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写作 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写作 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用具,教学实录,Ppt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教学目标】
1、研读作品,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能明晰而有条理的表述出来。
2、写读后感,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并能用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印证。
3、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研读作品,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能明晰而有条理的表述出来。
【教学难点】:
写读后感,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并能用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印证。
【教学方法】
勾画法、比较分析法、联想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实录】
一、书卷有思学写感
师:上帝赐予我们善感的心,我们用它来体验生活的千滋百味。在生活中,我们早已不经意间写下自己的感想:看视频,弹幕相伴;遇奇事,微博同行;访美景,朋友圈相随。读书,亦有所感,书卷多思,墨迹留香。我们该如何写读书的感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写读后感。
【Ppt展示】
书卷多思 墨迹留香
——《学写读后感》
二、勾画领悟说感点
师:读后感三个字哪个字最重要?
生(齐):感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感”字。
师:这是小篆的“感”。“感”字由几个部分组成?
【Ppt展示】
感=咸 + 心
↓ ↓
全、都 内心
感《说文解字》:“感,动人心也。”
生(齐):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
师:是的,上面是一个咸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咸在古文中有全,都的意思。心,就是内心的意思。合起来“感”就是指我们的内心被完全触动了。“感”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感,动人心也。”所以,它的意思也是指内心被完全触动。
师:何为读后感呢?我们阅读作品时往往触动情思,得到感悟和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师:现在就请大家读材料一法布尔《圣甲虫》的节选片段,勾画出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并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感触或启发。
材料一:
食物的圆球做成后,必须搬到适当的地方去。于是圣甲虫就开始旅行了。它用后腿抓紧了这个球,再用前腿行走,头向下俯着,臀部举起,向后退走。它把堆在后面的物件,左右轮流地向后推动。谁都以为它要拣一条平坦,或不很倾斜的路走。但并不如此!它随意走近险陡得简直不可能攀登的斜坡,而这固执的东西,偏要走这条路。这个球非常之重,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万分留心,但到了相当的高度,仍不免后退。只要稍微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球滚落下,连甲虫也拖下来。再爬上去,结果再掉下来。它这样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只要出点小事故,就什么都完了;一枝草根能把它绊倒,一块滑石会使它失足,连球带虫一齐跌下来, 搅在一起。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有时看到它的努力已成绝望,才肯跑回去另找平坦的路。
——《昆虫记名著导+读》中第二章《圣甲虫》
(学生自读1分钟)
师:好了,谁来分享你的感触或启发?
(师及时板书感点。不是感点的要纠正,表述不准确的要帮助。“你是想表达……是吗?”可参考句式:我认为……我觉得……我感受到……)
生:我从“它这样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感受到了圣甲虫的坚持不懈。
师:你的感悟非常明晰,圣甲虫的精神让我想到了荀子的那句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师板书:坚持不懈)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感悟? 。
生:我从圣甲虫身上看到了它迎难而上的品质。
师:你的感悟非常的简洁,正应了那句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师板书:迎难而上)
生:我从“有时看到它的努力已成绝望,才肯跑回去另找平坦的路。”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圣甲虫是懂得变通的。
师:是啊!有时候换一种思路,死路就变成了活路。你的感悟很集中。
(师板书:懂得变通)
生: “谁都以为它要拣一条平坦,或不很倾斜的路走。但并不如此!它随意走近险陡得简直不可能攀登的斜坡,而这固执的东西,偏要走这条路。”我从这里感受到了圣甲虫它不走寻常路。
师:是的,有了不寻常的选择,就可以看见不寻常的风景。你的感悟非常的新颖,非常好!
(师板书:不走寻常路)
生:我跟上一个同学勾画的地方一样,我的感受跟他不一样,我感受到了圣甲虫的冒险精神。它放着平坦的路不走,却偏要走险陡得简直不能攀登的斜坡。
师:是的,没有冒险,就不会有新发现。你的感悟非常独到。
(师板书:冒险精神)
师:同学们刚刚所说的这些简洁的感悟就是感点,在表述时我们尽量做到明晰、集中,如果能做到新颖就更好了。同学们刚刚在表达感悟时都做到了这些要求,非常棒!
(师板书 感点:明晰、集中 )
三、适当引述领感点
师:有了明晰、集中的感点,读后感就成功了一半。
师:但在写读后感时,我们所勾画的句子全都要写进读后感中吗?
生(齐):不要
师:如果不写这些勾画的句子,读者怎么知道你的感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让人感觉我们的感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依据。所以,适当引述原文是必要的。
师:那我们该如何引述原文呢?是把原文大段大段地抄进读后感中去吗?
生(齐):不是。
师:那该如何引述呢?
生:要简洁地、概括地引述原文。
师:说得很对,要根据感点简洁地引述原文。如果原文本身就很简洁了,就可以直接引述,如果原文不够简洁,就需要概括。那么如何概括原文呢?
生:就是要根据感点提取关键词,找最能体现感点的词句。
师:非常正确。那现在就请同学们依照你们刚刚所说的方法,比较下面三个句子,看哪一句作为引述更合适?
【Ppt展示】
比较下面三个句子,看哪一句作为引述更合适?
我从 中,感受到了圣甲虫的坚持不懈。
A这个球非常之重,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万分留心,但到了相当的高度,仍不免后退。只要稍微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球滚落下,连甲虫也拖下来。再爬上去,结果再掉下来。它这样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只要出点小事故,就什么都完了;一枝草根能把它绊倒,一块滑石会使它失足,连球带虫一齐跌下来, 搅在一起。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
B这个球非常之重,圣甲虫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稍微不小心就和球一起滚落下来,但它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
C圣甲虫放着平坦或不很倾斜的路不走,偏要走险陡得简直不可能攀登的斜坡。
(生看题思考)
师:同学们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B选项更合适,因为A句太长了,全部写下来就显得很啰嗦。读后感重在“感”,所以引述的内容要尽可能简洁。
师:这位同学理由很充分,同学们赞成他的选择吗?
生(齐):赞成
师:那为何不选C呢?
(生七嘴八舌)
生:C选项没有表现出圣甲虫的坚持不懈,而是表现了圣甲虫固执,不能体现感点。
师:是的,引述原文与感点内涵要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在引述时既要做到简洁,还要做到?
生:准确。
(师板书 引述:简洁、准确)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从黑板上选一个最触动你的感点,为它简洁准确地引述原文。
如果最触动你的感点不是黑板上这些,你也可以自己写。
【Ppt展示】
(引述), (感点)。
写“感点”参考句式:
A、这真是只……的虫子!
B、这不禁让人感叹……
……
(学生安静地写2分钟)
师:好了,谁来展示自己的引述?
生:“能把它绊倒,一块滑石会使它失足,连球带虫一齐跌下来,搅在一起。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我从这里感受到了圣甲虫的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引述如何?
生:我觉得他的引述有些啰嗦,其实最能体现圣甲虫坚持的句子是“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前面的那句话可以不要。
师:是的,浓缩就是精华。引述一定要做到简洁、精要。还有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所写的。
生:我从“有时看到它的努力已成绝望,才肯跑回去另找平坦的路。”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圣甲虫是懂得变通的。
师:你的引述简洁、准确,很好地证明了你的感点。
四、紧扣原文析感点
师:同学们,引述了原文,提炼了感点,如何让人更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感点呢?这就需要我们紧扣原文对感点进行分析。怎样分析,方法有很多。老师想先听听同学们的方法。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如何来分析你的感点?
生:我会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进一步阐释我是如何有这种感受的。
师:这种内容分析法也是可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
【Ppt展示】
示例:
这个球非常之重,圣甲虫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稍微不小心就和球一起滚落下来,但它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
我不禁感叹:这只虫子竟能这般屡败屡战,坚持不懈!
为何它如此弱小的躯体,能咬牙推着球坚持一二十次?它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有趣甚至可笑。但圣甲虫知道,这个球是它活下去的基础,推球是它生存的本能。对它而言,没有想不想做,只有必须去做。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决不妥协的坚持,永不言败的顽强,才使他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生齐读)
师:这段话红色的字体是引述,绿色的字体是感点,蓝色的字体是分析。请同学关注蓝色部分,注意划线的关键词,思考这个示例是如何展开分析的?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划线的关键词,这是在干什么?
生(七嘴八舌):问圣甲虫这样做的原因。
师:原因是什么?
生:为了生存,是一种本能。
师:像这样追问原因,可以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深,我们从圣甲虫小小身体坚持的背后,看到了物竞天择的残酷,看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这种分析方法叫做因果分析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参照示例,紧扣原文,对你所选的感点进行分析。如果你有更好的分析方法,也可大胆尝试。
(生静静地写2分钟)
师:好了,谁来展示自己的分析?
生:这小小的圣甲虫为何能做到迎难而上呢?因为它别无选择,只有咬牙坚持把这球推到目的地,他才能活下去。这是它的任务,更是它无法推卸的责任。正是
因为它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才能让它们的家族在这物竞天择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师:分析很深入,通过你的分析,让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了圣甲虫的坚持不懈。还有哪位同学来分享你的分析?
生:然而困难从不对谁仁慈。巨球当前,道阻且长,圣甲虫一次又一次的被拉回原点。这只小虫子竟能忍受这种身心的重创,毫无怯意,勇往直前,直达顶峰。如果这不是坚持者的骄傲,那又是什么呢?
师:你的感点是体会到了圣甲虫的勇往直前师吗?
生:是的。
师:你的分析紧扣原文,让我对圣甲虫勇往直前的精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很棒!
五、联想拓展发感点
师:一个感点,几句引述,些许分析,这样的读后感能够打动别人吗?
生(齐):不能
师:那如何生发感点,引起读者共鸣呢?请大家默读材料二,思考:这篇读后感的第④、⑤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生发的感点?
【Ppt展示】
默读材料二,思考:这篇读后感的第④、⑤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生发的感点?
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
——读《傅雷家书》
谢心亘
①偶然的机会读到《傅雷家书》,我被作家傅雷那情深意切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
②“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这哪里是对异国他乡长久不能见面的儿子说话,这更像是对近在身前的儿子的温情提醒,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如山的父爱。随着阅读的越来越深入,“良师益友”“多年父子成兄弟”等词句,在我的脑海里不断的蹦出来。
③在傅聪二十多年的海外生活中,他经历了喜怒哀乐,人生的低谷和辉煌,他的父亲傅雷一直用书信的方式和儿子交流,谈生活,谈音乐,谈交友,谈爱情,谈做人……万水千山也无法阻隔父亲的陪伴,父亲的教导,父亲的温暖。父亲的陪伴,是傅聪成长过程中最明亮的温情。
④这让我想到了史铁生的母亲,当儿子的命运被紧紧地摁在黑暗中时,她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总是陪伴在儿子的身后,以静默的方式,以最大的努力陪伴儿子走出人生的低谷。
⑤然而,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却渐渐隐身,以至于缺失,如此,许多孩子在健康成长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我想说,只有陪伴才能洞察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人生成长轨迹的偏差。
⑥愿天下的父母,儿女们都来读一读《傅雷家书》吧,让陪伴的温情在两代人之间明亮起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明亮起来。
(有改动 )
(学生默读)
师:好了,谁来分享你的发现?
生:第④段联系了作者所读到的其他相似的作品。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里的确联系了其他作品。材料是如何联系的?
(生沉默)
师:作者由《傅雷家书》中的父子相伴想到了?
生:《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的母子相伴。
师:是的,由此文到彼文,既丰富了读后感,也回应了感点。那第⑤自然段是在联系什么?
生:是在联系实际生活。
师:是的,生活是写作的土壤,读后感与生活体验对接,才更具有现实意义。你能具体说说是怎样联系的吗?
生:由《傅雷家书》中的父子相伴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父母陪伴的缺失。
师:很好!所以,为了让感点生发开去,我们需要进行联想拓展。如何联想呢?
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实际生活中那些相似、相关、相反的内容。
(师板书 联系:阅读经验 实际生活)
【Ppt展示】
联想拓展
勾连阅读积累 相似
相关
妙用生活遐思 相反
师:有了思路,有了方法,看你们刚才所写的片段,你是否想到了某本书、某些名言、某首诗、某篇文章,是否也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呢?那就请用“这让我想到了 ”的句式,将你的读后感生发开去。
【Ppt展示】
请用“这让我想到了 ”的句式,将你的读后感生发开去。
(学生写)
师:好了,交流是互相学习的好机会。请将自己的文段在小组内传阅,推荐一份全班展示。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传阅自己的作品)
师:好了,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展示的时候先说你的感点,再说这让我想到了的片段。
生:我的感点是圣甲虫懂得变通,这让我想到了我学数学的几何时,当你用固有的方法去思考一直想不通的时候,就要学会变通,用另一种方法,或者换一种角度去思考,或许就能成功。所以,我们在做事时,千万不能死板,要学会灵活处理事情。
师:很好,你联系了学习生活中做数学题的例子,看到了变通的意义,很有现实意义。还有哪个组来展示你的作品?
生:我的感点是圣甲虫的勇于攀登,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那些想要征服高峰的勇敢的攀登者们。为了征服自然,为了去欣赏别人没见过的风景,为了给人类带来新发现,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最高的山峰,用自己强大的体魄去对抗攀登路上的凶险,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去挑战人类的极限。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定胜天。正是这种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们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向前。
(班上响起了掌声)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感受了同学们对你的作品的赞赏。你由圣甲虫的勇于攀登想到了生活中的攀登者们,阐明了勇于攀登精神的意义,让我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师:同学们太有才了。由于时间有限,同学们的成果可以在课下多分享。
师:同学们根据感点,联想其他作品,联系现实生活,不但印证了感点,也丰富了读后感。让我情不自禁,也想展示自己写的一个片段,大家想听吗?
生(齐):想
【Ppt展示】
这个球非常之重,圣甲虫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稍微不小心就和球一起滚落下来,但它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
我不禁感叹:这只虫子竟能这般屡败屡战,坚持不懈!
为何它如此弱小的躯体,能咬牙推着球坚持一二十次?它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有趣甚至可笑。但圣甲虫知道,这个球是它活下去的基础,推球是它生存的本能。对它而言,没有想不想做,只有必须去做。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决不妥协的坚持,永不言败的顽强,才使他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这让我想到了,这是在写虫,又何尝不是在写人呢?我们在面对未知的路时,如何知道那是康庄大道还是崎岖险路?既然选定了路,又岂有随意放弃的道理?唯有咬牙坚持而已。试看那些杰出的时代领袖们:卧薪尝胆的勾践,断齑画粥的范仲淹,亦或是为杂交水稻奉献终身的袁隆平,生命不息、科研不止的屠呦呦;还有那些奋斗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着开拓创新的人们,哪一位不是将“坚持”二字铭刻在自己的骨血中?
我想,不论是虫还是人,能拥有这份坚持不懈的意志,我们都应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教师深情朗读)
(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做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六、由篇到书写读感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后感的写法,请同学们说说你学写读后感的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写感点时要做到集中、明晰,不能太啰嗦。
师:很好,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生:我学到了在写读后感时,要适当引述原文,引述时要做到简洁、准确。写清楚感点后,还要进行分析,让别人更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感受。
师:是的,适当引述,进一步分析,能统领后文。
生:我还学到了写读后感时要联想拓展,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让读后感更有现实意义。
师:这也是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有效方法。同学们真棒!掌握了写读后感的基本要素。除了这些,同学们还应该特别重视读。只有读懂读通,读深读透了原文,我们才能有深入的感受。为了方便记忆,老师写了一个顺口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Ppt展示】
佳作美篇先读透,感点简明要分析。
引述原文精而准,生活阅读添共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创作的只是一个包含读后感主要要素的片段,在写读后感时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其实,写读后感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只是我们初学者要照着一个固定的样式去训练。课下,请大家读《昆虫记》中《圣甲虫》全文,用今天所学,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片段,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与同学分享。
课堂总结:小小昆虫不简单,它们有情感,有态度,通过它们,可以引发我们对生存状态、道德、人性的思考!希望大家多读像《昆虫记》一样的名著,及时记录能触动你们心灵的珍贵感悟,把阅读收获的财富用读后感的形式珍藏。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写读后感的问题症结与解决方法
我们阅读书籍和文章,往往触动情思,得到启发,把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早在小学时就已经写过读后感。在写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过多引述文章的内容,最重要的感悟却只有寥寥几笔。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学生在写读后感之前未能充分阅读文章,对文章内容和思想缺乏深入的理解,所以,在写读后感时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感悟也只是流于表层,不深刻。写读后感,“读”是基础,只有仔细的阅读,将文章读懂读深读透,才能有感而发,写出好的读后感。
二、选不好感受点,随便选一些不是很有感触的感受点来写。所以,写出来的感悟也只是一些苍白无力的话,不具有感染力。一篇好的文章或书籍,可写的感受点很多,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实际和身边的实际来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最善于写的来写。
三、不会联想拓展,造成用几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后,就觉得无话可说了这样的结果。一篇好的读后感,是能够对接现实生活,引起人们共鸣的。
基于以上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书卷有思学写感
在上课伊始,就告诉大家,生活中我们处处有感想,总是在不经意间就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悟。读书也有感想,我们该如何表达自己读书的感悟呢?以此来引入本课的课题学写读后感。
二、勾画领悟说感点
此环节,在课前充分预习了材料一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材料一,在充分阅读材料一的基础上,让学生勾画出最触动自己的地方,并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感悟。以此来教会学生选择最触动自己的感悟来写,并且教会学生明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感悟。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做到明晰简洁的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 适当引述领感点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明确,在写读后感时,适当地引述原文是必要的。但不能毫无选择地大段大段地引述原文。要做到简洁、准确,引述最精要的地方。课堂上我通过一个选择题,让学生明白了引述的要求。再让学生为自己所选的感点,适当的引述原文。学生们基本做到了根据感点,简洁、准确地引述原文。
四、紧扣原文析感点
为了让别人对我们的感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也为了更清楚更深入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紧扣原文进行分析是必要的。课堂上我先了解了学生们自己的分析方法,多数同学是内容分析法。我用老师创作的一个例子,来告诉学生还可以使用因果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的目光看的更深,对人物精神背后的根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他们基本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五、联想拓展发展点
我用一个读后感的例文,来告诉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感点生发开去。用联想的方式来生发感点,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实际生活。并结合例子来告诉学生,可以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中那些相似相关相反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的引领,学生基本能够联系实际或者阅读积累,做到有话可说。
六、由篇到书写读感
在课堂结尾,告诉学生我们今天所创作的只是一个包含读后感主要要素的片段,在写读后感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写读后感其实没有固定的格式,只是作为初学者,我们要照着一个基本的样式去训练,熟练了就可以灵活运用。让学生课下自读《圣甲虫》全篇,把自己所写的片段完成一篇完整的读后感,并建议学生阅读整本昆虫记,写本书的读后感。以此来巩固写读后感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诵读疏通 完成积累,默读梳理 明踪探情,品读抒怀 观景明情,悟读追问 知人论世,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背景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