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 第二单元(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4 次下载
- 第五单元(培优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5 次下载
- 第六单元(培优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6 次下载
- 第六单元(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4 次下载
- 第四单元(培优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8 次下载
第五单元(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六单元培优卷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docx、第六单元培优卷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卷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测试卷(B卷•能力提升练)学校: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选出下列拼音正确的一组( )A.少年(shào) 偶然(ǒu) 家乡(xiāng)B.笑话(xiào) 儿童(tōng) 分离(lì)C.双鬓(bìn) 为何(hé) 改正(jǎi)D.互相(xiāng) 衰败(suāi) 客人(kè)【答案】A【详解】B.儿童(tōng)——tóng,分离(lì)—— lí;C.改正(jǎi)——gǎi;D.衰败(suāi)——shuāi;故选A。 2.“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下列词语哪一项不是这样的人的品格( )A.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B.助人为乐 舍己为人C.大公无私 乐于奉献 D.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答案】D【详解】D.“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人活在世上,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有的人,为人民活着,乐于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D是不符合这句话的意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与诗句反映的品格不符合;故选D。 3.“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话中对“野草”理解错误的是( )A.野草暗指鲁迅,因为他作《野草集》,以象征手法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B.野草生命力顽强,不怕风吹雨打,更不怕火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情愿作野草的人顽强不屈,斗志昂扬,永不言败。C.野草野蛮生长,到处蔓延,不受控制,会侵占庄稼和有益植物的领地。D.因为鲁迅先生有一部作品叫《野草集》,作者借此赞美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答案】C【详解】C.这句话出自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十周年而写的诗《有的人》。《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以象征手法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鲁迅热爱野草,甘做野草,甘愿在燎原大火中燃尽自己,这句诗是对鲁迅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献身精神的赞誉。本项理解错误;故选C。 二、诗歌鉴赏(8分)(一)(4分)【甲】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诗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乙】诗内容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享受友情的乐趣:欣赏自然风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与朋友把酒谈论农事的乐趣。C.【甲】诗“欲辨己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困顿、表达不清的状态。D.两诗的相同点:都是表达热爱农村自然景色,喜爱乡居田园生活的感情。两诗的不同点:陶诗表现了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逃避现实、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孟诗没有这种思想感情,主要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答案】C【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甲】诗‘欲辨己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困顿、表达不清的状态”有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故选C。 5.《过故人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分)A.诗中赞美了山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首诗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也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C.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D.展现对村民勤劳俭朴品质的赞美。【答案】B【详解】A.“诗中赞美了山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表述有误,诗中三、四句描写了山村风光,绿树环绕,青山横斜,并未描写山村的水;C.“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表述有误,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D.“展现对村民勤劳俭朴品质的赞美”表述有误,诗中七八句说重阳再来,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向往。并未体现出村民勤劳的品质;故选B。 (二)(4分)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答案】BE【详解】B.“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与诗文不符。诗人用此句表达的是对家乡物是人非的感慨,和自己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E.“令人迷惘”错,这些词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故选BE。 三、现代文阅读(33分)(一)(17分)蚕儿①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②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趴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③“叮……”上课的哨儿响了。④“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⑤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⑥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⑦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⑧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⑨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⑩“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作者陈忠实,选文有删改)7.请根据示例填写下面表格。(4分)情节老师自报姓名老师为“我”治伤②_________师生养蚕网丝④_________“我”的心理感受新奇①_________高兴③_________难过 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分)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文以“蚕儿”为题有何妙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本文都有关于师生关系的内容体现,你更喜欢哪一种师生关系?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①温暖;②老师了解养蚕的事;③喜悦;④老师被调走的事 8.动作描写这句话中用“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了老师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孩子内心的温暖,抒发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喜爱与赞美。 9.结构上:“蚕儿”贯串全文,是写作的线索。内容上: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比喻老师,意味深长。情感上: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同时表达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旨在批判封建私塾教育对于儿童的过度压迫,而不是借此批判三味书屋的先生,书中写道“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样的描述中透露出的是鲁迅先生的敬意,另外“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见这位老先生还是极心善的,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教书育人,只不过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终究还是没有脱离封建私塾的刻板,枯燥的教育模式,类似于填鸭灌输的应试教育,但三味书屋的生活是鲁迅愉快童年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蚕儿》文中因“蚕儿”让蒋老师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表现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从主旨上来看,用“蚕儿”来比喻教师,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我更喜欢后者那种关系,那种平易近人的老师。【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⑪段“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可概括出温暖;根据⑬段“‘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⑭段“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⑯段“‘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⑰段“‘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可概括出老师了解养蚕的事;根据⑱段“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可概括出喜悦;根据⑳段“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可概括出老师被调走;8.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是对老师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对我伤口的处理十分有条理,而且很细心,从而突出他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也写出了孩子内心的温暖,抒发了学生们对老师的敬爱与赞赏。9.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标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的写作线索。阅读全文,可以看出本文的标题“蚕儿”也正是全文的写作线索,以“蚕”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关爱的态度,以“蚕儿”表现了“我”在老师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关爱学生的老师。同时文章要表现的是好老师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所以“蚕”又是无私奉献的老师的象征,以它为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10.本题考查主观表达。选择自己喜欢的师生关系并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我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师生关系。文中写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样的描述中透露出的是鲁迅对寿镜吾老先生的尊敬和敬意;另外根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以看出这位老先生是一个心地善良,对待学生温和,不简单粗暴的好老师,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构成了鲁迅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与书屋中老先生的教育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更喜欢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示例2:我喜欢《蚕儿》中的师生关系。结合选文第⑱段“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可知,文中的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深得我们的喜爱,在特殊的教育活动中既让我们收获了知识,又增进了师生感情,同时选文还通过“蚕儿”来比喻老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因此我更喜欢这种师生关系。 (二)(16分)玩泥宋灵慧①对我来说,玩泥绝不仅是乡愁。②小时候,家住在村西北角高台子上。台子下边是小树林,林子下边是大水坑,这就是玩泥的地方。③玩泥,有文玩和武玩。④武玩男孩子们唱主角,我们是观众。⑤数了伏的午后,知了们嗓门子贼亮,“知了——知了——”,把大人们叫乏了呼呼睡去。皮小子尥①着蹶子跑到坑边,凉鞋背心扒了,扔到树下,跳到坑里。水鸭子似的扎几个猛子,凫几趟水,玩泥大戏开演了。⑥坑北沿儿坡缓,黄泥,晒饱了太阳。小子们一字排开哗哗哗,对着坑沿儿撩水。泥润了,台子搭好了。猫腰挖起坑泥,头脸身上划拉,两只手小泥板似的,把自己糊得严严实实。嘴巴一张,白牙露出来,黄泥流进去。“噗噗”着嘴边的泥,跑上坑沿儿。坐下,奓②开胳膊,“开车啦!”哧溜——,滑到水里。扎个猛子,再挖泥,再抹。单个开车烦了,就开火车。一串泥鳅子排好,领头的喊“火车开了”,噼里扑噜,你推我挤栽到水里。时间长了,坑北沿儿让这群屁股划成了长长的泥簸箕。⑦既然是武玩,“险情”就常发生。泥里的玻璃瓦片煤砟儿,把腿肚子、腚蛋子刺个口子。血从泥里冒出来,划拉划拉,口子浅,继续玩;口子深,跟小孩子嘴似的翻哧着,捋把青青菜来,搓巴搓巴,糊上。再不好,就到奶奶大娘家,要点消炎粉撒上,坚决不能叫爹娘知道。玩儿一夏天泥的孩子,黝黑油亮,铁打的一样结实。⑧文玩儿,是我们女孩子和小男孩的事儿。⑨小树林东面是聋子奶奶家,门对着坑。穿堂风一刮,门洞忒③凉快。聋子奶奶房后是一条大沟,红胶泥出名。胶泥有脾气,粘,夹锨,没力气挖不来。就算挖来,也是生的,一个瓣儿一个瓣儿的,得蘸着水,在硬地方摔,熟了才能玩儿。聋子奶奶门洞旮旯④有个瓮碴子,扣着旧盆,到夏天,里面就是奶奶给摔熟的胶泥,一条条的。我们坐在地上,守着块儿废青砖,啪唧,啪唧,边摔边捏,聋子奶奶坐在门洞口,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蒲扇看。⑩打啪儿,也叫摔破锅。揪块泥,捏成锅的样子,托起,高举,反扣到地上“噗”,破一个洞,力气越大,破洞越大。俩人一对儿,给对方补,破洞越大,赢的泥越多。太小的孩子,摔不破,输没了泥就哭,聋子奶奶就从破瓮里拿一块哄他。⑪刻模子也有输赢,但不是输泥。模子是砖的,跟小镜子差不多,从集上买,好几分钱一块儿。翘尾巴的狗,叼鱼的猫,大眼睛蜻蜓,花盆里的花……揪一块儿泥,抟圆,拍扁,扣在模子上摁,捏,刮,慢慢揭开,图案刻在泥上,模子就成了。摆在墙根下晾干,就拿去“赢”东西。“拾柴火换模儿——”串街小贩似的喊几声,伙伴们就跑到树林捡柴火。模子按好坏论价,这个换干棒儿,那个换软柴。⑫聋子奶奶看我们玩泥,蒲扇摇着摇着就打盹儿,盹儿打够了做针线,针线做够了就跟我们捏泥人。聋子奶奶啥都会捏,孙悟空,手搭凉棚的,吃桃子的,举着金箍棒的,还有猪八戒、唐僧,《地雷战》里偷地雷的……聋子奶奶捏着泥人还讲故事。说世上的人都是泥变的,从前有个奶奶,捏了好多泥人,一吹气,泥人变成人了。怎么有瘸腿瞎眼的呢?不能怪捏娃娃的那个奶奶。贴一锅饼子火候还不匀实呢,有没饹馇儿的,还有糊了的,还不都一样吃啊。⑬我教了三十多年书,自以为读书很多,可这几年总觉得,不识字的聋子奶奶比我有学问。如今,水坑没了,村里的孩子不玩泥了吧?他们还是从里到外,铁打的一样结实么?(有删改)【注】①[尥(liào)]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②[奓(zhà)]张开。③[忒(tuī)]太。④[旮旯(gā lá)]指角落。11.请按文中的顺序,将“武玩”过程填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4分)①撩水润湿坑沿儿→②______________→③坐在坑沿儿上→④______________12.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揪块泥,捏成锅的样子,托起,高举,反扣到地上,“噗”,破一个洞,力气越大破洞越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章结尾说“不识字的聋子奶奶比我有学问”,聋子奶奶有哪些“学问”?请简要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开篇作者说“玩泥绝不仅是乡愁”,除了“乡愁”外,“玩泥”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全身抹泥 滑到水里 12.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孩子们打啪儿的全过程,表现了孩子们玩这种游戏的熟练程度。 13.会摔胶泥;会做针线;会捏泥人;会讲故事;懂得人生道理,能用宽广的心胸来对待生活中的不完美。写出其中三个即可得满分。 14.对童年生活及乡村风土人情的怀念;对乡村自然风光消失的遗憾(或痛惜)。意思对即可。【解析】11.考查筛选信息。第一空:根据第⑥段中的“猫腰挖起坑泥,头脸身上划拉,两只手小泥板似的,把自己糊得严严实实”可得:全身抹泥。第二空:根据第⑥段中的“你推我挤栽到水里”可得:滑到水里。12.考查赏析句子。加点词语是对孩子们“打啪儿”时的运作描写。这些动作,生动准确地再现了孩子们打啪儿的全过程。从这些动作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这种游戏非常熟悉,动作娴熟。也可以感受到这个游戏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13.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⑨段中的“到夏天,里面就是奶奶给摔熟的胶泥,一条条的”可知她会摔胶泥。根据第⑫段中的“盹儿打够了做针线,针线做够了就跟我们捏泥人”可知她会做针线,会捏泥人。根据“聋子奶奶捏着泥人还讲故事”可知她会讲故事。根据“贴一锅饼子火候还不匀实呢,有没饹馇儿的,还有糊了的,还不都一样吃啊”可知她懂得人生的道理。对于自己的残疾看得很开,知道人生总是不完美的,但这并不妨碍人生的美好。她有着宽广的心胸。14.本题考查主旨理解。开篇作者说“玩泥绝不仅是乡愁”,除了“乡愁”外,“玩泥”还寄托了作者其他的情感。本文用大量篇幅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童年时“玩泥”的种种乐趣,这一份独有的童年生活自然难忘,其中还有几个细节写到了风土人情:第一,有了伤情时,不能回家,“再不好,就到奶奶大娘家,要点消炎粉撒上,坚决不能叫爹娘知道”(⑦段),由此看见邻里和睦,大家对待村里人极其热情、友善;第二,女孩子们的文玩地点在聋子奶奶门洞旮旯里,那“有个瓮碴子,扣着旧盆,到夏天,里面就是奶奶给摔熟的胶泥,一条条的。我们坐在地上,守着块儿废青砖,啪唧,啪唧,边摔边捏,聋子奶奶坐在门洞口,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蒲扇看”(⑨段),这一处细节和⑩段聋子奶奶哄哭闹的孩子,都让我们感受到奶奶的慈祥和对孩子们的疼爱。因此本文除了乡愁还有作者对童年生活及乡村风土人情的怀念。文章结尾写道:“我教了三十多年书,自以为读书很多,可这几年总觉得,不识字的聋子奶奶比我有学问。如今,水坑没了,村里的孩子不玩泥了吧?他们还是从里到外,铁打的一样结实么?”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作者对乡村自然风光消失的遗憾(或痛惜)。 四、作文(50分)15.晚餐是温暖,是等待。一饭一菜凝聚着亲人的爱与奉献,一家人一起吃晚饭,一起分享酸甜苦辣……请围绕“我家的晚餐”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拟好标题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答案】范文幸福的晚餐傍晚时分,天色早已暗了下来,街上吹着秋天的风,两旁的路灯亮着,是该回家的时间了,难怪人总是特别多,蓦地,想起家人正等着我吃饭,不禁加快脚步,带着雀跃的心情向家的方向快步赶回。街道旁的家家户户,香味四溢。路过这些人家的窗户,户户可以听见说说笑笑的声音,感染了他们的快乐,带着微笑我已经急着要把鞋子脱下了,因为我已经闻到了扑鼻的饭香。门一打开,我便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在家里小小的厨房里,挤进了一家三口人。爸爸和妈妈张罗着晚餐,弟弟则充当小帮手,在一旁摆着碗筷,忙碌的身影交错,顿时成了甜蜜温馨的一幅画,画的价值——无价。一桌子的满汉全席,在饥肠辘辘的我来看,更显得诱人,当一切准备完毕,与家人一同坐上餐桌,准备开始享受美好的晚餐时光。一开动,我便认真的吃起饭来,因为早餐总是囫囵吞枣的解决,午餐则是在忙碌中手忙脚乱地咽下,食不知味,而晚餐是唯一能细嚼慢咽的一餐。桌上的佳肴伴着家人分享的聊天声,抛开一整天的烦恼,卸下所有的疲倦,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悠闲的晚餐时光,格外令人珍惜,这是“家’的滋味呀!喝着暖呼呼的汤,和家人一同闲话家常,学校发生的趣事,爸妈上班所遇到的事,都是我们聊天的内容,晚餐时光是幸福的守护者,抒解了身心的疲劳,是家人间心灵交流的灵药。晚餐时光,伴着流光和欢乐结束了,饭菜的好滋味还齿颊留香,幸福的味道也持续蔓延着,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晚餐时光了!【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一、审题立意。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围绕“我家的晚餐”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可知,这篇作文明确了是要围绕“我家”“晚餐”上发生的某一件或某几件事,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引人深思、让人共鸣。“晚餐”这一话题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生活的细节,有利于学生的叙事和情感的生发。二、选材构思。在选择相关事件时,选择记忆深刻的、极有意味的那一次,或某几次,抓住主要事件,重点描写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事情发生的完整过程,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比如,在一次晚餐中,全家人都在边吃边玩手机,爷爷愤然摔筷,留下一脸错愕的家人,由此明白晚餐是家人交流情感的场所,要多珍惜这样情感传达的时刻。在作文的写法上,最好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