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展开第四部分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专题01 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 课标呈现 』
-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分类
按照自然属性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3.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项目 | 案例 |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数量 | 矿产资源 | 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
质量 | 土地资源 | 影响着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 |
空间分布 | 水资源 | 造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间接导致了人口、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知识点2:我国主要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能源 资源 | 特点 | 在我国的分布 | |
优点 | 缺点 | ||
水能 |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 | 修水库会淹没田地,需迁移居民 |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
核能 | 能量集中巨大,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 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大亚湾、岭澳一期、田湾核电站,在建的有红沿河、阳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等 |
太阳能 | 可再生能源,利用前景广阔 | 能量比较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 |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 |
煤炭 | 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 | 非可再生能源,输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 |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分布较丰富 |
石油 | 发热量大,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 | 非可再生能源,会产生污染 |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
知识点3: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①石油对外依存度偏高,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大。
②能源供给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③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缓慢。
④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日益攀高。
⑤能源消费模式不经济,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2.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1)石油供需关系变化
①20世纪60年代之前,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②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为自给有余的进口国。
③1993年再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④我国进口石油来源:俄罗斯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2)石油安全问题原因
①出口国社会动荡。
②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
③石油长距离运输。
3.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两大途径 | 具体措施 |
保障石油国际供给来源的可靠 | ①积极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加大海外石油投资;②有效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③努力保障石油运输通道安全;④扩大人民币结算、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 |
保持石油国内生产的稳定 | ①稳定石油生产:加强陆上和海上石油勘探;②引导石油消费:倡导节约用油,大力推广节油技术,推广以电代油、以气代油、以煤代油等措施;③增加石油储备: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
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就要看:
①是否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②能否用于生产和生活。凡是既符合①,又能满足②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
只符合其中任何一条的,则不属于自然资源。
易错点2:资源供给和消费方面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1)资源供给方面,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措施 | 要求及效果 |
挖掘资源潜力 | 可增加区域自身的资源供给能力,但高度依赖技术的进步 |
开发替代资源 | |
增加区外资源调配与贸易 | 要求资源的供给渠道保持稳定,经济成本可接受,且有相应的技术或市场机制作为保障 |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 | 可以在资源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资源供给的持续稳定 |
(2)资源消费方面,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
措施 | 途径及效果 | 保障 |
降低资源消耗 | 主要通过减量、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来实现 | 都高度依赖技术、管理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进步 |
使用效益最大化 | 意味着用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或社会效益 | |
有效规避 各种风险 | 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
易错点3:金属资源开采一般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稀土为例)
1.我国稀土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过量开采,储量减少;不合理开发,造成土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价格低,创汇少。
2.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的建议
① 增加对稀土新材料研发的投入;
② 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③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④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好土地,对遭受破坏的土地及时开展复垦工作;
⑤ 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强环保措施实施力度,防治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⑥ 提高稀土出口价格等等。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应对能源问题的措施--“开源”“节流”和“储备”
1.“开源”
区域内 | 加大勘探和开发,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
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 |
区域外 | 拓展资源的来源范围和渠道 |
2.“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等。
3.“储备”:建立石油储备基地,保证能源安全。
专题02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
『 课标呈现 』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耕地资源
1.耕地: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2.耕地资源
3.耕地资源的特点
4.耕地的价值: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知识点2:我国耕地资源
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角度 | 特点 |
数量 | 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
质量 | 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 |
分布 | 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
潜力 | 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 |
2、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① 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②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4.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
确保耕地数量 | 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执行非农建设的耕地补偿制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
提高耕地质量 | 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 |
防止耕地污染 |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 |
提高耕种积极性 | 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 |
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 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
知识点3:耕地保护粮食安全
1.保障粮食数量安全
(1)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复种指数等。
(2)保护耕地的措施:必须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2.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1)粮食质量安全依赖于耕地质量安全。
(2)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3)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
三大支柱 | 主要措施 |
“藏粮于民” | 要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保护粮食生产政策体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
“藏粮于技” | 要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的激励机制,加快新品种繁育 |
“藏粮于地” | 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合理轮作,提升耕地质量 |
4.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5.中国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坚守耕地数量 |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 |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 ||
开展废弃土地复垦 | ||
提高土地利用率 |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 ||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 ||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 ||
提升耕地质量 |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 |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
6.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
保障粮食数量 | 确保耕地数量 |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
提高耕地质量 | 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 ②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 | |
提高土地利用率 | 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 |
提高粮食单产 | 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 | |
其他政策 | 粮食储备、跨区调剂、加大扶持力度、国际贸易 | |
保障粮食质量 | 提高耕地质量 | 减少工业、生活污染耕地土壤;减少耕地的化肥、农药残留; 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改良土壤肥力 |
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 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 |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增加粮食总产量: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水平等。
(2)跨区域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
(3)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
(4)建立粮食储备。维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
专题03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 课标呈现 』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海洋空间资源概述
1.概念:海洋空间资源是指海洋水体所占据的空间,也称海域。
2.组成:主要由水体、礁石、海岛、海床(包括海底和底土)和海岸线、潮间滩涂等构成。
3.用途
用途 | 举例 |
生产场所 | 海上养殖、海上发电、海洋油气开采等 |
仓储场所 | 建设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
交通运输场所 | 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
生活场所 | 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
军事场所 | 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
4.我国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范围
范围 | 具体范围 | 开发利用 |
内水 | 渤海、琼州海峡等 | 完全主权 |
领海 | 黄海、东海、南海部分海域、台湾以东太平洋沿岸海域和部分岛屿周围海域 | |
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等 | 某些管制权 |
知识点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方式 | 内容 | 作用 |
耕海牧渔 | 利用人工鱼礁、深水网箱、深水养殖船、海上平台等对海洋资源的集约式立体开发利用;并通过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等方法,建立海洋牧场 | 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高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
海洋运输线 | 主要有海上航道和海港、海底隧道、海底管道和跨海大桥等 | 对我国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都很重要 |
填海造地 | 把原有的海域通过人工技术转变为陆地的开发利用方式 | 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为军事设施建设提供土地 |
海岛开发 | 能够供人类长久居住,也可依托海岛发展海洋资源、实施海岛旅游 | 海岛及岛链、群岛具有重要军事和国防价值 |
知识点3: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1.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1)目前形势
①我国与全部海上邻国部分岛屿的主权归属、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划界等主张存在重叠和冲突。
②我国大部分进出口商品的国际海上通道运输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2)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途径
①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
②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共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2.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1)存在的问题
①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近岸过度开发与深海开发不足问题突出。
②海岸侵蚀、海洋灾害、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对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保护措施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比较
| 交通运输 | 围海填海造陆 | 海底储藏 |
形式 |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 | 围海造地、填海造陆 | 废弃物处理场 |
利用空间 | 海底、海面 | 浅海 | 海底 |
优点 | 连续性、广阔性 |
| 广阔、温度低且变化平稳、远离居民区、缺氧 |
发展趋势 | 大型化、专业化、大吨位、速度快、强续航 | 人工岛、海上人工码头、工厂和作业平台 | 海底仓库 |
意义 | 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 扩大了居住和生产空间 | 扩大物品的储藏空间 |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1)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通过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2)缓解陆地上自然资源紧缺: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意义重大。
(3)减少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可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燃料等。
专题04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 课标呈现 』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中国际合作的重要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碳循环
1.含义:碳元素不断地在四大圈层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过程
3.自然界的碳循环
| 主要表现 |
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碳循环 | ①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储存在植物体内,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 ②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 ③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 |
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碳循环 | 一部分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
岩石与大气之间的碳循环 | 煤、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 |
大气和海洋之间碳的交换 | 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这两个方向流动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 |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 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获得能量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样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碳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 |
4.温室效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
知识点2:全球气候变暖
1.基本原理
①示意图式
②结构图式
③文本式: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地面接受太阳短波辐射后增温,同时地面还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温度升高,并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2.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影响 | 内容 |
生存空间丧失 | 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
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 |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当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可能引发经济或政治危机 |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 | 当一个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甚至导致武装冲突 |
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 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知识点2:碳交易和碳减排
1.碳排放的影响
2.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1)产生根源:
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二氧化碳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
(2)基本原理:
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碳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 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产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 |
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 | |
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负担 | |
发展中国家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 | 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期,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因此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碳减排而延续贫困、制约发展 |
3.中国碳减排的行动措施
(1)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2)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严格的环保巡查制度,转变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3)调整能源结构,推广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产,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
(4)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5)开征环境保护税。
专题05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 课标呈现 』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自然保护区
1.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或地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名称 | 分布范围 | 人类活动 |
核心区 | 保护区核心 | 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
缓冲区 | 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 | 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
外围区(实验区) | 位于缓冲区的周围 | 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
3.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保护要求及功能区划分
保护对象 | 自然生态系统 |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 |
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 |
保护要求 | 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 |
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此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 |
功能区划分 | 按照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
4.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别和类型
类别 | 类型 | 举例 |
自然生态系统类 |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 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热带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包括红树林、邻近滩涂、水面以及栖息于此的野生动物 |
野生 生物类 | 野生动物类型 野生植物类型 |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以丹顶鹤为主的珍贵水禽 |
自然 遗迹类 | 地质遗迹类型 古生物遗迹类型 | 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恐龙蛋化石群 |
知识点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生态安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因: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动植物物种灭绝加速,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意义 | 内容 |
保护自然本底 |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
贮备物种 |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
开辟基地 |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
美学价值 |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
4.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①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知识点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问题 | 主要分布区 | 自然原因 | 人为原因 | 防治措施 |
森林破坏 |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 森林火灾等 |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
草原退化 |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
湿地萎缩 |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 沉积物充满湖沼 |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
生物多样 性锐减 |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
土壤侵蚀 |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
荒漠化 |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 降水少、气候干旱 | 过牧严重 |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
(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生态文明
1.传统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这使得人类的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2.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3.具体措施
措施 | 具体做法 | 目标 |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能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 | 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
环境污染的治理 |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低能耗、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 |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生态保护 | 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止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生活方式 |
素养能力2:如何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1)圈定范围: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
(2)要求: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
2.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1)风险预警: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2)风险防控:是根据风险预警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和风险规避水平。
3.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1)基础: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2)一般规定:规范的流程和相应的责任主体。
专题06 污染物跨境转移和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课标呈现 』
1.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2.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含义: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主要形式
方式 | 传输途径 |
污染物跨国传输 | 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 |
废弃物跨国转移 | 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 |
3.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危害: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反而使污染向异地蔓延和扩散,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
(2)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
因素 | 具体内容 | |
自然因素 | 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没有明确的目的地 | |
人为原因 | 发达国家 | 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处理费用 |
发展中国家 |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 |
环保法规不健全,一些不法经营者违法走私 |
4.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治理措施
(1)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①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
②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③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2)我国治理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措施
项目 | 内容 |
国际贸易 | 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
制度建设 | 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
资源利用 | 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
公众参与 |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
知识点2: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1.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2)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3)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2.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政策 | 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 |
思想 | 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观念 |
措施 | 实行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
行动 |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易错点2: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
措施 | 具体内容 |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 针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针对重污染天气,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降低污染程度 |
保护水源 | 对水污染问题,推进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减少水体污染,保障用水安全 |
修复土壤污染 | 对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强化管控和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全面节约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 |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环境安全影响国家安全
我国主要环境安全问题及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
(1)我国主要环境安全问题
主要环境安全问题 | 内容 |
国土安全问题 | 国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家安全 |
水资源安全问题 |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逐步发展到整体,由城乡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 |
生态安全问题 | 人类的生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当环境质量发生不良变化时,人类的健康也就相应受到影响,甚至难以生存。我国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数量很大,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
生物物种安全问题 | 人类是靠自然界的生物群落而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中不顾后果进行掠夺式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庞大的生物群落因失去了适宜的环境而急剧消亡 |
(2)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
基本途径 | 具体措施 |
降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 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环境问题的发生 |
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问.避免其恶化为环境安全问题 | |
积极应对已发生的环境安全问.降低其危害程度 | |
减少人类社会受损害的可能性 | 避免在环境高危地区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 |
提升人类社会对环境风险的承受水平 | |
增强人类社会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处理能力 |
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9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状,大小,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5,则商即为该地所在时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区域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区域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鲁尔区的衰落,鲁尔区的再繁荣,8亿千瓦,世界第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文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人文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文因素,常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坐标图的判读,等值线图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