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培优卷)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674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培优卷)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674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培优卷)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6743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培优卷)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6743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培优卷)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6743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培优卷)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6743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 第一单元(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4 次下载
- 第三单元(培优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7 次下载
- 第三单元(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4 次下载
- 第二单元(培优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6 次下载
- 第二单元(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4 次下载
第一单元(培优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培优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一单元培优卷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docx、第一单元培优卷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测试卷(B卷•能力提升练)学校: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万不得已 不可思义 张灯结彩 截然不同B.搅拌 绊倒 陪伴 打伴 伴侣 杂绊儿C.辫子 分辨 辨别 辩论 花瓣 蒜瓣D.消受 消瘦 瘦消 销售 蒸融 峥嵘 2.下列节日按先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 除夕 重阳节 清明节 春节 中秋节B.除夕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重阳节C.除夕 元宵节 清明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D.除夕 春节 元宵节 重阳节 清明节 中秋节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B.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C.我望着浅笑盈盈的您,一字一顿地念着“方……老……师”。D.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全城都在休息。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B.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C.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D.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二、诗歌鉴赏(16分)(一)(4分)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___________的一首五言诗,是_____________之一。(2分)6.全诗主要从织女的角度入笔,写了她织布“弄机杼”→“_________” → “_________” → “不得语”的情形,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2分) (二)(7分)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7.本诗作者是(1)___________(朝代)的(2)___________(名称)。(2分)8.“无处不”改成“到处都”可以吗?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列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的迷人风光,把春日长安比作成“春城”,富有美感。B.三四句的景色具有时间的推移,在白昼与黑夜中,日暮则是转折,赐火“传”字表现出了一种动态。C.“轻烟散入”虽然未写马,也未写人,但生动描绘出走马传烛图。D.作者借着寒食节的传统,由于皇帝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通过描写城内外之景表达了自己对皇恩的感谢。 (三)(5分)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0.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王建,诗中“十五夜”是我们的传统节日________的夜晚。(2分)11.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7分)(一)(13分)母亲用秤潘军①家里有杆老秤,是母亲用来称东西的专用品。这杆秤不知使用过多少年,也不知存放了多少年,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要不是搬家,还真想不起它。②母亲没念过书,可玩秤比有文化的父亲还精明。父亲开玩笑说,母亲天生就是耍秤杆子的料,比他耍笔杆子强。③早年间家里穷,父亲说有秤也没用;但母亲说,家里有个秤还是比较方便。一番争吵过后,还是母亲坚持己见——这秤,我买定了!④母亲更闲不住了,晌午间每每跑去山里刨药,刨了许多许多天,总算凑齐了买秤的钱。秤买回来了,但母亲并不识秤,那上面没有数字,只有点点金星,母亲跟村里认秤的人学,让人教她,教了很久总算学会了用秤。⑤【甲】很长时间里,秤是家里唯一的度量单位,每天做饭,母亲总会用秤称一称,几口人吃饭,下多少米面,她都要心中有数,既够吃,也不浪费。就连亲戚之间走动,母亲对来往的东西也都称一称,她说不占人家便宜,咋来咋走,宁肯做那吃亏的一方。⑥【乙】用秤称完,母亲还要用她独特的方法记上账,那账单我完全看不懂,都是点点,像秤杆上面的准星,有大有小。母亲告诉我,那些点点,大的是斤,小的是两,准确率不差分毫。若是母亲借东西,还账时定是秤杆子仰头,有时秤砣都站不住,母亲风趣地说,这叫“抬头见喜”。⑦【丙】后来,山乡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寂静到后来的喧嚣。母亲的心也有几分不安分了——她是村里最早耍秤杆子的人,知道秤上的学问。⑧【丁】母亲在路边摆了个小摊,自家地里种植的,山野采摘的,都成了母亲小摊上的货品。母亲不喜欢叫卖,可东西比谁卖得都快,特别是那些回头客,总会争着抢着再度购买。母亲卖东西总是先掂一掂,然后再称,完事再抓一把添上,保多不少。有时候,不等母亲做这道“附加工序”,顾客自己就上手了,母亲也只是笑笑,像是默许了。⑨有一次,一位城里来的女游客在母亲的小摊位前,望着一篮子山桃发呆,想买又想走的样子,母亲见状,就和她闲聊起来。那人说,她母亲曾在这里插过队,就喜欢吃这里的山桃,如今母亲患病卧床,还想着吃这山桃呢,自己很想买一些带回去,可钱包不知啥时丢失了……母亲默默地将山桃装好一大袋,外加10元钱,一同递给了那位女士,那人连摆手,母亲轻声言说:出门在外,谁都可能遇到难处,帮一把,不算事。⑩母亲用她那杆秤做了十几年买卖,和邻里、游客都处得很好,可我家的日子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改观,反倒是家里的土产特产再没有了积压和库存,每年都早早“被打发”得干干净。我们笑说母亲瞎忙乎,母亲很认真地说:“挣多少是多?够上碗边儿就行了。”⑪母亲最大的“业绩”就是磨光了那杆老秤上面的星星点点;我一直奇怪没有星星点点之后母亲咋称斤论两呢?⑫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了母亲,母亲笑笑透露了谜底——其实,我压根儿就不识秤,手里拿杆秤,不过是让人对我信任;做人厚道,人心是秤,不用称。⑬母亲是在教我做人的道理啊!(选自《北京晚报》2022年9月6日,有删改)12.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2分)母亲用秤最多的地方,是邻里之间一些米面的借用与归还。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1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母亲也只是笑笑,像是默许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章结尾才说母亲“压根儿就不识秤”,前面有哪些伏笔和铺垫?(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章结尾说“母亲是在教我做人的道理啊”,说说母亲用秤中所包含的做人道理。(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青铜之光(散文)关立蓉①那年,村庄拆迁。缸,成了带不走的物件。几乎每家门前都扔了缸,有人狠心砸碎了缸,尖锐的碎块,在废墟里,闪烁着青铜般的幽光。这是它们的归宿,它们集体沉默。村庄变成城市,他们没有了立足之地。②奶奶舍不得扔下任何一口缸,但又何处安置?反复权衡,我把其中的几口“苗条的缸”带到新房子,往里倒了土,养花、种点葱。奶奶有点心疼,说,你们不知道,这些缸,买的时候有多远,真不容易啊!但在高楼大厦里,缸,又能发挥出什么作用呢?和被砸碎相比,算是暂时保住了它们的命。③在缸的阵容里,有“肥硕大汉”,可以装进几个成年人;也有“苗条淑女”,两只拳头就可塞满。腌蒜盛豆腐乳,用得着。家中有缸,日子踏实着。④小时候,一清早,父亲总是从村前池塘担水回家,把水缸灌满,洗衣、淘米、做饭,一天的洗洗刷刷,靠着这缸水。⑤谷雨后,雨水多起来。屋檐下的那口缸,身材颀长,奶奶用它来接“天水”,她不喝河水,只喝“天水”。那时没有茶叶,奶奶用豁口的小缸,种几棵藿香和佩兰。夏天,藿香和佩兰长得茁壮,结出黑色的籽儿,奶奶小心保存着,来年春,撒在缸里,一茬茬冒嫩芽。天气晴朗的日子,奶奶摘下藿香和佩兰的叶子,置烈日下暴晒,蒸发出水分,晒干了,保存好,到冬天,也能喝上藿香茶,沁人心脾。⑥腌菜时,父亲穿上雨靴,踩那些被腌得死去活来的大青菜,嘎吱嘎吱的声音,一直延续到冬月。腌菜出卤后,腌菜缸就成了宝库,时不时地掏点腌菜心,菜油拌了吃,下饭得很。待缸里卤水倒掉,洗净、晾干,咸菜晒干塞里面,咸肉也藏里面,储存一夏,也不会变质。⑦缸,周身青铜色的光泽,像是隐藏在村子里,一个个执拗的符号。它当然是烧制而成,但是它一定另有一个精神源头,只和祖祖辈辈生活在村子里的人有关。站在一口缸面前,熟悉它的人,和它对话,能听出它要说什么。拍拍缸,摸摸缸,或者,对着一口空空如也的缸,没来由地吼一声,有遥远的回音,从满身青铜里传出,余音袅袅。村庄早已离去,缸的种种故事,已经成为前尘往事。⑧过去家里装米的那口缸,大概半米高,上面描着数朵牡丹,精工细作,一笔一画,了了分明。奶奶说,这口缸是老祖宗留下。取米时,她都亲力而为,怕我们碰坏了缸。有一年,来了个收旧货的货郎,一眼看中这口缸,愿出50元收购,那时50元,是笔巨款,奶奶没舍得卖。⑨许多年过去,几十口缸,也就只留下了奶奶视若珍宝的牡丹缸,放在客厅里不协调,我用毛线给它织了一个“外衣”,再插上一大把干树枝,像个装饰品。⑩白天,灿烂的阳光射进来,从毛线的缝隙里,它依然闪烁着,青铜的光泽。16.文章第④—⑥段,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与缸有关的生活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第⑧段中“奶奶都没舍得卖”牡丹缸的原因有哪些?联系全文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谈谈对第①段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5分)20.请以“那一次,我鼓足了勇气”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500字;③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