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异同(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异同(含答案)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异同(含答案)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异同(含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异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异同(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九十间房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本一:
    迷 路
    刘国芳
    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太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但这天,我一个人走了好久好久,也没到那个叫夏村的地方。
    到后来,我迷路了,眼前的路一点也不熟,不知道走到哪儿了。记得以前我跟在大人后面,大人总让我快走,说不跟上会迷路。没想到今天真的迷路了,我吓坏了,坐在路边呜呜地哭起来。
    这时三个老人走过来,问我:“你坐在这里哭什么?”我说:“我迷路了。”
    他们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爷爷家,夏村。”
    三个老人笑了:“我们也去夏村,你跟我们走吧。”我不哭了,站起来跟着他们走。
    三个老人年纪都很大,走得很慢。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还没到。我问他们:“爷爷,怎么还没到呢?”他们说:“快到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忽然发现只有两个老人了,有一个不见了。我问两个老人说:“还有一个爷爷呢?”一个老人回答我说:“走了。”
    我说:“走了,去哪儿了?”一个老人说:“去另一个世界了。”
    我知道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很惊讶:“好好的,那爷爷怎么就走了?”另一个老人说:“年纪这么大,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又走了很久,还没到,倒是又少了一个老人。我看着他问:“那个爷爷,是不是也走了?”老人点点头说:“是。”
    我说:“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老人又点头说:“是。”我不再做声,跟着他。
    又走了好久好久,还没到,倒是一不留神,那老人也不在跟前了。我有些害怕,到处看着,还喊:“爷爷,爷爷,你在哪?”没人回答我。
    我应该想到,这个老人也走了。
    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记得我要去爷爷家,他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但现在,几个认识路的老人都不在了,没人带我去了,我又迷路了。但这回我没哭,我继续往前走,左顾右盼。
    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
    我吓坏了,我不是要去找我爷爷的吗?怎么我也变成爷爷了?
    (有删改)
    文本二:
    迷 路
    刘国芳
    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
    领导小时候当然还不是领导,他只是个孩子,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老屋里捉迷藏,这间屋子蹿到那间屋子。忽然,小勇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耳门里哭,小勇便过去问她说:“你在这里哭什么呀?”
    小女孩说:“我迷路了,怎么也出不去。”
    小勇就笑了,小勇说:“这还哭呀,我带你出去。”
    说着,小勇就带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耳门,出去了。
    还有一次,一个大人也迷路了。这大人见了小勇,问:“我怎么走来走去,就是出不去呢?”
    小勇又笑,小勇说:“大人也会迷路呀,我带你出去。”
    也是穿过几个耳门,小勇把那个大人带了出去。
    小勇大了后,就离开了老屋。再后来,小勇就当领导了。
    当了领导后,再没人喊他小勇了,都喊他领导。
    领导现在又到老屋来了,不是衣锦还乡,是仓皇逃来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知道自己早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老屋安全,领导于是关了手机,逃到这儿来了。
    但进了老屋,领导发现老屋已今非昔比了。以前单是一幢老屋里,便住了几十户人家,老屋里到处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但现在,老屋衰败了,到处是倒篱烂壁。领导在老屋里走了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
    后来,领导就看见了一个孩子。
    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迷路了呀?”
    领导说:“我没迷路,我怎么会迷路呢?”
    孩子说:“迷路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总有迷路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迷路了,我带他出去了。还有一个大人也迷路了,也是我带他出去的。叔叔迷路了,我同样可以带你出去。”
    领导看着孩子说:“你这孩子真有意思,你是住在这里吗?”
    孩子说:“是。”
    领导又说:“你叫什么?”
    孩子说:“小勇。”
    领导有些诧异,领导说:“你叫小勇?”
    领导说着时,仍走着。孩子见了,说:“我看叔叔真是迷路了,你跟着我,让我带你出去。”
    领导这回竟听从了孩子,跟着他走出了老屋。
    没人知道领导的这次潜逃,悄无声息地,领导回去了。
    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了老屋。他想再看一看那个叫小勇的的孩子,然后去自首。
    领导找了好久,穿过一个又一个耳门,也没见到那个小勇。
    领导出来时,看见一个老妪在门外晒太阳,便问她说:“请问婆婆,老屋里住了个叫小勇的孩子吗?”
    老妪摇头:“这老屋有二十年没住人了。”
    领导就怏怏而去,但后面,老妪忽然又告诉他说:“二十多年前,老屋倒有个孩子叫小勇,听说已当了大官了,你是不是找他呀?”
    领导回头看了看老妪,点点头。
    (有删改)
    1.两个文本的标题同为“迷路”,其内涵有何异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蓝旗
    陈村
    喧闹过去了,草屋格外宁静。泥地在吸吮着泼去的冷茶,村子里狗吠着。
    油灯的光,将我的脑袋放大,投在坎坷的潮湿的土墙上,看起来像个多瘤的怪物。
    有点想家。噢,不要没出息。我来了,自愿的,愉快的,像条真正的汉子,有胡子的不都是汉子。
    读吧,吃了十七年白米饭的我,分不清稻与麦的我,读一遍那首“粒粒皆辛苦”,读一遍“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一遍不行,再读一遍。
    被褥,铺在草包未解的两个木箱上,老乡教我的,我分不清他们。油灯下,他们的脸一样黄,一样瘦,一样疲惫。
    倦了。我不清楚怎样才能打到水。免了吧,洗脸,漱口,从今以后,我是农民,农民讲究的不是这些。
    一条狗飞奔而来,黑白相间的毛色,连狗头都不例外。它瞪着我,昂起头,叫声凶狠。
    不不,你搞岔了,四条腿的东西,在我面前,这里的主人,轮不到你。
    熄灯。
    长江从远处流过,撇下一滩低低的圩地。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太阳照着它,众多河渠将它化成一块块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图中,野草葱葱茏茏。
    村庄都建在土墩上,四周有树,不密。高过村子的只有三里外的大圩埂,它束着漕河,那条连接长江和巢湖的河。山,远远的,淡淡的。
    清晨,我套上运动衫裤,跑到晒场做体操,活动腰腿。老乡没见过这,硬说我“有拳”,三天之后村里人人知道,我稍稍一蹲便能跃上屋顶,比鸡还轻。徒劳的解释。
    劳动去。扛着大锹,排进妇女的行列,一天挣上六工分。也许还不够抽烟,但是,能不去吗?不去?为什么离家,插队在无名的村庄,孤身一人?
    河水已被抽干,大鱼小鱼统统就擒。一年挖一遍的河床并未积下多少淤泥,大锹插不下去,往往须助一腿之力。我老在暗自祈祷,这一锹非碰上个硬的。甲鱼,老乡称它为沙鳖,这种与乌鱼沾亲的丑类,不闹饥馑,他们是不吃的,就同不吃蟹,不吃螺蛳。多好的乡俗!我情不自禁地赞美。
    “小陈哎,沙鳌。”后朝老汉叫着,送了过来。
    “大伯,难为你了。”我说,我开始学点儿当地土话。
    整个生产队劳力全在为我找鳖。其热情程度,决不亚于耕种自留地。队长走过来,皱起了眉头,四八子也找到了一个,他不给我,说留着自用,老乡们没有不嘲他的。
    休息了,劳力们只愿意坐下抽烟。提着篮子的串乡小贩从二房村走来,放下货篮,收进鸡蛋,交出香烟。做两毛钱生意,得赔上一大箩闲话。
    奶奶们给丈夫提来了茶水。当姐姐的小丫头背来了婴孩。喂奶时没了哭声,有的只是笑声,闹声,嗔骂声。
    我问后朝:“大伯,你几岁了?”
    “几岁?三岁!”四八子讪笑。
    “乡里人,不问几岁,问多大。”后朝说,“我五十五喽。”
    看来,四八子很想和我攀谈一番,他也是读过书的,但他没敌住那笑声的诱惑,站了起来,终究没走成,因我掏出了最后一包“大前门”。后朝恭敬地双手接过,连声称谢。烟卷上烫金的“门”字,四八子瞅了又瞅,“上海佬,有钱。”他说,“我战友都知道这烟,好香嘞,好香!”
    “你当过兵?”我问。
    “没。”后朝无声地笑着,露出半口稀疏的黄牙,“上几年,他进了城,学了几句新话。”
    我划着火柴,后朝连忙躬身站起,双手围成一个井,火灭了,我觉得,还是让他自己点的好。
    我第一次注意后朝,是在进村的第二天。我理箱子,发觉饭碗碎了一个,手一挥,破碗飞进水田。
    “不扔不扔,划了脚不好嘞!”后朝正扛着大锹走过。他脱了鞋,挽起裤腿。水田结了冰,碗片的落点极易辨认。他将破碗摸上来后,在我门前挖了个坑将它埋了。
    我深受感动,这就是贫下中农呵!
    我们七房村像个土堡,突兀在高高的土墩上。圩区多水,水多成灾。春汛时节,一旦破圩,土墩也无济于事。眼下不必为这发愁,地还冻着。充作绿肥的红花草,从我脚下一直扯到村边。从那儿驶过一头小兽。
    “大伯!有狼?”我有点激动。
    “哪有狼诶,我家的狗子。”
    噢,我的对头,它纵身越过水渠,向二房村逼近。村里响起了狗们无组织的乱叫。
    “干活了!干活了!”队长吹响了哨子。
    (有删改)
    文本二:
    难忘的“知青岁月”
    欧阳文
    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都到了花甲之年了。然而,知青岁月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迹,却永远不会磨灭。这段岁月对于我们知青来说,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痛苦的成长经历。
    在广阔的天地,在选择与被选择中,我们学会了守望,学会了忍耐,更学会了坚持。因为经历了较落后的农村生活磨难,我们懂得珍惜和知足,天天起早摸黑出工,天天耕耘。在泥泞的土地上种麦、插秧、收割,这种无比的艰辛与苦难,让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名利之心就愈加淡薄,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坎坷却更为坚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其说是一种称呼,不如说是我们一代人共同的身份。曾几时“知青”这个词无人不知,老三届也无人不晓,现在却已经成了越来越遥远的名词了。可对这代人来说,上山下乡当知青,是我们走进社会的第一课,是我们曾经谋生的唯一选择。因此,“知青”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烙印,成了我们难忘的知青岁月,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青春年华的墓碑上。
    近日我看望了当年的南京老知青,看望了传唱几十年的《可爱的家乡》《知青之歌》歌曲原作者任毅,我们一起来到了他曾经插队的地方,和他面对面交谈,一起回顾了那段令人难忘的知青经历。来到当年的知青茅草屋,那时候我们知青的生活多么艰苦,看到了简朴的生活用品和农具,那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状态。我们知青的心是相通的,我和任毅结下的情谊也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却又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
    今天我们回忆知青岁月,不是为了歌颂那段历史,而是要给经历了那段青春岁月、现已年过半百的人一个倾诉、回忆和互相亲切问候、聚会的机会。也许,每一个知青人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都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
    知青岁月,令我回忆,令我思索,十年的农村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但给我们很多启迪,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苦与甜”。虽然那个时代已经久远了,但对那一代知青人来说,永远都不会淡漠。让我们一起走过从前,更加感恩和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有删改)
    注:文本一的“我”是从上海来安徽插队的上山下乡青年。
    2.两则文本对知青生活都有描绘,请分析其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孤老的豆腐
    宁白
    老头孤寡一人,脾气有点倔,做出的豆腐特别鲜香。
    这个村庄在浙东南的大山深坳里。
    一锅臭豆腐,让我们七八个人坐进了村里这家餐厅。
    诱人者说,村里有好几家餐厅,这家的石锅臭豆腐,曾让他和一帮弟兄当了回头客。
    至于吗?
    厚重的、黑色的石锅端来时,连一丝臭味也没有闻到。糊状的模样,如豆腐渣加水搅成。这让桌上所有人盯着的眼睛有了疑惑。
    有人用勺子拨开了糊面,才有隐隐的臭味飘出,这臭味,没有浓恶,连拒食臭豆腐的姐夫也微笑着欣然接受。奇的是,这臭里,还夹杂着无以言说的微微香气。是油香?不像。是豆香?不敢确认。
    一勺放入嘴里,豆腐的嫩滑、鲜香被轻轻的成辣引导出来,在舌腔内游荡。想来第二勺,要细细辨别,究竟是什么味觉让口感舒服。你一勺,我一勺,竟然见锅底了。这时,十五岁的女孩,悄悄对妈妈说,想用臭豆腐拌饭。妈妈吃了一惊,这可是个逢“臭”货就避的娇娇女啊。
    姐夫见外孙女如此,乐了,举手朗声招呼服务员:“再来一份石锅臭豆腐!”
    江南食客,都知道臭豆腐之臭是怎么来的。此时,这隐隐的香,要问在这臭豆腐里添加了什么佐料,却谁也说不清了。我想起了一位大厨的话,一盘好菜,三分厨艺,七分食材。这家餐厅的豆腐来自哪里?
    一打听,知道村里有一家豆腐作坊,坊主是一位老人。
    第二天下午,我约了民宿主人走进了村里的小巷。曲里拐弯的巷道,两旁是石头垒起的矮屋,人无,狗卧。走近作坊的老屋,都未闻劳作的声响。
    从低窄的门口看去,有佝偻的老头在昏黄的灯影下晃动。土灶,冒着热气;灶膛,燃着柴火,在暗里红得耀眼。散乱在泥地上的筐、桶、矮凳、长椅,把桌上竹匾里摆放齐整的豆腐干衬托得特别醒目。这是纯白色的方块豆腐干,城里卖的豆腐干都是淡酱色的,它却如一块压缩的嫩豆腐。
    在村里辈分很高的民宿主人与老人搭语,他头也不回地“嗯嗯”了两声。我走近灶台去看锅里烧的什么,他瞬间把锅盖盖上了。
    “他保密呢,不让外人看的。”民宿主人呵呵笑着。”
    “老哥,你的豆腐干咋这么白?城里见不到。”我套起近乎。
    他扭头看我一眼:“城里的能和我的比?”布满深沟皱纹的脸上,透着认真和一般倔劲。
    “那你往城里卖,一定能有好价钱。”
    “为啥往城里卖?村里还不够!外村也不卖!”。
    民宿主人告诉我,这老人一天没做多少豆腐,就供应着村里的一两家餐厅,另外就是走得近的七姨八姑向他买一些。
    “老哥,你的豆腐好,大家喜欢,为啥不多做一些呢?”
    他终于转身对着我俩说:“就种了那么点豆子,再说,年龄大了,做不动了。少赚点怕啥,东西要好!”
    “下次我来问你买,你可别不卖我。”我逗他。
    “那得看东西有没有了。”仍然一派认真。
    我一时无话,噎着了。
    跨出门槛时,老人见我们要走,语调软了些:“到时候,让他跟我说一声,我给你留着。”他指了指民宿主人。
    “谢谢老哥了!”我连忙向他拱手。半路上,民宿主人聊起了这位老人的脾性。
    他是个孤老,七十多岁了,靠做豆腐赚点小钱。矮屋内,前半间做豆腐,后半间自己睡。山坡上有他一片地,种豆、制豆、运输,磨浆、烧煮、点卤……全部一人完成。他不要帮手,怕坏了他的豆腐。他觉得要紧的几招,还常常防着外人偷看。老人常会绷着脸对向他讨教的人说,“你吃着好就成,怎么做,我管着!没有什么?”
    晚上,坐在民宿院子的树荫下闲聊。
    “这样的豆腐,进了餐馆,做成什么菜都会让你觉得好吃。”
    “这款石锅臭豆腐的厨师,连二分厨艺都有余了。”
    “现在餐馆的菜,做得花哨,口感地道的不多,根子就在食材上。”“如果老头不是孤寡一人,如果老头脾气没有这样低,还会做出这样鲜香的豆腐吗?”没人应答。会,还是不会,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呢?早起做豆腐的孤独老人,这个点该已在他的小屋里安然入睡了。晚饭时,伴着黄灯孤影,他咪一点小酒了吗?”
    (有删改)
    文本二:
    手艺人做手艺是离不开手的,人的手经过专业训练之后,感知度很高,所以,在手工艺的研究里出现了一个名词:“手感”。实际上,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靠手感来完成的,眼睛看不到,但是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来控制,手艺人会把手感用到极致。比如,云锦的织造就依靠手感。过去没有空调,考虑到热胀冷缩,还有温度、湿度,织一点就要卷一点,而且要保证云锦两年之后拿下来时平平整整。在这个过程中那种细微的感觉,包括卷筒时候的轻和重,都是靠手感。要是没经验的人一会儿松,一会儿紧,最后织出来的云锦就会不平整。
    第二个问题是产业化的问题。文化要求独创,要求差异,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而产业的要求是统一的、规格化的、低成本的,两者有矛盾之处。如果做大做强,但自身产能又不够,就需要去扩大企业规模,但这不是手艺人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手艺人的社会责任是引领社会消费风尚,而不是去考虑再就业。你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当你做到极致的时候,不仅继承了传统,还会向社会传播,去引领消费的风尚,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是创新。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谈创新,但手工艺的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要把传统吃透,我们现在做手艺,都是在接受传统的恩惠。传统,听起来是很古老、很保守的东西,实际上,历代的传统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积累起来的,这一点,借用台湾一个工艺大师的话就是:“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创新,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
    (摘编自徐艺乙《关于中国手工艺发展现状的几个问题》)
    3.文本一中“孤老”的形象、性格,在“我”和民宿主人的叙述中有何异同?说说造成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相同之处:两个“迷路”都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
    不同之处:文本一的“迷路”象征着人生在迷茫困惑中不知不觉地度过;文本二的“迷路”象征因迷失人生方向,而丧失初心误入迷途。
    2.同:都描述了在农村劳动时的情景,表现出对那段特殊岁月的回忆及思考。
    异:①文本一体裁为小说,注重片段的叙述;文本二体裁是回忆性散文,注重对知青生活的概括性叙述。②文本一在片段的叙述中,注重内心独白和语言描写等,情感流露深沉隐晦;文本二注重总结、思考,深情书写对那段生活的感慨和反思。
    3.①同:“孤老”手艺高超。②异:对“孤老”认真、倔强的脾性,“我”认为“孤老”家境贫寒,但他的认真、倔劲并非怪癖,在傲骨的背后,不失乡间老者的温厚之情;而在民宿主人看来,“孤老”对人爱理不理,做人做事怪异,不近人情。③造成差异的原因,“我”新来乍到,拜访“孤老”时态度诚恳;而民宿主人与“孤老”长期相处,对其脾性自认为了解较深入

    相关试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红楼梦》专练: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红楼梦》专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学生版+教师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客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打印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打印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客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