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展开1. “一日之计在于晨”,新的一天从营养丰富的早餐开始。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A. 玉米、红薯
B. 鲜奶、豆浆
C. 苹果、西红柿
D. 牛油、奶油
【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玉米、红薯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物质,不符合题意;
B.鲜奶、豆浆富含蛋白质,符合题意;
C.苹果、西红柿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D.牛油、奶油富含油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符合“美丽中国”的是
A. 鼓励开私家车,带动经济发展
B. 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
C. 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D. 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鼓励开私家车,产生大量的尾气污染环境,不符合“美丽中国”;
B、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美丽中国”;
C、大量使用化肥,污染水体和土壤,要合理使用化肥,不符合“美丽中国”;
D、燃放烟花爆竹,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美丽中国”;
故选:B。
3.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 氮气B. 二氧化碳C. 氧气D. 稀有气体
【3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4. 下列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霓虹灯通电发光B. 氮气充食品包装袋
C. 干燥石蕊小花与CO2D. 甲醛溶液浸泡海鲜
【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A、霓虹灯通电发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
B、氮气充食品包装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干燥石蕊小花遇到二氧化碳不变色,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甲醛浸泡海鲜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
【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 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矿泉水B. 消毒酒精C. 干冰D. 天然气
【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详解】A 、矿泉水中有矿物质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 、消毒酒精中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天然气中有甲烷和杂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6. 从微观角度解释“干冰升华”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子体积增大
B. 分子数目增多
C. 分子间距离变大
D. 分 子种类改变
【6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干冰升华”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大,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数目没有增多,不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属于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未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高氯酸(HClO4)是种酸性和氧化性都较强的酸,高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1B. +7C. +5D. +1
【7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高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4=0,解得x=+7,故选B。
8.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 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
C. 木炭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黑烟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8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A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B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C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D正确;
故选:D。
9.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如下图,其中错误的是
A. 查漏B. 装药C. 收集D. 验满
【9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向里推注射器活塞,锥形瓶内气压增大,长颈漏斗内液柱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短导管进入,将水从长导管排出,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故水面要加一层油,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B. 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探究燃烧的条件
【10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红磷本身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可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不能用于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玻璃管能与外界空气相通,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温度达不到着火点,红磷和白磷均不会燃烧,不能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1. 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使蜡烛火焰隔绝了氧气
B. 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 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
D. 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1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能降低温度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故说法错误;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已经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燃烧所需要的充足的氧气,故说法正确;
D、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说法错误。
故选:C。
12. 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镁条燃烧:Mg+O2MgO
B. 铜绿分解:Cu2(OH)2CO32CuO+CO2↑
C. 氨水中和硫酸:NH3•H2O+H2SO4═NH4SO4+H2O
D. 酒精完全燃烧:C2H6O+3O22CO2+3H2O
【1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不合题意;
B、铜绿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不合题意;
C、硫酸铵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O+H2SO4═(NH4)2SO4+2H2O,不合题意;
D、在点燃的条件下,酒精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3. 理论上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某同学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
A. 部分氧气溶于水B. 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
C. 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D. 部分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
【13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室温下,1L水中能溶解约30mL氧气,而氢气难溶于水,室温下,溶解的比氧气少,故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不符合题意;
B、碳能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可能是部分氧气与碳棒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C、碳棒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能会吸附一部分氧气,不符合题意;
D、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氧气在正极生成,氢气在负极生成,故氧气与氢气不可能重新生成水,符合题意。
故选D。
14. 甲、乙、丙三种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则不满足的是
A. 甲是O2,丙是CO2B. 甲是H2,乙是O2
C. 乙是NaOH,丙是Na2CO3D. 甲是HNO3,丙是NaNO3
【1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当甲是O2,丙是CO2,乙是CO时满足要求,故A正确;
B.当甲是H2,乙是O2,丙是水时,满足框图要求,故B正确;
C.当甲CO2,乙是NaOH,丙是Na2CO3时满足框图要求,故C正确;
D.因为所有的硝酸盐、钠盐都是可溶的,NaNO3不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不符合框图要求,故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除去物质中少量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主要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1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粉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除去杂质氯化铜后会引入新杂质氯化亚铁,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B、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也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反应后生成氧化铜,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C、气体中如果一氧化碳的含量较低,则一氧化碳不会发生燃烧,选项错误;
D、氯化钾易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将固体混合物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得到纯净氯化钾,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除杂的原则:1、除杂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欲保留的物质反应;
2、不能引入新杂质;
3、最佳的除杂方法是除杂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欲保留的物质。
16. 配制130g溶质质量分数为6%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大的是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③将氯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称量(1g以下用游码)
④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⑤转移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溅出
A. ②③B. ①④C. ②④D. ③⑤
【16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③将氯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称量,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了,且使用了游码,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④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⑤转移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故选C。
17. 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H2SO4与足量Mg、Al、Zn、Fe充分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信息,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 四种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H2
B.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l>Mg>Fe>Zn
C. 相同质量的四种金属与稀H2SO4反应,消耗酸的质量相等
D. 相同质量的四种金属与足量稀H2SO4反应氢气质量:Zn>Fe>Mg>Al
【17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Mg、Al、Zn、Fe活动性均比氢强,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正确。
B、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Al>Zn>Fe。错误。
C、从图像可知,当酸足量时(开始阶段),同质量的不同金属放出的氢气质量不等,说明消耗的酸的质量不相等。错误。
D、从图像可知,当酸足量时(开始阶段),同质量的不同金属放出的氢气质量Al>Mg>Fe>Zn。错误。
故选A。
18.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一一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含氢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水——燃烧能生成水的物质一定含有氢元素
C. 催化剂MnO2能加快KClO3分解速率——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18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水,A错。
B、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含氢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水——燃烧能生成水的物质一定含有氢元素,B正确。
C、催化剂MnO2能加快KClO3分解速率,但是催化剂不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还可以减慢反应速率,C错。
D、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比如质子带正电,D错。
故选:B。
19. 下图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
B. 盐酸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水分子和氯化氢分子
C. 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D. 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Na+和Cl-
【19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盐酸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 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 操作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 调为7
C.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不可以颠倒
D. 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三种物质
【20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除去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除去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进行沉淀,除去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进行沉淀,过量的钡离子需要用碳酸根离子除去,实验操作步骤改为①③④②⑤⑥③④不会影响形成沉淀和效果,正确; B、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从而得到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正确; C、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颠倒会影响除掉多余的钡离子而形成沉淀,正确; D、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转化为沉淀,加过量碳酸钠溶液,可以将钙离子和反应剩余的钡离子转化为沉淀,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转化为沉淀,所以⑤操作中得到的沉淀共有四种,错误。故选D。
二、填空题
21. 按要求从氮气、氢氧化镁、硝酸钾、一氧化碳、氢气、硫酸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一种可以作燃料的氧化物_______。
(2)一种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的碱_______。
(3)一种可以作防腐剂的单质_______。
(4)一种可以用作复合肥料的盐_______。
【21~24题答案】
【答案】(1)CO (2)Mg(OH)2
(3)N2 (4)KNO3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一氧化碳是一种具有可燃性的氧化物;故填:CO。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镁是一种碱,能与盐酸反应,所以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填:Mg(OH)2。
【小问3详解】
氮气是一种单质,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用作防腐剂;故填:N2。
【小问4详解】
硝酸钾是一种盐,其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是一种复合肥;故填:KNO3。
22.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微观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丙属于____________(选填“无机物”或“有机物”),丁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改变
B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3: 22
(4)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可以减缓__________________。
【22题答案】
【答案】 ①. 有机物 ②. H2O ③. (或 ) ④. D ⑤. 温室效应
【解析】
【详解】(1)丙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属于有机物,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丁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学式是:H2O
(2)微观示意图中:氢气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产生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C、反应前后氢元素由0价变为+1价,碳元素由+4价变为-2价;故选项错误;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1×6):(12+2×16)=3: 22;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可以减缓:温室效应。
23. 下图为A-G(初中常见的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D为单质。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 的化学式_____,其常见用途为_____(任写一条)。
(2)写出反应①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反应的②现象为_____。
(4)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3题答案】
【答案】 ①. CH4 ②. 作燃料 ③. C+2CuO2Cu+CO2↑ ④. 置换 ⑤. 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溶液逐渐变成了蓝色 ⑥. 2NaOH+CuSO4=Cu(OH)2↓+Na2SO4
【解析】
【分析】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故A是甲烷,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是二氧化碳,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E是硫酸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F、G是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中的一种,氧化铜和D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B,故B是铜,D是单质,是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详解】(1)A是甲烷,常用作燃料。
(2)反应①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属于置换反应;
(3)反应②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溶液逐渐变成了蓝色。
(4)反应③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24.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__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如图二所示,t1℃时,向5g甲物质中分批加入水,依次得到A B C D四份溶液。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将溶液A升温至t3℃,溶质质量分数变大B. 与溶液A相比溶液C的质量增加了20g
C. t1℃时甲的溶解度不小于20gD.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A=B>C>D
(3)在溶液A、B、C、D中任意选择一个溶液计算其溶质质量分数:溶液_______(选填编号)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精确到0.1%)。
(4)如图三所示,t6℃时取甲、乙两种物质各wg进行实验,最终烧杯中均有固体析出,且析出固体质量乙大于甲。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用“<”或“⩽”表示)。
【24~27题答案】
【答案】(1)t2 (2)AC
(3) ①. C ②. 16.7%
(4)t2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温度改变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小问1详解】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小问2详解】
A.将溶液 A 升温至 t3℃,溶解度增大,溶解度的固体增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正确;
B.与溶液A 相比溶液 C 的质量增加了20g水的质量和溶解的固体的质量,故错误;
C.25g的水溶解完了5g的固体,所以t1℃时甲的溶解度不小于 20g/100g 水,故正确;
D.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A=B≥C>D,故错误;
故选AC。
【小问3详解】
在溶液中任意选择一个溶液计算其溶质质量分数:溶液C的溶质质量分数≈16.7%。
【小问4详解】
如图三所示,t6℃时取甲、乙两种物质各wg进行实验,最终烧杯中均有固体析出,所以甲和乙的溶解度均小于wg。t
三、实验探究题
25.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OH、NaCl、CuCl2、Mg(OH)2、CaCO3中的一种或多种,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取样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1)操作Ⅰ和操作Ⅱ相同,其名称是_______。
(2)无色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原固体粉末中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25题答案】
【答案】 ①. 过滤 ②. CO2 ③. NaCl+AgNO3=AgCl↓+NaNO3 ④. NaCl、Mg(OH)2
【解析】
【分析】固体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分为沉淀Ⅰ和无色溶液Ⅰ,在沉淀Ⅰ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说明沉淀Ⅰ中含有碳酸钙,所以一定含碳酸钙,并且产生蓝色溶液,说明沉淀Ⅰ中有铜离子,所以一定含氯化铜,而氯化铜溶于水,所以沉淀Ⅰ中含有氢氧化铜,又因为氢氧化镁不溶于水,一定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一定含氢氧化钠,不能确定是否含氢氧化镁,在无色溶液Ⅰ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Ⅱ和无色溶液Ⅱ,说明无色溶液Ⅰ中含氯离子,但氯化铜中含氯离子,不能确定是否含氯化钠。
【详解】(1)操作Ⅰ和操作Ⅱ相同,都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开来,其名称是过滤;
(2)只有碳酸钙和盐酸反应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故无色气体的化学式为CO2;
(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Ⅱ的反应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
(4)根据分析,原固体粉末中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物质是NaCl、Mg(OH)2。
26.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很多资料上都认为二氧化碳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那二氧化碳气体究竟能否用排水法收集呢?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两套装置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请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定性实验】实验后,装置 Ⅱ 水槽中的液体应该呈酸性,向此液体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会变为_______。但是取几次实验后的液体样品,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无明显变色现象。对此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定量实验】采用数字化实验测定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纯净度的差异。因实验设备有限,本实验通过氧气传感器测出收集气体中残留的氧气(来自于空气),推算出空气的含量,再求出CO2的含量。请填写下列表格中相应的空白(精确到1%即可):
通过实验可知,若对CO2纯度要求较高,应该使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实验反思】利用装置Ⅰ和装置Ⅱ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都会混有少量空气,原因是______。
【交流讨论】证明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所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纯度更高,还有什么方法?________。
【拓展应用】利用传感器对二氧化碳性质再探究。
步骤 1:如图2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瓶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等体积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步骤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等体积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步骤3: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象情况如图3所示。
【查阅资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两种物质均可与CO2发生反应。
①导致曲线AB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②图中曲线1中_______段气压的变化是由于充分振荡烧瓶导致的。
③利用现有的装置,在不使用其他试剂的情况下,请你写出除振荡烧瓶外继续降低E点的操作方法____。
④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写出曲线1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6题答案】
【答案】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红色 ③.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④. 锥形瓶中的空气随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集气瓶 ⑤. 向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变浑浊的程度 ⑥. 注射器中的液体加入烧瓶时速度太快,而反应程度较小,导致压强突然增大 ⑦. CD ⑧. 使烧瓶内物质冷却(或抽气等) ⑨. 饱和石灰水浓度太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⑩. CO2 + H2O=H2CO3
【解析】
【分析】
【详解】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定性实验]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而取几次实验后的液体样品,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无明显变色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较小造成的,故填:红;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实验反思]
利用装置Ⅰ和装置Ⅱ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都会混有少量空气,原因是装置本身含有空气,故填:锥形瓶中的空气随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集气瓶。
[交流讨论]
证明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所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纯度更高,可以选择如下方法向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变浑浊的程度,故填:向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变浑浊的程度。
[拓展应用]
①注射器中的液体加入烧瓶时速度太快,而反应程度较小,导致压强突然增大,所以曲线AB段气压增大,故填:注射器中的液体加入烧瓶时速度太快,而反应程度较小,导致压强突然增大。
②振荡烧瓶会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所以图中曲线1中CD段气压的变化是由于充分振荡烧瓶导致的,故填:CD。
③使烧瓶内物质冷却,温度降低压强也会减小或抽气也会造成压强减小,故填:使烧瓶内物质冷却(或抽气等)。
④曲线3装置内的气压减小程度最大,所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的量很少,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曲线1涉及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填:饱和石灰水浓度太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CO2+H2O=H2CO3。
四、计算题
27. 取氯化钡和盐酸的混合溶液100g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产生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
(2)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
(3)求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27题答案】
【答案】(1)9.85(2)2.2(3)10%
【解析】
【分析】氯化钡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盐酸先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完全之后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
【详解】(1)由图像可知,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9.85g,故产生沉淀的质量为9.85g。
(2)由(3)可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
设生成的气体的质量为y
故x的值为2.2.
(3)设与氯化钡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x
则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和主要操作方法
A
ZnCl2溶液(CuCl2)
加入足量的铁粉后过滤
B
铜粉(木炭)
在空气中灼烧
C
CO2(CO)
通入过量的氧气后点燃
D
KCl(MnO2)
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蒸发结晶
测得氧气含量
推算出CO2含量
结论
排空气法
6.6%
69%
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更纯净
排水法
4.2%
80%
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中考模拟(一)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中考模拟(一)化学试题,共7页。
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一)(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一)(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