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第1页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第2页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第3页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第4页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第5页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第6页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第7页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第8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微导语,点拨关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②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③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④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形象异同比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①[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②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④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期。②飕飗(sōu liú):拟声词,形容风声。③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④眄:斜视。
    鉴赏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精神。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意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后与诗人分别的情景,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礼记·月令》载,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的。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飗,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言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了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尽管如此,诗人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喜爱,更反映出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清代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君”指诗人,尾联的“君”指秋风,首联写秋风对诗人诉说 离别之情,尾联是诗人对秋风深厚情谊的回应。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秋风还是那样的刚疾劲肃,而诗人这一年却容颜 变老,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之情。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 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D.此诗承续诗人中年所作的《秋词》,一反言秋即悲的传统,表现出诗 人的豪情和对秋天的喜爱。
    解析 “拟人手法”和“‘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错,颈联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诗人以“马”“雕”自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尾联的抱病登台而起兴。
    2.同为感秋之作,此诗与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相同点:衰老多病的诗人形象。此诗中的“颜状”体现了诗人的衰老,“扶病”体现了诗人的体弱多病。《登高》中的“繁霜鬓”“百年多病”体现了诗人的年老多病。(2)不同点:①此诗塑造了一个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诗人形象。诗人虽已年老多病,但依然有战马从征、飞雕击空的壮志。 ②《登高》塑造了诗人长年漂泊、孤愁潦倒、忧国伤时的形象。“常作客”体现了诗人正漂泊他乡,“独登台”“潦倒”体现了诗人的孤愁潦倒,“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诗人的处境艰难,又指时世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已经两鬓斑白、青春不再的窘态。
    解析 本诗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写出了诗人年华已逝、体弱多病。而杜甫《登高》中,“百年多病”“繁霜鬓”描写了一个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老病衰微的诗人形象。这是二者的相同点。本诗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颇有气势,展现了一个老者积极进取、老当益壮的一面。而《登高》后四句写登高之感,围绕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常作客”,表现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诗中专指暮年。前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这是二者的不同点。
    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时可以利用的地方。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二、语言比较鉴赏题(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鉴赏 首联从视觉角度写农村庭院怡人的自然风光,绿色藤蔓爬在墙上,光影映照着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时隐时现,景色迷人,展现了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颔联写院中的果子因雨水过多,吸饱了水分而涨烂,也含蓄地写出了农人劳作繁忙,无暇采摘院中的果子。稻子成熟,农人堆积家禽粪便沤制肥料,动静结合,刻画出农村繁忙的劳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赏。颈联实写农人酿酒准备迎接春社,虚写天色将晚之际,远处传来在砧石上洗衣服的声音。“新社”即春社。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这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农人的劳动场面和自然清新的生活细节展现在眼前。尾联描绘骑牛而行的牧童正在吹笛,体现了农村缓慢的生活节奏和牧童悠然快乐的心态。可此时还有到田地中送饭的人归来,从侧面写出了农事依然繁忙的景象。全诗语言质朴,观察细致,意境优美,鲜活地展现了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 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解析 “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说法错误,根据颔联中的“庭果烂”“稻熟”和尾联中的到田间送饭可推知,这是收获的农忙时节,而不是“农闲时节”,也自然没有“慵懒闲散”之意。
    4.“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诗句,对比探究“数声”和“一声”哪一个更好及营造意境的不同作用。“数声”直言笛声多,牧童的笛声,伴着晚归的农人,多而热闹,和颈联中的“酿酒迎新社”的热闹、喜悦形成呼应,也和首联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的宁静优美环境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一声”极言笛声少,傍晚牧童归来,一声笛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清幽,更有利于营造宁静和谐的乡村氛围。
    语言比较鉴赏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朴山人归新罗[注][唐]尚颜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离心寄何处,目断曙霞东。注 朴山人:朝鲜国旅华隐士,生平事迹不详。新罗:朝鲜的古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诗是唐末荆门僧人尚颜所写的一首赠别诗。诗歌语言精炼,用词工 整,意境优美,借眼前之景含万里离别之情。B.首联是作者预想的一幅恢宏的海景画卷。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 既然扬起了帆,就要相信风能把船送到目的地。C.颔联和颈联寓情于景,描写友人的航程。船只渐行渐远,随着友人离 自己家乡越来越近,与送别之人便越来越远。D.尾联写离别后的怀想。山长水阔,别时不易,相见亦难。浩渺的大海 既是对友人征程的实写,也是对别愁的形象表达。
    解析 “扬帆但信风”中的“但”是“只”的意思,“信”是“听凭、任由”的意思。
    6.本诗尾联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抒情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相同点: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两首诗分别用“离心”“愁心”直接点明离愁。(2)不同点:①尚诗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当友人归去,天各一方,只有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遥望祝福,作者借眼前之景抒发万里不尽之情。②李诗借物抒怀(移情于物)。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伴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同情和担忧。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的准确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四、思想感情异同比较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鉴赏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词人写景,注重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表现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的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点明登临时间。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此时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词人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词人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的“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紧紧围绕“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不足58个字,属于词中的小令;由上、下两片构成,又属于双调。B.寒食节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此时却欲归而不得。词作寄寓 了词人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C.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词人认识到,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D.这首词描写了初春时节的景象和词人感情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 的胸怀。
    解析 “初春时节的景象”错,根据“风细柳斜斜”一句可知,此时春已暮而“未老”,应为“暮春时节”的景象。
    8.欧阳修在《玉楼春》中写道:“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请比较苏轼这首词与欧阳修这四句在感情表达上的异同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不同点:欧阳修的词表现了离别时“肠寸结”的苦痛;苏词写出了思乡的惆怅和诗酒自娱的达观。(2)相同点:都是在春日中生发出满心的愁苦,无限惆怅,而后跳出愁绪,自我解脱。欧阳修词中,词人不忍听新唱的离歌,因为自己已经“肠寸结”,后又以“看尽洛城花”“容易别”冲淡现实中的苦别。苏词上片眺望满城烟雨;下片触景伤情,“咨嗟”思乡。最后以诗酒自娱,自我排遣。
    解析 从内容上来看,苏词上片的意思是“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下片的意思是“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触景伤情,表达了思乡之情。最后以诗酒自娱,自我排遣。欧阳修的词句“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则是说,饯别的酒宴前,不要再唱新曲,清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积。这两句是由想象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上半片的樽前话别的情事,表现了离别时“肠寸结”的苦痛。“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是说,此时只需要把满城牡丹看尽,你与我同游相携,这样才会少些滞重的伤感,淡然无憾地与归去的春风辞别,这又冲淡了现实中的苦别。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3)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上面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2)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相关课件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练24求同辨异突破比较鉴赏题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练24求同辨异突破比较鉴赏题课件,共2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比较赏析——整体把握,求同辨异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比较赏析——整体把握,求同辨异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较赏析,千啼百啭高低跳跃,如在千岩万壑,点拨关键,②今日烟草苍翠,飞龙舞马闻音举头,今日紫苔爬上门环,对点练案,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三 “法”“情”合一,鉴赏表达技巧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三 “法”“情”合一,鉴赏表达技巧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内容导图概览,修辞手法,四类技巧精准理解,特别提醒,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绘声绘色,高低结合,以动衬静,侧面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