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680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680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680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展开
主备人: 授课教师:
课 题
9.古诗三首
教材
分析
本课选编了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三首古诗。第一首《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个个落魄断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作下本诗。
学情
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在学习中加以灵活运用,尝试自主进行古诗学习。
教 学
目 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 点
难 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
方法
创设情境,朗诵为主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3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揭题,理解诗题
1.猜字:分步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让学生感知“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2.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3.交流:你知道家乡在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二 多种形式,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2.读出节奏。
3.了解大意。
(1)圈出习俗。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试着圈出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3)学生交流探究。理解“一岁除”“屠苏”“暖”“桃符”。
(4)指导书写“符”两个字。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三 读出美好,想象画面
1.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1)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创设意境,引导想象。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2)学生圈画交流。“暖”既指春风暖,
(3)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
(4)说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3.练习背诵古诗。
四 拓展延伸,读出情景
1.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2.议:说说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些难忘情景。
3.课堂作业:用田字格写“符”两个字。学生练写。
4.拓展: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
五 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清明》,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解题,了解“清明”
1.谈谈清明的来源。
(1)板书古诗的题目:清明。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介绍。(课件出示清明简介)
课件出示: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气温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
2.介绍诗人。了解诗人杜牧。指导书写“牧”,
3.说说你们在清明节通常会做什么。
二 初读故事,感受韵律
1.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抓诗眼,悟诗情。
(1)自由读,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理解“欲断魂”。
①由“魂”字可以想到哪些词?“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⑤字典中“欲”有三种解释,诗中的“欲”是哪一种意思?
⑥说说“欲断魂”的意思。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2)小组读。
(3)读出节奏。
(4)教师示范读,指名读。 学生自由读,齐读。
三 读懂读透,感受诗情
1.自主探究,解字析义。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3.班级交流。
(1)感知“纷纷”的精妙。
(2)猜一猜:行人中有哪些人?
(3)拓展想象,体会“欲断魂”所传达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行人为什么要找酒家?
4.欣赏作品,升华感情。
(1)欣赏名家笔下的清明,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2)交流感受:读了名家写清明的片段,你有什么感想?
5.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6.师小结:清明节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
四 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1.回顾古诗,总结学法。
(1)回顾《元日》《清明》,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五 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 回顾学法,导入课题
1.复习古诗,学法回顾。
(1)课件出示《元日》《清明》,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两首古诗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哪两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春节和清明节)
(3)上节课,我们总结了学习古诗的三步法,谁来说一说?
2.导入新课,板书题目。指导书写“兄”。
3.读诗题,解题意。
(1)指名读诗题,读了诗题,你了解到了什么?
(2)“忆”的字义是什么?(想念)
(3)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王维简介)
二 借助学法,合作学诗
1.合作学诗,课件出示提示。
2.交流所学。汇报诗意。体会诗情。
①抓住“独”“异”,体会诗人在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
②抓住“佳节”,想象重阳节的热闹景象,与“独”“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倍”字道出了什么?
3.想象感悟: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
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古诗三首,比较异同。它们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反馈。
3.拓展延伸。自由读,指名读。
四 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授课教师:
课 题
10.纸的发明
教材
分析
《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纸的优缺点,说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学情
分析
这个年纪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阅读分析能力较弱,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 学
目 标
1.会认“创、携”等13个生字,读准“累、鲜”2个多音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3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重 点
难 点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 学
方 法
理解关键词语 关注积累表达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3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你知道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吗?
2.互动交流。(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你知道一些关于纸的知识吗?
4.课件出示“资料袋”内容进行补充。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字词。
(1)多种形式检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轮流读。
(2)正音:创(chuànɡ)、携 (xié)。
(3)结合语境识记多音字“累、鲜”。
3.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填一填。
课件出示:
在蔡伦没有改进造纸术之前,人们记录文字很不方便。到了西汉时期,人们造出了(麻纸),但是这种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制成了既(轻便)又(好用)的纸,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2)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图表。
(3)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梳理。
三 研读课文,感受演变
1.默读课文,自主梳理。课件出示学习单。
2.填写学习单,交流学习单。
(1)默读课文,圈画出记录文字的物体。
(2)快速读课文,找出这些记录文字的物体的优点或者不足。
(3)相机理解重点字词。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四 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归类指导。
五 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将课后习题的图表补充完整。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3.再次默读第4自然段,解决问题。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词画出来。(2)学生自由朗读。
4.概括大意,提炼学习方法。
(1)课文第4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自主填写思维导图。交流反馈。
二 拓展延伸,感受贡献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3.补充资料,教师介绍。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它们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
三 综合实践,交流调整
1.展示收集的材料。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2.讨论还需补充的材料。
3.尝试模仿介绍一种事物。以“某某的来历(或发明)”为题,对这一事物进行追根求源。仿照《纸的发明》一文的写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事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四 归类指导,书写汉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观察结构: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发现?(左右结构)
3.交流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五 作业:1、抄写词语。 2、学习之友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授课教师:
课 题
11.赵州桥
教材
分析
《赵州桥》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情
分析
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学生有较大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图片欣赏和文献资料,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赵州桥,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 学
目 标
1. 会认“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5.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重 点
难 点
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教学
方法
理解运用 积累表达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课件导入,激发兴趣。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2.引入课题:1400多年前,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叫什么?(课件出示赵州桥图片)
3.说一说:赵州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
3.检查生词的认读。(课件出示生词)
4.指名学生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
(1)正音:“横”是后鼻音。(2)结合语境学习多音字“爪”。
三 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自由读文,梳理结构。
(1)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呢?
(2)交流反馈。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2.首尾结合,读出文章的意思。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谁来读读第1自然段?
(2)理解“世界闻名”。
(3)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是因为它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引读,齐读。
3.收集资料。收集关于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
四 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田字格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省、县、匠、设、计”。
2.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布局,说说怎样写才美观。
3.学生交流:“匠”是半包围结构,可以对比学过的“匹、巨”进行学习;“省”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县”上面框内是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4.教师提示:书写时要坐直,保持正确的姿势。
五 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2.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赵县、河北省、石匠、设计、历史、智慧)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结合思维导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3.交流反馈。(世界闻名、雄伟、坚固、美观)
4.请同学们默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介绍赵州桥两大特点的句子。
(1)通过交流找出句子。
(2)理解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过渡句。
二 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1.了解赵州桥的“雄伟”。
(1)指名读。想想赵州桥的雄伟体现在哪里。
(2)学生交流。
(3)学习第2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
引导体会。抓住重点短语“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这里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现赵州桥的雄伟。
(4)学习第2自然段中的第三句话。
课件出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
2.了解赵州桥的“坚固”。
(1)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坚固的?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3)指名读。讨论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坚固)
(4)赵州桥这么坚固,是为什么?请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看看赵州桥跟其他桥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3.理解“创举”。
(1)指导书写“创举”。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2)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3)“创举”是什么意思?
(4)语言积累:用“创举”说一句话。
三 积累语段,活学活用
1.请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赵州桥的美观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作者写了龙的几种姿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4.课件出示赵州桥石栏上精美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5.指导朗读。
①这么美的图案,你们能读出来吗?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
②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③学生评价。 ④同桌做动作朗读。
四 学会构段,练习复述
1.了解构段特点。
(1)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讲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
(2)这两个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和后面内容是什么关系?
2.练习复述。
(1)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2)师生交流导游词的开头和结尾怎么说。(课件出示示例)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五 作业
1、抄写词语。 2、学习之友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授课教师:
课 题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材
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作者先队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的保存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学情
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的资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都、作、乘、笼”4个多音字。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重 点
难 点
1.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法、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二 感知大意,检查生字词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语读正确。
2.检查本课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新词)
(1)男女生轮流读。
(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摊贩、都城、溜达。
3.小组合作,梳理内容。
(1)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2)合作填写《清明上河图》资料卡。(课件出示资料卡)
《清明上河图》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 _________________距今年数:___________________
保存地:________________尺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历史意义:____________
(3)交流反馈所填的资料卡。
4.交流反馈,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第2~4自然段)
(2)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 交流反馈,体悟文情
1.认真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
(1)学生自读圈画后交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抓住句子“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感受画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清明上河图》介绍清楚的?学生交流。
(1)聚焦“人物众多”。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众多的特点的?
①请用横线画出总写人物多的一句话。(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②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几种人物。
(2)聚焦“街市热闹”。作者是怎样写出街市热闹的特点的?
四 对照欣赏,拓展延伸
1.欣赏名画:配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1)看后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五 作业:1、抄写词语。 2、学习之友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授课教师:
课 题
语文园地三
教材
分析
“识字加油站”安排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招牌,其中需要识记的生字7个,“词句段运用”由两部分组成,呼应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日积月累”编排的是“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这四个传统文化常识,这和本单元传统文化的主题是相契合的。
学情
分析
“交流平台”要求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段落进行整合、比较和分析,思考并交流“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因为在阅读教学时,对于重点段落学生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体会,所以此次“交流平台”对于学生并不困难。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回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过程,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3.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重 点
难 点
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
方法
小组交流 讨论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过程,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 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哪几篇课文?
(2)回顾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交流平台。
(1)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自读课文,寻找案例。
(3)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①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②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二 联系生活,自主识字
1.我们走在大街上,可以随处见到各种各样的标牌,今天我们来看看课本上的几个标牌。
(1)课件出示语文园地中的标牌。
(2)指名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场所的标牌。
2.认读标牌。
(1)学生练读标牌,相互正音。(2)课件出示生字。
(3)认读汉字。
3.结合语境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2.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自主探究,学习写法
1.读语段,说步骤。
(1)说说蔡伦造纸分为哪几步。
课件出示: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3)利用动词说说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2.品味动词之妙。
(1)这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连贯的动词再现了蔡伦造纸的整个过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运用方法,迁移练习。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二 比较发现,仿写练习
1.读一读,找共同点。
(1)指名读,想一想下面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件出示:
l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l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2.交流: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
3.迁移写法,仿写练习。
课件出示:
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运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一段话。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三 积累知识,品味文化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
2.学生自读四组短语。正音:雅人四好(hào)。
3.组织交流理解。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课件出示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的图片。
(2)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①读准字音。
②交流理解。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和绘画都是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3)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①对号入座。
②拓展理解。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
(4)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①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4.熟读成诵。
(1)指名朗读。
(2)同桌互读。
(3)相互抽背
四 作业
1、背诵并抄写日积月累 。 2、学习之友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课 题
9.古诗三首
教材
分析
本课选编了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三首古诗。第一首《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个个落魄断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作下本诗。
学情
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在学习中加以灵活运用,尝试自主进行古诗学习。
教 学
目 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 点
难 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
方法
创设情境,朗诵为主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3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揭题,理解诗题
1.猜字:分步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让学生感知“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2.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3.交流:你知道家乡在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二 多种形式,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2.读出节奏。
3.了解大意。
(1)圈出习俗。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试着圈出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3)学生交流探究。理解“一岁除”“屠苏”“暖”“桃符”。
(4)指导书写“符”两个字。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三 读出美好,想象画面
1.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1)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创设意境,引导想象。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2)学生圈画交流。“暖”既指春风暖,
(3)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
(4)说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3.练习背诵古诗。
四 拓展延伸,读出情景
1.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2.议:说说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些难忘情景。
3.课堂作业:用田字格写“符”两个字。学生练写。
4.拓展: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
五 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清明》,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解题,了解“清明”
1.谈谈清明的来源。
(1)板书古诗的题目:清明。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介绍。(课件出示清明简介)
课件出示: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气温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
2.介绍诗人。了解诗人杜牧。指导书写“牧”,
3.说说你们在清明节通常会做什么。
二 初读故事,感受韵律
1.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抓诗眼,悟诗情。
(1)自由读,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理解“欲断魂”。
①由“魂”字可以想到哪些词?“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⑤字典中“欲”有三种解释,诗中的“欲”是哪一种意思?
⑥说说“欲断魂”的意思。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2)小组读。
(3)读出节奏。
(4)教师示范读,指名读。 学生自由读,齐读。
三 读懂读透,感受诗情
1.自主探究,解字析义。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3.班级交流。
(1)感知“纷纷”的精妙。
(2)猜一猜:行人中有哪些人?
(3)拓展想象,体会“欲断魂”所传达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行人为什么要找酒家?
4.欣赏作品,升华感情。
(1)欣赏名家笔下的清明,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2)交流感受:读了名家写清明的片段,你有什么感想?
5.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6.师小结:清明节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
四 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1.回顾古诗,总结学法。
(1)回顾《元日》《清明》,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五 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 回顾学法,导入课题
1.复习古诗,学法回顾。
(1)课件出示《元日》《清明》,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两首古诗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哪两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春节和清明节)
(3)上节课,我们总结了学习古诗的三步法,谁来说一说?
2.导入新课,板书题目。指导书写“兄”。
3.读诗题,解题意。
(1)指名读诗题,读了诗题,你了解到了什么?
(2)“忆”的字义是什么?(想念)
(3)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王维简介)
二 借助学法,合作学诗
1.合作学诗,课件出示提示。
2.交流所学。汇报诗意。体会诗情。
①抓住“独”“异”,体会诗人在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
②抓住“佳节”,想象重阳节的热闹景象,与“独”“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倍”字道出了什么?
3.想象感悟: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
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古诗三首,比较异同。它们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反馈。
3.拓展延伸。自由读,指名读。
四 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授课教师:
课 题
10.纸的发明
教材
分析
《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纸的优缺点,说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学情
分析
这个年纪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阅读分析能力较弱,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 学
目 标
1.会认“创、携”等13个生字,读准“累、鲜”2个多音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3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重 点
难 点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 学
方 法
理解关键词语 关注积累表达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3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你知道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吗?
2.互动交流。(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你知道一些关于纸的知识吗?
4.课件出示“资料袋”内容进行补充。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字词。
(1)多种形式检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轮流读。
(2)正音:创(chuànɡ)、携 (xié)。
(3)结合语境识记多音字“累、鲜”。
3.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填一填。
课件出示:
在蔡伦没有改进造纸术之前,人们记录文字很不方便。到了西汉时期,人们造出了(麻纸),但是这种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制成了既(轻便)又(好用)的纸,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2)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图表。
(3)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梳理。
三 研读课文,感受演变
1.默读课文,自主梳理。课件出示学习单。
2.填写学习单,交流学习单。
(1)默读课文,圈画出记录文字的物体。
(2)快速读课文,找出这些记录文字的物体的优点或者不足。
(3)相机理解重点字词。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四 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归类指导。
五 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将课后习题的图表补充完整。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3.再次默读第4自然段,解决问题。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词画出来。(2)学生自由朗读。
4.概括大意,提炼学习方法。
(1)课文第4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自主填写思维导图。交流反馈。
二 拓展延伸,感受贡献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3.补充资料,教师介绍。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它们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
三 综合实践,交流调整
1.展示收集的材料。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2.讨论还需补充的材料。
3.尝试模仿介绍一种事物。以“某某的来历(或发明)”为题,对这一事物进行追根求源。仿照《纸的发明》一文的写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事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四 归类指导,书写汉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观察结构: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发现?(左右结构)
3.交流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五 作业:1、抄写词语。 2、学习之友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授课教师:
课 题
11.赵州桥
教材
分析
《赵州桥》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情
分析
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学生有较大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图片欣赏和文献资料,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赵州桥,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 学
目 标
1. 会认“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5.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重 点
难 点
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教学
方法
理解运用 积累表达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课件导入,激发兴趣。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2.引入课题:1400多年前,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叫什么?(课件出示赵州桥图片)
3.说一说:赵州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
3.检查生词的认读。(课件出示生词)
4.指名学生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
(1)正音:“横”是后鼻音。(2)结合语境学习多音字“爪”。
三 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自由读文,梳理结构。
(1)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呢?
(2)交流反馈。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2.首尾结合,读出文章的意思。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谁来读读第1自然段?
(2)理解“世界闻名”。
(3)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是因为它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引读,齐读。
3.收集资料。收集关于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
四 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田字格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省、县、匠、设、计”。
2.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布局,说说怎样写才美观。
3.学生交流:“匠”是半包围结构,可以对比学过的“匹、巨”进行学习;“省”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县”上面框内是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4.教师提示:书写时要坐直,保持正确的姿势。
五 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2.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赵县、河北省、石匠、设计、历史、智慧)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结合思维导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3.交流反馈。(世界闻名、雄伟、坚固、美观)
4.请同学们默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介绍赵州桥两大特点的句子。
(1)通过交流找出句子。
(2)理解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过渡句。
二 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1.了解赵州桥的“雄伟”。
(1)指名读。想想赵州桥的雄伟体现在哪里。
(2)学生交流。
(3)学习第2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
引导体会。抓住重点短语“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这里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现赵州桥的雄伟。
(4)学习第2自然段中的第三句话。
课件出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
2.了解赵州桥的“坚固”。
(1)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坚固的?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3)指名读。讨论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坚固)
(4)赵州桥这么坚固,是为什么?请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看看赵州桥跟其他桥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3.理解“创举”。
(1)指导书写“创举”。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2)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3)“创举”是什么意思?
(4)语言积累:用“创举”说一句话。
三 积累语段,活学活用
1.请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赵州桥的美观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作者写了龙的几种姿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4.课件出示赵州桥石栏上精美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5.指导朗读。
①这么美的图案,你们能读出来吗?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
②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③学生评价。 ④同桌做动作朗读。
四 学会构段,练习复述
1.了解构段特点。
(1)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讲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
(2)这两个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和后面内容是什么关系?
2.练习复述。
(1)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2)师生交流导游词的开头和结尾怎么说。(课件出示示例)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五 作业
1、抄写词语。 2、学习之友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授课教师:
课 题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材
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作者先队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的保存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学情
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的资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都、作、乘、笼”4个多音字。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重 点
难 点
1.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法、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二 感知大意,检查生字词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语读正确。
2.检查本课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新词)
(1)男女生轮流读。
(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摊贩、都城、溜达。
3.小组合作,梳理内容。
(1)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2)合作填写《清明上河图》资料卡。(课件出示资料卡)
《清明上河图》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 _________________距今年数:___________________
保存地:________________尺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历史意义:____________
(3)交流反馈所填的资料卡。
4.交流反馈,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第2~4自然段)
(2)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 交流反馈,体悟文情
1.认真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
(1)学生自读圈画后交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抓住句子“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感受画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清明上河图》介绍清楚的?学生交流。
(1)聚焦“人物众多”。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众多的特点的?
①请用横线画出总写人物多的一句话。(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②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几种人物。
(2)聚焦“街市热闹”。作者是怎样写出街市热闹的特点的?
四 对照欣赏,拓展延伸
1.欣赏名画:配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1)看后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五 作业:1、抄写词语。 2、学习之友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授课教师:
课 题
语文园地三
教材
分析
“识字加油站”安排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招牌,其中需要识记的生字7个,“词句段运用”由两部分组成,呼应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日积月累”编排的是“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这四个传统文化常识,这和本单元传统文化的主题是相契合的。
学情
分析
“交流平台”要求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段落进行整合、比较和分析,思考并交流“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因为在阅读教学时,对于重点段落学生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体会,所以此次“交流平台”对于学生并不困难。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回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过程,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3.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重 点
难 点
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
方法
小组交流 讨论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师笔记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过程,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 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哪几篇课文?
(2)回顾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交流平台。
(1)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自读课文,寻找案例。
(3)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①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②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二 联系生活,自主识字
1.我们走在大街上,可以随处见到各种各样的标牌,今天我们来看看课本上的几个标牌。
(1)课件出示语文园地中的标牌。
(2)指名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场所的标牌。
2.认读标牌。
(1)学生练读标牌,相互正音。(2)课件出示生字。
(3)认读汉字。
3.结合语境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2.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自主探究,学习写法
1.读语段,说步骤。
(1)说说蔡伦造纸分为哪几步。
课件出示: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3)利用动词说说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2.品味动词之妙。
(1)这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连贯的动词再现了蔡伦造纸的整个过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运用方法,迁移练习。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二 比较发现,仿写练习
1.读一读,找共同点。
(1)指名读,想一想下面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件出示:
l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l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2.交流: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
3.迁移写法,仿写练习。
课件出示:
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运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一段话。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三 积累知识,品味文化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
2.学生自读四组短语。正音:雅人四好(hào)。
3.组织交流理解。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课件出示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的图片。
(2)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①读准字音。
②交流理解。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和绘画都是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3)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①对号入座。
②拓展理解。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
(4)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①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4.熟读成诵。
(1)指名朗读。
(2)同桌互读。
(3)相互抽背
四 作业
1、背诵并抄写日积月累 。 2、学习之友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