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01
    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02
    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03
    还剩8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展开
    这是一份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9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状,大小,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5,则商即为该地所在时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专题01 经纬网与地图
    『 课标呈现 』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5.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km,赤道(最长纬线)周长4万km
    知识点2:纬线和纬度
    1. 纬线的特点
    ①形状:自成圆圈(圆心都在地轴上)
    ②长度:赤道最长(4万km),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③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④方向:指示东西(相对的、无限的)
    2. 纬度的特点
    (线面角)某点纬度即该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自己动手画下这个线面角吧,立体或者是平面图都可以)。
    (1)划分方法:由赤道向南北两极各分作90°
    (2)识别南北纬:数值向北增大为北纬,数值向南增大为南纬
    (3)结论:在北半球某地的纬度等于在该地对北极星的仰角。
    知识点3: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特点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点的半圆弧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形状: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形成经线圈。
    ②长度: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即赤道长度的1/2)
    ③关系: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
    ④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绝对的、有限的)
    2.经度的特点
    二面角(某经线与地轴所成的半圆平面与0°经线所成半圆平面的夹角度数,即为该经线经度数)。
    (1)划分方法: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识别:东经度往东递增,西经度往东递减;东经度递增方向为自转方向,西经度递减方向为自转方向。
    (3)相对经线:相对应的两条经线相加为180°,东西经相反。
    知识点4:地图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常用方法
    辨别方向的技巧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
    一般地图上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向
    时针法
    俯视图中,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北半球逆时针指向东,南半球顺时针指向东
    海陆轮廓法
    极地为孔雀状大陆表示南极,极地为海洋表示北极
    经纬度法
    经度法
    ①东经度增值方向为东,减值方向为西;
    ②西经度增值方向为西,减值方向为东;
    ③若两地分属东西经,若经度相加和小于180度,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否则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纬度法
    ①北纬度增值方向为北,减值方向为南;
    ②南纬度增值方向为南,减值方向为北
    (二)比例尺的比较与缩放
    1.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1)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2)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3)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尺越小。
    (4)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分数)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2.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2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n(1)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n(1)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判断
    (一)经纬线的判断方法
    方法1:根据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判断
    (1)经度及东西半球的判断

    (2)纬度及低、中、高纬的判断

    方法2: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

    (1)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该纬线为北纬(图1);若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该纬线为南纬(图2)。
    (2)若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越来越大,该经度为东经,越来越小为西经。(图1既有东经又有西经,图2只有西经)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经纬网的应用
    (一)定“对称点位置”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如图中的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数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纬度相同。如图中的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数之和为180°,但东西经相反;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如图中的A(40°N,20°W)与D(40°S,160°E)。

    (二)定“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下表所示:
    根据两地“经度和”判断

    经度和小于180°,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
    经度和大于180°,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2.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中,关键是确定地球自转方向,顺自转方向为东,逆自转方向为西,如图所示:

    (三)算“距离”
    1.同一条经线上纬度差为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 km。如图中的距离为111 km。

    2.同一条纬线上经度差为1°的实际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 φ km(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的。
    3.若两点不在同一经线,也不在同一纬线上,计算两点如图中BC之间的距离,有两种方法。
    (1)求出、长,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
    (2)粗略算法:
    若的纬度差较小,可假设其在同一纬线上,求纬线长度;若两点的经度差较小,可假设其在同一经线上,求经线长度;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四)定“最短航线”和“航向”

    1.基本原理
    最短航线即球面上的最短距离,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指经过两点之间的大圆的劣弧段。
    2.判断
    (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段就在经线上。如从A到B为向正北方向走。
    (2)若两地的经度相差180°:过两点的大圆即经线圈,最短航线为过两极点的劣弧。从B到P的最短航线为弧BNP,航向为先向正北、后向正南。从A到C的最短航线为弧ASC,航向是先向正南、后向正北。
    (3)若两地的经度差不等于180°:过两点的大圆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过两极点,而是向两极方向靠拢。如从M到K的最短航线是弧MPK,航向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专题02 等高线
    『 课标呈现 』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盆地,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① 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均相等。
    ② 同图等距: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均一致。
    ③ 是闭合曲线,一般不相交,若重叠则为陡崖(重叠为崖);
    ④ 疏缓密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⑤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⑥相邻两条等高线要么相差一个等高距要么相差0。
    ⑦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
    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
    知识点2:地形部位判读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等高线地形图相关计算
    (1)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存在三种可能(相等或大于、小于一个等高距);
    (2)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H相=H高-H低。
    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为:(n-1)d米 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 ℃·(ΔH/100 m)。
    (3)估算陡崖的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 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最高海拔,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最低海拔。
    (4) 闭合等高线区域内海拔的判断:
    位于两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同,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低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同,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高值(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图,若c=b,则d<b,即“小于小的”。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如图,若c=a,则d>a,即“大于大的”。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选点
    点的类型
    区位要求
    水库坝址
    坝址
    ①选在两侧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②应避开喀斯特地貌、地质断裂带,并考虑移民、生态等问题
    库区
    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港口
    ①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②要建在经济发达、腹地广阔的地区
    宿营地
    ①应避开河谷、河边,以防暴雨造成的山洪;②避开陡坡、陡崖,以防崩塌、落石造成的伤害;
    ③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2.选线
    线的类型
    区位要求
    公路、铁路
    一般要求坡度平缓、尽量在等高线之间穿行,线路较短,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陡崖、陡坡等,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等(图中公路选线为EHF)
    引水路线
    首先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再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图中①线更合理)
    输油、输气管道
    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3.选面
    面的类型
    区位要求
    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素养能力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判读剖面线上的起点、中点、终点等的海拔,是否与等高线图上的海拔一致。
    (2)地形剖面图的应用——通视问题 (重点)
    第一步:先将观测点和被观测点连直线,若连线经过山峰、山脊则不能通视;
    第二步:进行判读,若连线经过凸坡不能通视(凸坡等高线靠近山顶稀疏,山脚等高线密集,上疏下密),凹坡可以通视(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判断凹凸坡关键在于做自己绘制剖面图,等值线较密集就画陡峭一点,等值线较稀疏就画平缓一点,即可分析。
    素养能力3:描述地形特征答题模板
    1.地形的判断及地形特征的描述,其思维流程为

    2.地形特征描述规范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地形
    地形类型
    以××为主(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分布
    ××(地形类型)分布于××(方位)
    地貌类型
    属于××(喀斯特、丹霞等)地貌
    地势
    地势高(低);××(方位)高,××(方位)低[或自××(方位)向××(方位)升高(降低)];地形平坦(崎岖)或地势起伏大(小)
    海岸线
    海岸线平直;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
    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发育(广布)、冰川地貌发育(广布)
    专题03 宇宙中的地球及圈层结构
    『 课标呈现 』
    1. 运用资料,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宇宙中的地球
    1.主要天体:宇宙是由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天体组成的。
    2.天体判读依据: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须是宇宙间的物质;非附属于天体的一部分。有自然天体,也有人造天体,如宇宙中的空间站。
    3.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如下所示的天体系统。

    知识点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提供光热资源;
    (2) 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 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5)不利影响(如过强的太阳辐射、紫外线等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等)。
    知识点3:太阳活动
    1.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
    日冕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2)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3)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4)两极地区产生极光(夜间肉眼可见);
    (5)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知识点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当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液态水的存在
    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致使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产生水汽并通过火山活动等形式逸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汇聚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原始海洋
    知识点5:地球的演化
    1.化石与地层
    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不同年代形成的地层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气候、水文等多种信息,还包括了各种动植物的化石,这些都能够反映地球的历史。
    2.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
    (1)地层层序律: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
    (2)生物层序律:
    ① 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②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级。
    3.沉积岩两个重要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4.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

    5.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时间变化
    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海陆演变
    前寒武纪
    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块联合古陆
    中生代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新生代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大气变化
    原始大气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现代大气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生物演化
    动物演化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植物变化
    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知识点6: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2.地球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壳分上层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罕见)和下层的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3.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天体的判读方法
    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你能区别流星和流星体吗?)
    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就不是天体。
    易错点2: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般来说,太阳辐射量越大,光照越充足,光合作用就越强,越有利于农业生产,如南疆绿洲农业发展的瓜果、棉花生产。
    【易错提醒】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并不意味着热量充足。比如,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业单产较高的重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是该地由于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温度较低,热量不足,热量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2) 太阳能开发的优缺点:
    ①优点:能量巨大,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分布广泛,地球上处处都有;清洁能源,无污染、无公害。
    ②缺点:能量密度低,利用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大,辐射强度的波动较大。
    易错点3:“四看法”分析行星存在生命的思路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势因素: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④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⑤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⑥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⑦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素养能力2: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的选择:
    ①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我国发射时间多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②方向: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素养能力3: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②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③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④地质条件好。
    ⑤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素养能力4: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海拔高,水汽杂质少,天气多以晴天为主,获得太阳辐射多。
    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的原因:
    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发散,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专题04 地球的自转
    『 课标呈现 』
    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自转)的地理意义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极点俯视图):南顺北逆。
    (2)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
    (3)自转速度:

    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南北极点为0;60°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知识点2: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1)原因:由于地球自转,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晨昏线
    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是一个大圆。
    ①晨昏线的特点:
    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 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即图2中∠α=∠β。
    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时差
    (1) 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①地方时
    定义: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比,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向东加,向西减。
    计算方法:所求经线地方时=起算地方时±时差
    (注意:东+西-;计算结果 ≧24 日期加上1天,时间减去24小时;计算结果 < 0日期减去1天,时间加上24小时;同为东经或西经,经度差为两者差值;若一东经一西经,经度差为两者之和)
    ② 时区: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全球共24个时区。

    求某地所在时区的计算
    将其经度处于15,看余数。余数小于7.5,则商即为该地所在时区。余数大于7.5,则商+1为该地所在时区。
    (2)日界线
    ①日界线两条: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00所在经线(简称0时经线,注意不是0°经线),经度时刻变化;
    人为日界线:180°经线,固定不变。
    ②规律: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往东越过0时经线时日期加1天,往东越过180°经线日期减1天;反之,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日期加1天时越过的0时经线,日期减1天的是180°经线。
    新的一天的范围:0时经线往东到180°经线的经度范围;
    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180°经线的地方时/24;
    特殊情况: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或北京时间为20:00时,全球为同一天。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相对时),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原因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表现
    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原理
    应用
    ①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
    ②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③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
    ④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易错点2: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计算依据: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①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②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2)确定地方时

    (3)确定日期和节气
    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时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或秋分。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
    极昼极夜分布情况
    日期
    节气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6月22日前后
    夏至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12月22日前后
    冬至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确定经度: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分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切点,且大部分在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5)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素养能力2:地球上的日期变更
    1.图示法理解日界线及日期变更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自然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人为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如下图所示:
    (1)经线展开图示

    (2)极地投影图示

    2.确定日期范围类问题的解法
    解答日期变更类问.关键是确定(区分)日期变更与日界线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日期分界线的判断
    ①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新日期进入旧日期的是180°经线,由旧日期进入新日期的是0时经线。
    ②光照图中0时经线的判断:过晨昏线与纬线(极昼范围)切点的经线为0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0时经线。
    ③根据时间判断: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0时经线。
    (2)日期范围的计算
    ①数轴法:先画出表示全球范围的数轴,从180°经线处将地球展开,数轴的两端为180°经线。然后再按照地方时计算的方法找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从而确定两个不同日期的范围。如下图,90° E为0时,新的一天占全球1/4。

    ②180°时间法:180°经线为0时时,全球是同一个日期。随后,0时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自东向西运动。0时经线向西移动1小时,180°经线为1:00,全球有1个小时的范围进入新的日期。因此,180°经线为几时,全球便有24分之几的范围进入新的一天。
    专题05 地球的公转
    『 课标呈现 』
    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较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较慢




    知识点2: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
    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及特征
    侧视图
    俯视图
    二分日晨昏线平分所有的纬线圈(跟经线或地轴垂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角

    (1)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
    北半球节气
    达到最大值的地区
    达到最小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整个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整个北半球
    二分日
    赤道最大
    极点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
    ①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③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④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⑤计算楼间距、楼高
    为了保证一楼全年有阳光照到,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楼房时,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应大于L=h·cot H(H: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⑥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如图,α+H=90°时效果最佳。
    3.四季和五带
    (1)形成原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气象四季(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南半球则相反。
    (4)五带:
    ①五带成因: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有规律地减少。
    ②五带划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的时间判断

    (1)看日地距离:参照近日点和远日点判断时间。如图中C在近日点附近。
    (2)看地轴倾向:地轴北段“右倾右冬、左倾左冬”,即若地轴北段朝上且向右倾斜,则地球公转至右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冬季,如图中C位置;公转到左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夏季,如图中A位置。向左倾斜时相反。
    (3)看直射点位置:将AC两处地心与太阳连线示意直射光线,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则为夏至,如图中A位置;若在南回归线,则为冬至,如图中C位置。
    易错点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计算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素养能力2: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对称分布特点,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可以求对称纬度的昼长(夜长)。
    素养能力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看直射点的位置,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记忆口诀“远小近大”:即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2.看直射点的移动,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记忆口诀“来增去减”: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如图所示:

    3.看纬度位置,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到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2)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到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专题06 大气分层与受热过程
    『 课标呈现 』
    1.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大气的组成
    组成
    作用
    干洁空气

    地球上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干洁空气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臭氧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知识点2:大气圈的分层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大气运动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多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平流运动为主
    A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B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知识点3:大气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知识点4: 逆温现象
    1.逆温现象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所示。

    2.逆温的类型
    类型
    发生的条件和过程
    出现的地区
    辐射
    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中高纬度地区,黎明前最强
    平流
    逆温
    当暖空气运动到冷的地面上空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大气温降低较快,上层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中纬度沿海地区
    锋面
    逆温
    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冷气团在下部,会形成逆温
    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
    地形
    逆温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即地形逆温
    山地、盆地和谷地
    3.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4.逆温的影响
    有利影响
    逆温的出现阻碍空气对流,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逆温可当成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不利影响
    对环境
    逆温时,大气比较稳定,加重大气污染
    对天气
    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对交通
    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利用大气的组成解释地理现象
    1.二氧化碳
    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同时释放热能→返还地面的热量→保温作用。
    2.臭氧和氧原子
    ①高层大气中的O→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使大气电离→形成电离层。
    ②平流层中的O3→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升温的同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3.水汽
    4.杂质
    ①尘埃物质→吸附水汽→雾或降水。
    ②尘埃物质→削弱太阳光→大气能见度降低。
    易错点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
    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等温线图的判读步骤
    第一步:定半球

    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图1中等温线向北递减,故为北半球。
    第二步:看走向

    等温线走向
    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如图1中22 ℃、23 ℃、24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地形、地势(如图2中③地附近等温线走向)
    等温线闭合
    山峰或山地(中心低温)、盆地(中心高温)、城市热岛效应(高温),符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
    第三步:看弯曲

    (1)整体规律:“凸高值低,凸低值高”。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
    (2)因素分析
    因素
    弯曲特点
    海陆与季节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向)南(弯曲),七(月)陆(向)北(弯曲)(图3)
    地形
    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洋流
    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专题07 热力环流
    『 课标呈现 』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2)温度: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温度高处,气流上升;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3)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A
    C
    B
    D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PC>PD>PA>PB。
    (4)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5)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①海陆风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②山谷风

    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③城市风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知识点2:大气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大小
    由水平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以北半球为例)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风向的表示方法和风向的判读
    1.风向表示方法

    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读等压线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般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确定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因为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易错点2:风力大小的判读
    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上,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4)根据温差判断:一般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看距风源地远近:距风源地近,则风力大,如我国西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力大。
    3.看摩擦力大小
    (1)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挡作用弱,风力大,如内蒙古高原;风由陆地吹向海面或湖面,摩擦力变小,风力变大。
    (2)摩擦力随海拔变化
    原理分析
    图示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运动所受的摩擦力变小,故风速增大,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增大,北半球风向逐渐向右偏转(如右图),南半球逐渐向左偏转

    4.看植被多少:植被茂密,阻力大,风力小;植被稀疏,阻力小,风力大。
    5.看地形因素:地形(河谷、山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等压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1)判断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为例):
    (2)判断南、北半球
    ①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②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3)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①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②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4)判断季节
    ①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②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5)判断天气状况
    ①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②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③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④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素养能力2:判断气压的高低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低压)、上凸者为海洋(湖泊)(高压)。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低压)、上凸者为陆地(高压)。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低压)、上凸者为郊区(高压)。
    4.判断近地面天气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低压),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等压面上凸者(高压),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专题08 大气环流与气候
    『 课标呈现 』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三圈环流
    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1.气压带
    气压带名称
    纬度位置
    形成原因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地区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终年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纬度附近
    30°纬度附近高空的大气辐合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纬度附近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在60°纬度附近形成锋面,此处大气上升,近地面成为一个相对的低气压带
    2.风带
    风带
    分布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信风带
    低纬地区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带
    中纬地区
    西南风
    西北风
    极地东风带
    高纬地区
    东北风
    东南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改变。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
    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
    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
    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
    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
    生产的
    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知识点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
    (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名称
    气候类型或特征
    景观特征
    赤道低气压带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森林高大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热带雨林景观
    副热带高气压带
    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多出现热带荒漠景观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促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极地高气压带
    酷寒干燥的冰原或者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或者苔原景观
    (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风带
    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信风带
    ①一般:气流由副热带地区向赤道方向流动,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气候干燥,多荒漠景观
    ②特殊:如果信风经过广阔的海洋和暖流,会带来温暖湿润的气流,形成湿润的气候
    盛行西风带
    西风控制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近海区域受海洋影响大,终年温暖湿润,气温年较差小,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极地东风带
    偏东风起源于极地高压区,性质干冷,主要形成苔原气候与景观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纬度位置
    气压带、风带季节差异
    形成气候类型与景观
    南北纬10°~25°地区
    受赤道低气压影响时,气流上升,降水丰沛;受信风影响时,干燥少雨
    全年高温、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与稀树草原景观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与常绿硬叶林自然景观
    知识点4: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
    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
    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带、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
    风气候
    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
    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30°之间大陆内部、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影响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气压带、风带的判断方法
    1.位置法:如回归线附近一般是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中纬度为西风带等。
    2.时间法:如北半球夏季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西南风,亚欧大陆东岸为夏季风,副热带高压带在中国东部地区向北逐渐推移,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东南风等。
    3.特征法:如西南风可能就是盛行西风,少雨地区可能是高压控制,山地背风坡降水必然少,也可反推具体的风向和风带等。
    易错点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热量带分布。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主要因素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其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3)海陆位置:通常距海近,降水多,气温年较差小。
    ①大陆东岸: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内陆和沿海: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
    (4)地形地势
    ①山地因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所以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③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区的形态。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南北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①暖流:增温增湿,影响较大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降温减湿,影响较大的是大陆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素养能力2: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分布规律判断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气候分布模式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断,判断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以形定位
    气温
    变化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南半球
    以温定带
    最冷
    (热)月
    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 ℃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 ℃~0 ℃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5 ℃
    寒带气候
    以水定型
    降水的
    季节分
    配(降水
    类型)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 000 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1 000 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8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年降水量300~1 000 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250 mm
    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气候
    素养能力3: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①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③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⑤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⑥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⑦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素养能力4: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气温
    ①气温的高低;
    ②气温的年较差或日较差;
    ③气温空间分布
    终年高温或严寒;夏季高温或温和;气温年(日)较差大或小;最热月或最冷月气温高(低);气温空间变化大(小),自××向××气温升高(降低)
    降水
    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的季节分配;③降水的年际变化;④降水的空间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大或小;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之分(干季、湿季之分),降水丰沛(稀少);降水空间差异大,[沿海(迎风坡)多,内陆少,自××向××降水增多(减少),]降水分布均匀
    光照
    ①光照的强弱;
    ②年日照时数的多少
    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烈;光照充足(不足)
    专题09 天气系统
    『 课标呈现 』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气团
    1.气团: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2.分类:冷气团温度低、湿度小、密度大、气压高;
    暖气团温度高、湿度大、密度小、气压低。
    大陆性气团:产生于内陆环境,空气干燥,温度冬夏差异很大;
    海洋性气团:产生于海洋上空,湿度较大,温度冬夏差异较小。
    知识点2:锋

    1.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天气状况:云、雨、大风等天气。
    2.锋的分类
    类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移近
    暖气团主动移近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相同点
    气团位置
    (1)冷气团密度大在下;(2)暖气团密度小在上;(3)锋面两侧气温气压差异大,风力大
    不同点
    气团势力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势均力敌
    雨区位置
    锋前锋后都有,以锋后为主
    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雨带宽窄
    雨带较窄
    雨带较宽
    雨带最宽
    降水
    持续时间短,强度大,阵性
    时间长强度小,持续性
    时间最长
    移动速度
    速度快
    速度慢
    原地徘徊
    锋面坡度
    坡度最大
    坡度较小
    坡度最小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主动爬升
    缓缓上滑










    锋面
    符号


    ※天气
    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阴天、刮风、降雨(雪)、降温
    阴天、降雨、持续性降水
    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取代原有暖气团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晴)
    暖气团取代原有冷气团位置,气温升高,气压升降低,天气转晴(暖晴)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
    冬季的寒潮、夏季的暴雨、秋季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华南准静止锋:清明时节雨;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6-7月长江中下游);昆明准静止锋(冬):贵阳天无三日晴;天山准静止锋


    知识点3: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压系统
    1.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气旋(低压系统)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与风向
    气流形成
    (北半球)










    逆时针流向中心

    顺时针流向四周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顺时针流向中心

    逆时针流向四周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
    形成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天气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知识点4:锋面气旋(温带气旋)
    1.高压脊与低压槽:
    (1)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像地形上的山脊,凸低为高。高压或高压脊控制之下,多晴朗天气。
    (2)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像地形上的山谷,凸高为低。低压或低压槽控制之下,多阴雨天气。
    2.锋面气旋:中纬度的低压气旋中的低压槽,常形成锋面。

    3.锋面气旋的一些实用规律:
    (1)锋面只能出现在低压槽位置,而不能出现在高压脊位置;
    (2)锋面气旋的运动方向和气旋运动规律一致:北逆南顺;
    (3)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左侧的锋面都是冷锋,右侧都是暖锋(“左冷右暖”/“东暖西冷”);
    (4)锋面气旋有三个降水区:冷锋锋后,暖锋锋前,低压中心(上升气流形成降水);
    (5)锋面气旋中的风力大小与是否在锋线附近无关,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
    (1)看符号

    (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

    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看锋面坡度

    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不论是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锋前”“锋后”是根据锋面移动方向,即主动前进气团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在锋面移动方向上,锋线前方为锋前,锋线后方为锋后。
    (5)看过境前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看过境前后的气温、气压变化)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
    过境后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过境前
    气温低,气压高
    过境后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6)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
    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较大,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都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而暖锋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小。
    易错点2:气旋与反气旋中风向的判定
    气旋、反气旋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判断方法,分析如下。
    (1)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
    如图所示为北半球一气旋,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30°~45°,即为风向。东侧为东南风,西侧为西北风,南侧为西南风,北侧为东北风。

    (2)气流规律记忆方法(南北半球分别用左右手定则)
    ①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

    ②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我国带来主要降水的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1)形成:夏半年副热带高压加强,位置北移,受其影响,海洋暖湿气流登陆北上,在高压脊北侧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带。
    (2)移动
    ①正常年份推移规律
    4、5月
    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北地区出现春旱
    6月
    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
    7~8月
    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9月
    雨带南撤至长江流域
    10月
    雨季结束
    ②雨带类型:北进过程主要是暖锋;南退过程主要是冷锋。6月江淮流域主要是准静止锋。
    (3)影响
    ①北方雨季短,降水少,南方雨季长,降水多。
    ②异常年份夏季风强弱对锋面进退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快,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慢,易出现北旱南涝。
    素养能力2:锋面气旋的判读

    1.位置:锋面一定存在于低压槽上,不可能存在于高压脊上。
    2.分布和雨带:锋面气旋的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锋面降水区域主要分布在冷气团一侧。
    3.示意图判读要领
    (1)判断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①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②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专题10 水循环和水平衡
    『 课标呈现 』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水圈和水体
    1.地球水的分布:海洋水96.53%、陆地水(河水0.0002%、湖水0.013%、地下水1.69%、冰川水1.74%)、大气水0.001%。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湖水和浅层地下水。
    2.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冰川水与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单向补给,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
    知识点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 水循环类型: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例证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未登陆的台风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3.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
    (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坎儿井就是把地下水引出地表灌溉的实例,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和下渗,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也增加下渗。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减少蒸发,保护土壤墒情(土壤水份)
    知识点3: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最主要的类型)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单向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知识点4:河流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
    要素
    特征描述
    影响因素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小)
    补给水源(降水、冰雪融水)多少;流域面积大小;支流多少;外流河一般越往下游流量越大,内流河则相反;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补给形式的变化
    汛期
    出现季节,早晚、长短等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雨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春季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结冰期
    有(无)、长(短)
    最冷月均温(纬度)(0度以下才可能有结冰期)
    凌汛
    有(无)
    两个必要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
    流速
    大(小)
    河流水量大小;河流落差大小(最主要的)
    水位
    高(低)
    一般河流流量大则水位高,流量小则水位低
    2.河流水系特征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
    特征描述
    影响因素
    发源地
    发源于***
    地形
    归属地
    注入***
    地形
    长度
    河流较长(短小)(或用具体长度描述)
    地形、气候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流域面积是河流分水岭所围成的范围)
    地形、气候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地形、气候
    支流
    支流数量多(少),长(短)
    地形、气候
    曲直
    河道弯曲(平直) (平坦地形,河流以侧侵为主,河道较弯曲)
    地形
    落差
    落差(比降)大(小) (地形起伏大,落差大)
    地形
    知识点5:水量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水量平衡方程式 :W入= W出± △u (W入为收入水量,W出为支出水量;△u为蓄水变量。)
    其中①水分收入——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等。
    ②水分支出——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若多年平均蓄水量保持不变(或湖泊面积不变),水分收入等于水分支出(若外流区: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内流区:降水量=蒸发量)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
    1.影响蒸发的因素分析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充足的水汽、强烈上升的大气运动(降温过程)、凝结核。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易错点2: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1.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2.沼泽地的形成

    3.城市内涝的原因

    4.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5.修建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掌握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下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汛期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
    ①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图中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素养能力2: 河流特征类题目
    一、常见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

    角度二: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

    角度三: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

    专题11 海水的性质与海-气相互作用
    『 课标呈现 』
    1.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海水的性质
    1. 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
    (2)纬度变化: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海区水温高于寒流经过海区。
    (3)季节变化:同一海区,海水温度夏季高,冬季低。
    (4)垂直变化:0~-1000米垂直方向由表层向下降低(低至4℃左右后稳定)。
    (5)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实例
    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海洋运输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大气温度
    海水对大气温度有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2.海水的盐度:
    (1)盐度: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的盐类物质来量度。
    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
    (2)纬度变化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3)盐度的垂直变化:
    浅表层比较均匀;
    随着深度增加,盐度显著变化(这一层称为盐跃层);
    到一定深度,盐度又近似均匀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表层海区盐度较高,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增加,盐度升高。
    (4)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
    因素
    原因
    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稀释盐分,使海水盐度降低,蒸发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盐度较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入海径流能稀释海水
    有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入海径流少,则盐度相对高;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洋流
    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发加强,使得盐度升高;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发减弱,使得盐度降低
    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汇入海水
    主要影响内外海水的交换能力和交换量
    较封闭的海区,外部高盐度海水注入,盐度高;外部低盐度海水注入,则盐度低
    海冰融冻
    融冰过程中释放淡水,稀释海水,盐度降低;反之,结冰过程盐度升高
    融冰海区盐度降低;结冰海区盐度升高
    3.海水的密度
    (1)水平变化规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增加,最大值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
    (2)垂直变化规律:低纬地区表层密度低,随着深度增加,存在密度迅速增加的密度跃层,深到一定程度密度基本不变;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垂直变化较小。
    (3)影响因素:①海水温度、②盐度、③压力有关。低纬度海区气温高,盐度低,密度较小;高纬海区,气温低,密度大(低温使海水增密)。
    4.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1)海洋生物;
    (2)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的非金属矿(如石油、天然气)、重金属砂矿、稀有金属砂矿(如钛、钽、铌、锆)、宝石,深海的可燃冰、铁锰结核等;
    (3)海洋空间资源(包括运输空间,如港口、机场、海底隧道;海上生产空间,如海上工厂、人工岛、海上博览会;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等)。
    知识点2: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1)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大气提供热能。
    (2)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3)海洋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4)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1)大气通过风能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
    (2)大气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影响海水性质。
    (3)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3.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促进水平衡:通过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维持全球水平衡。
    (2)促进热量平衡:高低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3)导致了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带到高纬地区,将水分从海洋带到陆地。
    知识点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图示


    影响
    东南信风


    沃克环流
    减弱或消失
    增强
    洋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赤道逆流增强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赤道逆流减弱
    太平洋水温
    太平洋西岸降低,东岸增高
    太平洋西岸增高,东岸降低
    天气
    气候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生物
    太平洋东岸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比较海洋中不同地点海水温度的方法
    第一步,比较不同纬度,海水温度低纬高于高纬。
    第二步,比较相同纬度,海水温度暖流高于寒流。

    如上图中,若比较A、B、C、D四地的海水温度。第一步,可以先根据纬度,判断出A、B的温度大于C、D;第二步,根据洋流,分别比较A与B、C与D的温度。从图中可以看出,B处为暖流,A处为寒流,所以B的温度高于A;D处为暖流,C处为寒流,所以D处的温度高于C。综合第一、二两步,四地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B、A、D、C。
    易错点2:比较海洋中不同地点海水盐度的方法
    第一步,比较不同纬度,海水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
    第二步,比较相同纬度,分两种情况:内海或有明显径流注入的河流入海口主要看径流,其盐度低;外海暖流经过处盐度高,寒流经过处盐度低。

    如上图中,若比较A、B、C、D四地的海水盐度。第一步,可以先根据纬度,判断出C、D的盐度高于A、B(由于C、D靠近副热带海区);第二步,A与B相比,B处有明显的径流,盐度较低。结合洋流分布知识,C与D相比,C处有秘鲁寒流,D处有巴西暖流,D处盐度较高。综合第一、二两步,四地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D、C、A、B。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素养能力2: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气温
    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小。冬暖夏凉:冬季比同纬度大陆上暖,夏季凉
    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大。冬冷夏热
    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推迟: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最热月出现在8月,最冷月出现在2月
    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最热、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秋季气温高于春季气温
    春温高于秋温
    降水
    降水量大;全年分配均匀,年际变率小
    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大;对流雨多发生在夏季午后
    其他
    湿度大,云量多;雾日多,多平流雾;日照少
    湿度小,云量少;雾日少,多辐射雾;日照多
    风速大,日变化不明显
    风速小,日变化显著
    专题12 海水的运动
    『 课标呈现 』
    1.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海水的运动
    (1)海浪与潮汐
    形式
    成因
    时间
    方向
    规模
    海浪
    风力、海底地震等
    无周期性
    多随风向的变化而变化
    较小
    潮汐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有周期性
    海水定时涨落

    (2)海啸和风暴潮
    形式
    成因
    实质
    波长
    速度
    风暴潮
    海面大气运动
    表层的海水运动
    不到1千米
    比较慢
    海啸
    海底地质作用
    海水的整体运动
    长达几百千米
    非常快
    (3)大潮与小潮
    农历每月初一,即朔日,月球位于日地连线之间,月球引潮力和太阳引潮力叠加在一起,引潮力最大,形成大潮,如下图:

    农历每月十五,即望日,日、地、月大致处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引潮力和太阳引潮力也会叠加,形成大潮,如下图:

    农历每月初七、初八和廿二、廿三,即弦日,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海面的涨落差距最小,形成小潮,如下图:

    2.潮汐的影响和应用
    行业
    影响和应用
    渔业
    大潮流水急,鱼群容易分散排向外海或栖居于中上层;小潮流水缓慢,鱼群易集中推向内海,并下沉海底,利于捕捞
    制盐
    涨潮时高盐度海水被推向岸边,可提取海水晒盐
    航运
    潮流影响着航行速度,潮汐影响大船进港时机
    养殖
    利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殖业
    发电
    可以利用潮汐发电,提供清洁能源
    知识点2:洋流及其影响
    1.概念: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洋流的成因及类型
    (1)根据成因分类
    类型
    成因
    案例
    风海流
    盛行风吹拂表层海水
    西风漂流
    密度流
    相邻海域海水密度存在差异
    直布罗陀海峡表面洋流
    补偿流
    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进行补充
    秘鲁寒流
    (2)根据性质分类
    寒流:比周围海区水温低的洋流。水温低→水温高,或高纬→低纬。
    暖流:比周围海区水温高的洋流。水温高→水温低,或低纬→高纬。
    3.洋流的分布规律

    环流系统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季风环流
    西风漂流
    海域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
    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
    南半球40°~60°的海域 
    流向
    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自西向东
    南半球
    逆时针

    模式
    北半球




    南半球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
    暖流
    寒流
    暖流(索马里寒流除外)
    寒流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
    寒流
    暖流
    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的区别(夏顺冬逆)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上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上图乙)。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洋流加速、逆洋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5.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
    四大渔场
    形成类型
    具体表现
    洋流名称
    纽芬兰渔场
    寒暖
    流交
    汇处
    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
    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北海道渔场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
    秘鲁渔场
    冷海
    水上
    泛处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秘鲁沿岸的秘鲁寒流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洋流的判断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洋流流向与性质判读
    内容
    方法
    图示
    判断
    性质
    “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如图,A是暖流,B是寒流
    确定
    流向
    “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该图为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判断
    名称


    该图若为大西洋某区域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洋流
    1.熟记洋流的分布

    全球主要洋流的分布
    洋流分布可采用想象法分数式“8/0”联想记忆:中间分数线为赤道,也可说是赤道逆流,分子为“8”,按笔顺方向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为“0”,按笔顺方向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如下图:

    2.多角度判断洋流
    (1)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判断洋流所在半球
    ①根据纬度确定海区:30°为中心是副热带海区,60°为中心是副极地海区。
    ②根据南北半球确定洋流流向:是顺还是逆。
    ③套用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确定洋流所在半球。

    (2)根据洋流性质判断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①纬度位置: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的,位于中低纬海域;大陆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的,位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②海陆位置:中低纬大洋环流中,暖流分布在大陆东岸(大洋西岸),寒流分布在大陆西岸(大洋东岸)。
    (3)根据洋流流向判断季节
    北印度洋海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冬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夏季。
    (4)根据洋流分布海域判断洋流及影响

    ①判读陆地轮廓,确定所在大洋:图中E点位于北美洲,其南面为墨西哥湾;F点位于欧洲;D点位于非洲,由此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大洋为大西洋。
    ②判读纬度,确定海域位置:图中虚线代表的纬线穿越墨西哥湾和非洲大陆北部,应是北回归线,由此确定图示海域为北大西洋的中低纬海域。
    ③判读洋流流向,确定洋流名称:图中AB向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动,应是北大西洋暖流;BC向洋流向南流动,应是加那利寒流;由C处向西流动的洋流为北赤道暖流。
    ④分析洋流的影响:图中E处沿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暖湿;F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处沿岸受寒流影响,热带荒漠景观延伸到西部海岸地带。
    (5)根据海水等温线判读洋流

    ①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图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上图,甲图位于北半球,乙图位于南半球。
    ②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若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洋流就在等温线弯曲处向北流。
    ③判断寒流、暖流: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如甲图;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为寒流,如乙图。
    专题13 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课标呈现 』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内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概念
    特点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知识点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李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知识点3: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但只有岩浆喷出才能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如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板块运动
    板块张裂
    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知识点4:地质构造
    1.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常见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判读技巧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1.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
    ⑤沉积物、碎屑物指向的为沉积岩;与沉积物在同一水平面的岩石可能为喷出岩。
    易错点2:地质剖面图判读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如上图中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
    ②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上图中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③与海岭的远近关系: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
    ②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如上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③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断层谷、陡崖等。
    (3)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上图中甲处岩层弯曲说明其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③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上图甲处上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⑤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上图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地貌观察的顺序
    观察地点
    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观察顺序
    从宏观到微观
    从面到点
    一般步骤
    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地、平原等
    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
    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等)
    辅助工具
    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素养能力2: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剖面图中
    平面图中
    方法
    依据岩层弯曲状况判断
    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图示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如图甲中①处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如图甲中②处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如图乙)
    判读时最好将平面图(图丙)和剖面图(图丁)结合起来(图戊),利用平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就轻而易举了。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如下图所示)。注意断裂和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的断裂,但断裂面两侧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专题14 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
    『 课标呈现 』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外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
    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意义:①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②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和搬运
    (1)流水侵蚀和搬运
    部位
    侵蚀表现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山区
    下蚀作用强
    常形成峡谷、瀑布
    河流转弯处
    侧蚀作用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坡面
    水流冲刷地面并下切
    会形成沟谷
    (2)风力侵蚀和搬运: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
    (3)冰川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4)波浪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滨海地带。
    3.堆积
    (1)概念: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
    (2)规律: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知识点2:常见的外力地貌
    1.喀斯特地貌
    类型
    名称
    景观特点
    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沟
    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
    石芽
    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石林
    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
    峰丛
    多个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
    峰林
    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
    孤峰
    单个孤立的山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与石钟乳相连在一起
    2.风成地貌
    类型
    名称
    景观特点
    风蚀地貌
    风蚀垄
    呈长条形
    风蚀柱
    孤立的石柱
    风蚀蘑菇
    “头大、身小”
    风蚀雅丹
    垄槽相间
    风积地貌
    纵向沙垄
    顺风向呈长条状的沙丘
    金字塔形沙丘
    形似金字塔状
    新月形沙丘
    形似新月
    3.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
    位置
    名称
    成因
    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
    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
    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
    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
    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
    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
    4.常见的海岸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景观图
    地貌特点
    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波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崖

    沿岩石的断层面和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海积地貌
    波浪携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沙滩、沙坝、贝壳堤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易错点2:河流流向的判断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故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6)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


    (7)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
    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8)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流流向
    时令河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河流由实线处向虚线处流。
    3.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
    (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流经平原地区。
    (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4.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素养能力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
    『 课标呈现 』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主要植被, 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等方式,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植被
    1.森林植被
    类型
    叶片特征
    主要分布气候区
    常绿阔叶林
    叶面多呈革质,有光泽,无毛,稍硬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落叶阔叶林
    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针叶林
    叶子呈针状,有角质层
    主要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2.草原植被
    类型
    景观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草原
    草类高大,并零星点缀着树木。湿季,原野葱绿;干季,原野枯黄
    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上,年降水量在500~1__000毫米
    温带草原
    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且“一岁一枯荣”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
    3.荒漠植被
    类型
    景观特征
    植被特征
    主要目的
    热带、亚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植物覆盖稀疏、种类单一的地面景观
    叶面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
    减少植物水分蒸腾
    肉质茎或叶
    贮存水分
    茎叶覆盖绒毛
    抵抗灼热
    根系发达
    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4.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5.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影响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知识点2:土壤
    1.分层: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在成熟土壤剖面图上填写土壤层次名称。

    2.发育
    发育程度
    土层厚薄
    分层情况

    土层厚
    层次多,分层明显

    土层薄
    层次少,分层不明显
    3.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根据组成物质的体积大小填下图。

    4.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①作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②表现: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
    (2)气候
    ①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②表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
    (3)生物
    ①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②表现: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4)地形
    ①作用: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
    ②表现: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
    ①作用: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
    ②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6)人类活动
    ①作用: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②表现: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5.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
    类别
    分布
    成因
    黑色土壤
    东北平原
    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等含量高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长期积水之地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少,水分较少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
    6.地貌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要素
    相互影响
    气候
    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热量充足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生长速度快、植被生物量多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湿润地区易形成森林,半干旱地区形成草原植被,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
    气候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缩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降水量等
    地貌
    地貌对植被
    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天山北坡有森林分布,南坡则无森林分布
    植被对地貌
    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保持水土
    水文
    水文对植被
    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降低河流含沙量,调节径流
    土壤
    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酸性土壤有利于马尾松生长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
    易错点2: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专题1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课标呈现 』
    1.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 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 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整体性原理

    (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形成原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②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变化不仅影响本地区地理环境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变化。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②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知识点2:差异性原理
    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
    (1)成因
    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概念
    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热量变化
    根本因素
    纬度差异,导致从赤道向两极,热量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赤道→两极)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赤道向两极的方向,即南北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②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概念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项 目
    内 容
    显著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山地朝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带数
    垂直地带性规律:
    ①基带:指垂直带谱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谱的性质。通过基带可以推知该山体分布在大致的纬度范围之内。
    ②垂直带谱复杂程度(数目多少的影响因素)

    ③雪线高低的判断方法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也是夏季0℃等温线,其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山地雪线高低的判断方法如下。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即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⑤林线:地上森林的最高界限。林线以上没有森林。
    一般情况下最热月均温≥10℃就可存在森林,可以据此推测林线海拔高度。(类比雪线的计算)

    知识点3:非地带性现象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成因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微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热带平原带
    热带雨林带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带。在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也分布有热带雨林带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
    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从低纬向高纬南北延伸
    洋流
    南美大陆西岸
    3°S~20°S
    狭长地带
    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离岸风的影响;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欧洲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
    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低纬延伸、西岸向高纬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的灌溉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陆地的缺失
    北极地区
    冰原带

    为海洋,无陆地




    澳大利亚东南部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硬叶林带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
    俄罗斯远东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陡,易水土流失;坡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易错点2: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2大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自然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概念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要素的功能
    自然环境拥有的,各个自然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易错点3:垂直带谱判读方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也可通过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判读出阳坡阴坡,再来通过阳坡判读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易错点4:非地带性现象的分析方法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带,西部是热带草原带;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带;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以东的温带荒漠带等。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思考方向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升,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更加干旱
    2.解释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角度
    解释原因
    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生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生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环境
    ①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角度
    解释原因
    生存空间
    ①湖面(海面)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活动
    ①水质下降,污染加重;②过度捕捞





    素养能力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的分析思路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素养能力3: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判断思路:
    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

    相关试卷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耕地的价值,中国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区域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区域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鲁尔区的衰落,鲁尔区的再繁荣,8亿千瓦,世界第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文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人文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文因素,常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坐标图的判读,等值线图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