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6探究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6探究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果如图乙和图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6探究题
1.(2022·浙江衢州·统考一模)今年3月浙江多地爆发疫情,做好个人防护一一如洗手等 非常重要。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吗?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次:与乙握手后,甲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次:与乙握手后,甲不洗手,再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最终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培养基上的酵母菌菌落生长情况。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1号培养基在本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用大拇指在培养基上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培养24小时后,如果出现___________现象,则可以得出结论: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
2.(2022·浙江衢州·统考一模)为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实验结果显示:B、D 实验中铁生了锈,而 A、C 实验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仔细分析这 4 个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评价方案:对照实验指除了一个变量外,其他的量都保持不变的实验。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______(填 ABCD 实验代号)和变量。如:BC 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
(2)解释数据: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cm)
时间/小时
编号
0
0.5
1.0
1.5
2.0
2.5
3.0
A
0
0
0
0
0
0
0
B
0
0
0
0.3
0.8
2.0
3.5
C
0
0
0
0
0
0
0
D
0
0.4
1.2
3.4
7.6
9.5
9.8
导致 B、D 实验装置中导管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获得结论: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导致铁生锈的物质有___________。
3.(2022·浙江丽水·统考一模)小科发现蚂蚁经常吃含糖的食物,但从没见过它们吃辣的食物,他想知道蚂蚁是否吃辣的食物,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取两小团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的蜂蜜,然后再分别滴入等量浓辣椒汁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将数只蚂蚁饿一段时间后,放在纸盒的另一侧,观察并记录爬向两棉花团的蚂蚁数。
(1)滴有清水的一组实验起___________作用。
(2)选用数只而不是一只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能说明蚂蚁不吃辣的食物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4.(2022·浙江温州·统考一模)柿子晾晒成柿饼的过程中,表面会出现柿霜(如图)。为了探究影响柿子出霜量的因素,某科研小组利用电子天平、恒温鼓风干燥箱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同种新鲜柿子60个,削去表皮。
②按一定方式处理成含水量为高、中、低的三类柿子,每类20个。
③再将含水量高的柿子均分成四组,分别对每组的柿子揉捏0、1、3、5次,另两类柿子处理同上。
④然后将12组柿子一同置于3°C下冷藏,观察并记录50天后柿子表面的出霜情况如下表。
出霜情况
含水量
揉捏次数
高
中
低
0
无
++
+
1
无
+++
++
3
无
++++
+++
5
无
++++
+++
注:表中“+“越多表示出霜量越多。
含水量高、中、低分别指处理后的柿子质量占鲜重的。
(1)本实验探究出霜量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
(2)利用上述提供的器材制备一个实验中含水量高的柿子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生产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柿箱,最合理的制作建议是___________ 。
5.(2022·浙江温州·统考一模)乒乓球打法多样,可利用高速球进攻,也可利用旋转球防守。为了研究球拍底板材料对击球球速及旋转变化的影响,小明分别用A、B两种不同底板的球拍(如图甲)开展研究。相同的乒乓球以不同速度掖击球拍,用传感器记录撞击后乒乓球的反弹速度与接触时间(已知接触时间越长,打出的旋转球越多变),结果如图乙和图丙。
(1)除使用相同的乒乓球外,小明在本实验中还需要控制相同的因素有___________。(写出两点)
(2)据图乙,采用B底板时,球的反弹速度与击球速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比赛中运动员回球时,若旋转球越多变,球反弹速度越小,就越有利于在防守中取胜。根据本实验结果,你认为防守型运动员应选择哪种球拍底板,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
6.(2022·浙江温州·统考一模)在受精过程发现之前,科学家对生物胚胎发育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材料一:科学家对生物胚胎发育的过程曾产生了以下两种假说:
预成论:在卵细胞或精子中已经形成了个体的全部器官,发育只是已有器官的增长。
渐成论:个体在形成之初是一团没有分化的物质,之后逐渐形成各个器官。
材料二: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曾每天解剖一个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第3天,看到有心脏的跳动,但没看到肺。第10天,看到了肺,且肺比心脏大。第20天,小鸡准备出生了。
(1)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胚胎观察结果,推测其支持的假说是___________ 。
(2)科学探究是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合理的是_______。
A.科学探究必须设计对照实验组
B.每次科学实验都能得出正确的理论
C.有些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施调查来实现
D.被现代科学理论所淘汰的假说毫无科学价值
E.亚里士多德观察鸡胚胎发商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
7.(2022·浙江温州·统考一模)在研究摆锤的摆动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摆锤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总是相等的。摆锤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小明用细线(线长L可调)和小球制作了一个摆锤并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1
2
3
4
5
轻质绳长度L(厘米)
10
10
10
40
90
轻质绳和竖直方向夹角θ
3°
6°
9°
3°
3°
摆锤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秒)
0.63
0.62
0.63
1.26
1.89
(1)小明设计实验1、2、3是基于假设______。
(2)摆锤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较短,测量时间时小明应如何操作______。
(3)摆钟是利用摆锤的周期性摆动来计量时间的。若摆钟的摆锤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变长了,根据上表的数据分析,应如何调整并说明调整的依据:______。
8.(2022·浙江·一模)为了研究小麦种子萌发的条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8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600粒小麦种子并随机分成六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
结果记录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组别
A
B
C
D
E
F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发芽率(%)
18
74
82
91
86
75
(1)由上述实验设计可知,该同学验证的猜想是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③的内容应该是___________。
(3)【实验反思】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还应___________。
9.(2022·浙江台州·统考一模)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开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研究者将若干蚕豆叶片分组,进行相应的实验处理,段时间后 ,分别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每组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开放程度(详见下表)。
分组
实验处理
气孔开放程度
完全开放(%)
半开放(%)
关闭(%)
A
pH为7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40.0
42.0
18.0
B
pH为7的KCl溶液+黑暗处理
1.0
11.0
88.0
C
pH为4.5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21.0
42.0
37.0
D
pH为7的NaCl溶液+太阳光照
15.0
25.0
60.0
备注:上述溶液体积及离子浓度均相同。
(1)据表分析,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有___________。
(2)若需要进一步探究 K+和Ca2+对蚕豆叶片气孔开放的共同影响,请写出设计思路。( )
10.(2022·浙江温州·统考一模)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实验,发现实验I中试管温度升高,实验Ⅱ中试管温度降低。甲同学认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而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乙同学认为甲的猜想有不足之处,欲通过实验进行进一步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分别向盛有0.5克Na₂CO3固体、0.5克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毫升水(20℃),充分搅拌溶解,测得温度为t1。
②静置直到温度不变,测得温度为t2。
③分别加入10毫升20%的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温度为t3。
④多次实验后计算平均值,记录如表。
t1/℃
t2/℃
t3/℃
Na2CO3
23.3
20.0
23.7
NaHCO3
18.5
20.0
20.8
(1)除放热外,实验I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还有______。
(2)实验步骤①②的目是______。
(3)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现象的启发,认为乙的设计仍存在不足,请写出应补充的实验______。
11.(2022·浙江丽水·统考一模)小明学习了“消化和吸收”后,对“唾液和淀粉经吞咽后进入胃中,在胃酸的影响下,唾液还能继续对淀粉的消化发挥作用吗?”感到困惑。于是他配制了pH为1的盐酸溶液,作出了。“pH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甲
试管乙
试管丙
①
加唾液淀粉酶溶液
1mL
1mL
不加
②
加pH不同的溶液
2mL蒸馏水
2mL盐酸
2mL 盐酸+1 mL蒸馏水
③
加等量的淀粉糊
2mL
2mL
2mL
④
水浴
37°C,10分钟
⑤
滴加碘液
1滴
1滴
1滴
⑥
观察实验现象
A
B
C
请分析回答:
(1)小明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
(2)试管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试管___________ 是对照组。
(3)实验现象A为___________(填“变蓝色”或“不变蓝色”)。
(4)pH为1的盐酸溶液模拟___________。
(5)若实验现象C为变蓝色,B为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12.(2022·浙江·一模)小金吃面包时越吃越甜,他想探究面包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设计实验并进行了探究。他把面包粉碎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咀嚼,用玻璃棒搅拌模拟口腔中舌的搅拌。实验过程设计如表,实验结果如图。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加入物
面包碎屑
面包碎屑
面包块
面包碎屑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2mL清水
处理步骤
a
充分搅拌
A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b
37℃水浴保温5分钟
c
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实验现象
注:“+”多少表示蓝色深浅,“-”表示不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探究舌的搅拌对面包的消化作用,应选用①、②号试管进行对照,那么A处填写的处理步骤是___________。
(2)如果选用①、④号试管进行对照,则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
(3)①号试管内颜色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被分解成了___________。分析实验结果,④号试管内蓝色最深,说明___________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13.(2022·浙江金华·统考一模)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是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途径之一、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纤维素能分解为葡萄糖,而植物中的木质素会通过对酶的吸附来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实验一:在等量的纤维素中加入不同种类的木质素A、B、C,再加入等量的酶进行催化分解,多次实验
后测得葡萄糖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
实验二:分别在各种不同浓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种木质素,多次实验后得到被吸附的酶的量与酶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如图乙。
(1)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纤维素能分解为葡萄糖。这里的“相应酶”体现了酶的___________。
(2)由图甲可知,本质素对酶催化分解纤维素能力有___________(选填 “抑制”或“促进”)作用。
(3)由图乙可知,被吸附的酶的量与酶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
14.(2022·浙江台州·统考一模)光合作用是自然科学中伟大的发现。但它的发现却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资料回答:
(1)材料②实验推翻了①的结论,海尔蒙特实验中显示减少不到100克的土壤成分是___________。但他的观点也不科学,原因是___________。
A.没有意识到植株中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B.没有考虑土壤中水分也会发生蒸发散失
C.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光合作用
D.没有留意到植株会蒸腾大部分的水分
(2)材料④的实验中一组小鼠死亡,另外一组小鼠能正常生活证实了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产生了___________。(填气体名称)
(3)材料⑤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
15.(2022·浙江宁波·统考一模)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如下实验:用少量NaHCO3(水溶液呈弱碱性)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由蓝变绿再变黄),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浅绿色溶液均分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试管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1支试管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所示。。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黄色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少量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在实验前要进行杀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3号试管虽有灯光照射,但溶液的颜色却由浅绿色变成浅黄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本实验用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来研究该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关系,下列选项中与此科学方法相同的是_______。
A.用小磁针是否偏转来判断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B.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来判断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
C.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6.(2022·浙江衢州·统考一模)为了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菠菜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叶片中的___________进出植物体的。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___________。
17.(2022·浙江丽水·统考一模)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时,小科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
②A 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 10mL,B 试管内加入无菌水 10mL;
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 0.1mL 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
④将试管放在 28℃的恒温箱中;
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 6个/mL)。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 试管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 试管
0.8
0.4
0.1
0
0
0
0
0
请回答:
(1)实验中B 试管与A 试管形成___________;
(2)小科制作临时装片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所示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
18.(2022·浙江杭州·统考一模)花生的种子具有休眠性,科研人员拟用沙藏法打破花生种子的休眠,并通过实验找到最适宜的沙藏条件。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沙藏处理方式及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组别
种子数
沙藏处理方式
种子萌发率
沙子
含水量
温度
/℃
沙藏
天数
1
100
5%
0
15
30%
2
100
5%
15
10
55%
3
100
5%
15
15
90%
4
100
5%
15
20
70%
(1)花生种子是由子房里的___________发育而来的。
(2)比较4组实验的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写出2点)
(3)若要利用上述实验装置与材料,进一步探究沙子含水量是否为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因素;请简要写出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
(4)有观点认为:如果沙子含水量是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因素之一,沙子含水量也不能太高。判断此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作对照 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入培养皿而影响实验 2号培养基上酵母菌的菌落数比1号多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详解】(1)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我们要探究的是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只有洗手前接种还是洗手后接种这一条件为变量的,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中1起对照作用。
(2)用大拇指在培养基按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3)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说明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
2. 空气 铁生锈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 水分和氧气 食盐
【分析】(1)从ABCD实验中,找出对照实验,并分析变量;
(2)对比B、D实验装置和现象,从铁生锈条件的角度解释原因;
(3)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1)B中铁丝蘸了清水放于瓶中,接触空气和水,C中将铁丝浸入清水中,只接触水不接触空气,变量为空气。
(2) 铁生锈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 ,导致 B、D 实验装置中导管内水面上升。
(3)A、C导管中液面不上升,说明铁只与空气接触或只与水接触不生锈,B导管中液面上升,对比可说明铁生锈是铁与空气和水反应,D生锈,且速率快,说明食盐可加快生锈速率。
3. 对照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滴有蜂蜜和辣椒水的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滴有蜂蜜和清水的棉花团周围有较多蚂蚁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重复多次实验原则等。
【详解】(1)该实验研究蚂蚁爱吃甜的食物,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辣椒汁。实验中滴入清水的一组起对照作用。
(2)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误差。
(3)重复几次后,若辣椒水棉花团周围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蚂蚁不取食辣的食物。
4. 含水量、揉捏次数 先用电子天平称量柿子的质量即鲜重,在烘干机里烘干一段时间后再称量,直至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 控制柿子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揉捏次数为3次
【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详解】(1)根据实验记录表格可知,含水量高的柿子做成柿饼后不出霜,含水量低和中的柿子做成柿饼后出霜,说明影响出霜量的因素有柿子的含水量。而在含水量低和中的柿子中,在一定范围内,揉捏次数越多,出霜量越多,说明柿饼的出霜量的影响因素有柿子的含水量和揉捏次数。
(2)制备一个实验中含水量高的柿子:先用电子天平称量柿子的质量即鲜重,在烘干机里烘干一段时间后再称量,直至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3。
(3)根据实验结果,生产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柿箱,最合理的制作建议是控制柿子烘干后的质量占鲜重的1/4,揉捏次数为3次。
5. 击球的角度、击球前球的速度 击球速度越大,球的反弹速度先增大后基本不变 选B,因为从实验结果看在相同的击球速度下,B球拍与球接触时间更长,反弹速度更小
【详解】(1)[1]根据控制变量法,为了研究球拍底板材料对击球球速及旋转变化的影响,除使用相同的乒乓球外,需要控制击球前拍的状态和击球前球的状态相同,球前拍的状态就是击球的角度,击球前球的状态就是击球前球的速度。
(2)[2]由乙图图像可知,采用B底板时,球的反弹速度与击球速度的关系是击球的速度越大,反弹的速度越大。击球的速度小于14m/s时,反弹的速度近似与击球的速度成正比,击球的速度大于14m/s时,球的反弹速度几乎不变。
(3)[3]由图丙知道,防守型运动员应该,相同的击球速度时,B球板与球接触时间更长,打出的旋转球变化多,反弹速度更小,越有利于在防守中取胜,所以,防守型运动员应选择B种球拍底板。
6. 渐成论 CE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1)亚里士多德每天解剖一个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不同的天数看到鸡孵化的不同阶段,渐成论:个体在形成之初是一团没有分化的物质,之后逐渐形成各个器官。所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胚胎观察结果,推测亚里士多德支持的假说是渐成论。
(2)科学探究是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
AC.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设计对照实验(或称对照组),调查法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就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故A错误,C正确。
B.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故B错误。
D.一切科学事物都是人类对世界某一个阶段或者片段的认识,随着认识的深化,很可能会对过去认为是科学的事物进行修正甚至推翻,通过这种认识的深化,使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科学的进步。所以被现代科学理论所淘汰的假说也是有一定得科学价值,故D错误。
E.亚里士多德每天解剖一个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就是在对比鸡孵化时各个阶段的不同,所以亚里士多德观察鸡胚胎发育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故E正确。
故选C、E。
7. 摆锤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与绳和竖直方向夹角有关 测量多次摆动的总时间,除以摆动次数(表达合理即可) 使悬挂摆锤的轻质绳变短一些,比较实验1、4、5可知轻质绳越短摆锤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越短
【详解】(1)[1]实验1、2、3中轻质绳长度相同,轻质绳和竖直方向夹角不同,基于的假设是:摆锤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与绳和竖直方向夹角有关。
(2)[2]摆锤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较短,测量有误差,可以采取测量多次摆动的总时间,除以摆动次数来减少误差。
(3)[3]比较实验1、4、5可知轻质绳越短摆锤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越短,所以可以采取使悬挂摆锤的轻质绳变短一些,来使摆钟的摆锤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变短。
8. 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可能与温度有关 每天观察并记录每个培养皿内种子萌发的数量,统计萌发率 在各温度下多次实验,然后取各温度下发芽率的平均值进行结果分析
【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一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单一实验变量。
【详解】(1)据表中数据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所以该同学的猜想是:温度会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吗?
(2)步骤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
(3)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减少实验误差,还应该将实验进行重复实验,即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1次或多次分组实验,然后取平均值。
9. 离子种类、pH、光照 Ⅰ:从同一蚕豆叶上撕取下表皮若干,三等分后分别置入三个烧杯;
Ⅱ:再往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含K+、Ca2+、K+和Ca2+溶液,编号;
Ⅲ:控制上述溶液的体积、离子浓度均相同且pH为并将烧杯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
Ⅳ: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气孔的开放程度,记录并统计实验结果;
或通过设计下列表格也可以:
分组
实验处理
气孔开放程度
完全开放(%)
半开放(%)
关闭(%)
A
pH为7的K+溶液+太阳光照
B
pH为7的Ca2+溶液+太阳光照
C
pH为7的K+溶液和Ca2+溶液+太阳光照
备注:上述溶液体积及离子浓度均相同。
【详解】(1)据表分析,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有:离子种类、pH、光照;
(2)进一步探究 K+和Ca2+对蚕豆叶片气孔开放的共同影响, 实验设计如下:
Ⅰ:从同一蚕豆叶上撕取下表皮若干,三等分后分别置入三个烧杯;
Ⅱ:再往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含K+、Ca2+、K+和Ca2+溶液,编号;
Ⅲ:控制上述溶液的体积、离子浓度均相同且pH为并将烧杯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
Ⅳ: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气孔的开放程度,记录并统计实验结果;
或通过设计下列表格也可以:
分组
实验处理
气孔开放程度
完全开放(%)
半开放(%)
关闭(%)
A
pH为7的K+溶液+太阳光照
B
pH为7的Ca2+溶液+太阳光照
C
pH为7的K+溶液和Ca2+溶液+太阳光照
备注:上述溶液体积及离子浓度均相同。
10. 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排除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时的吸热、放热对本实验的干扰 取10mL水(20℃),加入10mL20%的盐酸(20℃),搅拌后,测量温度
【详解】(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现象为: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实验步骤①②的目是排除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时的吸热、放热对本实验的干扰。
(3)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得到启发可能盐酸溶于水也放热,为了确定盐酸溶于水是否放热,可以采取:取10mL水(20℃),加入10mL20%的盐酸(20℃),搅拌后,测量温度。
11. 在胃酸的影响下,唾液还能继续对淀粉的消化发挥作用吗? 甲 不变蓝色 胃液(胃酸) 变蓝色
【详解】(1)由题文可知,小明要探究的问题是在胃酸的影响下,唾液还能继续对淀粉的消化发挥作用吗?故填在胃酸的影响下,唾液还能继续对淀粉的消化发挥作用吗。
(2)该实验探究呈酸性的胃液多唾液淀粉酶的影响,而试管甲中的蒸馏水呈中性,所以试管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试管甲是对照组,故填甲。
(3)试管甲中,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则滴加碘液后液体不变蓝色,故填不变蓝色。
(4)pH为1的盐酸溶液,要探究的问题是在胃酸的影响下,唾液还能继续对淀粉的消化发挥作用吗?所以pH为1的盐酸溶液模拟胃酸,故填胃酸。
(5)如假设成立,即pH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则试管乙中的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淀粉不能转化为葡萄糖,则滴加碘液后,碘遇淀粉变蓝,即B为变蓝色,故填变蓝色。
12. 不搅拌 唾液可能有助于面包(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 麦芽糖 唾液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将面包切成碎屑是为了模拟口腔中的牙齿的咀嚼作用,牙齿能咀嚼食物;而充分搅拌是为了模拟口腔中的舌的搅拌作用。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表格中①条件齐全是对照组,①与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舌的搅拌;①与③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①与④变量应该是唾液。那么,A处填写的处理步骤是:不搅拌。
(2)要探究唾液对面包中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从表格信息可知:①与④变量应该是唾液。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唾液能影响面包在口腔里的消化。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①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由上述分析可知:①与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舌的搅拌;①与③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①与④变量应该是唾液。分析实验结果可知,①不变蓝,②变成浅蓝,③变成浅蓝,④变成深蓝。所以,通过②③号试管的现象说明淀粉没有被充分消化,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具有一定作用。通过④的实验现象说明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13. 专一 抑制 酶溶液浓度越大,被吸附的酶的量也越大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
【详解】(1)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纤维素只能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因此这里的“相应酶”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2)由图甲可知,在各种不同浓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种木质素后,葡萄糖量均降低,这说明酶催化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减弱,故加入本质素对酶催化分解纤维素能力有抑制作用。
(3)由图乙可知,随着酶溶液浓度的升高,被吸附的酶的量也逐渐增多。
14. 无机盐 C 氧气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1)材料②实验显示土壤减少不到100克,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减少的物质是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土壤中的无机盐。该实验结论不科学的原因是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材料④的实验中一组小鼠死亡,另外一组小鼠能正常生活的原因是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3)材料⑤中煮沸的清水中没有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有唯一变量是二氧化碳,所以该实验探究的应该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5. 避免微生物呼吸作用干扰实验 水草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A
【详解】(1)用少量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在实验前要进行杀菌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实验中的微生物,避免微生物呼吸作用干扰实验,故填避免微生物呼吸作用干扰实验。
(2)3号试管虽有灯光照射,但溶液的颜色却由浅绿色变成浅黄色,说明其中的CO2浓度在增高,原因是水草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故填水草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3)本实验用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来研究该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关系,属于转换法。
A 用小磁针是否偏转来判断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属于转换法;
B 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来判断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属于演示法;
C 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属于实验法,故填A。
16. 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气孔 减慢
【分析】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2)植物是靠叶表皮中的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气孔中的保卫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有机物的浓度大小可以控制气孔保卫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借此气孔可以张开或关闭,从而使植物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3)在缺氧条件下,植物的呼吸作用会被抑制。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17. 对照 ④①③② 营养物质的有无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
【分析】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应该是: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和整理。
【详解】(1)实验中B 试管与A 试管只有是否有培养液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能够形成对照。
(2)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④对光、①放置玻片标本、③镜筒下降,注视物镜、②镜筒上升寻找物像,故顺序为:④①③②。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试管中的酵母菌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先变多后变少,是因为在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下,酵母生长迅速,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物质及生活空间减少,大量的酵母菌会死亡,所以数量下降。
B试管中的酵母菌数量直接减少,并在第三天就已经全部死亡,是因为B试管缺少培养液。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营养物质的有无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
18. 胚珠 ①温度和沙藏天数(时间)是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②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时,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适宜沙藏天数是15天。③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时,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适宜温度是15℃(合理即可) 设置4组实验,每组花生种子数为100枚;第1组用含水量5%的沙子沙藏,第2组用含水量10%的沙子沙藏,第3组用含水量15%的沙子沙藏,第4组用含水量20%的沙子沙藏;温度均为15℃,沙藏天数均为15天;冲洗后在常温下培育,一段时间后计算各组种子萌发率 正确,沙子含水量太高会影响种子的呼吸作用
【分析】(1)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
【详解】(1)子房受精后发育情况如下图所示:
花生的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为:①温度和沙藏天数(时间)是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②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时,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适宜沙藏天数是15天。③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时,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适宜温度是15℃(合理即可)。
(3)进一步探究沙子含水量是否为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因素,思路为:设置4组实验,每组花生种子数为100枚;第1组用含水量5%的沙子沙藏,第2组用含水量10%的沙子沙藏,第3组用含水量15%的沙子沙藏,第4组用含水量20%的沙子沙藏;温度均为15℃,沙藏天数均为15天;冲洗后在常温下培育,一段时间后计算各组种子萌发率.
(4)为进一步探究加水的百分比是否为打破种子休眠的因素,需要加水处理花生种子。如果加水百分比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因素之一,也不能加水比例太高,其原因是加水比例太高会影响种子的呼吸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2选择题(基础题),共16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3选择题(中档题),共28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1选择题(基础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