刺激,所以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不能形成正常的感觉,则味觉敏感性降低。由于嗅觉和味觉同时工作,在吃苹果时去闻橘子会产生橘子和苹果混合的味道。
(3)若要探究“舌头不同区域味蕾接受不同味道食物的刺激后,在大脑形成相应的味觉”,则自变量为不同的刺激,因变量是味觉的形成。则在实验设计时应该分别用糖水、柠檬汁、白醋、苦瓜汁处理舌头不同区域,记录味觉的形成。则实验思路为:分别将糖水、柠檬汁、白醋、苦瓜汁涂抹在多个1cm²的滤纸片上,然后分别将涂有糖水、柠檬汁、白醋、苦瓜汁的1cm²的滤纸片,放在舌头的不同区域,记录产生各种味觉的部位。
31.为研究外来植物引入对本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人员展开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构建多个实验生态系统。系统中添加的外来植物、当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和食草动物构成了____________。
(2)请在下图中①②处补充文字或相应的生理过程,完善实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实验系统(引入的外来植物比例不同)的部分指标如下图所示。
①结果显示,随外来植物所占比例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______增加,其沿______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
(4)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即通过某种方式抵消生态系统产生的CO2,实现CO2“零排放”。根据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引入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对“碳中和”的影响:____________。
【答案】(1)生物群落
(2)
(3) 平均比叶面积、食草动物生物量、细菌生物量增加 总能量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4)结果显示实验周期内 CO2固定量增加,有利于碳中和,但引入外来植物,可能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碳中和
【分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 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详解】(1)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因此系统中添加的外来植物、当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和食草动物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2)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道,通过呼吸作用可以将有机物变成CO2,回到大气中,碳循环可以表示如下。
(3)①结合图中三条曲线可知,随着外来植物的比例增大(横坐标),三种曲线都呈上升趋势,因此平均比叶面积、食草动物生物量、细菌生物量增加。
②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也是生产者,可以固定光能,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进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可以增加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
(4)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方面辩证分析外来植物的引入结果:结果显示实验周期内 CO2固定量增加,有利于碳中和,但引入外来植物,可能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碳中和。
32.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野生型个体的翅形和眼色分别为直翅和红眼,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育种获得了紫红眼突变体和卷翅突变体昆虫。为研究该昆虫翅形和眼色的遗传方式,研究人员利用紫红眼突变体卷翅突变体和野生型昆虫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杂交组合
P
F1
F2
甲
紫红眼突变体、紫红眼突变体
直翅紫红眼
直翅紫红眼
乙
紫红眼突变体,野生型
直翅红眼
直翅红眼∶直翅紫红眼=3∶1
丙
卷翅突变体、卷翅突变体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2∶1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1∶1
丁
卷翅突变体、野生型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1∶1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2∶3
注:表中F1为1对亲本的杂交后代,F2为F1全部个体随机交配的后代;假定每只昆虫的生殖力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
(1)红眼基因突变为紫红眼基因属于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若要研究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还需要对杂交组合__________的各代昆虫进行__________鉴定。鉴定后,若该杂交组合的F2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则可判定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根据杂交组合丙的F1表型比例分析,卷翅基因除了控制翅形性状外,还具有纯合__________效应。
(3)若让杂交组合丙的F1和杂交组合丁的F1全部个体混合,让其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F2)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
(4)又从野生型(灰体红眼)中诱变育种获得隐性纯合的黑体突变体,已知灰体对黑体完全显性,灰体(黑体)和红眼(紫红眼)分别由常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欲探究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3种纯合品系昆虫:黑体突变体、紫红眼突变体和野生型。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
(说明:该昆虫雄性个体的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换;每只昆虫的生殖力相同,且子代的存活率相同;实验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
①实验思路:
第一步:选择__________进行杂交获得F1,__________。
第二步:观察记录表型及个数,并做统计分析。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
Ⅰ:若统计后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Ⅱ:若统计后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1) 隐性 乙 性别 直翅红眼雌:直翅紫红眼雌:直翅红眼雄:直翅紫红眼雄=3:1:3:1
(2)显性致死
(3)卷翅红眼:直翅红眼=4:5
(4) 黑体突变体和紫红眼突变体 F1随机交配得F2
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黑体紫红眼=9∶3∶3∶1 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2∶1∶1
【分析】据杂交组合乙分析可得红眼为显性,紫红眼为隐性;据杂交组合丙分析可得卷翅为显性,直翅为隐性。
【详解】(1)杂交组合乙分析:紫红眼突变体与野生型交配,F1全为红眼,F2红眼∶紫红眼=3∶1,可得红眼为显性,紫红眼为隐性,因此红眼基因突变为紫红眼基因属于隐性突变;若要研究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还需要对杂交组合乙的各代昆虫进行性别鉴定;若该杂交组合的F2表型及其比例为直翅红眼雌:直翅紫红眼雌:直翅红眼雄:直翅紫红眼雄=3:1:3:1,子代表型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与性别无关,则可判定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根据杂交组合丙的F1表型比例分析,卷翅∶直翅=2∶1,不为基因分离定律的分离比3:1,因此卷翅基具有纯合显性致死效应。
(3)杂交组合丙的F1和杂交组合丁的F1全部个体混合,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F2中卷翅红眼4/9,直翅红眼5/9,子代(F2)表型及其比例为卷翅红眼:直翅红眼=4:5。
(4)实验思路:选择黑体突变体和紫红眼突变体进行杂交获得F1,F1随机交配得F2,观察F2表型及个数。
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若统计后的F2表型及其比例为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黑体紫红眼=9∶3∶3∶1,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统计后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2∶1∶1,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生物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3-苯氧基苯甲酸(简称为3-PBA,分子式C13H9O3,)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降解中间产物,自然条件下难降解、易产生迁移和蓄积,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我国研究团队通过“土壤取样→富集培养→纯化培养→菌种鉴定→提取和分离降解酶”途径开展了降解3-PBA的相关研究。经鉴定,从土壤中分离到的菌种为米曲霉。回答下列问题:
(1)纯化培养时,制备固体培养基的一般流程是:计算→称量→溶化→_______→_______。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米曲霉时,需要使用_______挑取菌落,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其他区域的划线上却均无菌落。操作失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2)富集培养和纯化培养都使用以3-PBA作唯一_______的_______培养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不同浓度3-PBA对米曲霉干重的影响。由下图可知,降解菌干重先增加后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灭菌 倒平板 接种环 第一区域划线结束,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划线未从第一区域的末端开始
(2) 碳源 选择 只有能分解利用3-PBA的菌株才能生存繁殖
(3)3-PBA作为碳源增多,促进降解菌的生长增殖;浓度过高时,降解菌渗透失水,影响生长
【分析】平板划线法: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纯化培养时,制备固体培养基的一般流程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米曲霉时,需要使用接种环进行挑取菌落,接种前为了避免杂菌污染,需要灼烧灭菌。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其他区域的划线上却均无菌落,其可能原因是第一区域划线结束后,接种环灼烧灭菌后并未冷却,直接进行了第二划线区的划线操作,使得微生物因高温而死亡,无法长出菌落;也可能是第二次划线未从第一区域的末端开始划线,导致未获得菌种。
(2)3-PBA的分子式是C13H9O3,故富集培养和纯化培养都使用以3-PBA作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这样的选择培养基由于只含有3-PBA,大部分的微生物无法分解3-PBA获取能量,只有能分解利用3-PBA的菌株才能在这样的培养基上生存繁殖,以增加3-PBA降解菌的数量。
(3)分析柱状图可知,随着3-PBA浓度增加,降解菌的干重先增加后减少,说明在一定范围内,作为碳源的3-PBA含量增多,促进降解菌的生长增殖,但是如果3-PBA的浓度过高时,高于降解菌细胞内的浓度,会导致降解菌渗透失水,影响生长。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丙肝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为研制丙肝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某研究者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为使单细胞悬液中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中一定含有能与丙肝病毒结合的抗体,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融合之前的两种细胞中,能通过动物细胞培养大量增加数量的是____
(2)诱导细跑融合时利用的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______(填化学本质)发生作用,使得细胞互相凝聚,细胞膜上的______重新排布,细胞发生融合。筛选1利用______进行筛选,而筛选2通过多次的_______来完成。
(3)得到大量丙肝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方法之一是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接入培养液中杂交瘤细胞的量是单克隆抗体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一定培养液中接种杂交瘤细胞的最佳数量,实验思路为_______。
【答案】(1) 给小鼠注射丙肝病毒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 骨髓瘤细胞
(2) 糖蛋白 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 选择培养基 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3)将适宜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分为体积相同的几组(可自设组数)。在不同组别中接种不同量的能产生丙肝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一定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的抗体含量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详解】(1)用丙肝病毒对小鼠进行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丙肝病毒的抗体,从该小鼠的脾细胞中能获得产生该抗体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能无限增殖,而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故融合之前的两种细胞中,能通过动物细胞培养大量增加数量的是骨髓瘤细胞。
(2)诱导细胞融合的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得细胞互相凝聚,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灭活病毒的诱导下,其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会发生融合。细胞融合后产生的融合细胞有B细胞间的融合、骨髓瘤细胞间的融合及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会产生三类细胞。筛选1是指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由于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除了抗丙肝病毒的抗体外,还可能有其他类型,故筛选2是指进行多次的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性抗体检测,以得到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接种杂交瘤细胞的数量,因变量为一定时间内抗丙肝病毒抗体的数量,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实验思路为:将适宜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分为体积相同的几组(可自设组数)。在不同组别中接种不同量的能产生丙肝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一定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的抗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