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沈阳市2020-2021学年134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展开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沈阳134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1小题每小题1分,12-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1分)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放烟花
C.蜡烛燃烧 D.电灯通电发光
2.(1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为保护自然环境,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增大绿地面积 B.兴建火力发电厂
C.垃圾就地焚烧 D.污水打入地下水层
3.(1分)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象,模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D.冰和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4.(1分)酒精燃烧与食物腐烂的相同点是( )
A.都发光 B.都剧烈地产生热量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是分解反应
5.(1分)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放回滴瓶
C.放置洗净的试管
D.夹持试管
6.(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的是( )
A.硫 B.木炭 C.铁丝 D.红磷
7.(1分)下列物质具有可燃性的是( )
A.H2 B.CO2 C.N2 D.O2
8.(1分)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干冰 B.铁 C.氯化钠 D.氢气
9.(1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等易燃物存放时要远离火源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C.在学校实验室里,无毒的药品可以品尝其味道
D.实验室制取气气体时,先检查气体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10.(1分)现有两瓶等体积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下列区分不正确的是( )
A.燃着木条 B.闻气味
C.紫色石蕊试液 D.澄清石灰水
11.(1分)航天活动中需要“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下列关于“人造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B.氮气对航天员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可以不需要氮气
C.“人造空气”中供给航天员呼吸的是氧气
D.“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
12.(2分)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变化与守恒:依据砂糖灼烧后得到黑色物质,可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
B.模型与推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
C.宏观与微观:金刚石和石墨二者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探究与创新: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13.(2分)有关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燃烧产物是水
C.用手接触烧杯外壁发烫
D.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4.水是生命之源,关于水的知识有下列话题。
(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可用 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再用 除去水中异味。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不利,判断硬水的方法是 ,将硬水软化常用 的方法。
(3)如图1为氧气,二氧化碳,水的转化关系图。
①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一般要通过 。
②写出氧气转化为水的化学方程式 。
(4)如图2甲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
①接通连接玻璃管a端的是 极
②图2乙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水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填具体微粒名称,下同),没有变化的微粒 ,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5)2019年3月,我国朴玲玉研究员和天津大学马智教授团队成功利用可见光和锐钛矿氧化钛催化剂(TiO2/Pt)将水分解,原理如图3所示,该反应与电解水比较,说明化学反应的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影响 。
15.(6分)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变化角度: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从测定空气中氧气气体积分数的角度: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入药品,按如图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片刻,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锥形瓶底部细沙的作用是 ,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 时停止下流。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4)从空气的用途的角度:氮气具有广泛用途,它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 ,因此可作保护气,如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16.自然界并不缺少“镁“,缺少的是发现“镁”的眼睛。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启寻镁之旅,现邀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内容。
(1)第一站:初识金属镁。
①金属镁的物理性质 (写一条)。
②金属镁的化学性质:镁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第二站:再遇金属镁。将打磨过的镁条放入食醋中,反应现象是 。
(3)第三站:制备金属镁。工业上用电解氯化镁的方法生产镁,其原理:MgCl2镁+氯气。该反应过程中, 能转化为化学能。
(4)第四站:再探金属镁。
[提出问题]镁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黑色固体,
思考:若要熄灭镁燃烧引起的火灾,能否用二氧化碳?请说明原因 。
17.我们学习了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若先用双手握住试管,后将导管一端浸在水中,若发现导管口无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 (填“不好”“良好”或“无法确定”)。
①若实验开始前就把发生装置与D连接,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原因是 。
②如图是收集氧气的过程,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用字母表示)。
③检验:小丹同学用排空气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没有复燃,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和 ,发生装置由B改进为C的优点是 (写一条),若用B和E组装一套气密性良好的装置来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反应结束后,发现量筒内收集到的水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小,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改进方法是 。
18.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 。(填字母)
A.发光
B.放热
C.放出气体
D.生成沉淀
E.变色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 。
【实验设计】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②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1)“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 (填物质名称)代替。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 。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反思交流】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 (填字母序号)。
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
19.同学们选用两组不同浓度的盐酸完成图1装置中的实验。
、
化学小组用图1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盐酸浓度
观察到的现象
甲组
浓盐酸(36.5%)
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
乙组
稀盐酸(13.5%)
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C中石蕊溶液变为紫色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组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讨论与交流】同学们认为甲组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过多的HCl溶于石蕊溶液。
【提出猜想】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用图2装置研究不同浓度盐酸的挥发性。用离子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可以近似表示挥发出的HCl的量),实验数据见表。
盐酸浓度与氯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相同时间内测得)
盐酸浓度(%)
13.5
20
26.2
29.2
32.2
36.5
氯离子浓度(mg/L)
1.1
1.4
3.7
19.0
59.8
209.2
分析表中数据,能够得出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的关系是 。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甲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改进】甲组同学在装置A与装置B之间连接装置D。三个装置之间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 → →b。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若将气体继续通入澄清石灰水,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沈阳134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1小题每小题1分,12-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1分)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放烟花
C.蜡烛燃烧 D.电灯通电发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燃放烟花是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电灯通电发光由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1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为保护自然环境,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增大绿地面积 B.兴建火力发电厂
C.垃圾就地焚烧 D.污水打入地下水层
【分析】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有:工厂排放的三废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垃圾等。
【解答】解:A、为保护自然环境,增大绿地面积合理,故选项正确;
B、兴建火力发电厂,煤燃烧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故选项错误;
C、垃圾就地焚烧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故选项错误;
D、把污水打入地下水层,能引起土壤、水体污染,不符合”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3.(1分)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象,模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D.冰和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微观粒子的特征解答;
【解答】A.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A错;
B.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团簇中的水分子也在不断运动,故B错;
C.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故C正确;
D.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属于同一物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4.(1分)酒精燃烧与食物腐烂的相同点是( )
A.都发光 B.都剧烈地产生热量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是分解反应
【分析】根据燃烧与缓慢氧化的特点来解答,燃烧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进行的很慢,其过程都放热,但过程不一定都发光.
【解答】解:食物腐烂属于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与燃烧一样都是氧化反应,反应时都放热,但缓慢氧化比较平和,燃烧剧烈,缓慢氧化不发光,有的燃烧发光,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反应物至少两种,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故选:C。
【点评】解此类题需抓住燃烧和缓慢氧化反应的各自的特点,进行判断.
5.(1分)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放回滴瓶
C.放置洗净的试管
D.夹持试管
【分析】A、根据检查气密性必须形成密封体系考虑;
B、根据滴瓶上的滴管不能清洗考虑;
C、根据试管清洗后的放法考虑;
D、根据试管夹夹取试管的方法考虑。
【解答】解:A、检查气密性必须形成密封体系,长颈漏斗与外界通着,所以装置不密封,故A错;
B、滴瓶上的滴管不能清洗,故B错;
C、试管清洗后要倒扣在试管架上,故C正确;
D、试管夹夹取试管时,要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不能从口部,容易污染试剂,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6.(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的是( )
A.硫 B.木炭 C.铁丝 D.红磷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7.(1分)下列物质具有可燃性的是( )
A.H2 B.CO2 C.N2 D.O2
【分析】根据氢气、二氧化碳、氮气、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C、氮气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D、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气、二氧化碳、氮气、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1分)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干冰 B.铁 C.氯化钠 D.氢气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1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等易燃物存放时要远离火源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C.在学校实验室里,无毒的药品可以品尝其味道
D.实验室制取气气体时,先检查气体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分析】A.根据存放易燃物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B.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C.根据实验室安全规则来分析;
D.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步骤来分析。
【解答】解:A.酒精等易燃物存放时要远离火源,以防发生火灾,选项说法正确;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选项说法正确;
C.在学校实验室里,无毒的药品也不能品尝其味道,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室制取气气体时,先检查气体的气密性再装药品,以防装置漏气而造成药品浪费,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0.(1分)现有两瓶等体积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下列区分不正确的是( )
A.燃着木条 B.闻气味
C.紫色石蕊试液 D.澄清石灰水
【分析】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要根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两种气体的目的.
【解答】解:A、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氧气和二氧化碳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C、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无变化的是氧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
11.(1分)航天活动中需要“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下列关于“人造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B.氮气对航天员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可以不需要氮气
C.“人造空气”中供给航天员呼吸的是氧气
D.“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
【分析】A.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考虑;
B.根据呼吸需要的气体考虑;
C.根据氧气的用途考虑;
D.根据同种分子的特点考虑。
【解答】解:A.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所以“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故A正确;
B.氮气对航天员呼吸没有任何作用,但人体长期吸入纯氧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人造空气”还需要氮气,故B错误;
C.由于氧气是供给呼吸的气体,所以“人造空气”中供给航天员呼吸的是氧气,故C正确;
D.“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和空气中的氧气都是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即可解答。
12.(2分)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变化与守恒:依据砂糖灼烧后得到黑色物质,可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
B.模型与推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
C.宏观与微观:金刚石和石墨二者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探究与创新: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分析】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二者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依据砂糖灼烧后得到黑色物质,可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正确;
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二者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正确;
D、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不能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还要必须满足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性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分)有关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燃烧产物是水
C.用手接触烧杯外壁发烫
D.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分析】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结合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B、燃烧产物是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用手接触烧杯外壁发烫,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的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4.水是生命之源,关于水的知识有下列话题。
(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可用 过滤 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再用 活性炭 除去水中异味。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不利,判断硬水的方法是 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 ,将硬水软化常用 煮沸 的方法。
(3)如图1为氧气,二氧化碳,水的转化关系图。
①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一般要通过 光合作用 。
②写出氧气转化为水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
(4)如图2甲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
①接通连接玻璃管a端的是 负 极
②图2乙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水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水分子 (填具体微粒名称,下同),没有变化的微粒 氢原子和氧原子 ,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 。
(5)2019年3月,我国朴玲玉研究员和天津大学马智教授团队成功利用可见光和锐钛矿氧化钛催化剂(TiO2/Pt)将水分解,原理如图3所示,该反应与电解水比较,说明化学反应的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影响 生成物的种类 。
【分析】(1)根据过滤的原理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回到。
(2)根据判断硬水的方法和将硬水软化的方法分析回答。
(3)①根据光合作用中物质的转化分析回答。
②根据氢气燃烧的反应分析回答。
(4)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发生的反应及微粒的变化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5)根据反应的条件、生成物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由于过滤能将固液分离,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异味。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不利,判断硬水的方法是: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的泡沫少,将硬水软化常用煮沸的方法。
(3)①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一般要通过光合作用。
②氢气燃烧能将氧气转化为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4)①由于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管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则接通连接玻璃管a端的是负极;
②图2乙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水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没有变化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水通电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2H2↑+O2↑。
(5)由题意可知,利用可见光和锐钛矿氧化钛催化剂(TiO2/Pt)将水分解,分解为氢气和过氧化氢,电解水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由此可知,化学反应的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
故答案为:(1)过滤;活性炭。
(2)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煮沸。
(3)①光合作用;
②2H2+O22H2O。
(4)①负;
②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2H2O2H2↑+O2↑。
(5)生成物的种类。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了解分子的性质、影响气体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水的电解、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解题的基础知识。
15.(6分)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混合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变化角度: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木条熄灭 。
(3)从测定空气中氧气气体积分数的角度: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入药品,按如图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片刻,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先变大后变小 ,锥形瓶底部细沙的作用是 防止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炸裂 ,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 4mL 时停止下流。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4)从空气的用途的角度:氮气具有广泛用途,它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 化学性质稳定 ,因此可作保护气,如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2)根据气体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4)根据氮气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所以空气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196℃,氧沸点﹣183℃,升温时,沸点低的氮气首先汽化,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木条熄灭;故填:木条熄灭;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放热,压强增大,气球膨胀,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气球缩小,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膨胀后缩小。锥形瓶底部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炸裂;白磷燃烧会耗尽锥形瓶内的氧气,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50mL﹣230mL×=4mL时停止流下;故填:先变大后变小;防止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炸裂; 4mL;
(4)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可作保护气,如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故填:化学性质稳定。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6.自然界并不缺少“镁“,缺少的是发现“镁”的眼睛。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启寻镁之旅,现邀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内容。
(1)第一站:初识金属镁。
①金属镁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 (写一条)。
②金属镁的化学性质:镁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
(2)第二站:再遇金属镁。将打磨过的镁条放入食醋中,反应现象是 产生气泡 。
(3)第三站:制备金属镁。工业上用电解氯化镁的方法生产镁,其原理:MgCl2镁+氯气。该反应过程中, 电 能转化为化学能。
(4)第四站:再探金属镁。
[提出问题]镁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黑色固体,
镁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思考:若要熄灭镁燃烧引起的火灾,能否用二氧化碳?请说明原因 不能,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
【分析】(1)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镁燃烧生成氧化镁。
(2)醋酸和镁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氢气。
(3)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4)点燃条件下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
【解答】解:(1)①金属镁的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
故填:银白色固体。
②金属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O22MgO。
故填:2Mg+O22MgO。
(2)将打磨过的镁条放入食醋中,醋酸和镁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氢气,反应现象是产生气泡。
故填:产生气泡。
(3)该反应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故填:电。
(4)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黑色固体,说明镁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思考:若要熄灭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是因为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故填:故填:镁能和二氧化碳反应;不能,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我们学习了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长颈漏斗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若先用双手握住试管,后将导管一端浸在水中,若发现导管口无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 无法确定 (填“不好”“良好”或“无法确定”)。
①若实验开始前就把发生装置与D连接,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原因是 未待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
②如图是收集氧气的过程,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bac (用字母表示)。
③检验:小丹同学用排空气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没有复燃,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验满时没有等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就停止收集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大理石(或石灰石) 和 稀盐酸 ,发生装置由B改进为C的优点是 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写一条),若用B和E组装一套气密性良好的装置来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反应结束后,发现量筒内收集到的水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小,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改进方法是 在水面加入一层植物油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①、②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③根据氧气不纯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根据装置的特点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长颈漏斗;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装置A作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应先将导管一端浸在水中,后用双手紧握试管;如果先用双手紧握试管,后将导管一端浸在水中,若发现导管口无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无法确定;
①刚开始冒出的气泡中含有含有空气,不能立即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然后将集气瓶倒放在水中,再开始收集氧气,所以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bac;
③小丹同学用排空气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没有复燃,可能原因是:验满时没有等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就停止收集,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3)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由B改进为C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用B和E组装一套气密性良好的装置来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反应结束后,发现量筒内收集到的水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小,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改进方法是在水面加入一层植物油。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
(2)A;2KMnO4K2MnO4+MnO2+O2↑;无法确定;
①未待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②bac;
③没有等到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就收集或收集前集气瓶中没有装满水;
(3)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在水面加入一层植物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8.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是否生成新物质 ,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 CDE 。(填字母)
A.发光
B.放热
C.放出气体
D.生成沉淀
E.变色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 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
【实验设计】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②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1)“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 稀硫酸 (填物质名称)代替。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 向第二朵纸花喷蒸馏水 。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②③中纸花不变色,④中纸花变红色 。
【反思交流】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 ABCD (填字母序号)。
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
【分析】【探究思路】
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否生成新物质,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生成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设计】显酸性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实验结论】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反思交流】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实验条件、获取事实证据、逻辑推理判断。
【解答】解:【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否生成新物质,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生成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
故填:是否生成新物质;CDE。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故填:不能。
(3)【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故填: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稀硫酸代替。
故填:稀硫酸。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向第二朵纸花喷蒸馏水,检验水能否使纸花变色。
故填:向第二朵纸花喷蒸馏水。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②③中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纸花变色,④中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能使纸花变色。
故填:②③中纸花不变色,④中纸花变红色。
【反思交流】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实验条件、获取事实证据、逻辑推理判断。
故填:AB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同学们选用两组不同浓度的盐酸完成图1装置中的实验。
、
化学小组用图1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盐酸浓度
观察到的现象
甲组
浓盐酸(36.5%)
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
乙组
稀盐酸(13.5%)
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C中石蕊溶液变为紫色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2)乙组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O3H2O+CO2↑ 。
【讨论与交流】同学们认为甲组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过多的HCl溶于石蕊溶液。
【提出猜想】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用图2装置研究不同浓度盐酸的挥发性。用离子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可以近似表示挥发出的HCl的量),实验数据见表。
盐酸浓度与氯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相同时间内测得)
盐酸浓度(%)
13.5
20
26.2
29.2
32.2
36.5
氯离子浓度(mg/L)
1.1
1.4
3.7
19.0
59.8
209.2
分析表中数据,能够得出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的关系是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盐酸浓度越高,越容易挥发 。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甲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改进】甲组同学在装置A与装置B之间连接装置D。三个装置之间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 c → d →b。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 。若将气体继续通入澄清石灰水,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分析】(1)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碳酸的性质来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
【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改进】二氧化碳不能溶于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同时饱和碳酸氢钠可与氯化氢反应。
【解答】解:(1)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没有酸的存在,才使乙组中试管红色退去变为紫色;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故填:H2CO3H2O+CO2↑;
【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随着盐酸浓度的升高,测得氯离子浓度越高,也就是挥发出的氯化氢越多;故填: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盐酸浓度越高,越容易挥发;
【实验改进】氯化氢气体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保证气体中氯化氢被全部吸收,需要从长管进气,而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也不与其反应,可以从短管排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填:c;d;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CO2+Ca(OH)2=CaCO3↓+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